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设备卖9亿人民币 揭秘全球最牛光刻机公司

a
a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在荷兰南部有一个叫维尔德霍芬的小城,城中人口不足30万,ASML(阿斯麦)的公司总部就坐落于此。

对很多人来说,阿斯麦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虽然被称为荷兰“最了不起”的高科技公司,但在业界之外,普通公众对它似乎没什么深刻印象。


但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冒险。对当时的飞利浦而言,最能给公司赚取的并不是光刻机,而是新型洗衣机和灯泡这类产品。由于七十年代荷兰经济的衰退,以及飞利浦自身经营的困难,最终光刻机计划被高层视为“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需要尽快剥离的失败项目。

ASM公司则在此时出现。在瑞尼·雷吉梅克眼中,ASM的老板是一个行事大胆的精明商人。他看中了飞利浦的尖端技术,而对方也想早点出手这个烫手山芋,于是合资公司阿斯麦便成立了。总而言之,书中通过讲述这几个利益相关方的激烈博弈,向读者揭示了巨头阿斯麦的来路。

其次,阿斯麦刚成立时的混乱情形。

阿斯麦在1984年成立时可以说“一无所有”。员工不愿意来、极度缺乏资金、内部斗志溃散——从飞利浦被调到合资公司的工程师认为,他们是被母公司抛弃的边缘人物,更是光刻市场的笑话。

在这本书中,阿斯麦的受访员工们向瑞尼·雷吉梅克回忆,这简直就是一家“来自地狱的公司。”

缓和混乱局面的是阿斯麦首任CEO贾特·斯密特。有意思的是,他被视作一个对半导体行业“一无所知”的CEO,而其真正擅长的仅仅是营销管理。但靠着贾特·斯密特的激情,阿斯麦还是勉强开张。作者认为,贾特·斯密特在不长的任职期内“定义”了这家公司,并且埋下了“不计成本和闪电般速度”的种子。

而这些,也逐渐化作阿斯麦之所以成功的基因。

第三,被逼到极限的阿斯麦工程师们。

除了自身一大堆难题外,对手们也给阿斯麦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球光刻机市场先后经历了美国和日本公司的主导。羽翼未丰的阿斯麦,长期就处于竞争对手环伺的夹缝之中。多年来,其一直命悬一线。要么关门,要么就抓住行业变革的唯一机会而放手一搏。

这是个赢者通吃的行业。一旦对手站稳脚跟,没多少残羹冷炙可以留给其他玩家。因此,瑞尼·雷吉梅克将此比作一场不能输的“光刻战争”。对阿斯麦而言,要摆脱当时行业排名垫底的不利状况,必须杀出一条血路。而为了突出重围,它的工程师们不得不疯狂工作。

书中写到的一个细节可以管窥这场竞赛的残酷:由于承诺向客户交付光刻机的时间过于紧迫,高压之下的阿斯麦工程师甚至都哭了。

以上仅出自《光刻巨人》这本书的部分篇章。在阿斯麦上演绝地翻盘的过程中,还包括紧张刺激的商战、与大牌客户的博弈、与供应商的缠斗等。在它向行业巅峰艰苦跋涉的途中,作者瑞尼·雷吉梅克用沉稳客观的笔调,在书中还原了更多的幕后故事,留待读者亲自去挖掘。

光刻领域是一个以“微米”来测量的世界,而在阿斯麦看来,不顾一切成为赢者直到垄断市场,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唯一途径。这个曾是“弃儿”一般的小公司,终于在成立十余年之后,逐渐成为全球芯片光刻工艺的主要供应商。

如今,阿斯麦制造的一台EUV(极紫外线)光刻机可以卖到1.2亿欧元(约9.4亿人民币),并且全球仅有它自己可以生产。这种光刻机的技术难度,被认为堪比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由阿斯麦设备所制造的芯片,几乎已存在于市面上所有的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里。这家“从地狱来的公司”,成了真正的光刻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