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上见

L
LinChong
楼主 (未名空间)

天台宗智者大师,统一了佛教体系,终止了教判争论。
上得了天台,你会见到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实相“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十如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虽然我并不认同这些,还是表达清楚出来),构成“一念三千”。

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刹那(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本觉之性,具善恶诸法),或名“理具”(十界三千善恶诸法)。
理性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理性的,真理常是具体的,抽象性的真理不存在。
一乘妙法,应该即具体性的现实(性具)而见。

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

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

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

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
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

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
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
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
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双修)之意。

没有打坐何来止观。

很多学者对打坐心生畏惧,不知怎么去处理这个阶段,人性懒惰,总想偷步,绕开这个苦差事,亦翻阅了很多理论,觉得可坐可不坐,或者自恃天资聪明,像六祖一样,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就悟了(误了)究竟,明心见性不过尔尔,一切关山都是渡若飞。

虽然已经发心前行,还必须拿生活中实践观行作阶梯,市面流传时尚修法,经论所说行法众多,天台宗的修法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我照资料翻出抄
写,敲经念佛是我一直反对之法,大家明了)。

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正坐,专念法界,相续不断。常行三昧,也以九十日为一期,身常旋行不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念阿弥陀佛。
半行半坐三昧,以七日为一期,依《方等经》持咒旋绕百二十匝,却坐思维,更起更坐,周而复始,或依《法华经》,或行或坐读诵此经。

非行非坐三昧也称随自意三昧,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修习止观,经历四远、六作、六受而具备三观的行相,将心安住于法性一相无相的谛理上。

定慧双修,止观双运。

止观有三义:
一、止息止,即止息一切的心想;
二、停止止,即停住于谛理(诸法实相真如理)上;
三、非止止,即对不止叫它作止。

观有三义:
一、贯穿观,即妄想的动乱停止,真智显发,穿灭烦恼;
二、观达观,即体达诸法实相真如理;
三、非观观,即对不观叫它作观。
以上是可思议的相待止观。

至于不相对待,不可思议,所有的烦恼、业、果乃至教、观、证等都不生,止不止都不可得,真慧开发,断绝凡情妄想攀缘诸法实真如理所起推画分别,直下契证独一法界,这便是绝待止观。

关于止观的异名市面流行的说法叫作远离,或者叫作不住、不着、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等,这都是止的异名;或者叫作知见、智慧、照了等,这都是观的异名。
大家和禅的二入对比一下。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前人大德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不二法门,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些理论基础希望大家明了。
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篇幅问题,自查吧)。本来不想,也不立文字,怎么去兜我都觉得难受,多余。

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随便随缘随意空不空,闻言放下即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生成。

还有禅的见性和天台的信解一佛乘。
天台宗开佛知见,为佛语宗,教观双修,教理和观心双轮驱动,教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修行并重,鸟之双翼,强调通过闻思学习树立圆教一佛乘知见,修习一切法,无非圆观本身,不堕邪见、外道、偏、小。说白了,天台的智顗用止观这词代替禅字罢了。摩诃止观就是坐禅止观。圭峰宗密的坐禅仪就是天台智顗小止观,禅宗后期的坐禅法就是脱胎于天台宗的禅与止观。
在禅宗产生之前,世人认为天台宗就是禅宗,达摩来了就转化了,以前哪有什么标禅传禅弘禅。道信的五门心要指导思想是《证心论》,敦煌出土的《证心论》考证为智顗撰述。五门心要的中心是守心第一,道信弘忍的坐禅观心,就是天台路子啦。
天台宗见性成佛之妙观,也就是不思议一心三观,放在圆教讲修,由此,禅和天台两大宗派达成默契。不过,获得圆解(信解一佛乘)的入手处不同,天台宗可以借助闻思学习初步获得,禅宗注重从实修中悟得。
学、修两种途径都可以获得圆解,从闻思入手也要有所实修,实修入手也要有所闻思,只是两宗入手有所侧重而已。
《坛经》:“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可以对应天台宗圆教一心三观。不取、不染不着,即空;不舍、了了分明,即假;不取不舍,互不妨碍,即中。三观互具,同一实相观。

