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神话到如今的笑话,“琼瑶剧”到底经历了什么

a
a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前段时间,82岁的琼瑶发文宣布退网,让人不禁感叹。

20世纪90年代,琼瑶剧风靡各个角落,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琼瑶”,被誉为“言情天后”的琼瑶,其影响力曾遍及整个中文世界。

1963年琼瑶凭借成名作《窗外》一炮而红,随后便开始了她在出版界、电影界及电视剧界的开挂之旅,每年都有至少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出自琼瑶。


1989年琼瑶回湖南祭祖,原本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她,但拗不过一位记者的坚持不懈,最终答应与芒果台建立合作关系。

那位记者名叫欧阳常林,也是后来的湖南电视台台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在湖南卫视看到《还珠格格》的原因。

1990年拍摄《婉君》,一直到1998年,《哑妻》、《青青河边草》、《梅花烙》、《水云间》、《新月格格》、《一帘幽梦》等,在两岸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琼瑶热潮。


站在2020年的今天,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琼瑶”两个字,仿佛像打开了一个快乐源泉,各种剪辑视频及文章蜂拥而至,大多是批判琼瑶剧中那些三观不正的男女主角。

为何昔日的神话,成了如今的笑话?可谓是,曾经有多火爆,现在有多讨厌。20年前,爱的如痴如醉,20年后恨的深恶痛绝。


被当代人痛批三观不正的琼瑶剧,为什么能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受人追捧?

时代背景:天时地利人和,在缺乏爱情的时代宣扬爱情。

“脱离时代背景的批判是不公平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完全可以用到批判琼瑶的极端言论中。

琼瑶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绝对不是偶然,回溯琼瑶作品兴起的时代,在特殊的婚姻背景下,“爱情”恰巧显得格外稀有。

1980年,内地颁布了新的《婚姻法》。首次出现了以“感情破裂”成为法定的离婚理由,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首先要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放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随之而来的是影视作品也开始发生了循序渐进的变化。

1987年的《红楼梦》,为了爱情,宝黛宁愿逆天下之大不韪;1989年的《篱笆·女人·狗》,农村女人在保守的大山里,第一次提出离婚;1990年的《渴望》,一生为别人而活的慧芳,决定与变心的丈夫离婚。

这预示着女性反抗的前兆,试探性的深入禁地。与此同时,琼瑶剧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几度造成万人空巷的观剧热潮。


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1963年琼瑶引爆流行,从此造星无数。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二秦二林是金色传说级的CP鼻祖。亚洲哭后刘雪华,婉君俞小凡,一帘幽梦陈德容,还有众所周知的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

另一方面,在轰动热度上,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首播,收视率达到了62.8%,第二部尽管口碑下滑,但巅峰收视率却超过了65%。在每家基本都有电视机的上世纪末,每三台电视机中就有2台观看,这样的收视奇迹,时至今日都无法打破。


这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共有认知,“琼瑶热”现象,绝不是一小部分人关起门来的自嗨,而是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当时全国人民的共有意识。

为什么琼瑶的作品能造成如此巨大的轰动?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老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当市场解放了人们的能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欲望,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始精神层面的满足。

“男金庸,女琼瑶”,是当时年轻人的最爱,也是老师家长的眼中钉。所谓文以载道,在80年代初,文学,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严肃的。


同时,娱乐项目极为缺乏,电视机还是奢侈品,所以,闲书、野书自然就成了80年代年轻人最大的快乐源泉。

不过,书的选择种类有很多,为什么琼瑶的作品特别受欢迎?

那些年的宣传海报,这些女性形象,都是伟大的、正义的、朴实的、勤恳的,套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不爱红装爱武装”,不过她们是真的不爱红装吗?


