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解脱觉悟之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c
chanworld
楼主 (未名空间)


https://chanworld.org/2019/10/16/%e6%a2%85%e5%a1%94%ef%bc%9a%e8%a7%a3%e8%84%b1%e8%a7%89%e6%82%9f%e4%b9%8b%e9%81%93%e4%b8%8e%e8%8f%a9%e8%90%a8%e9%81%93%
e7%9a%84%e5%85%b3%e7%b3%bb/

解脱觉悟之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梅塔

2019.10.16

人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作为一个目标,的确可以从四面八方达到,只要那些道路的确通往罗马 – 如果有人说只有某条通向罗马唯一道路,人们自然是不会相信的。佛学修行的最终目的地,如同那些道路所要抵达的罗马一般,就是解脱觉悟,而非道路两旁的池塘、湖泊、大海、雪山或佛陀的塑像这些景象和境界,同时通向解脱觉悟的修行方法或道路,可以有很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的选择。

佛陀在核心教义里反复指出(见《相应部》、《中部》和《长部》等),通过四念处的修行,实践八正道,就是导向解脱觉悟的单向真实之道。当时佛陀的很多圣弟子,如舍利弗和目犍连就在佛陀的这一教导下修行实践而成就达至解脱觉悟的阿罗汉果。佛陀本身在遍正觉之后,除了慈悲地游行教化众生包括圣弟子们外,大多数时间仍然在独自禅修,所使用的修行之道正是修习四念处/八正道的解脱觉悟之道。后世的佛教流派把觉悟
之道依各自不同的阐扬重点,人为地划分为人天、声闻、独觉、菩萨和佛道,把修行的承载工具区分为种种不同的乘(如大乘和金刚乘等)。如果为了单独地突仙自己宗派的特色而作一些名相上的划分,似乎有其存在的必要。可是后来兴起的一些宗派,在它们的经典和教义中经常斥责和贬低声闻、独觉的解脱觉悟之行,而极力推崇标举菩萨成佛之道或即身成佛之道的所谓高远理想,甚至有意制造解脱觉悟之道之外的某些修行追求和痴迷妄想,让不少修行人以为还存在某些比解脱觉悟更高超和诱人的境界 – 佛教的流变在某些宗派的阐扬中达到了脱离佛陀根本教导、自说自话和打击异己的匪夷所思的地步,也让传统佛教的目标焦点模煳,使得很多修行人从趋向解脱觉悟而转变为追求成佛作祖和某些虚无缥缈的境界。

世尊多次在经典里说到他在是一位菩萨,还没有成就遍正觉之前,如何跟随不同的老师努力学习各种修行之道,并不断发现之前的一切修行并不能导向自己的目标,即觉悟。这些法谈透露出世尊所认为的菩萨和觉悟的关系,即菩萨自有其因缘而未彻底觉悟。菩萨不过是一位走在觉悟道上、关怀他人并有志成佛的修行者,其目标与其他修行人有所不同而已。(1)根据世界佛教学术研究的共识,上座部佛教所保存的根本经典较多保
留了根本佛教(原始佛教)中的佛陀的亲自教诲。上座部佛教并未象后起的大乘佛教那样深入阐述菩萨这一修行境界特殊的含义,并未赋予菩萨在解脱觉悟之道上的特殊地位。佛、独觉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断除贪瞋痴,到达了佛教的最终目的地 – 涅槃(圆满觉悟),因此佛、辟支佛和阿罗汉弟子的解脱烦恼没有差别,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没必要成佛,成佛不是修行人的当然目标。(2)大乘佛教着重阐扬慈悲教义
重点,以为不仅自己要以成佛为目标,还要要帮助和接引其他人修行成佛,以此认为菩萨道是更进一步和不共解脱觉悟之道的修行之道,其心可谓巨大。而成佛似乎境界比解脱觉悟更为高远,这可以从若干大乘经典找到支持材料,而且历代祖师大德对菩萨道的称赞可以作为明证。大乘所演绎的菩萨道,“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维基百科)(3)菩萨道是有别于解脱觉悟之道的高远之道?非也。就象大学毕业的学人在继续求学前行时,可选择读医学院以学习救死扶伤的技能,或读法学院以便将来投身法律事务,或读商学院的MBA以求商务经营的未来发展,或读研究院以求在理工文农上
的更深造诣,或直接加入职场而谋求一份生计,虽然人们的世俗目标都是幸福生活一般,既然解脱觉悟是佛学修行的根本目的,菩萨道不过是修学之人根据自身情况所选择的一种趋向成佛的修学之道而已,其本身为了解脱觉悟并不具备先天必然的高超性。菩萨道的根基还是在佛陀所教导的核心教义(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禅修等),如同在选择
读不同的研究院前其人要先读大学或具有同等学力一般。抛开对核心教义的扎实修学,偏离佛陀的根本修行之道(四念处/八正道等),任何法门和修行之道不过是空中楼阁和
海市蜃楼,而热衷于这些幻想幻念的学人自然会在修行中走到其他外道之上,包括附佛外道。(4)慈悲是菩萨道才大力提倡和实践的吗?不是这样。慈悲(compassion)和慈
爱(loving-kindness)并非菩萨道行者所独有,甚至并非佛教所独有,在世界上的其他
宗教(如基督教)也存在此理念和实践方法,并且任何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赞同慈悲和慈爱。佛陀在根本教典中深入阐述了慈爱和怜悯的意义和相应的修行方法;上座部佛教的禅师们在丛林和边远地区坚持隐退远离,慈悲指导大量的禅修者深入解脱之道;佛教经典的翻译者如菩提比丘,笔耕不辍,为根本经典的全世界传播贡献了等身着作和译作,并持之以恒地带领修行人修习慈爱禅修和护卫禅修,并主领大乘佛教的佛七活动;开印阿阇黎和道一法师等一批佛教现代化和当代佛教的倡导者周游世界各地,利用网络道场,为现代学佛者教导佛陀的根本教义和融合各宗派的与时俱进的内容。按照菩萨道的说法,这些修行人难道不是充满慈悲的菩萨行者吗?我们看到某些人只在表面大讲菩萨道而贬低那些真正实践解脱觉悟之道的修行人,满口佛言佛语,忽视佛陀的根本教法,陷于狭隘的宗派思想攻击佛教现代化所弘扬的佛教觉悟之道,或沉迷于名闻利养而为弘扬佛陀核心教义制造种种因缘障碍。夸夸其谈高超理想而在修行实践上不如实和实事求是的修行态度,可以休矣!

佛教现代化应该恪守佛陀所教导的解脱觉悟之道,打破佛教宗派人为分裂的篱藩,让修行人获得真正的修行自在和自由。我们称赞如实的菩萨道,我们赞赏所有切实努力走在解脱觉悟之道上的修行人,因为他们才会是能够实现觉悟、喜悦和关怀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