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又一枝老枪《静静的顿河》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4月28日 8点23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z
zhangyx2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昨儿在电影台看了部俄罗斯影片《静静的顿河》,上下两集,感觉不错。
影片一开始,一群年轻的哥萨克马上飞奔,河中戏水,抢吃马刀切开的西瓜,岸边狂舞…那种热情奔放/青春洋溢/豪爽不羁/自由自在的天性和生命活力,立马跃然屏上!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保持传统的社群(人群共同体)。是十四世纪前后由于种种原因从俄罗斯和乌克兰逃亡到俄罗斯南部这片人烟稀少却广袤富庶,且沙皇统治鞭长莫及的东欧大草原定居下来的一群青壮年。他们在这里游牧渔猎为生,善于骑射,勇猛彪悍,自由自在的生活着,由此得名“哥萨克”,意即“自由自在勇敢之人”。
由于他们的骑兵骁勇善战,骑术精湛,后来成为沙俄开疆扩土对外扩张征战的重要武装力量。
十月革命后,少部分哥萨克参加了红军,被编入著名的布琼尼骑兵部队。大部分哥萨克则加入了白军阵营,与红军作战。
《静静的顿河》小说作者肖洛霍夫就是从顿河哥萨克中走出来的一位“红军作家”。
年轻的哥萨克格里高利是位勇敢无畏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他义无反顾的爱上了邻居大哥斯杰潘的老婆阿克西尼亚。正饱受变态夫君摧残的风骚女阿克西尼亚也立马爱上了格小伙儿。但格老爹感觉丢不起人,逼迫儿子跟一富裕户的女儿娜塔莉雅结了婚。怎奈娜姑娘不懂风情,似月亮般冷静,不比阿女热情似火。格小伙儿就又思念起老相好来,结果是他毅然决然与阿女双双私奔了…
格里高利参军参战负伤,被误传死讯,回来后发现露水媳妇儿风骚阿女已经被东家少爷给睡了,立马狂怒不已,臭揍了东家少爷一顿扬长而去,并暗下决心从此收心,与老婆踏实过活,且很快就有了一对儿龙凤胎。
十月革命爆发,哥萨克人开始站队划线。
起初格里高利参加了洪军,却看不了洪军烂杀哥萨克白军战俘的样子。后来他又投了哥萨克白军,与洪军英勇作战,且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并做到师一级的领导干部。结果,他还是看不惯白军虐杀战俘烧杀抢掠的恶习,又毅然决然的脱离了反革命队伍跑回家中藏匿起来。
此时的阿女又找到格里高利发誓与之共进退共存亡。格妻知道后心力憔悴自残而亡。
格里高利的单纯小妹爱上了哥哥一个发小儿珂赛伏依。而珂某人如今已经摇身一变参加了革命!且在一次围剿白军的战斗中,他亲手诱捕了自己的大舅哥/格里高利的哥哥彼
得罗。当之前承诺不杀投降大舅哥的革命小舅子毫无诚信郑重其事的拿枪对准了大舅哥时,心存侥幸的大舅哥怯懦的说“你不能杀我,你可是我儿子的教父啊!”…此刻儿时一起欢乐无羁嬉闹玩耍的镜头浮现在革命小舅子之脑海…但也仅仅犹豫了片刻,小舅子就无怨无悔的扣动了扳机!估计在最后关头,还是革命意志占了上峰——亲不亲,阶级分嘛!
因大义灭亲/革命立场坚定有功,格里高利这位革命妹夫已经荣升为村苏委会主任兼村
长兼肃反委员会 了!他的又一革命决定,是立即逮捕藏匿在本村的反革命小舅子格里
高利!格家小妹得知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哥哥,格里高利与老情人阿克西妮娅即刻重新踏上了逃亡之路…
路上,阿女不幸被追兵从身后射杀于马上。伤心绝望中的格里高利独自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之中…
漂泊多年后,思乡心切的格里高利将枪支弹药扔进河里回到熟悉的家乡。进到那熟悉的院落,早已人去屋空,只有那泥土的味道恒久不变。
格里高利扑倒在地,亲吻着家乡的这片热土,久久不愿起身…
《静静的顿河》,当年久闻其大名,却一直没看过原著。
据说这是一部耗时十几年才完成的史诗般巨著,也因其中的人性描写,获得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同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和诺贝尔文学奖金。
作者在中国文革年代的出名,是因为其描写人性的另一部作品《一个人的遭遇》,当年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兼修正主义人性论”之典型。
当年国内还曾经有过妖魔化作者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说《顿河》不是他的原创,是他当年利用其肃反人员职权剽窃一哥萨克白卫军官的原稿云云…如今看来都是些无稽之谈了。
《顿河》带给我们的感慨是:原本都是兄弟姐妹样团结友爱热情奔放的哥萨克族群,一有“煮义”掺和进来,一站队划线,旋即就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互厮杀/兵戎相见绝不手软了。挺好一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就这样四分五裂开来了…
