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下……

w
wangjinglei
楼主 (未名空间)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去中国大西北,走走跨越甘肃及青海省的一段东丝绸之路。出发前计划行程,想到书店买本游记看看,谁知举目四望,关于中国旅游的书,原来只占书架的两行,主要是北京、西藏、上海、江南等旅游指南,别说没有深入一点的旅游文化书,连旅游广度也不够,讲丝绸之路的就得一本旅游杂志而已。

反观桌上陈列的重点旅游推介书,都是被日本台湾泰国韩国长期占据。日本42个县加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京都府)的旅游资料基本有齐,单是京都游的书就几乎多过中国游的,日本旅游书的深度甚至是很仔细的铁道游、神社游、文学散步等等。对比之下,中国旅游书就少得可怜兼又土又旧。

殖民地年代,喜多郎音乐曾为我们带来一股丝路热潮,书店摆满丝绸之路书籍、录像、摄影集。那时候的香港年轻人个个都孭起背包走丝路,瑰丽风光掩盖了罕厕艰苦,走在落后的大地,我们仍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江山如此多娇,河山的震撼为我们输入爱国情怀。

回归后,带学生走访内地的游学团多不胜数,有看历史文化、看科技发展、体验山区扶贫,但都是交差式、应酬式,数字好看,成效却存疑。有得拣,大部分香港孩子还是会选择去北海道赏雪、去东京血拼、去和歌山浸温泉。

知否今天香港年轻人是怎样形容“去日本旅行”吗?他们把这行为叫“返乡下”,讽刺吧?一个世仇之国,竟然成为我们下一代的“乡下”。

我不是鼓吹仇恨,我都很喜欢去日本,我也欣赏日本人的循规、认真、有礼,但爱别人爱到把历史忘掉,把自己的家国摒弃,那就出问题了。

书店上一桌的日本旅游书,坊间多到不得了的日本旅游特辑、一年里有半年封面都是介绍日本的旅游杂志……这一切,都是给下一代忘记自己的根、视东瀛为故乡的其中一种土壤。

近年看过一位德国旅行家从北京走到西藏的跳脱故事,也看过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航拍中国》的震撼风光,我记起,16岁那年参加中学毕业旅行去北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种思潮澎湃;我想起,20岁就追着丝路热远赴喀什找香香公主那种兴奋莫名;还有,差不多每年春节父母都会带我们返乡下寻根探亲;几十年后,驾长车踏进贺兰山时我依然会哼着《满江红》的“胡虏肉、匈奴血”。

没有读万卷书,也该走走万里路,大家说香港年轻人不认识国家,问题是,我们有渠道有土壤有氛围让他们好好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