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愚夫之相

s
sdao
楼主 (未名空间)

常会看到一些比较,哪种法门更好,更殊胜,什么“远胜”什么等等,不乏一些“名师“,言谈中有意无意就流露出我慢来,看到这种言论,不用看内容,不由自主就会对说这样话的人的修为产生质疑。唉,凡夫何其愚痴!少一些比较、分别,多一些兼容、理解,不然,真的是愚痴啊。今天读到下面的经文,与大家共勉:

杂阿含经 第30经: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
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1]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
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

瑜伽师地论:
"“愚相”:复次,愚夫略有三种愚夫之相。何等为三?谓诸愚夫,于一切行,如上所
说五无常性,不能思惟;于非真实胜、劣性中,分别胜、劣,称量自他,谓己为胜,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如谓己胜,谓等,谓劣,广说亦尔。与此相违,当知智者亦有三种智者之相。 "

d
dreamfIy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佛经里面也会夸某一法特别稀有殊胜,尤其是大乘佛经,比如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都不如持诵这部金刚经,甚至都不如里面四句偈,还有一些经比如楞严经啦阿弥陀经啦会说有多少佛就是持我这经的法门成就的,这个法门第一稀有、功德不可思议,诸如此类。这个就要看此法门是不是能够通达实相,如果蕴含了通达实相之法的内容,那它就是第一稀有殊胜,而且每一个直达究竟了义的法门都是,并无差别。(所谓一乘道。)

有些大德观察众生共业or根基or缘起,在某一个时期宣扬某一个法门,说这个法门最殊胜,其未必是出于我慢(只不过凡夫以己度人而已),而是为了众生对法的信心。比如下面这个经文,你觉得佛陀是我慢吗?又是“独尊”又是“最胜”哦~

《佛本行集经》卷10〈9 私陀问瑞品〉:「
童子初生。无人扶持。住立于地。各行七步。凡所履处。皆生莲花。顾视四方。目不曾瞬。不畏不惊。住于东面。不似孩童呱然啼叫。言音周正。巧妙辞章。而说是言。一切世间。唯我独尊。唯我最胜。我今当断生老死根。
」(CBETA, T03, no. 190, p. 699, a10-15)

所以“度测”是最容易生邪见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太大,所以有滤镜,通过有色眼镜去看圣者。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刚经》)

六祖释义: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云: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凡夫没有他心通,不知道说“第一”“最胜”的人内心有没有我见执着,是不是“无住”,是不是应机说法无相布施。

【 在 sdao (四岛) 的大作中提到: 】
: 常会看到一些比较,哪种法门更好,更殊胜,什么“远胜”什么等等,不乏一些“名师
: “,言谈中有意无意就流露出我慢来,看到这种言论,不用看内容,不由自主就会对说
: 这样话的人的修为产生质疑。唉,凡夫何其愚痴!少一些比较、分别,多一些兼容、理
: 解,不然,真的是愚痴啊。今天读到下面的经文,与大家共勉:
: 杂阿含经 第30经:
: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
: 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
: 、我劣。’[1]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
: 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
: ,而不见真实? "
: ...................

s
sdao

你说的也有道理,说起来无非是要适应众生。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是众生要适应佛法,还是佛法要适应众生?最近在听印度佛教思想史,对于大乘生出一些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