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堂】一句话读懂生命意识的内涵

S
Santong
楼主 (未名空间)


*视频内容为2014年7月~9月,禅者大信老师应北京今日美术馆之邀,开展的三次系列讲座之一《打开灵感之源—唯识学与艺术创作》中的节选片断

【唯识学堂(一)】“唯识学”,涵盖了宇宙中的所有现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4HzoT3lUs&t=88s


【唯识学堂(二)】一句话读懂生命意识的内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sHbXVOv-o


【唯识学堂(三)】修行,修什么?——“转识成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B17WkO9_8


【唯识学堂(四)】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九缘生眼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QnmC_CwYI


【唯识学堂(五)】诸缘和合,诸缘都是什么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kXZFoak70


【唯识学堂(六)】什么在“消减”生命的创造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32DnjopOA


【唯识学堂(七)】开启永无枯竭的生命力源泉——突破“我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Zh3Hl9hpU


【唯识学堂(八)】从“气”上,体会曾国藩、李鸿章、乾隆的书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JiWq7asp0


S
Santong

【唯识学堂(一)】“唯识学”,涵盖了宇宙中的所有现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4HzoT3lUs&t=88s


唯识学是什么呢?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把宇宙当中的,种种现象都涵盖殆尽,而且里面条理非常清晰。

应该来说,大部分人都知道《西游记》,也大部分人知道唐僧。唐僧作为一个非常卓越的偷渡者,他去不是为了自己去办理移民,也不是去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把大乘佛法带回中国,这是比较笼统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他当时去的时候,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取到一部经,严格上那是一部论。这部论是什么呢?是《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应该很少人听说过,《瑜伽师地论》实际上是唯识学的一个基础经典。唯识学《瑜伽师地论》,“瑜伽”就是我平时练瑜伽那两个字,“师地” 是老师的
“师”,土地的“地”,论就是议论的“论”。《瑜伽师地论》,因为我带有一点口音,所以比较关键的字眼我就拆开来说。

唯识学是什么呢?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把宇宙当中的,种种现象都涵盖殆尽,而且里面条理非常清晰,这是唯识学。我们在解题—唯识学与艺术创作,所以先说唯识学是什么。

佛教,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宗教行为,这些东西我们接触得比较多的。而佛教里面有一些相对成系统的理论系统的,一般认为有四大种类:第一大种类跟第二大种类,都是小乘佛教里边的,就是“有部”和“经量部”这两个种类。第三个是“中观”,第四个是“唯识”。大家比较熟悉的藏传佛教,更多的是中观,再在中观学的角度上吸收了唯识的一些内容。而唯识在历史上是最晚出现的,最晚出现的东西必然涵盖着对早期内容的补充和超越,这是唯识学。

【 在 Santong (Santong Academy) 的大作中提到: 】
: *视频内容为2014年7月~9月,禅者大信老师应北京今日美术馆之邀,开展的三次系列讲
: 座之一《打开灵感之源—唯识学与艺术创作》中的节选片断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4HzoT3lUs&t=88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sHbXVOv-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B17WkO9_8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QnmC_CwYI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kXZFoak70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32DnjopO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Zh3Hl9hpU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JiWq7asp0








S
Santong

【唯识学堂(二)】一句话读懂生命意识的内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sHbXVOv-o


《理解唯识要义,把握好这句话》

唯识的要义用一句话把它概括,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是什么呢?是在下面一张图上,相、名、分别、真如、正智、五法、五种。前面三种是属于,凡夫界里面的状态。

后面两种只有开悟的人、开悟的众生、开悟的生命体、他才能够体会到,这五种方面涵盖了,整个宇宙当中的种种种种,一切都在这五种里面。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八识” 就是八种意识。这个唯识学里面很特别的,
对我们人的生命状态,对个体生命的意识,做出了非常精细的分析,这个是将近两千年前提出来的东西,要远远超越十七世纪以来的,西方心理学的种种种种的理论体系,那中间这个历史跨度这么长,为什么后人没有办法去传承呢?因为这里面有些内容,不是属于逻辑思维,可以推导的出来的,它是必须有体证才能体会得到的。