绝大多数中国女性藏在心底里的最理想的样子是怎样的?大众的选择,告诉了我们答案。

琼瑶热在未经推广的情况下迅速蔓延,随之,人们的审美观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琼瑶作品里的女主角们,纷纷成了时髦女性的模仿对象,从发型到穿着,从言谈到举止。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文化引导”的结果,可是自上而下的力量,才有可能进行引导。而通俗言情小说,只是自下而上的大众消费品,大家可以选择它,也可以嫌弃它,只有当它充分迎合受众,满足需求,才有可能被追捧。


广告业中的常用术语“lnsight消费者洞察”,从来都不应该是广告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大量对受众的严谨分析,经由逻辑推理出来的。就像米开朗基罗所说:“大卫不是我雕刻出来的,他就在那块大理石里。”

正如吴京的电影《战狼2》,要是把它放在10多年以前,绝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战狼2》像是一把“火”,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国民自信心像是“柴”,不论火有多旺,如果柴不够,是无法燎原的。


一个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想要获得青睐,除了要有过硬的素质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认同与向往。

文笔魅力:文情俱佳,超乎大众审美。

那么,琼瑶作品中最过硬的素质有哪些?又有哪些特质让那一代人产生了认同与向往?

琼瑶小说中古诗词的积累,梦幻感的营造,人物情绪的酝酿,毫无疑问,都是通俗文学的第一档。

琼瑶的作品中,显示着其深厚诗词功力有着相当诱人的美感,尤其是对女性读者来讲,更加具有欲罢不能的诱惑力,其中恋爱中男女的对话,总是能戳中女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男人是不可能用那样的口吻去讲话的。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即是人心所向又是求之不得。

琼瑶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戏剧冲突性强,情感矛盾此起彼伏,她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能够准确的抓住人物特点,营造出让人向往的唯美意境。

琼瑶作品中的人物,每一个都让人记忆深刻,而且琼女郎的美各有各的特点、类型、性格,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


虽然她的部分作品里也会有瑕疵,但大多数都是不可超越的经典,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1998年《还珠格格》,小燕子人设火爆,收视节节攀升;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口碑下滑,收视却再破新高;2001年,《情深深雨蒙蒙》,值得品味的新式琼瑶剧;2003年到2013年,《又见一帘幽梦》、《新还珠格格》、《花非花雾非雾》等,琼瑶魅力褪色。

即便如此,从1963年到2001年,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都是琼瑶剧的黄金时代。


比起现在物化女性成风,琼瑶尊重女性的美,勇气、反抗、出走,她从不侮辱女性,也不通过女性之间的互相打压强行输出价值观,更不会因为女性的外貌、出身、财富肆意决定女性角色的命运。

琼瑶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已经胜于现在的很多网文作家,没有刻意教化,没有贞节牌坊,没有追捧强权,没有屈从财富。

不过,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下意识地都会觉得琼瑶文笔差呢?


言情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恋爱故事和恋爱关系,琼瑶的“爱情高于一切”主义在当时的年代里意味着思想先进。她的作品整体上描写感情细腻,人物关系相对复杂,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立体,具备了一个言情小说应该具有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她文笔差,其问题可能出在作品载体的切换上。文字在纸面上的时候可以很飘很诗意,因为阅读是沉浸式的,需要大脑美化加工。但从演员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如果没有进入情绪,就容易变得很雷人。


比如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台词,“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你才无情你才残酷你才无理取闹。”放到现在的环境中,可能会被强烈怀疑琼瑶阿姨是在骗稿费拖时长。

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这样的内容在过去,大家更容易接受。佐证是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诗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像无情残酷无理取闹这种绕口令似的打情骂俏,在快节奏的现代人看来,就是重复、没有营养,可相对悠哉、又保守封建、不敢光明正大谈恋爱的上一辈人,或许看着还会莞尔一笑。


虽然现在琼瑶剧已不再占据主流,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发生了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前的琼瑶剧确实火了一个时代。

当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或许可以将他的个人与作品割裂开来,琼瑶的文学才华以及作品,电视剧的知名度受众之大是不可否认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琼瑶用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

价值演进:紧跟时代,满足了受众深层需求。

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Richard Hamilton曾对通俗艺术做过如下定义:

通俗艺术是普及的、短暂的、易忘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


这一定义,用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基本接近真理。因为现在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化实在太多了,电影、电视剧、歌曲、明星等都跳不出这个框框。琼瑶的作品当然也应如此,能被极大普及,也必然应是短暂、易忘的。

你可能会觉得琼瑶的作品尽管横跨近半个世纪,却毫无进步与变化。其实,恰恰相反,琼瑶作品不仅花样极多,且女主角的价值观紧跟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弱女子生活在大封建时期。

琼瑶的成名作《窗外》是根据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改编的,琼瑶出身名门,且有两次高考落榜,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全国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弟弟妹妹也都是学霸。


