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八佰》,一半天堂,一半人间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9月9日 18点11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J
Jasmyn
接近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2020年8月的最后一天,如愿见证了这部被朋友圈刷爆的最催泪的国产战争片。
制作精良,场面震撼,人物突出,情感丰富,剧情紧凑……
这是我的初次印象。
观后细想,也是槽点满满。不足之处在于影片叙事方面有待提升,故事内容较为
泛,不够完整,细节问题较多,叙事方法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人物的感情线也不够完整。
剧情篇
比如军事层面的,历史上四行仓库只血战了四昼夜,影片从一开始就直接描述第一天仓促踏进师部的谢晋元接到的命令是长期坚守,所以这四天里士兵们没日没夜的在四行仓库修工事,为长期固守做准备。所以导演也安排了壮丁修工事的戏码。但是影片从头到尾就没有使用工事的镜头。哪怕结局留下的敢死队也没有依托工事固守,修了不用就会感觉这一段比较多余,意义不大,作用也不大。
当然,很多人为本片的一些用心细节点赞,比如递给东北老铁姜武的那把老套筒(套筒还给了特写)还是比较细节化的东西。接下来,作为随时准备战斗的军队来说,水路居然没有安排哨兵,日军梯子直到驾到仓库外了,仓库内居然浑然不知,还需要逃兵欧豪良心发现大声叫喊来预警。
不得不说,影片早期,小湖有一次与团座谢晋元的对话,也为后续坚守阵地的重大意义埋下伏笔。谢团座问小湖北何方人士,小湖北说自己姓朱,是明太祖之后。紧接着,谢团座问道:那明何以亡国?但他没有得到回答。谢晋元自己早已有了答案,这答案恐怕就是他死战此地的原因——昔日后金占据北京,明朝的人口是后金的数百倍,财富、科技更是碾压的优势,然而军人畏战,商贾逐利,天下人心涣散,庙堂莫衷一是,致使明朝灭于旦夕。
纵观今日之局势,淞沪会战70万国军溃退,南京危如累卵。若人心不振,神器易手,无需求卜。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突出了坚守的意义,用一隅之地的死战,获取抗战的希望,避免明朝突然死亡的悲剧,重蹈覆辙。
再比如,电灯及电话线的问题。历史上,如果是孤军已进入仓库,就切断了一切与外界联系,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任何援兵,就是孤守。甚至,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灯全部打碎。室内亮灯,可以让外面更清楚地看到里面,方便了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了敌人。
甚至室内灯光还会阻挠室内人对外的视野。不仅如此,孤军甚至就没有生过火,全靠冷食在支撑。但影片里,灯光却开开合合,甚至被利用突然的灯光来让侵入的敌军瞬间懵逼。再说电话线的问题,影片中为了接通孤军与外界的联系,专门设置了黑社会青年从容赴死,舍命传送电话线,最后由李九霄饰演的赌场小开将线圈抛到了孤军手中。但是,电话线既然接通了,为什么不直接用,偏偏要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送进去传递国民政府的命令?特派员这么容易进去,那送旗的杨惠敏怎么就那么难?不得不说,细节问题还是得吐吐槽。
影片中,皮影戏的隐喻处理得很到位,影片中后段,壮士们插科打结道:国军败走麦城。而皮影戏下,却演了一出关云长威震华夏。鼓舞士气之余,也通过了这幅手绘地图,表述了日寇侵华,三月亡夏的战略被打乱:1931年东北沦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原动荡之局,书传史载;蒙满南下之势,言在语传。若顺势南下,日本三月亡华之妄,恐成实言。故国军集结于淞沪,决战于江渚,以求开辟第二战场,将北马南下,改为东西对峙……就像皮影戏中的关云长一样东西向的游走。借助皮影戏直观的表述了当前社会局势,手法巧妙,引人思考。
全片的人物设计不够完善,我看到很多影评都提到了这一点,且大家一致认为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全片唯一没有拉跨的人物。但我认为王千源只是用精湛的演技赚了点眼球,他的角色“羊拐”,在剧本层面就是不够完整的人物设计。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写的人物性格,形象比他复杂,比他优秀,比他故事性强。