“八识二无我”,“二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这都是一些术语。

那这上面这个图表是什么意思呢?大圆圈里面是“五位百法”,这个唯识学。对凡夫所说的一种理论系统。就是这个宇宙空间,刚才那五法是包括了一种体系,这里面呢“五位百法”,就是把种种的现象归纳成一百种。这一百种又分成五大类:第一大类是“心”;第二大类是“心所”;第三是“色”,这个“色” 相当于物质和现象;第四类是
“不相应法,不相应行”;包括时间、空间各种各样的判断,生老、住、语言、次第、和合、时间、方位、数量,这个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还有一种叫“无为法”,这是一种区分。

再看右边的那个表,里面是“百法”。每一项每一项每一个字里边,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的东西,光这些东西,就可以写成好几本厚厚的书,每一种分析下去,你会发现它已经细得。比如说傲慢的“慢”。傲慢的“慢”,在这里边是属于烦恼心所的,从右边数到左边是第四个,就是烦恼底下贪、嗔、痴、慢、疑、恶见,倒数第三个慢,傲慢的慢,傲慢的慢,你看唯识里面这样分成七种,七种它里面又分成三个系列,其中有三种系列是什么呢?

这个比较好理解,我比你强,我很傲慢,因为我比你强嘛,所以我看不上你,我可以傲慢。这是第一种慢,这叫“慢”。

第二种:“过慢”。就是,我跟你水平一样,但是我也看不起你。还有这种时候.

第三种还有什么呢?我水平明明不如你,我也看不起你。其实我们平时很多,有第三种现象,我们都不觉得它是傲慢,我们会认为这个是一种,自尊的一种类型,其实不是,它也是一种傲慢。当我们看到别人比我们强的时候,我们也看不上人家,我们会找一大堆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现象是合理的,我们这种心态是合理的。我们会认为:我如果有他的条件,我会做得比他还好,我如果有他那样的父母、有他那样的社会关系、我如果有他那样的机会、我会做得比他还好。明明这个此时此刻我们不如人家,我们还会找到傲慢的理由,瞧不起人家的理由。这个唯识学对傲慢,一掰就掰成这么几种。

还有另外一个系列有四种,其中一种叫谦卑的卑,“卑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也知道那个东西是很棒,但是我不是那块材料,你就不要努力了,我也知道你是出于好心。总之就不往前走,也不认为自己是一块好材料,也不敢去尝试,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傲慢。因为这里边包含着什么?你不是全知的,不是遍知的,你怎么可以来判断,你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层次呢?你怎么能够去判断,你的潜力到底是什么样呢?其实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糊里糊涂的判断,就认为自己是什么,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所以看起来很谦卑,其实也是一种傲慢。

你看唯识学里边,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对于我们一般的人的那种心理分析,所以分析的非常的精细,这是唯识学。这么好的东西,以前太少人知道了,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介绍给各位。

S
Santong

【唯识学堂(三)】修行,修什么?——“转识成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B17WkO9_8


“转识成智”,佛家里面的这种理论,包括唯识学它不是为了建构理论而建构。这些都是为了来指导大家、指引大家走向自由,从现有的烦恼当中走向快乐。而且这种快乐,必须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的,自然而然、随时随地、无时不在的快乐。当然,在达到那个最佳的状态当中,就像登山一样,你每往上登那么一小步,你的高度变化了,你的境界、眼界就会开阔了,所以叫“步移景换”。

不需要等到最后,才能享受到最后的那个成果。所以唯识学里面讲的是“转识成智”。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判断——就是这个“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凡夫的意识是有颠倒的,对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认知,是错乱的、扭曲的。真正的智慧它是无颠倒的,就是如实地去反映的。所以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唯识对种种现象的分析,是为了让大家认清楚本质是这样,我们该怎么去做可以减少烦恼,这个过程就叫“转识成智”。