家人对她的关注与鼓励严重不足,她甚至尝试过服安眠药自杀,在她痛苦的高考期间,只有语文老师对她关爱有加,于是乎诞生了师生恋,后来,家里人闹到学校,那位老师就被开除了。

随后,琼瑶被安排各种相亲,凑到琼瑶眼前的优秀男士多如过江之鲫,文艺的琼瑶却看上了一个穷小子。贫贱夫妻百事哀,穷小子好赌善妒还家暴,让女主想起了老师的温柔。她坐上车去寻找初恋,但物是人非,当初风度翩翩的大叔早已颓废不堪。

电影中很多画面即是《窗外》的情节,也是琼瑶的生平。


1963年琼瑶就以师生虐恋,引爆了社会话题,因为跟真实的经历过于相似,父母十分不满女儿让家丑外扬,断绝了和她的关系,与穷小子丈夫的婚姻,也因为这部书的发表,在现实世界里走到尽头。

这一时期的琼瑶相当苦,作品也笼罩在这一大主题下,如此反抗封建强权的作品,不仅对60年代的台湾人的胃口,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陆人同样也吃这一套。

第二阶段:玛丽苏女主全世界都爱她。

这个阶段的作品,是被骂三观不正最多的,以1996年的《一帘幽梦》为典型。


女主紫菱,高考落榜,只想当作家,这人设一看就是琼瑶本人。紫菱有一个优秀的姐姐绿萍,身材好样貌好跳舞好,还有男朋友楚濂,可女主什么都没有,一无是处,可就是有人喜欢,大叔费云帆和姐夫楚濂都爱她。

这时期的琼瑶剧,明显没有那么苦大仇深,和她这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有关,她一生所爱的平鑫涛出现了,一直在身边鼓励她,支持她。

平鑫涛1927年出生,是发表琼瑶小说的杂志社老板,大她11岁,他的皇冠杂志,基本就是靠琼瑶小说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两人的相处模式,据琼瑶自述,和琼瑶剧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阶段的作品,对于女性的阅读体验而言,是非常讨好的,在全世界都爱我的安全感包裹下,所有的故事都酸酸甜甜,非常符合那一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就想放松放松。

第三阶段:独立女性敢爱敢恨。

两部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

《还珠格格》这部作品真的太不琼瑶了,气质很不一样,最显著的地方在于,笑点特别多,其他琼瑶剧几乎是纯粹女性向的,而这一部男女老少通吃。


核心关键,在于小燕子的人设,这完全就是个喜剧角色,古灵精怪、侠肝义胆、大大咧咧、天不怕地不怕,她讲的很多台词,特别不琼瑶,可国民度直接上升。以至于琼瑶在还珠格格第二部时,专门以小燕子为原型,写了一首片尾曲《有一个姑娘》。

这标志性角色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独立女性意识的崛起。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从年轻一代开始的,全体女性意识的崛起,是在少女们的成长期就埋下伏笔的。

2001年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又出现了一位独立女性角色陆依萍。这部作品改编自1963年的《烟雨濛濛》,大封建时代影子依然存在,但改编的那几处实属点睛之笔,一扫原作品弱女子的窝囊。


63版的依萍,想当歌女挣钱,却被母亲阻止,继续接受父亲的生活费。但01版的依萍是一位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现代女性。

63版的如萍,因受不了家庭变故及恋人分手,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自杀。但01版的如萍志愿做了护士,在战地医院偶遇了一直深爱着她的杜飞,最后圆满在一起。

琼瑶作品紧跟受众成长,满足了人们的泄愤、做梦、励志的需求。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琼瑶剧能够在当时影响那么多人,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

或许琼瑶剧中的某些台词或角色行为,确实存在一些瑕疵,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将它全部否定掉。

其实“消遣”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我们可以圈地自萌,但不必上纲上线。

所谓的“三观”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它是随着时代而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所以,用我们现在的审美,去批判20多年前的琼瑶剧,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其实,变的不是琼瑶的剧,变的是我们看剧的心。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流行,可能再过30年,等到下一代人长大了,当他们回过头来看现在的热门电视剧时,可能也会觉得不符合他们的审美。

本站合作媒体:地瓜娱评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