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我的欧洲教职之路:概况(转载) (转载)

h
hjaohuang
楼主 (未名空间)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hjaohuang (似水流年), 信区: Faculty
标 题: 新冠疫情下我的欧洲教职之路:概况(转载)
关键字: 欧洲教职;北欧;英国;意大利;芬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1 04:10:43 2020, 美东)

新冠疫情下我的欧洲教职之路:概况
(原文由vjahuang2于2020年11月15日首发于小木虫:http://muchong.com/t-14506258-1)

我在2020年10月拿到了芬兰一个大学生物传感方向的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上周拿到了芬兰的工作签证,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分享一下我的申请经
历了。在我申请前就知道挺多华人土博已经在欧美拿到教职了,也许是新入职太忙了,很少在网上见到他们的申请经历,这些经历对于新手来说是很珍贵的。趁着欧洲第二波新冠疫情再起,我的工作生活节奏慢下来了,有时间把我的经历写下来,希望对后人有所帮助吧。基于个人隐私,我尽量隐去个人相关信息,只说跟申请相关的信息,希望读者见谅。

个人情况
我2013年在国内南方一个大学拿到光学的博士学位,做了两轮博士后:第一轮是在香港做光电器件;第二轮是意大利做生物传感到现在4年多了,年龄>35。2019年底开始投简历申请教职,那时候发了一共29篇文章,总citation是800左右,H-index是15。在本领域中影响因子>10的顶刊上,一作文章3篇(2020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篇),共同通讯作
者的有2篇。

我的科研之路在光学器件和生物传感之间摇摆,所以比正常博士找教职相对较迟。我在2016年也申请过广东的光学器件类的大学教职,当时进入面试阶段的是中山大学,当时手上文章20篇左右,有影响因子>10的顶刊一作文章一篇和共同通讯作者一篇。中山大
学的一位优青教授以我文章不够为由建议我到他组先做“专职科研岗”,后来他知道我拿到了意大利的博士后offer时又说可以让我申请他组的副教授职位并拒掉博士后offer,我拒绝了。因此,我对国内教职的情况也算是有点亲身经验了,于是考虑曲线救国:拿到国外终身教职后再海归。

欧州教职分布概况
我申请的教职覆盖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物理,所以还是挺多职位的,不像网上传的那么少。欧洲职位都会在https://euraxess.ec.europa.eu/jobs/打广告的,附件的表1列出了这些职位出现在这网站上的时间。我一共申请了40个大学(具体见附件表1),
目前拿到了3个面试:一个英国的大学,一个芬兰的大学,一个意大利的大学。英国大
学面试完2周后说招聘因为疫情暂停了,目前只有芬兰的offer先到了。往后可能还有2
个面试在路上,由于第二波疫情估计又要延迟了。

欧州教职对申请者年龄要求
我特意加个标题是想着重一下这个年龄要求,因为国内博士受年龄要求约束得太厉害了。欧洲教职不看重申请人的年龄,但是看重的是博士毕业后起算的时间,例如芬兰的教职和博士后要求申请者是博士毕业10年内的,西班牙的Basque省的教职是要求申请者至少有8年博士后经验的(于是我没能申请),意大利的助理教授平均入职年龄在41岁左
右,美国教职不限申请者年龄。具体要求要看打出来的招聘广告。

欧州教职的申请和审阅过程
申请材料一般包括:Cover Letter, Curriculum Vitae, Teaching statement,
Research Plan, Translated and Certified PhD Certificate. 有的学校还要求有
Diversity Statement:关于你对种族多元性的看法和实践的,还有Service,
Leadership and Collaboration:关于你对科研以外的社会活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看法和实践的。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攻略。

国内教职的副教授通常就是在一个大老板组里的小老板,而特聘正教授或者青年千人教授就是独立PI。欧洲教职在不同国家也是PI和非PI的划分,所以在申请材料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例如,意大利的教职起步叫做Researcher A(RTDA),3年合同,是在一个正
教授大老板组里做小老板,不过可以招自己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要上课,申请材料里面就没有要求research plan,因为是限定大老板组里的研究课题的,所以跟国内副教授
申请材料类似。比利时的大学教职叫做Junior Professor,不要求有Teaching
Statement,十分看重Research Plan, 直接在招聘广告里写出起步经费(10- 60万欧元)。