我以一个红线划分了两个天地,红线上面就是我们日常的状态,就是日常当中有“相”,各种语言所指的事物的形状和相貌,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名”就是我们针对各种事物,给它安立各种各样的名字,比如说这个是“瓶子” “矿泉水”,安了一个
名字。如果英文就是“Bottle”跟“Water”,这是名。但是一开始如果约定它叫杯子
,它就叫杯子。所以语言是一种约定,约定跟事物去对应,这是名。但往往这种语言,跟这种东西的对应这个关系,我们认为它是铁定的,其实这里面就包含着陷阱,这个是比较深了。在相、名的基础上,我们产生了种种的“分别”,分别是什么呢?感觉、知觉、思考、情绪、种种的心理作用。一分别,我们遗忘了从名到相中间它是有信息渗漏的,什么意思呢?比如像一堆火,我们给它安了一个名字叫“火”,但是我们说了一千遍熊熊的烈火,我们的嘴也不会烧烂掉。因为,语言不是所指向的那个事物本身。所以,经常用语言说说火它就弄出了一个圈套,其实那些圈套都是语言层面上的圈套,但是我们平时我们经常,掉入了语言的圈套、不知道突破。我刚才说的这个东西,是禅宗里面经常用到的一句话,所以,“相”、“名”、“分别”这是凡夫状态当中都在用的,这个状态对于圣者来讲,对于达到红线底下那种状态的有情众生,这种境界的人他也在用,只不过他在用的时候他能看清楚里面哪些东西是陷阱,哪些东西是有偏差,能够很真实地把它给规避掉。

红线底下就是“真如”和“正智”,这是超越日常的认识。所谓的“超”,并不是说跑到另外一个境界,另外一个天地,不是,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需要动,不需要改变时间和空间,在这个里面就超越,在地超越。真如是什么呢?是为正确的智慧,所认知的究竟真理,就是各种各样的真实相。真实相,并不是说有一个东西,独立在那个地方,那个东西叫真实相,其他的东西不是。而是说这个真实相,就是每个东西都有它的真实相,真实相在每个东西里面这个真如并没有离开你们,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真如里面。只不过是说我们不懂、不认知,所以感觉它很神秘。“正智”呢?就是跟“真如”相对而言的一种主体,“真如”是客体。其实有一种境界,它们两者是不区分的,当你说“真如”的时候你就说“真如”,当你说“正智”的时候就“正智”,因为它是合一。说“合一”其实也都是勉强,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所以“正智”,是认识究竟真理的正确智慧,这个我们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是属于那个境界的,我们慢慢的将来有机会理解就是了。

大家看到中间蓝色的圈子,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宝藏。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蕴藏在这里面,包括我们命运的种子,我们各个方面的天赋,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里面。包括我们现在做新的事,它也会熏成各种种子,也放到这里面去。所以,这个叫“阿赖耶识”,这是第八识。

对于前生后世来讲,放在一个时间的系列,来讲这叫“异熟识”,但是,在讲异熟识的情况下,是不包含外围的这些东西。灵感的种子就在这里面,但是记住画图的时候。它好像是一个圆圈,它有边界。而实际上它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第八识不局限在你这个躯壳里面。这句话在座的如果是有修行者,就能体会到了,多了就不说了。

再往下这个红色的圈子“末那识”,这个是第七识,是“我执”的力量。作祟的就是它,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的就是它,我们平时各种不高兴的根本的源头就是它。当然它的形成也是因为,在阿赖耶识里面有相应的种子。所以出生以后,这个生命体出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形成第七识,也就是我执就会出现,就像小孩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叫“我”了。

慢慢的,他内在的种子,随着外在的助缘起来以后,他就确立了“我”,这是“我”的,这是“你”的。“你”不能抢“我”的,“你”在批评“我”,“我”不高兴。“我”认为是这样的,怎么样怎么样。

就像有的五六岁的小孩子,前些天我碰到一个小孩子,他吃一个粽子,他说这个粽子怎么能是咸的呢,因为他喜欢吃甜的。他们怎么能够把粽子做成咸的呢,还让人吃不吃啊?你看小小的,那么几岁的小孩其实“我执”、“法执”就已经很坚硬了。

粽子为什么不能是咸的呢?咸的有咸的味,甜的是甜的味,那么小他就开始起烦恼了,一个粽子,一个咸的粽子让他起烦恼了,这就是因为我执已经出现了。但是如果是在两岁的时候,他的“我执”还没确立的时候,他吃到这个怪怪的,觉得自己不喜欢吃就会放掉,他不会多想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所以这个就是“第七识”的一种表现。而我们讲的灵感、灵感源,什么东西阻塞了我们的灵感?就在这个图里边。

