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式微与消亡的原因

L
LinChong
楼主 (未名空间)

佛教起始於印度,创始者释迦牟尼生活在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又称十六国时期,参见註1);这是一个群雄割据,互相征战不休的乱世。

释迦牟尼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藩属国(以拘萨罗国为其宗主国),位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就是加德满都西南方靠近印度边境,据日本佛教印度考古团「上野照夫」先生的推测,迦毘罗城东西宽约五百公尺,南北约一公里长;因为毁坏的非常严重,所以目前仍无法确定;但是,範围非常小却是事实。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中文虽译成「王」,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相当於一种 「部族统领」(raj )的地位。

释迦牟尼是这个由「释迦族」组成的「迦毗罗卫国」统领第一顺位继承人,勉强可以称为「王储」,但是,中国的佛教界将之称为大国的太子,那是夸大其词的溢美和神化心态。

此外,虽然自古以来的佛教徒总是自许为独立宗教,自外於印度教,然而,事实上,佛教承袭了太多印度教的主流教义和思想,或者说佛教所主张的基本教义「轮迴、解脱、涅盘」无一不是出自印度教,所以,不论在宗教学或实质的内涵分类上,佛教只能算是印度教的一支,视为印度教中的「改革派」,应该更接近事实。

释迦牟尼为反对印度教传统的「种姓制度」和「有我」(真我阿特曼),所以他提倡「众生平等」和「无我」来抗衡;在世时积极传道四十五年,但是,他在世时期,佛教在印度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教派,加上他反对建庙及祭祀,所以除了「僧团」组织以及「比丘商团」,没有大规模的信众和庙宇建筑。

甚至他尚在世时,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已经被宗主国「拘萨罗国」的琉璃王所灭,「释迦族」几乎全被屠灭殆尽;而一手创建的「僧团」组织中也已经有了不同派别,甚至有些较大的派别领袖意图挑战他的领导地位,争夺主控权。加上他接受各种种姓加入或皈依为弟子,其中许多是目不识丁的「贱民」,有些根本只是为了求食而来,这点释迦牟尼自己在晚年时也相当慨歎的证实过。整个「佛教」教派在他晚年,加入的份子已经非常杂乱,层次高低悬殊,派别林立,已经失去主轴的坚定信仰,虽然释迦牟尼自己一再宣称他不谈「形而上」;事实上对於一般中下阶层教育程度不高的信众而言;他一生所传的道全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及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对於一般庶民的实际生活或者在苦难中意图藉由宗教信仰寻求庇佑与心理慰藉方面是完全付之阙如的。他自己生前也没有留下任何经典;在他圆寂之後,弟子第一次集结开始就發生了严重的分裂,这也是可以想见的结果。

到了「孔雀王朝」时代,由於阿育王突然皈依了佛教,并且以佛教为国教,几乎是一夕之间,形势丕变,佛教在印度开始大兴,进入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代;

但是,也因为随着「孔雀王朝」的衰败灭亡,到了「笈多王朝」时代,重新改信婆罗门教,佛教的势力在印度已经大不如前;

到了「商羯罗」重新整顿并积极復兴印度教之後,驳倒了佛教的大部分哲学思辨,於是佛教开始慢慢式微;关於这点;并不是佛教内部没有思维精深、辩才无碍的高僧能人足以与商羯罗这位印度教的旷世大哲相抗衡,实在是因为释迦牟尼留下的佛教教义本身有着难解的矛盾(请参阅後文)。

西元十一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王国」。对於印度教和佛教这类异教是完全无法认同的,其中,对於佛教更是有如眼中钉,肉中刺,是除之务尽的,对於这些被他们称为「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的异教徒更是赶尽杀绝,绝不留情(註2);西元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邦和东边的孟加拉地区,印度最後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佛教就在印度正式覆亡而消失了。

相较於同期的印度教,处境至少比佛教好多了;其中有许多明显的差别原因;

其一是;伊斯兰教是「一神论」,和印度教至少都相信有「主宰神」,而佛教却是「无神论」;不相信任何「主宰神」。

其二是;伊斯兰教相信真理来自「真主」透过先知示谕的「天啟」,佛教却认为真理是由人为觉悟出来的,而且人人都可悟道成佛(印度教也有「吠陀天啟」的主张)。
L
LinChong

其三是;伊斯兰教相信人死後的归宿是末日復活和审判,善人可昇入「天园」获得永生,而佛教认为人死後会进入轮迴,但是如果可以彻悟就能究竟涅盘,不生不灭,但是也不和任何主宰神相关(印度教则认为最终人将和梵合而为一)。

