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阳赋》遇上《大秦赋》

R
Rudinei
楼主 (未名空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一句话,就已经让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那种浮夸的奢靡之风尽现。

这就是赋的魅力,最近《大秦赋》刚刚播完,这突然之间又来了一个《上阳赋》,怎么着这个赋也跟着通货膨胀了吗。

所谓赋原本指的是文学上的一种问题,以夸张华丽著称,通常用于赞美某一种事物,以汉赋最具代表性,有夸张的修辞和排比,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典型的有《上林赋》《两都赋》《子虚赋》,里面的辞藻华丽到你难以想象,感情饱满到喷薄欲出,完全是一副大国气象,以汉武帝时期达到巅峰。

这样看来,《大秦赋》似乎更合理一点,毕竟这是统一天下的霸业,轰轰烈烈的秦王扫六合,用上一个赋字也是理所当然。

但你一个《上阳赋》讲的什么故事,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也去用个赋字,怎么着,这年头除了货币在不停贬值之外,你这赋也在贬值呀。

今天昭烈君就来扒一扒,《上阳赋》的原型,东晋时代和刘裕的往事,看一看《上阳赋》为什么当不起一个赋字。
(01)开局小气了

《上阳赋》的一句天下士族,王谢为尊,表明了这明显就是东晋王朝,同时从男主的遭遇来看,这明显就是宋武帝刘裕的人生。

寒门出生,依靠着北府的兵力,一点点不断积累军功,最终成功地推翻了腐朽堕落的东晋士族政权,建立了全新的,以寒族军人为主体的刘宋政权。

这是历史原型,至于说电视剧具体情节方面,还是需要具体去看,但大的方向就是这个,就像那个时候播放《大秦赋》的时候,有人说最后秦会统一六国的,有人说这个算剧透,这个严格来说还真不算剧透,因为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也是越来越少了,属于稀有品种了。

大秦与东晋,开国气象就不一样,开国的气象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秦和晋开国一个大气磅礴,一个猥琐至极,完全没有可比性。

大秦开国是在西周危难之际,周平王落难,远在西陲与戎作战的秦人,一路冒着巨大的风险,送周平王去了洛阳,周天子为了感谢,大笔一挥,岐山这块宝地就归你们了。
广袤倒是广袤,就是都被西戎占着呢,要不然你周天子也不至于迁都呀,不过秦人并不气馁,他们收拾行装,决定在这个被蛮夷占据的地方,开创自己的伟大事业。

晋朝的开国,则处处充满这阴谋和权诈,甚至是有些猥琐,曹操横槊赋诗,一代雄主打下这江山,没想到却被装病的司马懿夺了去。

这好不容易出了个晋武帝,算得上是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毕竟从汉末的黄巾起义算起,天下也有百年没有统一了,但好景不长,司马家的后代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白痴,要么是阴谋家,这两种组合,注定了晋朝不日子不好过。

八王之乱再加上永嘉之乱,西晋很快玩完,眼看着皇帝死的死,宗室逃的逃,北方已经被胡人占据,这皇族司马睿一看这不行呀,还是赶紧往南跑吧,幸好这马不是两栖动物,遇到水速度总得减慢不是。

要说司马睿在乱世之中,也算是有些手段和能力的,但无奈的是,自己地位本来不是很高,既然说了是皇族,那就意味着他肯定不是太子,不是西晋最正统的继承人,在加上自己实力不行,必须要仰仗江南的士族自己的政权才能稳固。

于是大家相互利用,士族想利用司马家的声望,尽管也没什么威望可言,毕竟是祖上当过皇帝的,总比江南士族是败军之将好听些。

司马家很明显想利用士族的实力,为自己稳固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毕竟北方那些虎视眈眈的胡人随时会打过来,分点权就分点权吧,毕竟这个皇帝的宝座还是真香。

于是奇葩的东晋就这么诞生了,皇帝和士族共治天下,从一开始就透露着,处处掣肘处处不得已的感觉,大家也是凑合着过,毕竟各有所需。

但就这开国而言,秦的开国浩荡有力,充满这奋斗的激情,晋的开国,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处处透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憋屈感。

没有好的开局没关系,只要努力也能有不错的结果,那我们就看看,东晋这把牌打得怎么样。

(02)东晋无名将

秦国和东晋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种,所以贯穿各自历史的,战争肯定是无法避免的。

打仗多了就容易出名将,秦朝名将不少,尤其是后期有白起和王翦,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霸业,但是东晋呢?

