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记者讲述遭遇暴徒:求救无人理会,以为要死了

o
o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两三个黑衣人围住我,看到我的证件上写着《纽约时报》,就变得非常生气。他们把我摔倒在地,想抢走我的相机。我开始大声呼救。”

“警察不相信我是摄影记者,拔出枪,对准我大喊,让我双手双膝着地。”

当地时间6日,美国国会大厦遭抗议者攻占、破坏。7日,3名《纽约时报》国会记者“惊魂未定”,撰文回忆了参议院、众议院的混乱场景和当时经历。其中一名女摄影记者,先后被示威者和警察“盯上”,并在无人施救时觉得“自己可能要死了”。

据摄影记者伊琳·沙夫描述:

下楼看到抗议者已经冲到参议院议事厅门外时,我很震惊。在我拍了一堆照片后,暴徒硬闯进门。

突然,我被两三个黑衣人围住,他们要求知道我为谁工作。

他们抓住我的记者证,看到我的证件上写着《纽约时报》,就变得非常生气。

他们把我摔倒在地,想抢走我的相机。我开始尽我所能大声呼救。

但没有人来,他们只是看着。这一刻,我觉得我可能要死了,没有人会阻止他们。

而他们抢走了我的一台相机,打碎了另一台的镜头,然后跑了。

之后,我找地方藏起相机,以免再因此受攻击,并开始用手机拍摄。

我听到旁边有人说:“这将是一场内战革命的开始。”

此时,国会警察开始使用胡椒喷雾或催泪瓦斯。我知道我得找个地方躲起来。但我不知道我能去哪里,因为我的国会证件没了。

之后,警察发现了我。

我告诉他们,我是摄影记者,我的通行证被偷了,但他们不相信我。他们拔出枪,对准我大喊,让我双手双膝着地。

当我躺在地上时,另外两名摄影记者走进大厅,大喊“她是记者!”

警察随后告诉我们现在离开不安全,并帮我们找了一个房间躲避。另外两个摄影师抓住我的手,说会为我担保。
除此以外,《纽约时报》国会记者范多斯和科克伦也分别讲述了参议院和众议院事发时的境况:参议院两党领袖麦康奈尔和舒默表现狼狈。

其中,身处参议院的范多斯从头回忆说:

参议院议事厅有点不对劲。

我站在媒体席上,俯瞰这个形似鱼缸的房间,看到副总统彭斯刚刚没做任何解释就冲了出去。

“我们确实有紧急情况。”接着,一名警察跑到大厅中央吼道。

官员和门口的守卫跑来跑去,砰地一声关上了那些巨大的木门。一阵惊慌的喊叫声传来,要求参议员们再往房间里走一点。

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罗姆尼愤怒地摊开双手,大喊说:“伙计们,这就是你们得到的结果。”

而被他喊住的十几名共和党同事,当时正在国会认证大选结果会议上挑战拜登的胜利。

现在一切议程都暂停了,我只有10秒钟时间来决定,是跑出去还是一起锁在里面。

我留下了,并决定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要盯住我来报道的参议员们。

“参议院被封锁了。”我给编辑发短信说。

一分钟后又发:“这太可怕了。”

参议员莱希是一名业余摄影师,他这时拍了几张照片。参议员克罗布彻脱口而出说,可能有人开了枪。房间里一片寂静,外面警报狂响。

突然,国会大厦的警察开始驱赶议员,让他们从后门出去。

“那我们呢?”我附近的人喊道。警察就大声叫我们去地下室。

我冲过去抓起笔记本电脑,和几名记者跑下媒体席。一名警察挡住了通往国会大厦游客中心的两扇门,中心是在“9·11”恐怖袭击后建成的,有点像地下堡垒,但也被攻破。

往左看,一群参议员正进入连接国会大厦园区的狭窄地道。

其中包括78岁的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他得过小儿麻痹症,几乎由安保人员抬着走。他们把着麦康奈尔的胳膊,一边稳住他,一边推他往前走。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的助理,也抓紧了舒默脖子后的西装。

之后,我们来到了地面上。

我在国会山工作多年,对这个地方很熟悉,但警察恳求我们不要分享所在位置的细节。我们将在那里待上四个小时。

国会大厦清场后,我们沿原路返回。工作人员捧着两个红木盒子,里面装着选举人团的文件。

后来,当我独自走在寂静得可怕的国会大厦,研究被示威者遗弃的“攻占遗迹”时,发现这座建筑的珍贵之处之一——华丽的瓷砖地上,还覆盖着灭火器和胡椒喷雾的残留粉末。

另外还有窗户被打碎,长椅翻倒在地,饮料洒落各处。

讽刺的是,《纽约时报》记者把闯入美国国会的“黑衣人”,形容为“暴徒”,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贵报当年又是如何描述,那些在香港街头制造骚乱冲突的“黑衣人”呢?

时间回到2019年。

6月12日,香港的示威活动首次出现暴力行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就此做了一番“调查报道”,搜集了多个视频证据,指出记者发现在6月12日冲突中,至少有7起警方过分使用暴力的情况。

这种所谓的视频证据,先播放一个手无寸铁的示威者的画面,再切入警察追着“殴打”此人的画面,那请问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1日,暴徒终于打跑警方,进入立法会进行打砸。当日《纽约时报》记者随同暴徒一同进入立法会,进行了视频拍摄和采访。

最终的报道大部分内容是立法会内暴徒兴奋、雀跃的画面,但标题却是“香港抗议:警方镇压示威者”。并且,唯一播出的采访对象说的话是“警方和解放军将对抗议者进行暴力镇压。”

示威者们都攻入立法会了,何来警方的“镇压”呢?

7月14日一名警察的手指被残忍咬断,然而CNN和BBC的报道均未提及此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在沙田一商场内发生了暴力冲突。

再翻《纽约时报》,记者在文章中用笃定的口味说:“一名警官在用手指挖抗议者的眼睛时,一根手指被部分咬断。”

这样的报道至少应该写个“allegedly”(据称)吧,如此笃定,难道你是亲眼看到警官挖眼吗?

“当年他们对香港用的什么词?现在他们又用的是什么词?”

2021年1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希望美国人民能尽快享有和平、稳定和安全,她同时敦促人们深思,为何美国一些人士与媒体对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的暴力行为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评价。

“很多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似曾相识的情景,但美方一些人士和媒体做出的反应为何是截然不同的?”

“当年他们对香港用的什么词?现在他们又用的是什么词?”华春莹反问道,现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众口一词谴责,称之为“暴力事件”“暴徒”“极端分子”“耻辱”,当年他们形容香港又用的是什么词语?“靓丽的风景线”,把他们美化成“民主斗士”。“这种用词的截然不同和背后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值得进行严肃和深刻反思。我们相信美国人也希望安全和安宁,尤其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们也希望美国人能尽快享有和平、稳定和安全。”

前后对比如此之大,《纽约时报》现在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