欧洲教职打招聘广告大概要1到2个月,过了Deadline以后,申请者的材料会经过由几个本校教授组成的“search commitee”初审,大概2周到一个月时间;过关材料然后会发给包含外校教授的“selection commitee”外审,通常要花2个月,过关的申请者就进
入shortlist面试,面试结果大概1个月出来,结果由“search commitee”提交给其他
本校教授组成的“Research commitee”讨论通过,然后由“search commitee”跟候选人讨论工资和启动经费,谈妥后发正式offer。网上说shortlist面试后还会要求申请者飞到本校去做on-site interview,那个英国大学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可是今年新冠疫
情的关系,这一步免去了。

整个招聘过程耗时耗力,要花费至少半年时间,所以对待申请者是很谨慎和尊重的。且开一个教职通常已经准备好了一笔钱把这个人一直聘到退休,所以跟国家预算相关的。北欧国家(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对这个过程相对透明,每一步都会发email通知申
请者,可以让申请者对不公的遴选操作上诉。例如,我对冰岛大学的shortlist里面有
本校教授申请助理教授职位提出过疑问,回答说那是个part-time的本校教授。这里面
涉及三个committee,按照芬兰的教授告诉我,如果申请者的publication作者包括这些committee里面的成员,这名成员在相关过程需要回避。也许,只有北欧是这么操作的
,其他国家却不是那么透明。芬兰的offer上写我是30名申请者中综合表现排第一的申
请者,税前工资跟在Glassdoor.com这个网站查到的一致。

申请欧州教职的个人感受
1. 欧洲教职讲究match,而不是publication和博士学校!
就是申请人和职位要求的符合程度,这跟国内比较看重publication大不相同。国内有
些博士为了追好文章,不断转换方向,申请材料看上去失去了科研的连贯性和深度,这样子在欧洲比较难以进入shortlist,即便文章发得不错。其次,博士毕业学校并不是
太重要,不像中美那样看重名校毕业,这也跟欧洲是多种族国家有关系。我认识欧洲拿到教职的土博,有中科院的、北航的、中科大、港大和电子科大的,挺多样的。

2. 欧洲教职的研究内容比较实际、科研风格为团队作战。
大部分欧洲大学比较实际,他们聘请一个助理教授来做科研通常是要求能把成果用在实际应用上或者能够转化成产品的,不只是发文章。如果把这个科研的创新程度以期刊来作对比的话,他们不要求申请者做能发到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科研,只做好能发到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就可以了。这个现象在德国奥地利特别明显,招聘的职位要做的事情,在我看来都已经很工程化的了,奥地利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在欧洲是挺高的。所以,欧洲教职也十分欢迎有工业经验的人去应聘,欧洲研究人员常常穿梭于工业与学术界之间。

另外,欧洲的科研风格跟国内也很不同。国内是老板放羊、各自为战制,一个学生把材料制备、表征、分析、模拟全都自己做,于是同一个老板下的组员相互之间容易抢做同一个热点课题、抢发文章。欧洲是合作制,老板给一个人定了一个项目以后,由导师统筹安排组里各个学生和博士后各负责一个项目的不同单元:材料制备、表征、分析、模拟……各人之间不存在竞争,有时候导师还帮学生写文章的草稿,导师的idea也不容易被抢;导师在执行各种项目上不断地累积个人经验和能力,成长为资深科学家。无独有偶,我在国内一大型家电企业和英国的Dyson公司工作过,发现国内企业也是一个工程
师做多个项目,而Dyson则是一个项目请好几个工程师来负责产品的不同部分、团队作
战;结果就是Dyson可以把产品做得很深很创新,成为家电界的Apple。

3. 各国门槛不一。
我通常申请之前先看看上一年他们招的人的简历或者是什么publication,这挺有参考
价值的。这publication只能是个参考,就像上面说的,申请者是否match是个综合考虑的过程。

A. 德国比利时荷兰是高门槛区。这些地区的助理教授入职有的是有nature photonics
的,也有的是发几篇Analytical Chemistry的。其中德国大学感觉比较骄傲:除了通知收到我的申请外,不会通知我遴选过程的,有的会发发好心发一封拒信(有的是德语的信),不少是音信全无的。在德国大学拿到教职的华人,我看到一个是有ERC starting grant的,这在国内是不低于青千水平了。荷兰比利时的大学的招聘过程非常高效、各部分时间短,也很透明,也能接受质疑,是很赞的。