其四是;佛教是主张不杀生与非暴力的,所以当面对伊斯兰教徒的侵犯和血腥杀戮时,根本无力对抗也不想以暴易暴的来积极反抗(印度教徒并不会消极的束手就擒或坐以待毙,加上有国家和贵族的军队武力,足以让对方有所忌惮)。

其五是;佛教在那个时期原本已经在和印度教的势力消长中处於劣势,只退居在东印度一隅,而印度教却是遍布全印度的,尤其是几乎深入的根植於各地民间社会的,也是最普遍的传统信仰,何况上层的刹帝利贵族武士阶级和婆罗门阶级原本就是「种姓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同意佛教的「众生平等」主张,也所以必然是印度教最忠心的实力支持者,所以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对於印度教总是必须作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在实际面上也不可能对所有印度教徒彻底剷除和赶尽杀绝;但是对於没有武力和教义完全没有丝毫共通点;又是佔人口绝对少数人信仰的佛教,那当然就毫不留情的势必加以灭绝了,以致残餘的佛教徒若非改宗被迫皈依,否则就是四散逃逸。

但是;如果要深入探究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各种原因中;当然不只是伊斯兰教王朝政治和武力的攻击这么直接;还有许多远因近因,简单的归纳有以下几点:
L
LinChong

义的矛盾与僧尼的堕落

一,释迦牟尼对於「无我」和「轮迴转世」两个主要教义的矛盾衝突,在他生前没有解说清楚;埋下日後教内因为认知诠释的南辕北辙而形成派别之争,严重到几近分裂状态。

二,第一点的教义矛盾,局缩了其他方向的思考,单单一个「无我」,就引發了从小乘到大乘几乎千年的哲理基础争议,一说推翻另一说,在核心思想上无法统一,不只是上层知识份子信众因无所适从而不得不抱持怀疑;中下层绝大多数属於无知的信众也就更是不知所措?茫茫然找不到确定的中心信仰。

三,释迦牟尼生前主张「众生平等」,所以允许任何种姓民众皈依佛教或追随信奉,但是却反而形成龙蛇杂处,牛骥一皁的混乱状态(状况反而远不如阶级森严印度教),尤其到了释迦牟尼晚年,他几乎在领导整个教团时有相当的无力感,在他圆寂後的分崩离析也就成了定局。

四,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的专横与垄断知识,反对贵族的集权统治和穷奢极侈,主张「众生平等」,在在都已经註定无法获得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阶级的支持,所以他的信众和弟子中以吠舍和首陀罗居多;但是在「吠舍」这类平民商贾中,支持他的还是远不如支持「耆那教」的众多

五,释迦牟尼反对像印度教一样的牺牲祭祀,不准兴建大庙高塔,不敬拜偶像,但是,对於中下阶层的普罗大众来说;他们信仰任何宗教必定会有世俗的祈求,这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对於印度教种种眩惑人心的仪式和「神祇庇佑」的观念深植人心已久,从一个市井小民的眼中来看佛教释迦牟尼的教义,无异是在唱高调,肯定是曲高和寡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像印度教一样深入民间,根植人心(释迦牟尼说他不谈形而上,其实应该说他只是不谈「玄学」,除此,即使从今日来看;他终其一生谈的都是形而上。但是,他不谈如何祭祀,如何获得信仰庇佑,如何获致现世利益,这些是真的没错,但是,也註定是大失民心,毕竟对平民百姓而言,眼前的富足安全肯定比死後涅盘要实际的多。参见註3)

六,不能否认的,释迦牟尼是明确歧视女性的,原本根本不同意有比丘尼,甚至认为女性要修行必须先转世成为男性才行;这种态度当然使得佛教无法获得女性信徒的支持,也难以在一般家庭落脚。

七,佛教所主张的修行终极标的是「成佛」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生死轮迴」、「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寂静涅盘」之境;但是,这些完全要靠个人自己独力修行来完成,没有任何外力或者神祇的助力。然而,实事求是的来看;从释迦牟尼本身被认为「成佛」;也自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仍然还是血肉之躯,跟一般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一样要受世间所有苦难,释迦牟尼又反对展现或修行「神通法力」,对於当时教育程度不高,容易迷信又缺乏判断力的一般民众而言,他的言论显然有如「空谈」,对於人性一向追求慾望满足的基本需求,并不能提供任何实质的帮助,释迦牟尼甚至反对人们追逐现世利益,认为「万法空无」,因此所有信徒对於自己的现实问题依然要自己解决,心灵上的慰藉,实际物质上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信佛求佛或成佛又有何用?相较於原本主流的印度教,提供的是一种有阶级高低,有祭祀仪轨做有形强化信仰的依循模式,而且完全不反对各种阶级信徒追求现世利益及欲望的满足,相对於此;佛教当然非常缺乏诱因(而不少贱民之所以会皈依佛教,那是为了减低种姓歧视而非真的坚信佛教教义)。

