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军费购买力有多强?大量新式装备年服役规模超过美方

o
o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2021年的军费预算终于出炉了,总额1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关于增长幅度的高低,这几天可谓众说纷纭,不过有3点是需要注意到的:1、这些年军费增幅一直与经济增长幅度相匹配,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2、按汇率计算,军费总额已达约2090亿美元,历史性地跨入了2000亿美元的门槛,仅次于美方,是第3名的3倍左右;3、中方虽然军费总额只有美方的不到1/3,但含金量却很高,实际购买能力很强,这几年大量新式装备年服役规模(也就是增量)已经超过美方。
美方2021年度军费预算达到7405亿美元,与2020年度的7380亿美元几乎持平。在疫情肆虐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美方能够维持目前的军费开支水平,付出了印钞机冒烟儿的代价(从2020年至今狂印了超过6万亿的美元来充当赤字)。不过,即使是这样,近年来两军武器装备的实际更新速度,美方却逐渐处于劣势(至于训练水平、战备状态等等软指标因为难以具体量化,所以暂时不予考虑)。这充分说明受到军费使用效率以及货币购买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方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军力“增量”的优势了,哪怕是有美元印钞机的加持。
从2014年开始,我方每年军舰下水吨位就已经连续7年超过美方,有的年份甚至达到几倍的优势,要知道当时我方每年军费开支跟美方的差距可比现在还要大。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按照现在的军费对比情况,我方海军的新一轮造舰狂潮将毫无悬念地彻底压倒美方海军,其他国家更是连我们的尾灯都看不到。当然很多人认为单看海军一个军种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毕竟美方没有民用造船业,在建造军舰的成本分摊上比起民用造船业规模世界第一的我方来说明显吃亏不小,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空军装备。

要论民用航空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美方绝对都是全球老大,成本分摊应该不成问题吧,但是我方依然能够表现出极其强劲的购买力优势。比如在2020年,美方总共采购80架左右的F-35战斗机和20架左右的F/A-18E/F战斗机。至于我方,光是沈飞一家就交付了大约70架歼11、歼15、歼16,全是清一色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成飞也交付了差不多同样数量的歼20、歼10C。预警机、轰炸机、电战机等辅助机种的增量,在这几年当中我方也不低于甚至是大幅超过美方。

这样的作战飞机采购规模对比,请问有谁能看出双方的军费开支有几倍的差距呢?另外陆军、火箭军等军种,我方的装备更新速度稳居世界第一更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美方在海空军装备领域的“存量”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我方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短板。比如美方现役核动力弹射航母11艘,我方只有2艘常规动力滑跃航母;美方现役核潜艇68艘(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我方只有大约20艘。这些优势都是美方几十年高额军费积累下来的底货,但是美方现在的军费开支显然很难继续维持这份家业。

中方军费购买力有多强?大量新式装备年服役规模超过美方
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再用十来年时间,美方海空军的存量优势也将开始逐渐被反超。这一方面得益于中方的军费开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稳步提升,同时健全的工业体系和全国一盘棋的分工协作体制,也有助于保持强劲的军费购买力水平,以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另一方面美方相当部分的存量装备都是冷战时期的遗留产物,比如大部分的四代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洛杉矶级核潜艇等等,如今已经进入集中退役高峰,这又进一步加快了我方的追赶步伐。可以想象,美方听到自己身后越来越近的急促脚步声,心头不冒冷汗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