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抨击印度宝莱坞的白人至上主义

z
zhangyx4
楼主 (未名空间)

2020年6月29日

  莫妮卡·Sarkar, CNN

  宝莱坞最出名的可能是它迷人的演员阵容,炫目的服装和充满活力的舞蹈。但它也有一个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名声——推广“黑脸”的攻击性做法。

  “这实际上是种族主义,”获奖电影导演Neeraj Ghaywan说。“别拐弯抹角了。”

  在美国,“黑脸”和“棕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那时白人演员会化妆把脸弄黑,并使用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来塑造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形象。

  这种做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英格兰,伊丽莎白时代,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导演传统上让白人演员扮演少数民族角色。直到最近几十年,《奥赛罗》中的非洲将军一直由肤色较深的白人演员扮演,包括1951年的奥森·威尔斯和1965年的劳伦斯·奥利弗。

  宝莱坞已经在一些电影中采用了黑色面孔——通过暂时使演员的皮肤变黑,特别是当他们扮演来自贫困背景的角色时。

  在早期的好莱坞,批评这种做法的人说,宝莱坞通常更喜欢这种方法,而不是实际聘用那些有天生的黑皮肤的演员,从而在行业中延续歧视和不平等。

  例如,2019年上映的热门电影《芭拉》讲述了一位女性因肤色而遭受歧视的故事。

  这个女人由著名女演员Bhumi Pednekar(见上图)扮演,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她把皮肤涂黑了。此举遭到了一些印度媒体、评论员和社交媒体的猛烈抨击。

  有人指出了Pednekar在推特上发布的一张电影宣传海报的讽刺意味,在海报中,她所饰演的角色“被美白产品包围,实际上是浅肤色和褐色的脸。”

  同样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超级30岁》和《山谷男孩》等票房大片中使用棕色面孔的电影很受欢迎,这表明宝莱坞还没有因为这种被许多人认为是种族主义和冒犯的行为而受到巨大的公众压力。

  “面具背后的魅力”

  印度对待公平的态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新德里经济增长研究所的社会学家桑杰·斯里瓦斯塔瓦说:“这要早于殖民主义,
肯定与种姓有关。”

  “印度教经文中充满了我们现在认为的种族成见:低种姓的人又黑又丑……黑人就
是做一名体力劳动者,在阳光下工作。白皙的皮肤也是阶级的标志。”

  他说,18世纪肤色苍白的英国殖民领袖的到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加深了这种偏见。

  “在殖民时期,种族和种族主义在所谓的混血人口,即盎格鲁-印度人的背景下发
挥作用。你越接近白人祖先,你在种族等级中的地位就越高。”英国的统治也因进一步分化种姓而受到指责。

  另一方面,白皙被尊崇,被认为是美丽和地位的象征。“总的来说,宝莱坞和印度电影有两个显著的渊源:宗教形象学和帕西戏剧,”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的英国文学教
授维贾伊·米什拉说。米什拉著有《宝莱坞电影:欲望神庙》一书。

  “对两者来说,‘白’都是必不可少的,”米什拉说。

  他说,除了深色皮肤的湿婆、罗摩和奎师那之外,印度的神和女神都“非常白”。在帕西剧院,“帕西人,他们有着伊朗血统,是非常白的。”

  在1931年印地语有声电影在印度建立之前,帕西剧院受到殖民时期英国剧院的影响,成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娱乐场所,非常受欢迎。

  曾参与宝莱坞和独立电影制作的电影导演尼拉杰·加万说,选择肤色白皙的著名演员而不是肤色黝黑的演员,是基于让一部大预算电影“在财务上可行”的愿望。“这就是宝莱坞的人们的想法。”

  加万是印度社会阶梯上最低的等级——Dalit种姓中的一员,在这个由更高种姓主
导的行业中,他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加万认为宝莱坞缺乏多样性可能是种姓被歪曲的部分原因。

  加万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种姓歧视在印度根深蒂固,宝莱坞只是反映了社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