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与刻意——低于预期的《八佰》

d
dailu
楼主 (未名空间)

在电影产业受疫情重挫后亟需回暖的关口,《八佰》顺应民意成为疫情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大片。定档消息发布那天,朋友圈跟过年似的,足见中国电影产业对其抱以了巨大的期望。之前也有不少有幸鉴赏过未经历撤档风波前版本《八佰》的朋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再加上诸如影片“耗资超五亿”“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集结半个中国电影圈”等等资讯重点,让人不仅对影片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的同时,对影片的质量也是满怀期待。

直到笔者亲自观赏过影片后,发现影片虽有诸多亮点,但直观感受着实低于预期,甚至有些失落。

在我们讨论一部电影的品质之前,我们应该先来看看导演所拿到的“牌”;这跟厨子在烹饪时,我们会关注厨子使用什么样的食材,是一个道理。

管虎导演拍《八佰》拿到的“牌”显然非常好,目前中国能拿到这手“牌”的导演,绝不会超过十个。不仅耗费五亿预算,无论是幕前的演员阵容,还是幕后的制作班底都堪称豪华。

所以对于影片最直观展现出来的搭景、群演、服化、道具,效果都十分优异,毫无疑问的国产顶尖。视效和音效,堪称国产战争片历史最佳,两者相结合,既直观展现了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惨烈,也渲染出了影片屈辱、悲痛的情绪。

然而以上这些优点,基本上是属于预算够,导演大概率是可以为观众展现出来的效果。管虎导演对此的贡献主要是,历史作品的优异让他能争取到这样的预算和集结起这样的制作班底。

对于这一部分,其实是符合预期的。感觉低于预期的原因,或者阻碍《八佰》成为真正佳作的地方,笔者认为在于管虎导演没有平衡好影片在表达上克制与刻意的微妙关系。

不够克制,就显得刻意;过于刻意,就不克制。

再尖锐一点,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讲,就是《八佰》的叙事方式并不高级。

我相信很多稍微资深的影迷朋友,在看到《八佰》片中很多导演的“先抑”之时,就能秒懂导演的“欲扬”。影片开场,大篇幅、多细节的向你展示欧豪所扮演的端午有多贪生怕死之时,你就能毫不费力的推断出最后他一定会变得勇敢。而且是,导演越展示,你的预判就越坚定。张译、姜武另外两个“瓜怂男团”成员也是一样,没有太多悬念。即使是放大到全片的所有角色,也很难说出有哪一个角色的性格转变,是令人有些许意外的。

既然说到人物,就顺着聊聊一众演员们的表演。

诸多知名演员,其中更不乏黄志忠、侯勇、刘晓庆、辛柏青这些演技备受业内推崇的老戏骨。担纲影片主力的一众中生代男演员们,也都扎实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包括黄晓明。但黄晓明也并没有目前媒体造势宣传的那么优秀,没有之前大众熟知的油腻,扎实呈现了角色,台词上展现了一定的功力。至于为何要这样宣传戏份很少的他,因为目前“乘风破浪”热度正高,他正好是合适宣传的点。说白了,宣发策略而已。

因为影片的定位是小人物群像,每个演员的戏份都不多,发挥的空间相对有限。整体上,影片的表演属于加分项,大部分角色属于圆满完成任务且不乏亮点的水平。在这些优秀的演员之中,单拎一个出来都可圈可点。但让我觉得在表演上超出预期,较之前作有明显进步,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欧豪。

欧豪是2013年《快乐男声》选秀出身,近年来主攻电影方向,出演了不少大制作,但从未在演技上给笔者带来惊艳的感觉。但在这一次,欧豪扮演的端午作为影片前半段的核心人物,不仅把人物性格转变上演的循序渐进、有迹可循,武汉方言的台词也让笔者作为一个湖北人挑不出毛病。最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给欧豪安排了大量面部特写的戏份,欧豪都完成得游刃有余。从前期贪生怕死的懵懂,到中期被战友血性感染后对逃跑执念的动摇,到最后挺身而出英勇作战的坚毅,都完成的很好。感情充沛而真挚,细节处理很有层次,这个角色演得令人动容。

交出来的答卷让我们可以想象到,欧豪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准备,下了很大功夫。假若长此以往保持住对表演的敬畏之心,对角色的使命感。那么,欧豪,配得上我们更高的期待。

