亲近《论语》

A
Amandapy
楼主 (未名空间)

1. 为什么亲近《论语》

因为《论语》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个人想从行为习惯、性格特质上真正被认识,追溯至童年经历,似乎一切谜团解开。

知晓世界初蒙的机制,更大程度上释然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论语》贯穿中华民族2500年,我们生活中的太多皆为《论语》造。

2. 如何亲近《论语》

大步直接走进《论语》世界。

就像我们读其他书一样,拿来一本论语,从头读到尾,共20篇,498章,1万余字。读N
遍加分。N可以是个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以100遍为宜,多多益善。出声和大声会更好。

3. 我读《论语》的感受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展示了历史、学业、事业、哲学、政治、宗教、教育、为人处世、亲子关系、人生观、礼乐等等,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 是全息的整体的,短短数言,品悟千年。

例如:第十一篇《先进》的第11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关于弟子鬼神、生死的提问,不论而解,督促弟子做好此生,善待他人。

这是一个很智慧的思路。孔子是如何成就这样的智慧的呢?

第十五篇《卫灵公》的第2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弟子我这么无所不知是因为我的学习力强吗?弟子回答,是呀,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成就的秘密在于不变初心,秉持大道!

妥妥的成功学啊!无论做什么,都要一门深入,切忌朝三暮四!!!孔子透露了自己成就的秘诀:一以贯之!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第七篇《述而》的第30章: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实现梦想,就是这么简单!我想成为仁人,仁即至!一定要真的想哦!

“仁”是什么呢?第十二篇《颜渊》中,弟子们询问仁,孔子一一予以回复,不同角度层面解释,也是弟子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的缩影。

简单列举了三、四处例子,《论语》就是这样一部题材体例的书,不深奥,只是日常孔子行教的对话、语录、记录。但是足足的深刻,涉及包罗万象的话题、场景、人物、行为。千百年来无数人解读,一直热搜。我们手上的书哪一本是千年之后还会有人知道和讨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