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现量、比量与圣言量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月21日 19点32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f
fivestone
4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佛法的因明学当中,把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结果,分成三类,现量、比量、圣言量。
现量指经由各种感官体验或经历进而觉悟、体悟所印证的知识。之所以叫现量,是因为它不需要经过推理、判断等,而是在当下直接感知的。有时候也翻译成证量,现证量。
比量是指通过逻辑、推理、比较等获得的知识。在因明系統中,比量必須滿足三支,即宗、因、喻三者。 佛陀和舍利弗在讲法时,常说,“夫智者因譬得解。”就是这个意
思。
圣言量是指佛陀或圣者等所开示的知识,又叫圣教量、正教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获得正等正觉后,所显示开发出来的知识。不管是我们一般人自己的证量,或者是听其他一些法师、善知识所讲述的证量,都必须与圣言量相互参照,才能确定是否正确。
举个例子。比如佛法中所说的证果,阿罗汉果等。首先,一个人证得阿罗汉果,是自知自觉的,就是他在现量境当中,自己完全清楚的知道的。佛经中常有“见法自知得证”,“自知不受后有”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别人怎么知道他是否证果了呢?如果象佛陀或其他有他心通的人,也可以直接以现量去观。那如果没有他心通的人,怎么办呢?那就要通过与圣言量对比、参照,来作为判断。比如近代的孙伦禅师,因为机缘和精勤练习,只经过一年时间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但他本人识字不多,更没有读过很多佛经,所以有一些比丘就对他有所怀疑。但是后来发现,将他的所有说法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于是,世界各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这就是通过圣言量与比量的判断。
s
sdao
4 年多
2 楼
很早以前听过南怀瑾讲过,当时不太明白,这么一说也就明白了。这也让我想起《雜阿含經》498經,也是同样的道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佛法的因明学当中,把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结果,分成三类,现量、比量、圣言量。
现量指经由各种感官体验或经历进而觉悟、体悟所印证的知识。之所以叫现量,是因为它不需要经过推理、判断等,而是在当下直接感知的。有时候也翻译成证量,现证量。
比量是指通过逻辑、推理、比较等获得的知识。在因明系統中,比量必須滿足三支,即宗、因、喻三者。 佛陀和舍利弗在讲法时,常说,“夫智者因譬得解。”就是这个意
思。
圣言量是指佛陀或圣者等所开示的知识,又叫圣教量、正教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获得正等正觉后,所显示开发出来的知识。不管是我们一般人自己的证量,或者是听其他一些法师、善知识所讲述的证量,都必须与圣言量相互参照,才能确定是否正确。
举个例子。比如佛法中所说的证果,阿罗汉果等。首先,一个人证得阿罗汉果,是自知自觉的,就是他在现量境当中,自己完全清楚的知道的。佛经中常有“见法自知得证”,“自知不受后有”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别人怎么知道他是否证果了呢?如果象佛陀或其他有他心通的人,也可以直接以现量去观。那如果没有他心通的人,怎么办呢?那就要通过与圣言量对比、参照,来作为判断。比如近代的孙伦禅师,因为机缘和精勤练习,只经过一年时间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但他本人识字不多,更没有读过很多佛经,所以有一些比丘就对他有所怀疑。但是后来发现,将他的所有说法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于是,世界各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这就是通过圣言量与比量的判断。
很早以前听过南怀瑾讲过,当时不太明白,这么一说也就明白了。这也让我想起《雜阿含經》498經,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