外在的围着蓝色的、跟红色的边上的,第一圈叫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是前六识。所以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个就构成了“八识系统”。

外在的种子“根身器界” ——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就是外在的一种境界。
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自创世界。为什么呢?就好比同一个北京,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当中的北京,都不一样。有的人心目中的北京是特别堵车;有的人的心目当中北京是很凉爽,因为他出门就是车下车,就是空调房,很少暴露在烈日阳光下,所以北京对他来讲是凉爽的;对有的人来讲北京是很不干净的;对有的人来讲北京是很宽敞的;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北京。我们会说那是他的命运不一样,命运是怎么来的,还是从“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出来的,遇到外缘慢慢就呈现出东西来。包括我们的生命不是偶然的,你出生在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八识系统。

“三世流转,天才有源”,所以艺术创作里边,有很多是属于天才型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天才的力量呢?就是因为他有一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世、他造过去的业,埋下的种子装在阿赖耶识里边,流转到现在世。所以在他小时候,“我执”还不强的时候,会立刻像贝多芬,还有我们说的方仲永(写文章的方仲永),还有好多这种天才师,他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因为有它的前因后果。三世流转,所以现在世种下什么,不断的形成一种循环,在未来出现什么。这是唯识学里面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S
Santong

【唯识学堂(四)】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九缘生眼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QnmC_CwYI


这个图很有意思,是很核心,“九缘生识”。我这里面举的是“眼识”,就是说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产生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它的本质,是我们依靠于我们的眼睛,对外界的一种物象产生一种认知、一种判断。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这里面可以把它,分成九种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眼识的判断。

第一种:“明”就是光亮、光线。现在,如果没有光线,你们看不到这个屏幕上的东西,这是第一种。第二种:“空”、空间,如果你们眼睛贴着这个屏幕,你也看不见东西。第三种:“境”,也就是外面要有东西给你看。如果外面没有那个东西,你也不会看到某种东西。第四种:“作意”,也就是你想看,你有个念头想去看。因为有时候我们特别专注,有些东西从我们眼前经过、我们都没看见,为什么?因为我们没作意,就是没有看的念头起来。所以要你想看的时候才看得到的。第五种:“眼根”,你这个眼珠子,还包括相应的视觉神经,还包括大脑里边的,这种相应的神经,神经原都要健全。眼根也要参与,这是五种。这五种大家好理解,往下就比较深奥了。

第六种,是“意识”,我们的显意识。通常说的我们睡着了,我们就看不见了,或者我们昏沉过去了。昏了、一下子晕了,也看不见。闷觉、昏沉都看不见东西,这是显意识——第六识。第六意识它的功能是“分别依”,它是作为一种依靠,它的这个依靠的功能是用来分别的叫“分别依”,这是专用术语。但是,这个专用术语,我这么一说你们就清晰了,以后如果有接触到这个你就清楚了。

第七种叫“末那”,其实叫“末那识”。就是刚才说的“我执”的力量,这个叫“染净依”,就是杂染。本来是清静的、干净的,因为有“末那识”的我执,什么是“我执”呢?往下会涉及到。它就把这个本来很清静、很清楚的认知给染了。就好像我们戴着不干净的眼镜一样,如果这个镜片是干净的话,我们看东西就清楚,但是第七识就像眼镜一样,它上面有不干净的,所以我们透过它,看东西就不干净了,或者它是扭曲的、就成不规则的透光镜,我们看外面的东西就是扭曲的,所以这个第七末那叫做“染净依”。

第八识是“赖耶”,就是刚才说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它是根本依。赖耶,是我们这个生命体,这一期生命存在的一个,很根本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午休,或者稍微休息的时候,身体会猛得抽动一下。那个时候,其实是第八识摄持了我们的身体,猛地抽动了一下,因为其他的都休息了。第八识,对根身是有掌控的,那个时候它动一下,经常是动一下后,你会发现整个人忽然间很清醒了,疲劳感全部消失了。这里面有秘密,所说的秘密是、需要很细微的体会了,这是第八识。所以它是一个根本依,因为它是种子的仓库。