八,对高种性的人来说,本来就已经是位尊权大,拥有傲人的荣华富贵,与其相信一个「样样必须捨弃」,以今生现有的荣华富贵,来交换一张死後才能兑现的支票,甚至也可能完全无法兑现的画饼,诱因更小,尤其是既得利益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更难放弃权力和财富去追求「涅盘」。

九,对低种性的阶级来说,原本就赤贫一无所有,信了佛教之後,还是没有受到任何神祇庇佑,可以让生活变富足,减少一些困苦匮乏的烦恼,终生修行去憧憬死後的美好境界,那同样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的空谈。所以,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加上信众不过数十万人而已,圆寂之後,弟子中缺乏与他相当拥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信徒不增反减也是想当然耳的事。

十,因为从「阿育王」时期独尊佛教开始,印度教的婆罗门僧侣备受压力,产生了严重危机意识,亟思团结抗争,当孔雀王朝覆亡後,婆罗门开始殚尽心思的更加强化愚民手段,编造了着名的「摩奴法典」,从神话、业报轮迴观念、婆罗门至上,加上各种严苛残酷的罚则统统细细订定,稳固的奠定了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在那样民智未开的时空背景下,严苛的规範比起佛教的自由信仰型态是更有实际和强制性效率的。

十一,「大乘佛教」不只是世俗化,而且开始变得功利化和商业化,许多僧尼或寺庙拥有大量的屋舍、田地、金银珠宝等财货,甚至拥有佃农和奴隶,并且有普遍放债行为,使这些僧尼成为大地主或者商贾,还有「比丘商团」组织,从事远方贸易,这种严重的腐化和堕落,与释迦牟尼的基本教义早就相违背了,反而行径更类似释迦牟尼一向反对的「婆罗门僧侣」一样腐败,结果就是根本看不出来「佛教」和「婆罗门教」又有何差异?当改革派变成和「原本被改革的对象」行径相同时,有识之士又何必加入改革派?又何必放弃原本信仰的婆罗门教,改信佛教,而同样的行径,新兴的改革派所受到的传统宗教攻击只会更严酷。

十二,「大乘佛教」的世俗化,同时也将「释迦牟尼」神格化,加入了诸多菩萨与神祇的神化崇拜,甚至效法婆罗门教的「收编」策略,将印度教传统的诸神大肆收编及拼命矮化,譬如将「因陀罗」变成「帝释天」,权力缩小到只掌管天庭,与「梵天」只是释迦牟尼佛身边小小的护法神而已,将「毗湿奴神」矮化为「那罗延天」,同时又将大自在天、摩利支天、耶摩天、鬼子母神以及辩才天女、吉祥天女和四大天王一起收编矮化,(印度神话中的俱毗罗神被收编为「多闻天王」),这些统统被矮化变成佛教护法神等等,但是,以当时只有几十万信众信仰的佛教,和整个大印度地区上千万以上的「婆罗门教」信徒相比,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其实是相当阿Q的;结果,释迦牟尼反而被对方成功的收编成「毗湿奴神」的第九个化身,两相较劲的结局当然是全然败北,不但不能动摇对手,反而使佛教变得更加被婆罗门教所吸附,成了一个附庸教派。

十三,西元八世纪,大哲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在哲理上成功击溃了佛教的「无我论」和「唯识论」,在高阶层好思辨的少数菁英份子中,佛教的基本教义迅速退色,光芒不再。

十四,由於以上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各地逐渐失守,最後退居到东印度地区;迫於时势和生存的必然,不得不和当地传统的密教结合;但是,有如饮鸩止渴,当佛教密教化之後,虽然得以残喘一时,但是,本质上早已是面目全非了,严格说来,密教化之後的佛教根本偏离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反其道而行的有了牺牲血祭和性力崇拜,以及混合了原住民的巫术成份,这些都是违反佛教基本教义的(註:虽然因此在後来莲花生大士由此将「密宗佛教」带入西藏地区时,能够快速被认同和欣然接受,并因此在西藏开枝散叶,但是,那已是名存实亡的佛教了。),其实佛教的「密教化」等於是不战而降的臣服於印度教了,最後没能改革印度教,反而被印度教同化并成功的收编;这是佛教教义的灭亡(参见附录一)。

