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大型唐代坐佛被淹半世纪重露面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5月26日 7点3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z
zhangyx2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地处四川省眉州市仁寿县的龙泉山脉深处一座海拔760米高的崖壁上,有一尊建成于唐
代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的全国最大且是唯一的半身胸佛(仁寿高家镇牛角寨大佛)
,它比乐山大佛早建成6年,是乐山大佛的蓝本,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然而,很
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仁寿县,还有着一个淹没于水库之下的巨型大坐佛。澎湃新闻从仁寿县相关文物保护人士处获悉,一尊建于唐代的15.8米的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半个世纪前随黑龙滩水库建设而淹没于碧波之下,未见任何照片和记载,成了一个神秘的传说。而近日,随着水库水位的下降,这一半个世纪未现身的大佛胸部以上终于浮出水面。
据当地文物界人士介绍,当年因建设黑龙滩水库,除了这一淹没于水下的唐代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之外,部分石窟浸入水下的还有与太乙坝石刻遥遥相望的“龙岩”遗迹。
仁寿县志记载:“陵州(仁寿古称)多以龙名,若龙兴、龙居、龙泉、龙岩是也······龙岩者镌石为龙卧岩下·····”古人依山取势凿岩为龛,在长30余米,高20余米,深10余米的洞窟中,镌刻了一条近10余长的巨龙,俯伏而卧,栩栩如生,故称“龙岩”。“龙岩”与太乙坝石刻都在太乙坝“盆形”峭壁之上,太乙坝石刻位处“盆形”西南边缘,龙岩遗迹位处“盆形”东北边缘。未出现黑龙滩之前,人们要看巨龙只能置身低处翘首仰望,黑龙滩建成后形成天然奇观:洞中那条石刻巨龙,大部腾于湖面之上,小许漫于碧波之中,酷似蛟龙戏水,可为壮观。斗大“龙岩”二字,气势雄伟,清晰可见。
“龙岩”左边峭壁上有唐代弥勒佛像和碑文题记。1983年仁寿县文化局开展全县“普查文物”工作。普查人员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古《陵州志》上有“文同北宋熙宁四年知陵州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无墨迹,无镂痕;用水涤石,点画犹新”等记载。于是立即现场勘查、走访,经过十分艰苦的工作,发现了颇为珍贵的文同真迹:在临江峭壁上,有约4.5米高,3.5米宽,2.5米深的龛窟,
窟内一尊近3米高的佛像安详端坐,左右崖壁杂草丛生,除去杂草,现出对称各近两米
高,1.5米宽的平面石壁,用水洗涤,顿觉壁面发生变化,逐渐现出墨迹,详细观看,
原来是一段工整字迹,文曰:“霜月澄凛,天风清劲,御史公刚明英烈之气,其钟于斯云。乾道五年冬十月。峨眉杨季友”。字迹突然出现,普查人员兴奋不已,于是又立即清洗佛像右侧石壁,可幸文同的墨迹现身了。虽因年代太久,历经沧桑,很难看清楚作品全貌,但墨竹主杆苍劲,根系繁茂,叶片多姿却一目了然。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地处四川省眉州市仁寿县的龙泉山脉深处一座海拔760米高的崖壁上,有一尊建成于唐
代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的全国最大且是唯一的半身胸佛(仁寿高家镇牛角寨大佛)
,它比乐山大佛早建成6年,是乐山大佛的蓝本,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然而,很
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仁寿县,还有着一个淹没于水库之下的巨型大坐佛。澎湃新闻从仁寿县相关文物保护人士处获悉,一尊建于唐代的15.8米的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半个世纪前随黑龙滩水库建设而淹没于碧波之下,未见任何照片和记载,成了一个神秘的传说。而近日,随着水库水位的下降,这一半个世纪未现身的大佛胸部以上终于浮出水面。
据当地文物界人士介绍,当年因建设黑龙滩水库,除了这一淹没于水下的唐代大坐佛和周边的千佛造像之外,部分石窟浸入水下的还有与太乙坝石刻遥遥相望的“龙岩”遗迹。
仁寿县志记载:“陵州(仁寿古称)多以龙名,若龙兴、龙居、龙泉、龙岩是也······龙岩者镌石为龙卧岩下·····”古人依山取势凿岩为龛,在长30余米,高20余米,深10余米的洞窟中,镌刻了一条近10余长的巨龙,俯伏而卧,栩栩如生,故称“龙岩”。“龙岩”与太乙坝石刻都在太乙坝“盆形”峭壁之上,太乙坝石刻位处“盆形”西南边缘,龙岩遗迹位处“盆形”东北边缘。未出现黑龙滩之前,人们要看巨龙只能置身低处翘首仰望,黑龙滩建成后形成天然奇观:洞中那条石刻巨龙,大部腾于湖面之上,小许漫于碧波之中,酷似蛟龙戏水,可为壮观。斗大“龙岩”二字,气势雄伟,清晰可见。
“龙岩”左边峭壁上有唐代弥勒佛像和碑文题记。1983年仁寿县文化局开展全县“普查文物”工作。普查人员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古《陵州志》上有“文同北宋熙宁四年知陵州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无墨迹,无镂痕;用水涤石,点画犹新”等记载。于是立即现场勘查、走访,经过十分艰苦的工作,发现了颇为珍贵的文同真迹:在临江峭壁上,有约4.5米高,3.5米宽,2.5米深的龛窟,
窟内一尊近3米高的佛像安详端坐,左右崖壁杂草丛生,除去杂草,现出对称各近两米
高,1.5米宽的平面石壁,用水洗涤,顿觉壁面发生变化,逐渐现出墨迹,详细观看,
原来是一段工整字迹,文曰:“霜月澄凛,天风清劲,御史公刚明英烈之气,其钟于斯云。乾道五年冬十月。峨眉杨季友”。字迹突然出现,普查人员兴奋不已,于是又立即清洗佛像右侧石壁,可幸文同的墨迹现身了。虽因年代太久,历经沧桑,很难看清楚作品全貌,但墨竹主杆苍劲,根系繁茂,叶片多姿却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