插个段子。

神秀当年在荆州的玉泉寺住过,这庙是智顗建的,神秀也写了一本《观心论》,和智顗的书同名,有没有抄袭就不知道了。
玉泉寺天台第四祖弘景,门下三个弟子,鉴真,普寂,怀让。
鉴真把南山律宗和天台思想传入了日本(我现在学的就日本回流的天台宗脉法),普寂传承了神秀的法脉。南岳怀让,不得了,学禅的都知道,六祖高足,怀让门下出了匹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宗沩仰宗两大宗支的祖师爷。

别以为禅的不立文字,大家就可以钻牛角尖鹦鹉学舌,以为一切无所谓,我爱咋地就咋滴,那是你打出了少林三十六房才可以说的话。
学禅而不懂性相,看经书随文生解,早违初心。
禅是无门关,滥竽乱参,荒废功夫时间,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毁了毁了。
痴迷不立文字,一说到理论,一句不识,自催眠于我不大理会文字的,我早抛弃文字了,这话不用对我多说,我早脱出文字困惑---好一个有病的文字扮弱啊。口口空谈,五
蕴积盛而不碍修行,争名夺利而不妨般若,既无智眼,又缺多闻,多执是非,乱解证地。唉。邪路正路,还是多多看看宗镜录吧。
举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延寿禅师融和了天台宗的方法论。
天台宗是最随和的宗派,也是最能融合的宗派,各种教相均以相应的地位和合理性,通过次第顺序,开权显实把它们融合为一。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是心在前,也不是法在前,融心法于性具实相。真不碍俗,俗不碍真,把真谛俗谛融于中道,无论怎么解说,三谛圆融,随顺机宜,千途异说,三万八千法门,无不是指归一法而已。
《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盘》
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
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可滞方便之说。迷随事之名。
若悟一法。万法圆通。
无一相而非实相。无一因而非圆因。
所以,别争了,有哪闲功夫,多砍几根柴吧。

佛法的学习教学形态和悟道道训,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这三个能令你达到觉悟的方法称为乘物。
声闻乘是指耳闻佛陀之教法而达到觉悟的方法,这个只有佛陀在生时直接的弟子才有啦。
缘觉乘是指自己一个独自观察人生与自然的因缘生灭达到觉悟的人,又称独觉佛(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法的,独证圣果,是利根阿罗汉。
菩萨,菩提萨埵,翻译为有情,是指努力于真理现实实践的人,经由这种实践而达到觉悟的立法称为菩萨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合称二乘,这是南传佛法小乘佛教所一直坚持使用的方法。
与此相对,菩萨乘就是大乘佛教所使用的。

对空的理解,就是大乘教派的兴起,大乘批评小乘的恶取空,虚无的迷见误解,虚无空见。
我执之累必须舍弃,而归于如实的真相,随顺如实的天然为空的本质(有些道家的味道)。
以空为脱离一切的相对性,限定性固定性的定型,而进入真正的绝对无限定的真理世界。
智者大师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论整合了各派观点,树立了空,假,中,三种观点。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鞍上无人,鞍下无马。
人马合一。
马不走,你是鞭马还是鞭自己呢。
人-马,二者正确的活动,人马不二,一体。不是马不走,人不驾驭。
桥流水不流,人和马正在做最正确的运动,此即从空入假。
把假观为空,空亦观为空。中道第一义。
小乘的声闻停滞于空的虚无,忘却由空出假,因而失去现实活动的意欲。大乘菩萨强调在现实中真理的实践和活现,这也是一种从空入假。但,过分的深入现实,深入于假,而忘却了空,是有危险性的,现实的漩涡,随时把你卷入,故,在假不忘空。
告诫一下,菩萨们,你们所住的娑婆世界,虚空就此由来。

在日常中,实践中,首先,舍弃对自己执着之人我见(主观的)和执着于对象的法我见(客体的),而成为人空(人无我),法空(法无我)及人法不二,空。
这个流程就是从假入空观,从二到不二,继续到入法不二,空。、熟习后,能将人(自己)与法(对象)自在的显现和互动。摄持为空即假,假即是空,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此即中道义一义观。

一切皆空即一切皆成。
美之所以为美,丑生矣。
圆顿止观,一心三观。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口心不违,天台上见。

陈蝶衣,今宵别梦,一时莫徘徊。

N
Nan

从头到尾读完,有几个问题:
1.天台宗的法脉传承如何? 达摩一系,经云是释迦摩尼佛传下来第28祖。

天台一脉我查到是从龙树开始。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
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这从龙树到慧文的传承,可靠吗?