所以,在这里面,除了根本依以外还有第九种,叫“种子”,就特定的种子。比如说你看到这上面的字,如果之前你没有学过这个字,这些字眼、这些图形代表什么,你看了也不认识。这些字、这些汉字、阿拉伯字,你能看懂,是因为你以前学过,以前学过是因为,你以前学的时候熏成了种子,埋到了你的第八识心田里面。所以你看到外面这些种子,它就呈现出来生成了现行。

所以,这九种东西构成了我们眼识的一个判断。

大家注意到了,你欣赏艺术作品、乃至于创作,其实这些要素都在的。比如说第九、“种子”,胸中没有毛竹,没有竹子,你就画不出来竹。最起码,你胸中没有什么,最起码需要找一个东西,找一个竹子在你面前让你看着,这个时候就是“现行熏种子”了。那个种子生现形,是当下起作用的,缺哪一项都没办法完成。因为第七识是清净的,刚才上面的图红线下达到“正智”、“真如的状况下,它也有第七识,不过它是清净的、清楚的。所以“九缘生识”,大家注意到这是“生”,不是“成”。有的在讲的时候是“成”,构成的“成”,其实也是对的。但是我们更愿意用“生”。它表明什么呢?我们眼睛一个判断功能,不是凭空起来的,它是要很多种东西共同构成。缺一种,就没办法进行,所以你就会知道,不是你的眼睛会看,不是那么简单地说。它还需要具备光亮,空间,外在的境界,还有你以前还学过什么东西。所以,你光聪明,如果没有其他的东西是没用的。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只能说他眼根敏锐,第六识敏锐。但是你如果不及时的,往他的大脑里面,往他的八识心田里面,往这些里面再装新的东西,他还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即使他里边有“种子”,比如说他是天才,天才的钢琴手,你不给他一架钢琴,他能弹得出来吗?是不是这样?天才也需要有条件显现出来。

S
Santong

【唯识学堂(五)】诸缘和合,诸缘都是什么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kXZFoak70


这个图很有意思,待会儿大家注意到,这里面还有一个角度,叫什么呢?看到增上缘、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这里面涉及了四种缘。我们平时所说的随缘、因缘,其实是概括的说法。如果要精细的话,按唯识学来讲因缘当中分成四种。

最中间的是“等无间缘”,上面是Tn-1,这是时间序列,就是“前一刹那、中间、后一刹那”。这是放在时间序列里面,说有一个叫“等无间缘”。我们大家看到“无间道”,无间就是没有间隙,就是一个挨一个、一个跟一个。所以我们心里边的念头,是一个跟一个,不可能断掉的。

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一个跟一个的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让这个念头保持相似、相续。就是相似的内容,其实它是刹那生灭的。这个又是属于体证的内容,听起来有点儿费劲。没关系,一听就过。

第二个是“增上缘”。你会看到,我那根竖的红线那一侧的,还有包括“第八识”,粘连在这个红线上的,都是增上缘。所谓的“增上缘”是指外部条件。

真正的“亲因缘”,我们说的因缘,严格上来讲就是种子,第九种就是“亲因缘”。

还有一种叫“所缘缘”。也就是说外面要有,相应的东西让你去认知,让你去感受,你缘它,这个“缘”就是所缘的缘,就是你缘他的缘。第一个“缘”是动词,第二个“缘”是名词(所缘的缘)。所缘的缘,又分成“亲”和“疏”。这个就很细了,我们不说了,不让大家难受。

所以,你看这个画一张是梵高的画,一张是八大山人的画。按照前面九缘生识,有些人去临摹梵高的画最后疯了。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是因为梵高的画作为外境,给他提供了一种“缘”。他内在看这个画,被梵高这个画所散发出来的力量,熏成的种子埋入了自己的心田。他自己的八识心田,又有其他的种子搅在一块。他没有办法切断,放不下,所以就被这个画带着走了。带走了以后他自己就按捺不住了。八大山人的画,你看他都是眼孔都是白多黑少。

其实也是他自己内心种子的,一种往外投射。所以我们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前面是唯识学的内容,往下我们把它给关联到一起。

