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民间相声和小品团体拍的电影都是草根逆袭的电影?

z
zhangyx5
楼主 (未名空间)

一些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火了之后,票价水涨船高,也有资本跟风投入。于是,这些团体就要搞多种经营模式,要实现跨界的投资和发展。他们都来跟风拍电影,而且还要拍电视剧,获得很高的收视率。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这些团体拍的电影大多都以草根逆袭为题材,没有其他的新鲜题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纵观国产电影,草根逆袭题材的非常多,青春电影、犯罪电影、科幻电影等等,大多都有着草根逆袭的行动元,也都要主角获得最后的成功。导演和编剧要弄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观众皆大欢喜,而不会弄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结尾,更不会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来几次合乎剧情的大反转。似乎在导演和编剧的眼里,观众都是头脑简单的人,因此不能弄很多烧脑的剧情,以免观众看不懂。甚至有的导演还要在片子开头弄出索引,打出字幕,说明哪个角色身份特征和性格,其实大可不必,越是这样的电影就越是水平低,而大导演一般都会让角色自己说话,自己展现身份特征,并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丰富角色自身的性格特征。但一些导演获得投资之后,投资方要求立刻拍摄,他们哪里有时间打磨剧本?只能仓促上阵,胡乱拍摄一回就算了。拍了就要立刻上映,好让资本立刻就能赚到钱。但观众并不一定买账,有的片子粗制滥造严重,当然没有什么高票房,但也有的片子大打明星牌,宣传的时候就要在海报上印上明星的照片,而当观众奔着明星去的时候,看完整部片子才知道上当受骗,明星只出来短短的几分钟,或者成了纸片人,根本就不是大活人。

那些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不乏明星,而且团队本身也是出了名的娱乐团体。于是,他们要借助本身团队的明星效应拍电影圈钱了。要是获得社会资本的投资————当然不会太大,就要自己操刀,用自己团队的明星来拍电影。甚至有的团体能够请来大半个娱乐界的大腕拍电影,而且那些大腕都不要钱。拍了电影大多都是草根逆袭题材的,却没有什么其他的内核。如果打着穿越、科幻、武侠等的幌子,也大多离不开草根逆袭的题材。或许他们在演绎自己的人生,或许他们以为老百姓就喜欢看这些草根逆袭的电影————虽然从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但还是要津津有味地看到结尾,中间还要评论哪个明星是自己喜欢的,哪个明星演得好,哪个明星演得不好等等,纯粹成了一个粉丝经济运作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电影了。明星效应会带来粉丝效应,粉丝会掏钱看电影,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去看,算是支持自己的偶像了。而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很多人都有粉丝,而且粉丝众多,演了电影之后会让粉丝带红了电影本身。其实,他们想错了,他们拍的基本上都是屌丝逆袭的大烂片,即便有明星加盟,也让剧情毁了明星的演技。或许和他们长期从事民间艺术的宣传有关,喜欢拍摄简单的、富有教化的、草根逆袭的故事,却没有达到导演的大手笔。其实,他们大多不肯投很多的钱在电影上,只是想趁着好时候捞一笔钱。他们拍摄的电影大多属于小成本制作,角色装疯卖傻、装傻充愣是常有的事,而且愚弄了很多观众。

对于普通农村人来说,整天看电视里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免心生向往。而他们的欣赏水平并不高,只是向往着自己也成为剧中的主人公,成不了就要看到自己的偶像成为草根逆袭的典范,也算是痛快了一把,等于让偶像替自己实现了愿望。而他们的偶像就是那些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的所谓明星们,还要为明星直播打赏,当然要去看他们演的老少咸宜的电影了。可以说,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拍摄的电影符合了一大部分农村人和城市底层人要实现草根逆袭的心理,但他们并不是都要掏钱去买电影票的。去买电影票的大部分是城市或乡镇的小青年,他们受了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喜欢大制作大手笔的所谓大片,喜欢剧情复杂的一些片子,而不是简单地喜欢草根逆袭的片子。

虽然很多人在中小学写作文的时候都要写一些励志故事,以此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但文艺作品并非都是励志故事,很多都是悲哀而残酷的。片面演绎大团圆式的喜剧,让人们看一些草根逆袭的故事似乎有着误人子弟之嫌。但电影并非为了说教而产生,而是为了表现光与影的艺术,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哪怕展现手法形态各异,也一定要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内容服务于形式。

电影中的励志故事已经够多了,道德教化也已经够多了,多到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了。那么,民间相声团体和小品团体还是好好弄自己的民间艺术吧,电影不是你们弄的,你们玩不转。趁机收割一批粉丝还差不多,要说电影艺术的展现,还是别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