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段错误言论。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很好,基本解决了我人到中年缺乏生命力与战斗力的状态下所需要获得的心理能量。但是,儒学没有很好地谈论生前与死后问题,尤其是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的理解是,他认为好好把手中的生给弄好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死亡。我在医院里工作,却可以见到很多 DNR(不抢救)的老人。他们总是用差不多的语言,“我已经九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 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然后我也听到人们说,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有一天我听到了,“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儒家文化在这一点上,无法解释我的所有问题 。当然由此可见,我复习儒学也是非常功利的,只是为了解决个人心中的问题,有些临时抱儒脚的态度。诚然,确实是这样。儒家文化中我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想缘木求鱼。但我比较欣赏的是这种“未知生,焉知死”的开放性态度和不可知论。所以暂时也够了。
1.Empathy,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共情 2.Compassion,sympathetic pity and concern for the sufferings or misfortunes of others.同情 3.Sympathy,feelings of pity and sorrow for someone else's misfortune.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common feeling.同情+共情
在我心里,我自认为是儒家文化的门下走狗。
对道,没有了解。对佛,有亲切之感。
我的粗浅理解,佛还是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一途。
在很多年前,我的印象中,这里叫做儒道佛,然后好像是儒释道,现在是佛道儒。这说明,随着人生的历程,大多数人已经从“修身齐家”甚至“治国平天下”这马斯洛金字塔的第四层,现在转到了第五层,自我实现。所以大多数人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修身。所以,佛变成了第一。
恭喜各位。
我看了一些佛学的帖子,坦白说,我看不懂。
我对一切的理解都很浅。
什么是儒家,我也一知半解。所以说自己信仰儒学,也是一个笑话。
打算利用一些时间,复习一下我印象中的儒家文化。
这只是一个思想与知识体系都非常浅薄的中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一次旅行。主要目的,是让我复习一些少时的懵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图寻找当年的初心。
关于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联想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我对百度的这个解释不满意。当然,我学习的主要工具就是Google,百度。
下面这段我觉得解释得更好。
中庸是孔子思想方法的核心。「中」是「不偏」,「庸」是「不改」,而「中庸」就是「中和恒常」的意思,也就是適度、合乎中道的方法。雖然《論語》對中庸的直接論述不多,但書中許多地方都間接地體現了中庸的思想方法。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仁」就在這種思想方法中蘊育,禮的規範就在這種思想方法中表現。中庸也講「位」的問題,在其位謀其政,而不在其位謀其政則是犯上作亂。當然,中庸也不是主張無原則的調和,中庸必須符合「禮」的規範和體現「仁」的精神。
但是读了这段话,如何去实现却很难。因为作为个体,逃离思想受情绪控制这一点,本身就很有难度。所以修身一事,我仍然是幼稚园阶段。
再来一段错误言论。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很好,基本解决了我人到中年缺乏生命力与战斗力的状态下所需要获得的心理能量。但是,儒学没有很好地谈论生前与死后问题,尤其是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的理解是,他认为好好把手中的生给弄好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死亡。我在医院里工作,却可以见到很多
DNR(不抢救)的老人。他们总是用差不多的语言,“我已经九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
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然后我也听到人们说,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有一天我听到了,“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幸福的人生,我决定让Nature takes its course”。儒家文化在这一点上,无法解释我的所有问题
。当然由此可见,我复习儒学也是非常功利的,只是为了解决个人心中的问题,有些临时抱儒脚的态度。诚然,确实是这样。儒家文化中我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想缘木求鱼。但我比较欣赏的是这种“未知生,焉知死”的开放性态度和不可知论。所以暂时也够了。
当然我没有那个能力和耐心,从论语读起。我先读一些其他应该是儒家门下走狗的人的文字,如果我没记错。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約;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餐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菜根谭
其实我没找到我时常听到的另外一段,那才是儿时的我经常被耳提面命的“名言”集大成者。想不起来了。离开根文化太久,心灵枯竭。
我问父亲,没等他回复。我想起来了。增广贤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增广贤文/975763
增广贤文里,有很多我觉得都是糟粕,不是儒家文化,我就不贴了。自己复习复习,回顾儿时光阴,有点意思。
仁这个概念,大约是儒家最基本,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了。别说读论语,就把WIKI上关于仁字的解释都读一遍,对我来说也是挑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仁
“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将原义为牺牲和殉道的“仁”, 转换成一
个专业品质的概念,变成了替入式体会别人的感受及需求并作出相应回应的能力或行为,按当代术语,即英文的“empathy”,这一概念转变拒绝了对从政及文职人员作出无
谓牺牲的期望,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道的诉求。”
1.Empathy,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共情
2.Compassion,sympathetic pity and concern for the sufferings or misfortunes of others.同情
3.Sympathy,feelings of pity and sorrow for someone else's misfortune.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common feeling.同情+共情
所以WIKI上认为,仁是一种共情。
儒家的仁,英文翻译是benevolent。
仁慈,英文翻译是kindhearted;benevolent,中文定义是仁爱慈善。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慈,仁爱、和善、慈爱。
仁慈(Mercy, Misericordia)意义颇为广泛,大体上说来,基于天主与人,人与天主
及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同样的一个希伯来字(Hesed),就有了不同的翻译,诸如
怜悯(出33:19),慈悲(路6:36),慈善(米6:8),恩宠(咏89:2),仁爱、仁慈(耶31:3)等。
当然,翻译都不作数,翻译是翻译者试图应用本土文化中一个他认为合适的词来代表一个意思,经常造成串词。只能说基本是这个意思。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
与善同意,故从羊。”《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 《近思录》按其“适宜
”的意义将“义”定义为“合理地处理事务”。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2]。西汉董仲舒认为,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义气
义气是由义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国民间普遍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关心。在武侠小说及黑社会里,便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换个角度来说,“义气”的意涵比“义”来得狭,可以称为“小义”。
道家
老子认为,“义”是因为“仁”衰微才出现;而“仁”是因为“道”(和“德”)衰微才出现。
*****************************************************************************
很喜欢这个定义——义,合理地处理事务,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