全片故事做到有始有终,还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其实是在河对岸的大学教授,侯勇老师演的很棒,从一开始拿着望远镜看热闹,到慢慢把心沉下去,先募捐参与斗争,最后雄起,拔出猎枪射击。故事线完整,条理清晰,有始有终,人物性格有成长,这可以说是写得足够丰满的人物了。
其他的角色,或多或少都缺了人物表现前后变化的因果关系。羊拐交代自己故事的就两句,一句是和老铁谈女人,另一句是把照片带给老娘。这样导致这个角色不够饱满,不容易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
镇守四行仓库的是88师524团。牺牲的英雄们也是这个中央军德械师的,但在这部片子
里,他们居然不是主角。主角是壮丁欧豪,小湖北。是逃兵姜武,是保安团张译。而真实的英雄,却根本就懒得塑造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大号的英雄是抱着手榴弹跳楼的陈树生。跳楼前就几个镜头扫过脸,告诉大家郑恺在演。但是完全没有陈树生的故事,甚至跳完楼殉国了,后面王千源念叨好几次,都还只是“跳楼那娃”。反倒是没有跳楼的李晨,给的戏份不少,还特意给他台词,要求将身上的手榴弹绑得结实呢。这个戏份不如给陈树生,顾此失彼,真是得不偿失。陈树生没有故事,有故事的正规军李晨,连名字都没有,字母叫“山东兵”。整部戏也不是以他们的视角展开的。是欧豪这个壮丁的视角展开的。但欧豪戏演到一半居然死了。整个故事构建在这一刻垮了。然后民族英雄谢团长才终于出现。
另外一个名人,送旗女杨惠敏,自己角色内心建设也是丝毫没有。谢晋元团长开头除了喊口号,就在屋顶上远远露了一面,下一次出场已经在影片中后期了。照样内心没有波澜,而与日军将领在马上的那一段对峙,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到最后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想撤还是想守。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似乎都没有内心世界可以挖掘的。
不得不说,本片巧妙的是导演以怯弱写磅礴,以绝望写勇敢,以迷茫写悲壮,以匹夫之勇写义无反顾。那些、混子、油子、痞子,最终都成战士。也是因为有了这群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才更能让观众代入这场真正的战争,才可能跟随他们,真正深入战争并领略战争的残酷。当镜头切换到那些老鼠如何在堆积成山的尸体间流窜,玻璃碎片是如何突如其来地夺走一个战士的生命,看到在退无可退时,那些对战争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如何舍生忘死,确实令人揪心。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带领观众一点点进入战争,再一起见证一群杂兵,一群卑微到尘土里的小人物,何以成为英雄。
影片好坏,每个人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无法否定本部影片带给人们的震撼与他的成功。国难当头,我们同样会去做的事情,我们注定被电影打动。它拍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尤其是,影片还经历了一定的删改。八百壮士之死守,叫醒了多少沉睡的国人?鞭策了多少惧战的军人?激励了多少奋战的死士?存续了多少中华的血脉?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来诠释这些伟大的历史性一刻。公映版的电影,用了两个多小时来说明希望还在,信念尚存——溃败的国军有了慷慨赴死的决心,事不关己的租界众生有了同仇敌忾的志气。这些离我们逐渐遥远、庶几遗忘的回忆,在那个时候存续了我们民族的火种。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几个镜头:
陈数生康概赴死,跳下去的那一刻,让人觉得很悲壮,很痛心。
护旗的那一幕为的是军令,更是中华不亡的信心。
小湖北看着身边的亲人,战友一个个死去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最后冲锋的那一段,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
最后,向影片所有工作人员致敬,向历史中所有保家卫国的战士致敬,向今天的新中国致敬!
