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赏析

y
yuanmlo
楼主 (未名空间)

李白诗歌赏析
文: 明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隐居山林,求
仙学道,人称诗仙、诗谪仙。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有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天四川省的江油县,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

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全诗八句,前六句写“访途”,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透过诗句,我们看到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专为桃花做了特写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深林幽静的表述。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与挂在碧峰上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如碧玉般翠绿的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者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李白这首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李白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初离蜀地,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重庆)就是再思念也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家乡)了!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从峨眉山到三峡,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却得以贯穿全诗,使全诗充满了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乡之情。并且,绝句因为字数少,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有难度,而李白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可谓到了自由驾驭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个,占十二字。江苏明清著名诗人王麟洲说,李白这首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情怀难得,意境更难得。《法轮功》一书中说:“因为人一静下来一收心,宇宙的能量就往他身上聚集,起到了炼功的作用。佛教的戒,就是要戒掉常人所有的欲望,舍弃常人所有执著的东西,从而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就能定下来,在定中不断提高层次,然后开悟开慧,认识宇宙,看到宇宙真相。”

佛道两家的修炼,修到了一定层次以后是相通的。其实,对未修炼的人来说,每当能静下心来,也都是对身心非常有益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