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毕业后选择在国内做博士后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3 月 21 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文件中提到: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其劳务费和有关社保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

自 1985 年我国设立博士后制度以来,每年入站的博士后逐年增加,累计招收超过 20 万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截至 2010 年,中国的博士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2009 年至 2013 年间,具有中国博士后经历的科研人员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共获得国
家级科技奖 470 项。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博士后队伍成为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的
一支重要力量。

那么,在国内做博士后的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师资博士后的困境与拼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全国共有 67 所高校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
,其中 53 所为「双一流」高校。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必须作为师资博士后进校,待出站后视考核结果决定能否转为正式教师。

博士小 A 是帝都某高校师资博士后中的一员, 每年的工资由「讲师十级岗标准 + 每
月 2000 元补贴」组成,年度绩效不低于 1 万。

在亲友看来,能在高校工作的小 A 前途无量。然而他对自身的角色感到尴尬:实不相
瞒,师资博士后岗位角色、职责不明确,处于边缘地位,属于流动人口,连学院监考这些事都会给博士后安排得比一般讲师多,我一度感到自卑。


小 A 所在高校的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的确,与在职在编教师相比, 师资博士后在岗不在编的处境往往导致其安全感和归属
感缺失。因为学院的差别对待,行政人员也不把师资博士后当回事,总是安排一些繁琐的工作。

随着就业市场的饱和,高校用人愈加严苛,小 A 身边 8 位有过师资博士后经历的人表示,他们所熟识的师资博士后最终留任的人极少,师资博士后只是大多数人的一段工作经历。

好在小 A 热爱科研,已经顺利完成博后中期考核,并且获得 3 万元的奖励,目前正在准备参加学校的入职招聘考核。

企业博士后的小众和努力

据美国生物企业协会统计,90% 的生物医药企业设有企业博士后岗位,经过半个世纪的深耕已经体现出学术型、国际化、高水平等特点。

1994 年,为将先进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国家人事部门在规模较
大、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推行企业博士后制度。

小 B 读博期间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毕业后应聘至国内某大型乳业公司成为一名企业博
士后。与其他企业的博士后挂靠研发部门或人力资源部不同,她的人事关系挂靠在公司旗下的研究院。

在这里,企业博士后被集团赋予「开疆拓土」的重任,配有学术导师和业务导师。小 F 需定期和两位导师交流沟通,小到研究方向的确定、论文的书写和日常的科研讨论,
大到课题的申请、出站报告的提交,一度让她有身在高校读博的错觉。

另外,公司要求企业博士后必须发表 1 篇 SCI 论文,对每篇一作 SCI 论文予以 1 万元 × 影响因子的金额奖励,发表在影响因子超过 4 的高被引期刊可获得额外奖励。

目前,小 B 已经出站,被聘用为企业研究院的正式职工并获得副高级职称。入职后她
将继续从事在站期间的课题研究,薪水可观。

临床医学博士后的探索和蜕变

2015 年,浙江大学获国家人社部、国家卫计委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
」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在现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基础上,通过增加病例种类和数量、加大手术难度和数量、扩大培训范围等强化训练对临床博士后进行为期 3 年
的培养。

结束本硕博八年连读的小 C,应聘为北方某著名医院的首批外科学系临床博士后。在站培养期间,享受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获得博士后专项补助,排队租住教师公寓。

入职后,小 C 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 70 h,期间穿插着每周 1 次的晨读课、全科及带
组教授教学查房、组内讲课、小型科会英文演讲等活动,临床和科研让他忙得脚不沾地。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一,面对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课程设计,小 C 和其他博士后
一样深感压力山大。然而,小 C 还是坚持下来按期出站,博士后期间的训练让他成为
一名具备严谨的临床思维、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优秀的科研水平的临床医生。

普通博士后的选择和出路

当然,也有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成为一名普通的博士后,要么攒钱要么攒文章,把博士后工作仅作为一段短暂的经历。

一旦实现心中的目标,便到下一个地方发展。有人做第二轮博后,有人去普通高校教书,有人报考公务员,有人到工业界发展,经过博士后阶段的洗礼,更能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

谈情怀,也要谈归属感和待遇

博士后人员不仅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作出了独特成就,也在国内和国际科研网络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然而,对博士后群体缺少应有的了解、 博士后群体在部分单位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职
员类别被承认、博士后管理和职业发展政策落后且缺少质量标准,三方面原因让我国博士后群体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境地,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博士后对工作的满意度。

近年来有课题组高薪聘请博士后,待遇甚至超过在编正教授,令人心潮澎湃。可是,这类工作机会毕竟凤毛麟角,因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及合作导师而异,不具有普适性,大部分博士后仍难以享受正式教职工同等待遇。

2016 年,汪传艳博士在《博士后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中部某省份 7 所部属大学博士后工作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数据表明:

49. 1% 的统招统分博士后没有住房公积金;

87. 7% 的人无生育保险;

85. 1% 的人无工伤保险;

78. 9% 的人无养老保险;

绝大部分博士后未享受奖金奖励和体检等福利待遇。

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高校博士后待遇较低于南方高校。


而在另外一些学校,博士后即使达到考核合格标准,但如不能满足较高的发表或项目要求,其薪酬可能会被进行相应的扣除。

据不完全统计,在同等条件下不管是高校或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大部分具有「临时工」性质的博士后薪酬都比同单位正式岗位少 20% 以上。

因此,当博士数量大幅增加时,用人单位选择用博士后制度来延长对博士毕业生的考察期并付出更少的薪水,可谓是一个相对物廉价美的选择。

博士后队伍正处于思想最活跃、最容易出科研成功的黄金年龄段,长期面向科研第一线,是最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科研机构培养和储备力量。

博士后职业处于博士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对博士后经历的不满意不但会降低博士后的科研产量,而且也会导致很多研究人员改变职业选择。

如今,科技部明确提出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做科研空谈情怀无用,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处于事业、家庭起步阶段的博士后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制度将愈加完善,使之获得合理的价值激励!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