t
typed
接近 5 年
2 楼
RE: 镇守四行仓库的是88师524团。牺牲的英雄们也是这个中央军德械师的,但在这部
片子里,他们居然不是主角。主角是壮丁欧豪,小湖北。是逃兵姜武,是保安团张译。而真实的英雄,却根本就懒得塑造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A1%8C%E4%BB%93%E5%BA%93%E4%BF%9D%E5%8D%AB%E6%88%98
维基上说,守卫四行仓库前夕,补进了524团一营的士兵不少正来自湖北通城保安大队
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
四行之战的绝大多数为湖北鄂南子弟兵。其中,通城县200余人、蒲圻县(即今“赤壁
市”)40余人、通山县20余人、崇阳县10余人。是总数414人中的大部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2020年8月的最后一天,如愿见证了这部被朋友圈刷爆的最催泪的国产战争片。
制作精良,场面震撼,人物突出,情感丰富,剧情紧凑……
这是我的初次印象。
观后细想,也是槽点满满。不足之处在于影片叙事方面有待提升,故事内容较为
泛,不够完整,细节问题较多,叙事方法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人物的感情线也不够完整。
剧情篇
比如军事层面的,历史上四行仓库只血战了四昼夜,影片从一开始就直接描述第一天仓促踏进师部的谢晋元接到的命令是长期坚守,所以这四天里士兵们没日没夜的在四行仓库修工事,为长期固守做准备。所以导演也安排了壮丁修工事的戏码。但是影片从头到尾就没有使用工事的镜头。哪怕结局留下的敢死队也没有依托工事固守,修了不用就会感觉这一段比较多余,意义不大,作用也不大。
当然,很多人为本片的一些用心细节点赞,比如递给东北老铁姜武的那把老套筒(套筒还给了特写)还是比较细节化的东西。接下来,作为随时准备战斗的军队来说,水路居然没有安排哨兵,日军梯子直到驾到仓库外了,仓库内居然浑然不知,还需要逃兵欧豪良心发现大声叫喊来预警。
不得不说,影片早期,小湖有一次与团座谢晋元的对话,也为后续坚守阵地的重大意义埋下伏笔。谢团座问小湖北何方人士,小湖北说自己姓朱,是明太祖之后。紧接着,谢团座问道:那明何以亡国?但他没有得到回答。谢晋元自己早已有了答案,这答案恐怕就是他死战此地的原因——昔日后金占据北京,明朝的人口是后金的数百倍,财富、科技更是碾压的优势,然而军人畏战,商贾逐利,天下人心涣散,庙堂莫衷一是,致使明朝灭于旦夕。
纵观今日之局势,淞沪会战70万国军溃退,南京危如累卵。若人心不振,神器易手,无需求卜。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突出了坚守的意义,用一隅之地的死战,获取抗战的希望,避免明朝突然死亡的悲剧,重蹈覆辙。
再比如,电灯及电话线的问题。历史上,如果是孤军已进入仓库,就切断了一切与外界联系,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任何援兵,就是孤守。甚至,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灯全部打碎。室内亮灯,可以让外面更清楚地看到里面,方便了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了敌人。
甚至室内灯光还会阻挠室内人对外的视野。不仅如此,孤军甚至就没有生过火,全靠冷食在支撑。但影片里,灯光却开开合合,甚至被利用突然的灯光来让侵入的敌军瞬间懵逼。再说电话线的问题,影片中为了接通孤军与外界的联系,专门设置了黑社会青年从容赴死,舍命传送电话线,最后由李九霄饰演的赌场小开将线圈抛到了孤军手中。但是,电话线既然接通了,为什么不直接用,偏偏要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送进去传递国民政府的命令?特派员这么容易进去,那送旗的杨惠敏怎么就那么难?不得不说,细节问题还是得吐吐槽。
影片中,皮影戏的隐喻处理得很到位,影片中后段,壮士们插科打结道:国军败走麦城。而皮影戏下,却演了一出关云长威震华夏。鼓舞士气之余,也通过了这幅手绘地图,表述了日寇侵华,三月亡夏的战略被打乱:1931年东北沦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原动荡之局,书传史载;蒙满南下之势,言在语传。若顺势南下,日本三月亡华之妄,恐成实言。故国军集结于淞沪,决战于江渚,以求开辟第二战场,将北马南下,改为东西对峙……就像皮影戏中的关云长一样东西向的游走。借助皮影戏直观的表述了当前社会局势,手法巧妙,引人思考。
全片的人物设计不够完善,我看到很多影评都提到了这一点,且大家一致认为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全片唯一没有拉跨的人物。但我认为王千源只是用精湛的演技赚了点眼球,他的角色“羊拐”,在剧本层面就是不够完整的人物设计。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写的人物性格,形象比他复杂,比他优秀,比他故事性强。
