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但願君心知我心(二)

L
LinChong
楼主 (未名空间)

再回到阿赖耶识本身的认识上来探讨。

阿赖耶能够探究着自身的存在,这本身就很神奇了,它以无意识的方式保留了无尽过去的所有记忆(vdsand),并为进一步的發展做好了准备,但它本身没有任何活跃的能量。

它从不行动,只是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就像镜子一样(又来大圆镜智,不厌其烦的说这点)。

它又像海洋,完整平滑,没有波浪打扰其宁静。

它是纯净且无污染的,这意味着它不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二重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本来都没有一,你自己动了,就有了一, 世界孤寂独立,何处惹尘埃呢,尘埃不在,
你拭个鬼啊)。

阿赖耶只是纯碎的感知,无差别的对待知道的和正在知道的。

阿赖耶是无覆无记,所以与受.想.思.触.作意五心所为其遍行心所。

当“个性化的原则(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或者说境界)”吹在阿赖耶的海平面上,你会看到海面上起涟漪。

当智力开始分辨,情感,激情,欲望开始挣扎的时候,你会看到海面上的波浪。
阿赖耶识刹那生灭,一性相续,保留了遗传及记忆,积累的记忆,作为个人的人格显现,被分成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阿赖耶海洋裡的多重波浪就开始了。

这些和“识”一起工作的单位叫做Manas(末那识). 末那识的作用是从阿赖耶的整体
裡(Oneness)创造并分辨主题和个体目标。
Manas(末那识)在这裡看起来是邪恶,但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观测可以是好的。这种分别
本身不是坏的,也不一定是错误判断,也不一定是错误推理。

但具体到个人,个别有心机之人时,起心会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形成强大欲望,那就会造成巨大灾难。例如一个人把“自我”和终极真理混在一起,那时候Manas(末那识) 就不光是一种“分别的智慧”, 也是一种欲望,并演变成行动。

在这些行为中,Manas(“末那识”)一般都和意识(第六识)一起活动。

思量转变,是第七识的自我意识,虽然,很难是分别,也不如第六识的自我来得清楚,但,六识睡着时,它仍然觉醒,可以任运而起,待开悟後(废话阿),我执消除(更是废话),转化成平等性智。
或者说末那识(Manas)和意识(第六识)一起产生这个世界的细节,当我们说“分别
识”的时候,其实包括了末那识(Manas)和意识(第六识)。

意识(第六识)的功能就是反映出 “末那识(Manas)”,眼识反映世界轮廓,听识反映声音。了别境转变,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清楚,比起第七第八识,前六识的了别能力特别显突。

要是,第六识潜意识以第七第八识为对象时,立马,即起自心,实我之见,视身心为自我,深细然难以断除,这就是俱生执。後天学习之自我执,是意识引起的分别,有间断,是分别执,一摸到缘起性空,就可以消除。

实际中,一旦末那识(Manas) 捲入到二元对立,意识就开似乎和其他识(眼耳鼻身触)开始一起运作。

系统跑起来後,我们就不能把一个单独的识分辨出来,他们之间亲密互动。而且,镜像的阿赖耶也不能从“分别的意(Manas)及其他的识(眼耳鼻身触)”的各种活动(包括
分别,推理,欲望(动词))中独立(区分)出来。

这时,“现识”和“分别事识”也不再是差异化的标誌。他们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在最开始的时候,有无穷的记忆存在阿赖耶中。种子持有转变现行的力量受熏习而贮藏在其中。
在世界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些潜在的因,那时世界万物还没张开眼睛。
这时候,忽一下,无极变太极,太极分阴阳,二可以生三了,末那识(Manas) 来了,带着他的分别智,物体被一个个分辨出来,意识(第六识)开啟二元论,并作出一个连着一个的判断,随之而来的偏见,与五识糅合在一起,变得越来越複杂。
这时候不光有智慧,情感和意志也参杂在裡面。所有的这些结果反过来刺激阿赖耶,旧的记忆开始苏醒(种子),新的又会和这些旧的(记忆)找到相关性(十二因缘开始啟动,无明习气来了,一入迴圈,生死不休)。

意识(第六识)是因和缘。当意识(第六识)识别并抓住外部世界细节,所有习气/习
性 能量由此产生, 再加上我执,总想抓住,得到这些,这些都会反映在Manas(末那识)裡。
L
LinChong

本质上来说,意识(第六识)和末那识,和其他识 一样,都依赖阿赖耶的因和缘。外部世界呈现的就好象一个人的想法,整个心理系统互相关联,才会成为一个整体。就好象海洋的波浪,“识”就会在外界作用下起波浪。当意识(第六识)停止不动的时候,其他七识也不动了。
八个识,构成了这个多重的世界,八识认识物件(所缘)与主观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转变,所以,哈哈哈,世界是唯识的,这个理由可大条了。