S
Santong

【唯识学堂(六)】什么在“消减”生命的创造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32DnjopOA


我们平时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艺术家是天才,是上帝,是疯子”。这三个称谓可以同时具备,在时间上也有先后。等到他成名以后,或者是他自己获得了一种极度的自信以后,他会找到上帝般的感觉。或者,他确确实实顶天立地了。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他的灵感源出现枯竭了,或者是很难受了,想突破,想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他没办法突破的时候,就抓狂了。

这是时间序列上来讲,先是天才,然后成为上帝,最后抓狂,但不一定成疯子,这是时间序列。同时而言。就是他既要有天才,也就是与生俱来那种天赋的种子,或者不断熏成新的种子,同时又具备像上帝般的自信,能够创造出所谓的创造极致,就是自然流露。只不过是从旁观者来看是创作。同时在一般的人看来,他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创意出来?他简直是个疯子,这个“疯子”是一种很高的赞扬。这个人是个疯子,他出来的东西真是没办法超越的,这是一种称呼。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可以,按照我们刚才说的“八识系统”“九缘生识”的思路去分析。而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不仅仅是找了一套名词、概念体系去分析现象,不仅仅是这样。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灵思的涌动?是什么堵塞了我们灵感的喷发呢?

是“我执”。

这个“我执”它包括两个方面,对自我,叫“人我执”。就是自我的存在感,自我是优越的,自我是要当主宰,自我是非常重要。“我某某很优越”,“我某某是中心点”,“我某某必须很重要”,所有的东西都围绕“我某某展开”。不围绕着“我某某展开”,我就不高兴。然后,采取种种因为不高兴、“”我要高兴的行动”去破坏、去努力,这是人我执。

“法我执”就是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坚固不变的。任何东西都有体性,都是不变的,只能是那样。比如说,猛地一说这个是“手机”。一看 “这个怎么可能是手机呢?这个
长的不像手机”。

这句话包含着“法我执”。万一它是一个新产品呢?确确实实是一个手机呢?拿着一个手机给大家看,“这是一块砖头”。“这怎么可以是一块砖头呢?它是一块手机啊!”。认为东西它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它的相状、形象、还是它的功能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叫“法我执”。

其实“法我执”里包括人我执的,它是向下包容的。其实这两个,不是严格的并列的概念,这两者合起来总称“我执”。

那个 “我”的意思,那个我执的“我”,是指有主体、有自体,自己一个不变的主体
的意思。就是执着于万世万物,包括自己、包括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永恒不变的,执着于永恒,这就叫“我执”。比如说拿一块豆腐去垫一下桌腿,我们首先想到“这怎么可能呢?”,“那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呢?把那个豆腐放冰箱里边冷冻一下。冻豆腐当然可以用来垫桌腿了。冻豆腐嘛,豆腐是很软,但是我可以去冷冻一下。手机怎么不可以当砖头呢?当然可以了!

这个怎么不可以当成手机呢?当然可以了!总有一天是可以的,机缘成熟它就可以了,一切的东西都要在因缘下对待。换一句话,换白话来讲就是,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待,任何东西都是有它的特定条件。比如有一个人说“我五分钟就到”,约定,你发现五分钟没到,你就说他失信,就说他爽约。其实不要这样子,你应该这么想他为什么五分钟没到?有可能是他失信,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我们一上来就说这个人太不靠谱了,其实这个就是“法执”,简单的一种线条推理。因为你忘了中间,有很多其他的条件加入,所以这个事情会变化。这些原理总结起来就是,——一定要在因缘条件下对待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点下去对待。

时间、空间点一变,所有东西都变了。比如像各位,半个小时前、一个小时前你们不认识我。那么同样的一个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将之前的您画的一个圆圈,与现在的你画的圈放在一起比较。其中有一条,现在的你见过苏某人的,这两者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所以同一个你,其实严格上来讲,按照数理逻辑来讲已经是不一样了。所以一切是无常的,都随时在变化当中。

