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孩子,首先要让自己成为能够负责的人

b
benci
楼主 (未名空间)

去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电影《何以为家》,但我其实看得很压抑。电影讲述的是一位12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这不禁令人费解,为什么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还要状告他们呢?哪来这么不懂事的熊孩子。但是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发现渐渐理解了主角的举动,原来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情况下依然不停生育,强行把妹妹卖给商贩,导致12岁的妹妹流产而身亡。12岁的赞恩愤然离家,尝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最后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还要放到整个大环境下。赞恩的父母一直没有合法的身份,他们一直生活在底层,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很狭窄,如同蝼蚁一般生活,自己就是可怜的人,又有什么能力去给下一代幸福呢?真正要改变的是中东的大环境和体制。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呢?经常有未婚少女把新生婴儿抛弃的新闻,他们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吗?我们也得好好反思自己。

而年轻人不愿生孩子已经是普遍现象,但人人都有责任,谁也逃不掉!孟非就在《非诚》里说,不要把喜欢孩子就当做自己能照顾好孩子,是要将这份爱,化作责任。要一个负责人的人。


从社会层面考虑,随着年龄的更迭交替,如果不放开生育,我国的生育率就会不断降低;从经济学层面考虑,年轻活力跟不上,就会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总结一句话,那便是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人人都有责任。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我们,也不属于他人,他只属于他自己,这是近现代教育者们所共鸣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所有人都在爱着他们,围绕着他们,而在教育者和和家长看来也在无私地爱着孩子。


我们一度的认为教授孩子知识、陪伴孩子成长、努力的帮助孩子就是很好的爱,因为爱他们,所以尽一切所能去帮助爱护他们,我们把自己的错误总结为经验、自己走错的路在孩子的世界里删除,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奇葩说》里的某位嘉宾曾公开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生小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讨厌小学生,发自内心的讨厌小学生。

对一些人来说,不生孩子或许反而正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当好父母的天分。那些没有好父母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糟糕或者被遗弃,甚至是在寄养环境中长大,很难受到好的教育。


结婚生子,似乎是成人世界的固定模式,也是典型的社会职责驱使。而不生孩子,则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被外人驳倒的决定。如今的“丁克一族”在告诉世人,成人社会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成为父母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而不再是必然的社会责任。这也在告诉那些在纠结生与不生的人,当你认为生育让你承担了太多的成本和代价时,选择不生,有时是一种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