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公允、克制、不煽情,比《我和我的父辈》好

o
o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1号看的《父辈》,4号看的《长津湖》,拖到现在才动笔,主要一个字:懒。

三个小时的片长,坦率说,坐得屁股疼,但不觉得冗长,看完走出电影院,天已经黑了。

国庆主推献礼片,这是惯例,《长津湖》和《父辈》都是如此,但凡影片都有高下,这次我站《长津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能量的内容走上了煽情这条不归路,也许是倪萍阿姨开了个坏头。

不少导演把作品是否煽情、是否催泪,作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一把尺子。

但其实,流泪本质上是一种生理现象,用技巧让人“生理性流泪”,绝对谈不上高超,甚至还有些拙劣和无聊。就跟被人挠了脚板心一样,哪怕你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也和“快乐、开心、喜悦、幸福”搭不上边。

当然,如果一部作品能打动人心,令人热泪盈眶、甚至嚎啕大哭,说明它的艺术修为达到了一定境界,很不错。

但如果一部作品并没有让你流泪,而你依然觉得悲伤、难过、无法释怀,那说明这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凡品,达到了“含蓄克制”的境界,实属难得。

《父辈》的一、二个故事《乘风》和《诗》,以及《长津湖》,就正好处在这三个阶段。

《乘风》故事不差,摄影、音乐、场面、调度都不错,它坏就坏在“太刻意”:以为自己设计精妙、语义双关,其实堆砌雕琢、匠气太重。

乘风,是吴京给儿子吴磊起的名字,暗合冀中骑兵团驰骋中原的飒爽英姿,本来挺好。但后来,吴京为了保护老乡,故意让儿子陷入敌军包围,最后牺牲。儿子牺牲之时,正是烈士遗属生产之刻;几年后,吴京偶然得知这个遗腹子已经长大,他的名字也叫“乘风”。


讲真,煽情是够煽情,影院里一片抽泣,包括我自己。

但是,“生理性流泪”之后,你会发现:烈士遗属的生产时刻不重要,孩子叫大牛还是二狗也不重要,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自有接班人”的星火传承。

太多的设计和巧合,反而抹杀了故事本身的情感原色,让观众不能纯粹地沉浸。在和片中人物共情的同时,还得分出注意力体会编剧的用心,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诗》在这方面做得好多了,也许章子怡作为女导演,更能揣摩到情感的温度和脆弱。

黄轩和章子怡是一对寻常夫妻,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比如操心孩子的伙食问题,有没有肉吃;教育孩子时熟练地打着配合,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他们的家国情、夫妻情、子女情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传递出来的,就像超级英雄们脱下战袍,也是会畏惧、有弱点的平凡人一样。细微中现伟大,才能更好地触动观众。

《诗》中也有一个巧合,关于儿子的身世,但处理得很好。

当儿子哭着喊出“以前的爸爸和现在的爸爸都死了”时,导演并没有安排母子俩抱头痛哭、然后母亲循循善诱说出一堆大道理、儿子瞬间长大决定接过父亲衣钵……,反而避开了这些俗套,继续讲述着母子间的矛盾冲突。

这多像我们自己和父母的交流啊!

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有些事无法跟儿女言喻时,他们通常的选择不是直面,而是避而不谈,期望用时间来淡化和修复。当父母有一天觉得可以说了,一般也会选择比较含蓄的方式,就像章子怡最后给儿子的那首诗。

我的孩子

如果可以

我愿意告诉你世间一切奥秘

山川大河 日升月落

光荣与梦想

挫折和悲伤

这一刻,观众们简直全部瞬间破防,但你并不会觉得煽情,反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爆发。

《长津湖》没有让我流泪,但不意味着它不够好,如果它想煽情,完全可以让观众哭足三小时,但它没有。

我喜欢这种含蓄克制的好片,控制感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现。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刘秘书”牺牲的时候。

大家发现了“刘秘书”的遗物,递给彭老总,说“刘秘书”姓名、籍贯不详,问彭老总应该如何处理。彭老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让大家尽快准备一个新指挥部,通讯不能断。

然后镜头一转,伟人独自站在菊香书屋的院子里,漫天雪花飞舞,伟人的背影融进了阴沉的天幕、一动不动。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一直与世界抗衡的伟人,只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父亲。他的丧子之痛,和湖州农村渔船上伍百里的父母并无二致。

真的太绝了!

这些年,有太多打着正能量旗号的无脑神剧,比如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之类,其结果就是既不尊重正面人物、也不尊重对手、更不尊重观众。

如果先辈们当年就是凭着这样的智商走上战场,那么今天无良编剧们还能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和平环境搞创作,是个大问题。

把对手写得白痴又弱鸡,对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并没啥用,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都明白一个词叫“胜之不武”。王重阳只有干掉欧阳锋,才能问鼎华山论剑;追着江南七怪打的,只有欧阳克那种外强中干的二世祖。

长津湖的对手是世界第一傲的美军,在过去大多数作品中,他们是自大、狂妄、傲慢、无礼的代名词。

但是《长津湖》的编剧并没有把他们脸谱化,而是把美军当成普通人,公允地去描绘,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敬礼。

宋时轮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担心着战士们的保暖问题,美军北极熊团的团长在撤退时,下令让直升机先去抢运伤员、自己不重要。

伍千里惦记着开春回老家帮父母盖房子,美军士兵们也期待着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一家人过个团圆节。

抛开国籍和立场,都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悲欢是相通的。


雷公牺牲的时候,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补交党费的叮咛,他轻轻哼起了家乡小调,恳求战友,不要把自己一个人丢在这里。

没有人不是肉体凡胎,正如片中段奕宏跟千玺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正因为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会流血、会怕死,但在关键时刻又能爆发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才更显得可敬,才能让敌人看得起自己。

说到这里,我又想吐槽一把《乘风》,他把一方塑造得如同神助,另一方又太白痴,细节经不起推敲、弄巧成拙。

时代在发展,观众在进化,扁平的善恶对决已经逐渐丧失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创作者应该抛弃刺激观众泪腺的思路,回到初心,把故事讲圆、把人物立住。

因为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因为牺牲才成为了英雄,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他们,为谋生路、不惧死门、始终前行。

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