角色聊完,终于还是要来剖析下影片在故事上的短板。 笔者认为这是影片不符预期,
没有成为真正佳作的关键原因,甚至是首要原因。

前文说管虎导演没有把控好叙事在克制与刻意上的平衡。影片作为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片,对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只要不是蓄意歪曲历史其实都能接受。但是影片既然是写实风格,那么就考量改编的多少和程度。考虑到这点,不考虑影片情怀,单从电影艺术上而言,笔者会觉得管虎导演创作《八佰》立意不高。

国破家亡之际,以小人物群像来以小见大,没有问题;英烈拼死杀敌,舍身成仁,更是值得铭记。但看完影片后,我会觉得很多情节是为了煽情而煽情;人物的个性,也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其他的同类型影片中,那些保持克制,并无过多艺术加工,避免刻意煽情的影片,往往显得不落俗套,成为经典。远的不说,目前仍在映的《1917》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战争很残酷,萨姆门德斯(《1917》导演)也用大量的画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人间炼狱般的场景和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但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煽情,哪怕在跟主角一同传信的战友牺牲时,主角在情绪上也没有过多的展露和宣泄。主角一定不是不难过,是他有更急迫的任务需要去完成。没有观众会因为主角没有为战友的死嚎啕大哭、悲痛欲绝而觉得主角冷血,觉得假。反而会觉得情节很真实,这就是战场上真实的情况。

因为没有什么比真实更能打动人;反之,那些被刻意煽动的情绪,在对比之下,会稍显廉价。

故事为情绪服务,还是情绪为故事服务。两者其实是互相成就,但一定要平衡好。

如果有朋友硬要较真,质疑笔者是崇洋媚外,拿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来刻意贬低《八佰》和管虎导演。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豆瓣,目前(8月22日下午),《八佰》在豆
瓣的评分为7.8分;这些年同级别的国产战争片中,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8.1分、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8.2分、2018年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8.3分。为何在四部都有大量战争场面的战争片中,其中一部视效、音效最好,除了故事之外,相对比其他影片并没有明显短板的影片成为评分最低的那个?仅仅是因为它是新片?

另外,笔者常年从事电影宣发工作,深知新片各平台开分的重要,哪怕对普通观众而言,新片的口碑维护也不是什么秘密。《八佰》点映开分时的8.1分到现在的7.8分,呈明显的下滑势态,至于后续的走向,按照惯例应该是还会继续下滑。

若有观众不在意各平台评分,也无妨,我们来回顾影片中的一些桥段即可。

影片中有三处明显的“泪点”。

第一处,以郑恺为首的战士为了阻止摆出盾牌阵的日寇凿穿墙壁,突破防御工事,自发结队身缚炸药从楼上跳入日寇阵中引爆炸药,自杀式袭击。

第二处,女学生杨慧敏游过河道运送旗帜给八佰壮士以提振士气,谢团副为了争取更大的国际舆论支持,在内部有争议的情况之下依然决定次日清晨升起旗帜。面对日寇飞机扫射,英烈们以身护旗,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保旗帜不倒。

第三处,黄晓明送来命令八百壮士撤离四行仓库退入租界的令信后,八百壮士分批次冲桥撤退,在日寇的残酷狙击之下,在群情汹涌的同胞注视之中,惨状骇人。

工业国对农业国国力的全面碾压,无需赘言。淞沪会战,国军死伤之惨重,亦有史料可查。我中华健儿面对侵略者誓死抵抗,舍身成仁的例子数不胜数。对于先烈,对于英雄,笔者跟所有国人一样,抱有极高的敬意。就电影而论,这三处情节导演渲染得力道十足,但情节中如此浓厚的“仪式感”会否偏离了真实战场或真实事件中的灰暗与冷峻?

毋需辩解,这些都是在管虎导演的精心设计之下,为了让观众感动而设置的。当然,为了激发国人爱国情怀的感动总是显得比为了让观众觉得搞笑而搞笑的喜剧片显得崇高、伟岸些。

客观的说,影片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虽然我有些尖锐的指出了它的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希望暂时没有看过的观众可以购票观影,甚至是已经看过的观众可以继续二刷、三刷。为了缅怀当年八佰壮士们的风采,也为了关爱当前复苏中的电影产业。

去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