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科研要求,治好青年教师心病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存在
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6.4%的科技工作者属于高风险人群;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
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部分科技工作者属于中重度焦虑。(4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心理学证明,焦虑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报告》显示,一些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其中,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最高——有14.5%的人可能有中度
焦虑或重度焦虑问题。考察这些压力,主要是来自两个层面:一部分来自内部,自我期待;另一部分则来自外部,学校高要求。但大量事实表明,压力主要还是来自外部,准确地说是来自学校的加压。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就项目、论文考核作出改革部署,强调要破除唯论文、唯项目论,但如果到高校走一走、看一看,颇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每每涉及到科研,有的高校“暗度陈仓”,有的变本加厉,各项考核和评定职称依然看国家项目、看论文期刊,似乎不如此就无法评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一些青年教师为了能评上高级职称或者保住工作岗位,依旧深陷项目或者发核心C刊中
不能自拔。

在此背景下,青年教师越来越焦虑、压抑。据报道,有一所高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增加了评职称的难度,也提高了年终考核的门槛。以往每年只需一个左右的省级项目即可达到“及格线”,如今要至少拿下两个省级项目才算合格,“而且对核心期刊的要求更加具体,直接划线到了排名的前30%左右”。

做科研、做学问是一种慢功夫,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一点成果。我们不能不顾科研实际,一味向青年科研人员压担子甚至鞭打快牛。还要看到,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他们需要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科研上、放在写论文上,能否出成果,能否发C刊,也具有不确定性。外部的环境压力固然可以加速青年
教师的成长,某种程度是推着他们往前跑,但如果过度加压,则会造成他们身心的痛苦,给学习和工作带来较大危害,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说到底,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压力是来自学校的考核办法和繁重的科研任务量。“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放缓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要求,是解决青年教师“心”病的根本出路。为青年科研人员心理“减负”亟待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i
iDemocracy

“科研工作者”想要高高在上,只有待在美国,出版几本好书,收100年版权费,全家
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