十五,最後当然就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扫荡了,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後再被焚烧和彻底摧毁,僧侣和信徒不是被杀死就是被迫皈依伊斯兰教,再不然只能改装逃亡国外,甚至远走西藏。这是佛教在印度的实体灭亡。
L
LinChong

註3.释迦牟尼主张「超脱轮迴」、「究竟涅盘」;在他生前,除了他本身「究竟涅盘」,还有两位弟子,一是「目犍连」、一是「舍利佛」,两人都是早他一步圆寂的,释迦牟尼亲口认证过他们两人已经证得「涅盘」了,如果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究竟涅盘」;试问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後,还有那位他亲炙的弟子也「究竟涅盘」了?或者说从他圆寂之後到今天的二千五百多年之间,还有那位佛教高僧因为虔诚精进的修行佛教法门,然後像释迦牟尼一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超脱轮迴,究竟涅盘的?答案竟然是没有!那么如果连精通佛法的高僧都不能达到,何况是一般资质平庸,修行寻常的普罗大众呢?再想想;在二千六百年前的印度那个生活环境,根本就是一个乱世,绝大多数人民是普遍贫困、几近无知,平均寿命又很短;释迦牟尼高唱的「无上正等正觉」、「超脱轮迴」、「究竟涅盘」这些教义对他们来说岂不是太过高远而渺不可及的?

反观於印度教的众多神祇,各有各的庇佑功能,抱着祈求庇佑平安,现世利益的願望实现,只需带一点点微薄的祭品鲜花,就能在全印度各地大大小小的庙宇经由这样一种具象的仪轨,至少求得心安或者得到一点希望;而且婆罗门僧侣一再强调的就是;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所属的阶级中安分守己的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来世就能转生到更高的阶级种姓,享受更好的生活;如果虔诚祭祀更有可能昇入天界,也或者只要在像圣城「瓦拉纳西」之类的地方去世、火化,把骨灰撒入恒河之中,就能直接昇天::相较之下;印度教不是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有更具象的神祇可以实际膜拜,有更具体的仪式可用以强化信仰得到心灵寄讬,有最简单的方法祈求现世利益和平安的庇佑吗?

与其断慾苦修来穷究那些高深的哲理,以追求那种虚无飘渺的「究竟涅盘」,还不如转头回去安分守己,虔诚祭祀,只求来世能转生更高的种姓阶级,比今生过得更好就於願已足了。所以,印度教始终都是被印度普罗大众所最容易接受和信仰的,虽然「种姓制度」是这么样的不公平,但是「业报轮迴」的观念早就深植人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传统观念。所以与其去追随一个信众本身对其教义不甚了了,目标又高远到虚无飘渺,一般人又很难达到终极目标的改革派宗师;更缺少众多神祇的关爱和加持护佑。佛教这样的教义和宣教方式,怎能获得普罗大众的认同呢?

这原本就是佛教的特质,结果也成了不能在印度跟印度教分庭抗礼,更别说取而代之的真正原因。反观後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或者在、韩国、日本、台湾也颇为兴盛;那是早就偏离基本教义甚远,更加世俗化、功利化的大乘佛教;与释迦牟尼时代的原始佛教(本初佛教)早就相去甚远,标榜作功德求福报,在比较富裕的地区,用奉献金钱来祈求来世福报,这种方式当然更能被接受,因为在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长期薰陶下,花钱买到个人所需,满足自己欲望(包括来世期望)是最直接最便捷最省事也最习以为常的方式。

L
LinChong

附录一:

密教六十四天母庙(64 Yogini Temple)

在东印度地区,原始的宗教信仰是以女神(或称母神、母亲神、天母),为主,和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母系社会型态有关,特别是崇拜大地母神,或者丰饶女神;

在印度西孟加拉和奥里萨省以及一部份阿萨姆省,崇拜的「天母神」不只一尊,有八位、十位、六十四位、一百廿八位不等,数目的多寡不同,其实只是名称和造象上的不同,原本是和部落之间因为语言不同,想像出来的造象不同而發生差异,甚至因为信仰不同名称相貌的各种神祇,因此而产生纷争甚至流血战争,後来逐渐认同,相信其实母亲都是一样的,天母神也只有一位,只是化身成不同的样貌而已,因此互相包容融合,最後全部集合起来,拥有相同的地位,接受相同的祭祀和崇拜。