此外您下文说的荆州四祖,也不在上面9个里面。

此外所谓一念三千,我随便取一, (佛,如是力,众生世间)。这个组合
是什么意思?在修禅时怎么用得到这个?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台宗智者大师,统一了佛教体系,终止了教判争论。
: 上得了天台,你会见到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 实相“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
: 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 十如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
: 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虽然我并不认
: 同这些,还是表达清楚出来),构成“一念三千”。
: 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
: 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刹那(微细)
: 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本觉之性,具善恶诸法),或名“理具
: ...................

L
LinChong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者,为了准确区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实际创始人,应称为宗祖,即创立宗派之祖。而八大宗派实际创始人的早期祖师,虽然因师承关系而奉为宗派某代之祖,其实应称某宗派之祖师。天台宗有天台国清寺、当阳玉泉寺、天台高明寺三系,山家、山外两派。天台国清寺本系是天台宗的主干,虽有易教为禅之时,但从“九祖相承”到“十七祖相承”,仍是天台宗千余年传播的主渠道。智者大师在荆州的传法,为天台宗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僧徒,见诸《国清百录》《佛祖统纪》里的高僧有志果、法才、法璨、道慧、道臻、法偃、义邃等十多人,其中在《佛祖统纪》中有传记的就有道悦、行简、道势、法盛、法论等诸人。入唐后,自灌顶圆寂后至八祖玄朗的百余年间,天台山本系曾一度沉寂。而荆州阳玉泉寺系,则形成了天台宗的“荆南正法”。其中尤以玉泉道素、龙兴弘景、扬州鉴真、兰若惠真、衡山承远、庐山法照等为著。 弘景在当阳玉泉寺随智者大师学止观法门;唐武后和中宗时期,曾三度被诏入宫廷接
受供养,深受“帝室尊奉”,成为“国都教宗”; 弟子鉴真东渡日本,既弘天台,又
弘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弘景之后,在荆州传承天台宗“荆南正法”的是兰若惠真。

很多资料,有待考证,争论居多。 今天我们只能从义理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如何,无
法还原了。

N
Nan

天台一系,我真的了解很少。以前好像读过一本“五灯会元”。但印象
是达摩,惠能一系为主干。。现在回去查查,有智者大师的段落,但是很简略。而且师承地位等都略过。

“南岳慧思禅师南岳慧思禅师,武津李氏子。因志公令人传语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甚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化?”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天台智者禅师天台山修禅寺智者禅师,讳智顗,荆州华容陈氏子。在南岳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于是悟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者,为了准确区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实际创始人,应称为宗
: 祖,即创立宗派之祖。而八大宗派实际创始人的早期祖师,虽然因师承关系而奉为宗派
: 某代之祖,其实应称某宗派之祖师。天台宗有天台国清寺、当阳玉泉寺、天台高明寺三
: 系,山家、山外两派。天台国清寺本系是天台宗的主干,虽有易教为禅之时,但从“九
: 祖相承”到“十七祖相承”,仍是天台宗千余年传播的主渠道。智者大师在荆州的传法
: ,为天台宗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僧徒,见诸《国清百录》《佛祖统纪》里的高僧有
: 志果、法才、法璨、道慧、道臻、法偃、义邃等十多人,其中在《佛祖统纪》中有传记
: 的就有道悦、行简、道势、法盛、法论等诸人。入唐后,自灌顶圆寂后至八祖玄朗的百
: 余年间,天台山本系曾一度沉寂。而荆州阳玉泉寺系,则形成了天台宗的“荆南正法”
: 。其中尤以玉泉道素、龙兴弘景、扬州鉴真、兰若惠真、衡山承远、庐山法照等为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