八识是识的自性,六位心所与识相应,相,见二分是识所变,我,法二空,一切法以空为本性,并无识外之存在,唯识论就此建立了。

涅盘和实有没有关係,和行为(Kriya)没有关係,和外相没有关係。随着分别心引起
的”识“的停止,我也就停止了(涅盘)。
把它当成一个因和支点,整个意识体系找到了一个避风港,“识” 是“心” 动的原因,也是心所依赖。

从阿赖耶名字开始以来,就注入了习惯性能量和各种错误的推测。

它在无明的居所和其他七识相伴。

阿赖耶的身体被不停的搅动,就好象海洋上的波浪,但是阿赖耶自己和那些无常的错误不相关,也没有陷入自我 当中,它一直在最终真相中完美无缺。其他七识,从末那识
,意识开始,在一个个瞬间中产生,结束。

七识与外部世界的形式和图像密切相关并依赖於外部世界; 他们顽固地依附於名称和
外表,他们无法理解形式和外表是思想的表现形式; 他们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痛苦,什
么是快乐,他们不是自由解放的产生着。

他们坚定地认为名字和外表是真相,他们被欲望招致,随後又拥有同样的欲望。

欲望和识之间相互调节。当所谓的感知感觉被摧毁并消失时,紧随其後的其他“识”则停止运作。

看到没有痛苦,没有乐趣,接着便是思想和感觉的灭绝,以及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四禅定,以及对真理和解放的熟练掌握,修行者(yogin) 认为他们获得了解放。

但是,没有真正明白阿赖耶就是如来藏,七识的停止是不会發生的。为什么呢? 依赖
阿赖耶作为因,识被演变了,这不是声闻弟子,辟支佛,或者哲学家可以摸到的。

虽然他们明白一个人的自我并没有实性,但他们依然认为个体性和共同性(一般性)真实存在於蕴界触中。

当一个人明白这些道理後,明白自我并没有实性,如来藏(再开篇写如来藏)就会觉醒并无声成长。 当一个人心裡(阿赖耶)發生这些巨变,并逐渐进步,那么他再也不会
误入歧途到哲学家的那些观点和方法论。(在此依然是对胡适论调的不屑)

阿赖耶是心裡最深和最複杂,最全方位的意识(这个争论太大,各自解读吧,懒得去辩解)。

虽然它本来是纯洁无瑕的,但它本身却会受到末那识(个人化原则)的影向,从而主观客观的二元论建立在裡面,这二元论在在细节和外相的世界中造成了问题。
後者(细节和外相的世界)通过五识接触,所以的接触中的印象呈现给意识(第六识), 意识(第六识)是五识和末那识之间的看门人。
所有的印象和报告在意识(第六识) 收集并分类为“我的”, “非我的”,这是第六识的功能,由末那识(第七识)赋予的。
有了这个忠实的仆人(第六识),末那识的权利由此得到提高,而有阿赖耶的存在并支持内向支持,从而使人们深信,一方面存在自我,另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客观世界。

阿赖耶识是人格,经验及认识的主体。

解析了那么多,可惜,偏偏就漏了一个重要的,霎那生灭,那,谁去地狱阿。
业力果报无法持续,佛教的大厦就倒了。

诸法无我,没有了记忆和人格主体,天下大乱。心裡活动刹那生灭,必有一相续存的意识之流依存体,生理上,也必须要有一个“命根”维持生命。

“我”是一个非即非离的身体吗,业力也可以作为种子吗。

阿赖耶就是一个魔术师,通过第七识智慧运用,挥动六识道具造出眼花缭乱的幻想,令观
众大呼小叫,不可思议,迷惑在其中不能自拔,但魔术师是不会变化的,魔术师此时此刻就是上帝,本身可以生出万象而自身不变,变化的是魔术的现象.

眼前看到的这些景象,这是真实的吗?

真实的,虽然是幻相,也是一种真实存在.

你教我,怎么去解释这一切/

无他,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心经早就列明瞭,不增不减,非阿赖耶,是名阿赖耶.

蝶衣,如金与指环,碾轧无分别.
d
dreamfIy

是天下大乱还是迷人心乱啊?

佛法被玩成文学艺术了,呵呵,佩服各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在 LinChong (林冲)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质上来说,意识(第六识)和末那识,和其他识 一样,都依赖阿赖耶的因和缘。外
: 部世界呈现的就好象一个人的想法,整个心理系统互相关联,才会成为一个整体。就好
: 象海洋的波浪,“识”就会在外界作用下起波浪。当意识(第六识)停止不动的时候,
: 其他七识也不动了。
: 八个识,构成了这个多重的世界,八识认识物件(所缘)与主观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转
: 变,所以,哈哈哈,世界是唯识的,这个理由可大条了。
: 八识是识的自性,六位心所与识相应,相,见二分是识所变,我,法二空,一切法以空
: 为本性,并无识外之存在,唯识论就此建立了。
: 涅盘和实有没有关係,和行为(Kriya)没有关係,和外相没有关係。随着分别心引起
: 的”识“的停止,我也就停止了(涅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