B. 英国、北欧是中等门槛地区。英国的职位非常多,华人也非常多,教职起步是
Lecturer,一录取就已经是终身制的,年薪大概4万英镑。我一开始以为这个终身制是
雷打不动的,但是听朋友说新冠疫情之下,居然有英国学校要求教职工降薪共渡难关的。不知道后来咋样了,我是觉得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应该是政府负责的,不应该放到教职工头上,否则交那么多税干啥用呢。取决于不同学校,Lecturer也是有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兼备的,前者不需要research plan看着teaching experience,还有一个叫做
academic fellow只做科研的,也是永久职位。如上所说,北欧大学的招聘过程透明,
虽然职位不多,但是胜在有钱,熬得起新冠疫情。芬兰的offer上写我那个职位有30名
申请者;新冠疫情后类似的北欧大学职位申请人数应该上升了,例如芬兰某大学材料类职位有166个申请者。

C. 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是低门槛地区,是语言所致。这些国家
的科研也有很顶尖的研究,在生物医学上拿了不少的欧盟基金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申请系统, 例如意大利:https://bandi.miur.it/index.php;法国科学院:http://www.dgdr.cnrs.fr/drhchercheurs/concoursch/default-en.htm,招聘广告其实是很多的,但是因为是用本国语言写的,所以很少为中国人所知,同样地也就少了很多说英语的科学家的申请了。除了西班牙,意法都要求申请者懂一点本地语言。此外,地中海沿岸的生活是很美好的,人是很放松的,所以工作压力比其他地区低很多;例如如法国已经立了法:加班是违法的。

意法西三国的教职都是有分为研究所和大学两种的,前者对publication要求较高、不
用上课;后者貌似就是专门招来上课的,很容易tenure,对publication没啥要求、不
用research plan,反而对语言有要求,因为要用本国语言教课。例如在法国斯特拉斯
堡大学的博士后通过了他们的教学资格考试,然后就等着有个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冒出来就申请得了,所以一个组里没几个学生、博士后,倒是好多个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工作没啥压力的,好好享受生活,教好课、有兴趣的话做点科研;月薪税后约1800欧,养老医疗全部国家包办了;如果想收入高点就努力点干科研,升到教授。

意大利的教职竞争不是太激烈,通常都是个位数的申请者。起步的Researcher A花个3
年,年薪税前49000欧元,结束后再寻找Researcher B职位,相当于associate
professor,通常3年结束后就是终身制的了,然后再竞争升为教授;但是这Research A到Research B的成功率,按照一位在都灵理工大学当Researcher A的华人说是10%,还
是不高的。我好歹也算是学过一点意大利语,于是就申请了两个意大利学校的教职,拿到了一个面试。虽然面试是英语的,但是面试官现场也是有测试一下面试者的意大利语水平的,具体面试细节我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专门发帖来说吧。

西班牙的体系是跟不同省有关系的,各省有各省的招聘系统,英西双语的,比法意的网站做得好多了。这里给出两个不同省的招聘网站:http://serrahunter.gencat.cat/en/convocatories/和https://www.science.eus/en。招聘条件也是很宽松的,可能相当于国内211高校的门槛水平,申请人数也不多,例如我申请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的光学职位只有7个申请者,具体要求自己看网站。

4. 语言是有价值的。
由于英语的原因,国人大多数知道英美的教职情况,而对欧洲其他国家知之甚少。我觉得,意法西的教职总量占了欧洲教职的一半,但是由于语言限制,通常只有本国人申请,人数寥寥。欧洲大陆很多地区的大学很看重语言,例如意大利一个接近德国的省的大学,要求申请者能够会意大利语或者德语,且新入职助理教授如果在一年内通过B2第三种语言考试就直接给终身教职;也因此,这个大学可以申请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三方的科研经费。不过,对于这些教职的申请通常都是从博士后阶段就开始留意,也就是说如果你到了欧洲大陆做博士后也想留下来或者曲线救国,就应该把当地语言学好同时留言本国的招聘机会,而不只把自己当成是个过客。

5. 医疗养老金体系。
所有大学职位都提供医疗保险。另外,我在意大利只要交了税就会有一张欧盟的医疗卡,在欧洲看医生都是免费的,买药做其他检查要自己付钱;对于大病或者急病,只要有医疗卡,直接叫救护车,从上车以后到医院看医生、检查做手术到走出来都不用花钱了。对于养老金,欧洲各国之间以及与日本、美国都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具体参考https://euraxess.ec.europa.eu/information

概况先写到这,往后可能还会专门写英国、意大利和芬兰的面试经历。如果大家有问题,请回复帖子留言,不要给我私信了。祝大家求职顺利。

t
techtalents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