全片故事做到有始有终,还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其实是在河对岸的大学教授,侯勇老师演的很棒,从一开始拿着望远镜看热闹,到慢慢把心沉下去,先募捐参与斗争,最后雄起,拔出猎枪射击。故事线完整,条理清晰,有始有终,人物性格有成长,这可以说是写得足够丰满的人物了。
其他的角色,或多或少都缺了人物表现前后变化的因果关系。羊拐交代自己故事的就两句,一句是和老铁谈女人,另一句是把照片带给老娘。这样导致这个角色不够饱满,不容易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
镇守四行仓库的是88师524团。牺牲的英雄们也是这个中央军德械师的,但在这部片子
里,他们居然不是主角。主角是壮丁欧豪,小湖北。是逃兵姜武,是保安团张译。而真实的英雄,却根本就懒得塑造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大号的英雄是抱着手榴弹跳楼的陈树生。跳楼前就几个镜头扫过脸,告诉大家郑恺在演。但是完全没有陈树生的故事,甚至跳完楼殉国了,后面王千源念叨好几次,都还只是“跳楼那娃”。反倒是没有跳楼的李晨,给的戏份不少,还特意给他台词,要求将身上的手榴弹绑得结实呢。这个戏份不如给陈树生,顾此失彼,真是得不偿失。陈树生没有故事,有故事的正规军李晨,连名字都没有,字母叫“山东兵”。整部戏也不是以他们的视角展开的。是欧豪这个壮丁的视角展开的。但欧豪戏演到一半居然死了。整个故事构建在这一刻垮了。然后民族英雄谢团长才终于出现。
另外一个名人,送旗女杨惠敏,自己角色内心建设也是丝毫没有。谢晋元团长开头除了喊口号,就在屋顶上远远露了一面,下一次出场已经在影片中后期了。照样内心没有波澜,而与日军将领在马上的那一段对峙,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到最后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想撤还是想守。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似乎都没有内心世界可以挖掘的。
不得不说,本片巧妙的是导演以怯弱写磅礴,以绝望写勇敢,以迷茫写悲壮,以匹夫之勇写义无反顾。那些、混子、油子、痞子,最终都成战士。也是因为有了这群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才更能让观众代入这场真正的战争,才可能跟随他们,真正深入战争并领略战争的残酷。当镜头切换到那些老鼠如何在堆积成山的尸体间流窜,玻璃碎片是如何突如其来地夺走一个战士的生命,看到在退无可退时,那些对战争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如何舍生忘死,确实令人揪心。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带领观众一点点进入战争,再一起见证一群杂兵,一群卑微到尘土里的小人物,何以成为英雄。
影片好坏,每个人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无法否定本部影片带给人们的震撼与他的成功。国难当头,我们同样会去做的事情,我们注定被电影打动。它拍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尤其是,影片还经历了一定的删改。八百壮士之死守,叫醒了多少沉睡的国人?鞭策了多少惧战的军人?激励了多少奋战的死士?存续了多少中华的血脉?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来诠释这些伟大的历史性一刻。公映版的电影,用了两个多小时来说明希望还在,信念尚存——溃败的国军有了慷慨赴死的决心,事不关己的租界众生有了同仇敌忾的志气。这些离我们逐渐遥远、庶几遗忘的回忆,在那个时候存续了我们民族的火种。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几个镜头:
陈数生康概赴死,跳下去的那一刻,让人觉得很悲壮,很痛心。
护旗的那一幕为的是军令,更是中华不亡的信心。
小湖北看着身边的亲人,战友一个个死去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最后冲锋的那一段,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
最后,向影片所有工作人员致敬,向历史中所有保家卫国的战士致敬,向今天的新中国致敬!
RE: 镇守四行仓库的是88师524团。牺牲的英雄们也是这个中央军德械师的,但在这部
片子里,他们居然不是主角。主角是壮丁欧豪,小湖北。是逃兵姜武,是保安团张译。而真实的英雄,却根本就懒得塑造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A1%8C%E4%BB%93%E5%BA%93%E4%BF%9D%E5%8D%AB%E6%88%98
维基上说,守卫四行仓库前夕,补进了524团一营的士兵不少正来自湖北通城保安大队
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
四行之战的绝大多数为湖北鄂南子弟兵。其中,通城县200余人、蒲圻县(即今“赤壁
市”)40余人、通山县20余人、崇阳县10余人。是总数414人中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