所以,我们平时要经常往这个方面去想,这样我们就会恢复了,小时候的或者是更纯粹的生机。因为我们知道《道德经》里面讲的“能婴儿呼?”也就是说有生命力的东西是柔软的、是有弹性的、是有无限的可塑性的。当你变得坚硬的时候,性格变坚硬、变刚强,思维变坚硬、 变刚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生命力在下降了,我们的生机在消减。
那么在变坚硬、变刚强的时候,自己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身份感,变坚硬、变刚强的时候,你自在涌动的灵思就受到了干扰。因为你执着于特定的一个风格。执着于一个特定的题材,执着一个特定的理念,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僵硬了,你的灵感就会减少。等到你自我的心识,你的“我执”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阻隔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到外界的通道。亲因缘种子的流转、生起现行的过程,就被我们的第七识——“末那染净”依严重的干扰到。出来的东西就会像郭沫若晚年写的诗歌一样。他也想写出好的东西,但是他的身份感,他当下的因缘种种的固定思维。让他没办法呈现出早年的那种灵思。怎么办呢?突破、突破。

S
Santong

【唯识学堂(七)】开启永无枯竭的生命力源泉——突破“我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Zh3Hl9hpU


朱熹朱子有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渠的水很清澈,往往比水塘里边的水要清澈,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源头,而且源头是活水。所以我们要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就是要保持这个源头的舒畅。我们要像火山口喷发出泉水那样,你看我们的地壳,那么厚它都能突破。为什么?当力量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像地壳那么厚的、也能够突破。我们的“我执”,就好比这个厚厚的地壳一样,包住了我们内在清净的种子。怎么办?突破它。

怎么突破?突破之道,一个字“歇”。“歇即菩提”。 歇什么呢?歇下平时我们太多
的想法,把我们一些不相关的念头放下,这就叫“歇”。狂心顿歇,歇。因为我们平时太多的想法,其实是没用的,比如说围绕着自我的身份的优越感,想出来种种,那都是一些妄念。这些东西要放下,要歇,放下。我们很多的这种意识里面的东西,我们意识里边的东西有一些是受“第七识”干扰非常严重。所以很多的想法都是扭曲的,我们想得太多了。这些念头就叫做“妄念”,这些东西把它给放下,这叫“歇”。

我们平时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家想着的是真正的杀猪刀,有形有相的刀,放下就成佛。其实这仅仅是非常狭隘的一面,真正的屠刀,更深刻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妄念”——就是平时我们想太多了。比如,像在家里面先生没回来,没有找回来我们女同胞,就想自己的先生会怎么样、怎么样,都是想太多了。这些念头其实就是“妄念”,为什么说它是“妄念”呢?因为你每一个念头,它都要占据时间。一个念头有时候一想一大串出去,好几秒过去了,而生命就是被这么一段一段的切掉。因为生命是由一秒一秒构成的,你一个念头,就是好比一把屠刀切了一下,把你的生命一点一点的切掉。所以这个“妄念”很可怕。所以你如果放下妄念,内在的一种很清净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说的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歇”,叫放下。

第二种方法叫“如是”。你说“放下,我找不着感觉”,我告诉你“如是”。“如是”这个“是”,是实事求是的是。按照事情本来的样子去走、去做。其实也是说不要多想了,要尊重客观规律了,不要想太多了。优越的身份感让艺术家,没办法很轻松地创作,他自我的维持自己一个风格,所以没办法很自在地流淌。还有跟别人的合约的种种约定,为了让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标高,所以要限量底地创作,搞得很辛苦,其实这个东西都是一种外在的执。所以要“如是”,很真实地去面对宇宙法界,自在的那股洪流,那股盎然的生机,如是地去走。

这个就像《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
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是地去走,如是地去做,如是知,如是觉,如
是行,自然而然的、慢慢的你就会自在了,从你手上出来东西,就会是盎然的生机、是一种流动感。这个是更深的一个方法。

我们大家都熟悉像“观世音”等这些名号。其实这个里面都是包含着一种,怎么打开自己内在的觉性。内在的觉性、当然就是灵感了,怎么打开?观世音,其实是观想音声,观想音声其实是一种方法,是可操作的。我们剥掉宗教信仰,顶礼膜拜的这一层来看操作的这一层:

