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概念都是导师,一切名相都是菩萨 zz

d
dreamfIy
楼主 (未名空间)

四念处和五蕴观,同心行而异名相。四所念处者,身受心法;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于四所念与五阴蕴中,身即是色,色即是身;此受即是彼受,彼受即是此受;心即是想与行,想与行即心,想与行属心所摄,心即是意识心;法即是识,识即是法,一切法即识,一切识即法。

因此,当有老师说四念处或五蕴观时,那是相同的含义,相同的观照,相同的修行。因于方便,有时说为四念处,有时说五蕴观或观五蕴,名称虽不同,而实所修内容,无不同也。因于习俗不同,同一修行,南传佛教常说为四念处,北传佛教常说为五蕴观。说法有异,实无不同,行者修行,当解变异方便。

四念处,四个需要常常记着的地方,四处需要时时看住,勿生颠倒的处所;五蕴观,五处需要观察,需要照见的地方,五个需要观照的对象。四念处有是说为四念住,说为四念处,意在强调观察的对象——身、受、心、法;四念处有时说为四念住,说四念住,意在强调观察本身——看和看住,看住身,不生身见;看住受,不随起伏;看住心,莫随它去;看住法,勿生颠倒。

一切名称,皆是指月之指;用指,但不被指所迷。看所指,而不落于指上,是为要点。佛法中所有的名相概念,皆是指月之指,我们要用指而不被指所迷,看指所指的方向,而不将心落于指上。若能这样应用概念名相,则概念名相也无咎。名相概念皆是导师,带领我们向真实之处去也。善解名相者,因名相而见实相。如同善用指者,因指见月,而不于指生惑。

一切概念都是导师,一切名相都是菩萨,修行人修佛学法,但用好这些导师,用好这些菩萨。若能这样用心用意,则佛菩萨、善知识在佛经佛论中,此人适合读经读论。若不如此,不能透过概念,不能穿越名相,不能因指望月,而于指上生解,此人不适合自己读经读典。是人读经典,处处成障碍,读经不能起正作用,反起反作用,因此他不适合以经论为我师,应找善知识直接指教。

总之,经论都如地图,如药物说明书,读之皆为指导实践。若会实践,弃说明书,去旅行地图。勿以经论为宝典,当以自心为重点。勿让心作纸上行,当让心作实际行。如诸佛导师说四念处与五蕴观一样,皆为指导你修行,非是让你抱守那些经典与理论的。四念处经是宝,但宝不过作四念处行;五蕴观是妙说,但妙不过实际观五蕴。

愿诸世间修道人,于佛典而出佛典,即老师而离老师,过概念,透名相,直达现前根本,直接真实受用自性本体。道,本不用修,只因凡眼中有云翳;性,直接用,却因无明而废置。所谓修行,不过用直接心,见直接道,直过上诸佛本性自在的生活而已。成佛解脱无他,只是不多事,正心正念正用而已。

用概念,而不被概念挡;使名相,不被名相使。知概念虚而道体实,解名相假而实相真,即使概念古怪无他,即使名相如云无碍,空中幻花不碍空,梦里诸物不塞梦。大可有概念,大可有名相,有何惧哉?于实相未见而意未超然者,概念能成障,名相碍法眼;对于正解诸佛意,明达菩萨心者,概念是导师,名相即菩萨;见实相而超然于心者,任你概念名相来如春天花,去如秋树叶,一切不相碍。

今天时代,人们读经阅论作修行,但用名相,但越名相;但用概念,但过概念。让概念作导师,让名相成菩萨。在经里见诸佛,于论中遇菩萨。在经论中见活善知识,于自家中得真指导,于自性中作真修行。修行,一个人独行;修行,一个人心行,愿你能在一人一世界里圆满成达。

合十,祝福,走在佛陀之路上的道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