但是,因为这种原始密教和入侵统治者雅利安人信仰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为主的婆罗门教,在教义和祭祀上大相迳庭,尤其是密教的性力崇拜、牺牲血祭甚至活人祭,还有过多的巫术成份,一直受到相当大的排挤和迫害;尤其是後来「突厥族伊斯兰教徒」的入侵,对於这种非常强调「偶像崇拜」的怪异宗教更是完全不能认同和允许,所以对这些原住民大肆血腥杀戮,对所有相关的庙宇祭坛更是彻底破坏摧毁;因而,长期处在弱势的地位的原始密教开始低调行事,许多庙宇建得外表非常低矮,毫不起眼,和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佛教的寺庙那种雕樑画栋,巨门高塔的宏伟壮丽外观完全不同,有时匆匆瞥过,根本不会相信那是内有玄机的庙宇呢?

而且也因为他们祭祀也格外神祕,连祭典也刻意选择与一般月圆大祭相反的日期,都是在每月月晦(没有月亮)的夜晚才举行祭祀,所以这也是被称为「密」的缘由之一,还有就是师徒相传或者信徒聚会也都是低调隐晦的,一些神祕咒语巫术也是祕密传授的,所以这是另一个「密」的缘由;

密教六十四天母庙位於距离「布本内须瓦」(属奥里萨邦)东南方约十五公里的「希拉布」(Hirapur)地区,附近只是一些农村,人口不多。

笔者於2011年1月第二度前往东印度地区作「溯源蒐证工作」时,特别参访了这间圆形
像堡垒一样的密教六十四天母庙(64 Yogini Temple);从外表看起来一点都看不出来是一间庙宇,反而非常像古代的小小石砌堡垒,範围还没一个篮球场大,高度才2.4公
尺,怎么看都不像跟宗教有关;也难怪竟然能够隐藏在寻常农村中,直到1953年才被历史学家發现。

所谓的「Yogini」原意是指「女性的瑜珈修行者」(男性的称为「Yogi」),印度教原本有六个正道,其中就是「瑜珈派」(Yoga),但是,实际上,东印度地区的「密教信仰」起源肯定比印度的「瑜珈派」存在和起源的时间更古早许多,以印度的「瑜珈派」来说;最早大约是起源於西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哲学大师「马哈里须.帕坦加利」(
MaharishiPatanjali)着作的「瑜珈经」(Yoga Sutras)开始,而所谓的「Yoga瑜珈
」;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古时东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万物之母)与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这是经由长期修行而达至的「境界」。所以「瑜伽」一词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灵三者的昇华,最後才能达到终极的「解脱」。
L
LinChong

崇尚牺牲血祭的「性力派」

这座小小的「密教六十四天母庙」的小庙;虽然被称为「64 Yogini Temple」,其实是有点以偏概全的「收编心态」使然;因为这座小庙虽然建造的年代肯定晚过印度的「瑜珈派」产生的西元前二世纪;但是,其精神内涵却不是纯然印度「瑜珈派」的,应该是东印度地区原住民的原始信仰(母神或女神信仰),被印度教收编後并没有完全同化後产生的一种「混合体」,形式上容或非常「印度教」的,但是,本质上还是属於原住民信仰的,譬如崇尚「女神」和「牺牲血祭」以及「巫术咒语」等等。甚至在神像的造型上,是非常「印度教」的,但是,印度教中明明是男性的神祇,在这裡竟然会出现女性的造像,可以看出两种不同信仰互相妥协的轨迹;但是,如果单纯以「Yogini Temple
」来作为庙名,显然是非常不正确的。更甚至於只能说这种原住民的信仰和「印度教瑜珈派」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事实上相互之间并没有从属或源出的关係。

这座小庙虽然非常小,却是有着指标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印度教男性神崇拜」和东印度「女性神崇拜」两种不同的信仰基调在这裡做了革命性的结合;从而發展出所谓的「性力派」,之後与「湿婆派」、「毗湿奴派」鼎足而三成为印度教的三大派之一。