第一层“初于所闻,入流忘所”。就是我们能够听到,我们所听到的东西,这个所听到的东西叫“所”。这个是所闻所听闻的东西叫所闻。我们的听闻像一股流动的水一样,入流忘所。进入这个以后,就会忘掉所闻所听到的内容,就是听而不闻。我听到这个声音,但是不去分辨,这个声音里边是什么意思,分辨声音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入流忘所” 。

“所入即寂”。能够入流了,我们讲“入流”,你要入流。这个东西“入流”吗?那个人“入流”吗?入主流,我们这里面讲的是,入因缘的洪流当中。刚才所说的“九缘生识”的那个洪流,其实它是一股像河流一样的洪流,是很多东西的在共同构成的。入流了,就会达到什么?“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打坐的时候入定,初步入定以后就能体验到的境界。
“如是渐增”。就按照这种方法,慢慢力量越来越足了以后,“闻所闻尽”。这个也是一种意识,
就是能闻、所闻(能听 所听),的这种分别都不起来了。

“尽闻不住”,不住在这里面。“觉所觉空”,实际上这个是唯识里面的。可以用唯识学的“见分”、“相分”。这个太专业了,不说了。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这个“寂灭”,是涅磐的意思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二殊胜是:一者上合,也就是达到这种证悟的证量;二者是能体会到有慈悲心。

好,我讲的内容就这些。

S
Santong

【唯识学堂(八)】从“气”上,体会曾国藩、李鸿章、乾隆的书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JiWq7asp0


唯识学与艺术创作,打开灵感之源。

在座的各位对艺术都不会陌生的,甚至都是高手。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我先用这个画面来看。“气”这个字让大家联想到,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气、韵、意境。我们这边也不从这个角度说,而从另外一种带有“体证式”的角度来说,就是你们的身心,可以跟这些艺术作品,直接产生一种交感、互动,这个角度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看艺术创作,来欣赏艺术品。

怎么看呢?

这上面有三幅对联,三幅对联所直观的,呈现出来的气息是不同的。画面最左边的是曾国藩的字。曾国藩,大家知道,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他带领的湘军,维护了中华文化的道统。因为,当时太平天国用拜上帝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国文化一些传承下来的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当时曾国藩那帮人马,所写出来的讨逆檄文,可能我们现在的角度会不一样。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相对来讲,我们在意识形态会比较松动,大家换一个角度再去看一下。你看曾国藩到底是为了,维护满族人的统治、还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的道统,他是出于何种目的去组织湘军?大家看一下,你能体会到是不一样的。曾国藩他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相当到位,他是这么一个文化心性背景,你看他的字,笔法上的传承与整个气息上的清静,很清晰。

我们看最右边的字,应该从技法上来讲,他比曾国藩的还要细腻,是谁的字呢?是李鸿章的字,从他们的社会成就上来讲,至少是不分上下,可以这么讲。但是你能看到李鸿章的字充满了更多的运作和安排,他过得比较苦,所以他的字跟曾国藩的相比,又散发出一种比较苦的气息。我们说到这个“气”,我们不要落入技法上的分析,而是直观的眼睛一看到你感受到什么,从这个方面去感受。

正中间的这一幅字,是谁写的呢?是乾隆。你看他作为一个帝王,他可以不讲究技法,
也可以肆意而为,所以他的字,有人看好像是纯阳的(阴阳),纯阳的,他不需要太多的安排,他可以横来竖往。但是他又想附庸风雅,所以有时候有些地方,他也是有一种微微的痕迹。
这三幅字的气息看起来就很清晰了,如果说你们家的房子里边的客厅,要放一幅字,我们更多的是会推荐放曾国藩的字,极少数的情况下会推荐挂乾隆的字,大多数情况下不推荐挂李鸿章的字。为什么?因为这种气息,会对现场造成一种相互的影响。当你看到不同的字的时候,你内心会跟这个字产生一种互动,无形当中会受到它的影响,这是我们所说的“气”。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艺术创作也是讲究“气”,中医里面针灸里面也是讲究“气”,风水里面也是讲究“气”,方方面面都是讲究“气”。我用这一页纸,就是这个内容告诉大家,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有很多很新鲜的角度,可以去看艺术创作,可以去欣赏艺术品。尤其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的“体证”—就是身体实证到体,证这个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