悲催的是,东晋无名将,这里的没有名将不是说,没有打过仗,也不是说没有过大的胜利,而是东晋的将领,活得都太憋屈,而且刚刚获得的胜利,很快就就会被朝廷的勾心斗角给冲淡。

就拿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来说,谢安和谢玄可以说是力挽狂澜拯救了东晋王朝,但很快他们就陷入了政治的漩涡,谢玄很快隐退,一场大胜换来的往北推进,最终也无疾而终。

整个东晋的历史就是这样,你完全看不到秦国那种,集全国之力,把六十万大军全部交给王翦的情况,东晋立国从一开始,大家都是相互地方,谁也别想做大做强,所有人考虑问题的第一要素不是仗能不能赢,而是自己地位能不能保得住。

就拿桓温来说吧,也曾北伐中原,但结果的,依然是被内部政敌限制得死死的,功高震主是所有人都害怕的事情,而其桓家在东晋名声并不好,这是权臣很无奈的下场,当然了桓家跟司法家的仇,从司马懿的时代就已经结下了。

到了桓玄时代,那同样的功劳很多,干脆就真的造反算了,结果很不巧,他的克星出现了,刘裕大将,这个人可是那个时代的战胜,战必胜攻必克,对于刘裕来说完全没有夸张。

但刘裕更无奈,前面说的谢安谢玄桓温桓玄都是士族出身,他们领兵打仗比较容易,职位的起点很多都是继承而来,他们的苦恼是做到内部平衡,王谢桓司马四家,如何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对于刘裕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刘裕出身寒门,是一步一步通过军功的积累才慢慢爬上来,被朝廷注意到,而且所在的北府军,也是东晋最强的军队。

但悲剧的是,刘裕的经验值,大部分都是从内战刷出来的,从平叛孙恩,再到平叛桓玄,再到刘毅,你如果看地图,刘裕几乎是跑遍了东晋的各个地方,这在一国内部也算是历史罕见,足见整个东晋内部斗争残酷到何种程度。

而且对于刘裕来说,他败不起,一旦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他是寒门,朝中那些士族,一看他战败,就会好不犹豫的扑上去把他撕碎,幸运的是刘裕像一个战神,他真的没有败过,但很可惜,他最终还是败给了时间。

(03)最后的北伐

在中国历史上评价一个人,尤其是评价一个将领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你要不要以最终的结果论高低,因为很多时候,你个人的能力战斗力领导力和最终的结果之间,可能差距很大,这种差距在不同王朝之间特别明显。

都知道诸葛亮用兵如神,但折腾来折腾去,尽在四川折腾了,连四川都没能出,这样的功绩算伟大吗,霍去病年纪轻轻,短短几场打仗,远赴千里歼灭匈奴,实乃中原军队对外战力之巅峰。

很多时候这就是命,所以在评价一个将领的时候,不能完全以最终的结果来论,还是要综合判断,对于刘裕来说,他已经做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好,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在他巅峰时期,也是东晋的版图最大的时期。

而且还一度占领了洛阳,这甚至可以说是马上就要恢复晋朝的祖宗基业了,但不幸的是,晋朝将领的魔咒又出现了,本来就是寒族出身的刘裕,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他要创立基业了,而不是恢复祖宗基业了,因为他决定给朝廷换个祖宗,自己做皇帝。

刘裕的确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将领,一生打遍天下无敌手,占领了洛阳,让东晋的版图扩到了最大,眼看着流芳千古的霸业就在眼前,但一切突然戛然而止,刘裕死了。

刘裕有能力占领洛阳,但作为寒族出身的他,实在是不想再耗费心神去跟士族们斗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咔嚓一刀一了百了,从此不但是晋朝没了,天下大势也终于变了,士族被寒族崛起的刘裕所代替,一切都不一样了,穷苦的寒门终于有了希望,一切都源自于这个曾经差点被父亲扔掉,最后寄养在别人家的刘寄奴。

但再牛的人也斗不过命运,内部是再也没有掣肘之人了,刘裕决定大干一场,立万代功业,但多年的征战终于耗尽了他,登基不到两年时间,正在筹划北伐的宋武帝刘裕驾崩了,从此华夏大地,南北又重新稳固了分裂状态,除了刘裕,南朝再也没人有北伐的能力了。

总结:《大秦赋》这个名字对得起历史的剧情,但《上阳赋》这个名字,就有些勉强了,东晋的那种倾轧的诡辩,还有刘裕最后的结局,用赋真的只能说,看来现代社会,什么都在贬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