「性力派」崇拜的是「莎克蒂」(Shakti)或者「提毗」(Devi)所谓的「圣母」,原本纯精神的「梵我合一」具体的变成男女间的性结合,认为「性」是宇宙间最高的力量展现,所有生命都是出於「梵」,但是,在人的部份,却是以「性」的方式来创造和延续生命,因此,也将男女性爱的高潮视为一种至高的境界(就是梵我合一),但是,寻常的性爱高潮是短暂不能长久永恒的,唯有透过长期潜心的修行,才能达到最终的永恒妙乐之境。这种认知和主张,在後期才慢慢發展出所谓的「性力派」,但是,也衍生出了打着「男女双身修行」旗号,结果却沦为贪图满足肉体淫慾的恶行。也因此,虽然号称是「印度教三大派」之一的「性力派」始终被其他派别印度教徒视为不纯净或邪恶的,然而,既然是混杂了原住民的传统信仰,其中一些被印度教收编的原始女神,譬如「迦梨女神」和「杜尔迦」都被代换成「湿婆神」妻子「雪山女神」的忿怒化身,甚至被移民到其他教派的印度教信仰中去,但是,在这裡,「迦梨女神」和「杜尔迦」却仍然是最受崇拜的女性主神,与「梵天」的妻子「莎拉维第」、「毗湿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并视为「性力派」的三大女性主神。

印度教原本就非常重视祭祀的,婆罗门教时代甚至主张「祭祀万能」,而且在「摩奴法典」中明文规定为祭祀而杀生当做供品,不算杀生。而东印度这一带的原始信仰原本就有「牺牲血祭」的传统,甚至还有「活人祭」,有些信仰为了表示虔诚,甚至以自己的身体来主动献祭,让僧侣砍下头颅,及以自己的鲜血来向女神献祭,由这种遗风能留传到英国殖民时期才明令废止,也可想见这种信仰的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被其他宗教信仰所同化。

在庙外有一尊很特别的神像,竟然是非常罕见的半男半女,雌雄同体的,原来竟然是「湿婆神」和「莎克蒂」合体的「阿德哈那利」神。也可见印度教来到东印度地区是如何极尽可能的在收编不同信仰的神祇,如何安抚笼络他们无法以武力彻底征服的原住民了。

这座庙的外表非常低矮,门也矮小,低头才能钻进去;进入之後才發现别有洞天,中间有祭台,沿着环形石墙的内侧雕满六十位「天母神」的造象(外边有另外四尊),精美,体态姣好,都很丰满,因为西孟加拉这一带的女性都是以身材丰满着称,所以神像也符合地域性的审美观;
L
LinChong

每位天母神都有不同的名称和特殊的神力和丰功伟业,笔者都有录音和拍照。

这裡也有唯一一尊女性造象的「象神甘尼许」,就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的宝贝儿子,也是印度的财神。但是,来到东印度之後,竟然被变性,而且改名为「玛坦吉」(
Matangi)。

这裡比较特别的是所有六十四位天母神雕像都有不同的座骑或踩着不同的器物,有的竟然是踩着「风火轮」,好像中国神话中的三太子哪吒;

名存实亡的密教化佛教

中间有个四方形的祭坛,是放置供品献祭的平台,应该也在这个地方杀牲甚至杀人作为祭品,因为有一条小水沟可以流到环形石墙外面,外面还有一个方形的水槽,可以承接鲜血,让信众沾抹额头或身体来祈福消灾。

在这个祭坛四边各有一尊男性神祇雕像,其中有一尊姿势很古怪,不但是唯一一尊独脚站立的,而且「阳具」呈高角度的勃起状,叫做「艾卡帕达.希瓦」(Ekapada Shiva
),是「湿婆神」六十四个化身之一;但是,会放在祭坛中间,又是象征明确的男性神,应该可以想见印度教在和原住民女神信仰妥协中,还是隐含了男尊女卑,压倒众女神的潜意识。

四周石墙上,最特别也最大的一尊是用红布、锦缎和各种饰品包裹得密不透风的一尊,因为那是「摩诃摩耶」(Mahamaya)女神像,就是释迦牟尼的亲生母亲「摩耶夫人」的神像;

虽然掌管此庙的婆罗门僧侣非常虔诚的在献祭,却不肯掀开那些红布让人一睹卢山真面目。但是,佛教的「摩耶夫人」能够成为这座建於西元九世纪小庙的主神,也可看到佛教在印度中土式微之後,退居到东印度这一带是如何的委曲求全,意图残喘一时;

然而,也真的是饮鸩止渴,和当地已经密教化的印度教「性力派」相融合,如果连「性爱纵慾」、「杀生血祭」、「偶像崇拜」统统可以照单全收的纳入佛教,那么和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本初基本教义,岂不是大相迳庭?甚至根本是背道而驰,面目全非了?这样还是「佛教」吗?这样还能称之为「佛教」吗?

