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对单身狗总是莫名的暴击,缺乏友好

b
benci
楼主 (未名空间)

前几天刷抖音,感觉单身狗都不想去海底捞了。抖音上的达人们,专门拍摄了一套攻略:如何一个人去海底捞,不被“特殊”对待,对面不被放置大熊一只。单身狗要不要过节?当然不过,所有需要对象的节日都不过。

《非诚》里面孟非其实也很心疼单身人士,他揭示了很多单身人士的生存现状:


虽然现在网络总是对“单身狗”处处透着一股不友好的气息,看知乎都有人在分享情侣第一次见面的美好瞬间。那些美好瞬间通通长篇大论,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恋爱的“酸臭味”。但是也正是这些“酸臭味”让“单身狗”能够在工作之余感受一下爱情的滋味,治愈自己工作的疲累。


当然,有些“单身狗”并非真的不想谈恋爱,而是有些害怕了。他们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不假手于人,突然生活中闯入了一个“不速之客”,扰乱了所有生活节奏,开始束手无策。他们也可能并不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只是想起了曾经恋爱的种种,担心着一颗真心再一次付诸东流,继续经历争吵过后的苦苦哭诉。

还有一种可能,他们心里还住着另一个人,那个人美好得如同一株红玫瑰,无论过了多久,也不会变成蚊子血。


单身是一个人的狂欢,但谁会喜欢总是一个人呢?

商业为单身者赋能,让一个人也生活得体面。商业社会越发达,个体越无需靠人际关系生存。这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进一步敲碎了婚姻、家庭的物质基石。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Klinenberg)曾指出:“现代企业应将注意力从夫妻和家庭转移到单身人士身上,因为比起有伴侣的人,单身人士更能刺激经济,愿意花费更多可支配资金。”


对于单身而言,生活状态或许仍不算理想。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受到来自社会与家庭的“恶意”、甚至不得不与各类中国式相亲、职场歧视斗法……单身经济的出现,让“单身”二字不仅作为贬义词存在——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预期。


但这显然还不够。上文提到的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写道,在不少欧美国家,尽管选择单身已经不再被社会嫌弃,但由于其社交圈子因为朋友们纷纷结婚生子而日渐式微,工作的成就感并不能带来精神满足,很可能不得不被迫走向婚姻。

单身狗的原罪就是单身,对从国外传来的圣诞节也会保持一贯的态度:不过。其实不仅仅是圣诞节,凡是需要对象的节日单身狗们都不过。之前还有一个“11.11光棍节”,
自从收到来自马爸爸麾下女子军的恩爱暴击厚,也大多失去了兴趣。那单身狗平时都过什么节呢?答案是单身狗每天都过节日,自己一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