结论是:意识形态害死人啊!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昨儿在电影台看了部俄罗斯影片《静静的顿河》,上下两集,感觉不错。
影片一开始,一群年轻的哥萨克马上飞奔,河中戏水,抢吃马刀切开的西瓜,岸边狂舞…那种热情奔放/青春洋溢/豪爽不羁/自由自在的天性和生命活力,立马跃然屏上!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保持传统的社群(人群共同体)。是十四世纪前后由于种种原因从俄罗斯和乌克兰逃亡到俄罗斯南部这片人烟稀少却广袤富庶,且沙皇统治鞭长莫及的东欧大草原定居下来的一群青壮年。他们在这里游牧渔猎为生,善于骑射,勇猛彪悍,自由自在的生活着,由此得名“哥萨克”,意即“自由自在勇敢之人”。
由于他们的骑兵骁勇善战,骑术精湛,后来成为沙俄开疆扩土对外扩张征战的重要武装力量。
十月革命后,少部分哥萨克参加了红军,被编入著名的布琼尼骑兵部队。大部分哥萨克则加入了白军阵营,与红军作战。
《静静的顿河》小说作者肖洛霍夫就是从顿河哥萨克中走出来的一位“红军作家”。
年轻的哥萨克格里高利是位勇敢无畏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他义无反顾的爱上了邻居大哥斯杰潘的老婆阿克西尼亚。正饱受变态夫君摧残的风骚女阿克西尼亚也立马爱上了格小伙儿。但格老爹感觉丢不起人,逼迫儿子跟一富裕户的女儿娜塔莉雅结了婚。怎奈娜姑娘不懂风情,似月亮般冷静,不比阿女热情似火。格小伙儿就又思念起老相好来,结果是他毅然决然与阿女双双私奔了…
格里高利参军参战负伤,被误传死讯,回来后发现露水媳妇儿风骚阿女已经被东家少爷给睡了,立马狂怒不已,臭揍了东家少爷一顿扬长而去,并暗下决心从此收心,与老婆踏实过活,且很快就有了一对儿龙凤胎。
十月革命爆发,哥萨克人开始站队划线。
起初格里高利参加了洪军,却看不了洪军烂杀哥萨克白军战俘的样子。后来他又投了哥萨克白军,与洪军英勇作战,且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并做到师一级的领导干部。结果,他还是看不惯白军虐杀战俘烧杀抢掠的恶习,又毅然决然的脱离了反革命队伍跑回家中藏匿起来。
此时的阿女又找到格里高利发誓与之共进退共存亡。格妻知道后心力憔悴自残而亡。
格里高利的单纯小妹爱上了哥哥一个发小儿珂赛伏依。而珂某人如今已经摇身一变参加了革命!且在一次围剿白军的战斗中,他亲手诱捕了自己的大舅哥/格里高利的哥哥彼
得罗。当之前承诺不杀投降大舅哥的革命小舅子毫无诚信郑重其事的拿枪对准了大舅哥时,心存侥幸的大舅哥怯懦的说“你不能杀我,你可是我儿子的教父啊!”…此刻儿时一起欢乐无羁嬉闹玩耍的镜头浮现在革命小舅子之脑海…但也仅仅犹豫了片刻,小舅子就无怨无悔的扣动了扳机!估计在最后关头,还是革命意志占了上峰——亲不亲,阶级分嘛!
因大义灭亲/革命立场坚定有功,格里高利这位革命妹夫已经荣升为村苏委会主任兼村
长兼肃反委员会 了!他的又一革命决定,是立即逮捕藏匿在本村的反革命小舅子格里
高利!格家小妹得知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哥哥,格里高利与老情人阿克西妮娅即刻重新踏上了逃亡之路…
路上,阿女不幸被追兵从身后射杀于马上。伤心绝望中的格里高利独自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之中…
漂泊多年后,思乡心切的格里高利将枪支弹药扔进河里回到熟悉的家乡。进到那熟悉的院落,早已人去屋空,只有那泥土的味道恒久不变。
格里高利扑倒在地,亲吻着家乡的这片热土,久久不愿起身…
《静静的顿河》,当年久闻其大名,却一直没看过原著。
据说这是一部耗时十几年才完成的史诗般巨著,也因其中的人性描写,获得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同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和诺贝尔文学奖金。
作者在中国文革年代的出名,是因为其描写人性的另一部作品《一个人的遭遇》,当年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兼修正主义人性论”之典型。
当年国内还曾经有过妖魔化作者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说《顿河》不是他的原创,是他当年利用其肃反人员职权剽窃一哥萨克白卫军官的原稿云云…如今看来都是些无稽之谈了。
《顿河》带给我们的感慨是:原本都是兄弟姐妹样团结友爱热情奔放的哥萨克族群,一有“煮义”掺和进来,一站队划线,旋即就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互厮杀/兵戎相见绝不手软了。挺好一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就这样四分五裂开来了…
结论是:意识形态害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