也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後来「莲花生大士」经由东印度将所谓的「密宗佛教」传入西藏,其实,那根本不能称为「佛教」了,除了有些佛、菩萨的名号是佛教的,但是,也只是空剩下名号了,佛教的内涵和教义早就名存实亡了;也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密宗佛教」或者「佛教密宗」,在东印度地区只有「密教化的佛教」,而到了西藏又和当地本土「苯教」再次混血之後,吸纳所有原始妖魔鬼怪迷信崇拜的,一样悉数收编为护法神,甚至连「观世音菩萨」也被迫化身为女性的「明妃」(佛母),以性爱的无比欢娱来化解那些魔王的暴戾怒气,消弥仇恨杀心,各种符法咒语的唱诵施展,对各种偶像的极力崇拜(反而和释迦牟尼当年极力反对的「婆罗门三大纲领」中的「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极度神似),甚至连和原始佛教「断慾」的主张根本是背道而驰的「男女双修」也成为主要法门,连结合性爱与暴力的「双身佛」也公开敬拜,这样的宗教,称为「西藏密教」或许可以,但是,称为「西藏密宗佛教」,那是根本名不符实的。现今主流的大乘佛教教派几乎泰半否定「西藏密教」是佛教,这点倒并不全然只是教派间的本位主义排他性使然;至少从实质上可以看出确实与释迦牟尼倡导的基本教义是南辕北辙、相互扞格的。

而至於在东印度曾经残喘一时的「密教化的佛教」,到了十二世纪,突厥族伊斯兰教徒的彻底消灭佛教徒和摧毁庙宇之後,也就在印度境内烟消雲散,化为乌有了。

L
LinChong

本文抄自 《千古骗局,业报轮迴》 下册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式微与消亡的原因
作者: 台湾 张开基
G
GoLost

这样的垃圾当个宝拿来贴,楼主是为了啥?暴露自己智商?
L
LinChong

哪句哪段错了?指出来? 也好让我这个低智商的学习学习。

G
GoLost

作者根本不懂佛教,都讲轮回佛教就是改头换面的印度教?自己去看看尼赫鲁这位印度教徒怎么评价佛教的:

佛教就是佛教
显然,佛教和耆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的吠陀教义。但它们起源和兴起于印度,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耆那教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斗争,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导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充满原子弹、氢弹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光阴,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让我们牢记这个不朽的教导,在佛的教导指引下,努力规范我们的言行。我们可以平静地面对原子弹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为促进正思维和正行而略尽绵力。

佛陀有超然于一切教条和教理的伟大思想。古往今来,他的不朽言教一直令人振奋。也许在今天,对于那些饱受苦难,迷痴狂乱的人,有关佛倡导和平的教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需要。

无论什么问题,都应当要以佛陀所教诲的和平、民主的方式去分析、判断它。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句哪段错了?指出来? 也好让我这个低智商的学习学习。

b
bdbd

看到一点质疑佛教的文章就开始人身攻击,这个是佛教徒的修行吗?如果这样,我觉得佛教也的确没什么好提倡的啦。跟邪教有差别吗?

【 在 GoLost (GoLos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样的垃圾当个宝拿来贴,楼主是为了啥?暴露自己智商?

b
bdbd

不是名人说的就都是正确的。。。。

我看这个人观点很片面,很老旧。人类发明原子弹以后真正用于战争只有两次。不需要佛陀的教导也没有继续用了。这个世界哪里到处充满仇恨和斗争啦?我看充满爱心,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也多的是。

【 在 GoLost (GoLost)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者根本不懂佛教,都讲轮回佛教就是改头换面的印度教?自己去看看尼赫鲁这位印度
: 教徒怎么评价佛教的:
: 佛教就是佛教
: 显然,佛教和耆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的吠陀教义。但它们起源
: 和兴起于印度,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耆那教
: 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文
: 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
: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斗争,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导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
: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充满原子弹、氢弹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两千五百年前
: 的光阴,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让我们牢记这个不朽的教导,在佛的教导指引下
: ...................

G
GoLost

根本不是啥质疑吧,最烦这种自己对佛教一窍不通还洋洋洒洒误导他人的行为。。。
修行在个人,我修行不好是事实,可是我从不标榜自己是佛教的代表,佛教该不该提倡,要看教义本身,我不是代言人。

【 在 bdbd (kak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一点质疑佛教的文章就开始人身攻击,这个是佛教徒的修行吗?如果这样,我觉得
: 佛教也的确没什么好提倡的啦。跟邪教有差别吗?

G
GoLost

不否认有正能量,但这个世界充满仇恨和斗争也是事实,看看此起彼伏的枪击,看看十几亿信徒的某教一千多年来还愈演愈烈的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 在 bdbd (kak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名人说的就都是正确的。。。。
: 我看这个人观点很片面,很老旧。人类发明原子弹以后真正用于战争只有两次。不需要
: 佛陀的教导也没有继续用了。这个世界哪里到处充满仇恨和斗争啦?我看充满爱心,充
: 满正能量的事情也多的是。

f
fivestone

作者恐怕没有搞清楚佛法、佛学与佛教的差别。当今的佛法虽然因佛教得以承传,但佛法的内容,可以说是更接近当今科学的内容,而不是宗教的内容。佛法是揭示世间的实相,使众生都可以亲证解脱,而不是依赖于信仰和心理安慰。

佛教作为一种世间法,当然有其成住坏空的过程,这是佛陀早就预料到的。但佛教的盛衰、演变,并不会对佛法所阐明的世间规律有任何影响,这反而更加印证了佛法所揭示的无常、无我规律的正确性。

仅以逻辑的思辨,去研究佛法,研究佛教的历史等等,可以称之为佛学。佛学也是无法完全涵盖佛法的内容的。因为佛法使超越世俗二元对立的,而逻辑思辨却永远超不出二元的范畴,这就是语言和逻辑的极限。就好比,我们不可能把一个立体的魔方放入到一张薄纸片里一样。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义的矛盾与僧尼的堕落
: 一,释迦牟尼对於「无我」和「轮迴转世」两个主要教义的矛盾衝突,在他生前没有解
: 说清楚;埋下日後教内因为认知诠释的南辕北辙而形成派别之争,严重到几近分裂状态。
: 二,第一点的教义矛盾,局缩了其他方向的思考,单单一个「无我」,就引發了从小乘
: 到大乘几乎千年的哲理基础争议,一说推翻另一说,在核心思想上无法统一,不只是上
: 层知识份子信众因无所适从而不得不抱持怀疑;中下层绝大多数属於无知的信众也就更
: 是不知所措?茫茫然找不到确定的中心信仰。
: 三,释迦牟尼生前主张「众生平等」,所以允许任何种姓民众皈依佛教或追随信奉,但
: 是却反而形成龙蛇杂处,牛骥一皁的混乱状态(状况反而远不如阶级森严印度教),尤
: 其到了释迦牟尼晚年,他几乎在领导整个教团时有相当的无力感,在他圆寂後的分崩离
: ...................

L
LinChong

毕竟这不是一个佛教版对吧。

这贴是给思考的人读的,如果你读完了后完全生气,那可以把窗口关了。

G
GoLost

呵呵,启发他人思考的东西首先要有干货,这洋洋洒洒一大篇,除了暴露作者对佛法的无知,就是自己的可笑的傲慢。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毕竟这不是一个佛教版对吧。
: 这贴是给思考的人读的,如果你读完了后完全生气,那可以把窗口关了。

b
bdbd

如果你具体指出作者哪些语句是错误的,我觉得那非常好。如果你单纯攻击人家的人品和动机,我觉得没有价值。比方你如果指出哪些语句根本没有干货,那就比较好。又不是来吵架的,讲得那么难听毫无意义。

【 在 GoLost (GoLo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启发他人思考的东西首先要有干货,这洋洋洒洒一大篇,除了暴露作者对佛法的
: 无知,就是自己的可笑的傲慢。

t
ttd

写得不错。

也不算批判吧。事实陈述而已。佛教不世俗,本来就不是世俗宗教,也不应该有那么多教众。

现在世俗的佛教教徒也不多呀。大部分人也就是烧个香,求个财呀什么的。

大小乘之争,也是佛教的活力之源,引导精英们持续思考几千年。不像其它宗教,老大把什么都定义好了,后面人基本不用动脑子。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教起始於印度,创始者释迦牟尼生活在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又称十六国时期,参
: 见註1);这是一个群雄割据,互相征战不休的乱世。
: 释迦牟尼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藩属国(以拘萨罗国为其宗主国),
: 位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就是加德满都西南方靠近印度边境,据日本佛教印度考古团「
: 上野照夫」先生的推测,迦毘罗城东西宽约五百公尺,南北约一公里长;因为毁坏的非
: 常严重,所以目前仍无法确定;但是,範围非常小却是事实。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
: 中文虽译成「王」,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相当於一种 「部族统领」(raj )的地位。
: 释迦牟尼是这个由「释迦族」组成的「迦毗罗卫国」统领第一顺位继承人,勉强可以称
: 为「王储」,但是,中国的佛教界将之称为大国的太子,那是夸大其词的溢美和神化心
: 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