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不内卷 不躺平 但被夹住了(图)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2月28日 20点46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k
kmmgt
大约 3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看中国2021年12月23日讯】最近在我朋友圈里反复刷屏的,不是迪士尼发售圣诞限量公仔、不是西城男孩线上演唱会、甚至不是绝望前妻对“优质偶像”的控诉,而是一张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清单。
这张清单的真实性尚待商榷,但不妨碍每个打工人看得忍不住心中一抖:曾经,这张单子上的每一家企业都固若金汤。一张offer扔出来,动不动年薪百万,只要能上船就几
乎登上了阶层跃升的传送带,不出差错和意外,总会在其中有一个较为光明的前程——但眼前,传送带瞬间收窄,站在边缘的人眼看着要扑簌簌往下落,或者,有人已经落下来了。
假如光看新闻,被裁掉的人只是面目模糊的统计数据,许许多多,不过凑成一个百分位。但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是奋斗了很久才能站到这里的小镇做题家,刚刚买下月供两万的房子;也许是一个单身的成年女子,好不容易才获得健康的财务和自洽的生活;也许是在父母亲友眼中优秀而成功的中年人,挣着普通人仰望的年薪,却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焦灼……
不要讥笑成年人的焦虑与恐惧,因为一旦失去,代价真的太大。
如果你读过Alissa Quart写的《夹缝生存》,便能体会当今中产与中年的苦楚。
这本调查报告,白描了中产阶级越来越岌岌可危的人生——它之所以特别吓人,是因为读着读着你会恍惚:这写的是谁?不会是我们自己吧?
因为生孩子、带孩子,许多高知女性不得不从高薪高职却也高压的行业中退出,未来重返职场机会渺茫。如果家里还不能缺少这份薪水,这些被迫成为全职太太的女性最后只能去做一些繁重的、没有保障的、收入不稳定的零工,补贴孩子和家用。
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经历过行业风雨的新闻记者、编辑、教师、传统行业工程师、甚至律师,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一生也都债务缠身。先是学生贷款,然后是各种卡债、医疗债务、房租、水电、孩子兴趣班或是专业课的费用。即使拥有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仍然需要在40岁、50岁后靠开网约车、送外卖补贴生计,这样才能继续支付子女学费,维持生活水准。
做学术研究竟然已经成为贫困行业。因为如果不能拿到仅剩10%概率的终身教职,只能
做剩下那90%的兼职教授的话,一路读完硕士博士、在学校里体面教书的你,很可能一
年挣的钱还不够吃饭,需要靠政府扶贫发放的食品券给你的孩子换东西吃。
如果说过去中产阶级的焦虑还有点儿像不知人间疾苦、内心永远无法餍足的娇嗔,那么时至今日,这些焦灼已经是赤裸裸的生存困境了。
以上,几乎也是我们许多人当下的生活吧。
房贷、车贷、孩子的学杂费、老人的养老费,是每天一睁眼就要花出去的钱。除此之外,个人的合理欲望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完全摒弃。好一点儿的餐厅、舒服一点儿的旅行、换季需要添置的衣物……一切的一切,都维系在中年人说不定就被打翻的职业生涯上。
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畏惧体检,情不自禁一拖再拖。看到诸如大厂裁员清单、知名连锁轻食餐厅倒闭新闻、未来大环境预测及应对建议,会忍不住轻叹一声转发到朋友圈里。
其实未必和这些行业有所关联,也实在不会过多置喙,但看到这样的转发,所有中年人都明白:这是物伤其类的哀叹与同情。
而二、三十岁的人则活在另一种类型的夹缝里。
表面上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但实际上,在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普通人认知中有用的东西都在逐渐失效。比如,填报志愿选专业,当所有人都觉得“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是好专业的时候,这些专业对应的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甚至开始衰退。
残酷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或者拥有某种天赋异禀的幸运(美貌、能力、哪怕是运气),当代年轻人即使拼命奔跑,也仍然会被留在原地,最终什么也不能改变。
不是因为不够好,就只是因为,形势又不一样了。就像《夹缝生存》说的,“普通的年轻人的确获得了过去无法获得的机会。然而事实上,这些机会一旦由他们获得,就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了。因为体制升级了,重要而有价值的领域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最近请我曾经的同事吃饭,因为她说她需要一点安慰。其实她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姑娘,当初大家一起深陷在杂志社接连倒闭的困境里,许多同行(包括我)最后只能做自由撰稿人在家灵活就业,而她凭借斗志和能力,跳槽三次,实现转行,进入了人人都羡慕的大厂。朋友圈里都是她风风火火的工作图片,看上去又美又飒,充满干劲,每条都有老同事给她点赞。
而她如今纠结的点在于,她已经32岁了,很快就要抵达35岁线。最终进入的这家大厂,是出了名的辛苦和残酷。天天加班,累死累活,但很久没有晋升了,将来恐怕会变得很危险;纸面收入听上去很多,扣掉房租房贷,自己的各种开销,其实剩不了太多;前些年父母催着她买房,听信了当年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京津冀大首都圈”,一家人倾尽所有把房子买到了天津,今年天津的房价还跌得心惊肉跳。
想到马上就要过年,父母肯定会关切她的工作、她的房价、她的存款、她什么时候结婚……她就沮丧得快要疯掉。曾经拼命考上985,过五关斩六将去了大有名气的公司,每
一天都在努力,但是随便刷一刷小红书,别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对自己为什么显得那么艰难?
除了一杯酒、一餐饭、一些倾听的时间,我无法真的安慰到她。那些“将来会更好”的话空洞苍白,聪明如她并不需要;但我理解她,她并没有希冀谁能替她负担人生,跟朋友见过面,抱怨一番之后,她也还会像之前那样,精力满满地继续生活下去。
此时此刻,她只是想要停下来,得到一些温暖。
是啊,又快要过年了。
到了年底,所有人的夹缝都变得更小了。工作的、家庭的全都是。到了为这一年盖棺定论的时候,工作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结果,你要回老家或者父母要过来,伴侣、孩子、亲友……人人都对你有期待、有要求。一年过去,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交代——这真不是甜蜜的负担,是需要鼓足勇气去过的难关。
对于渺小的个体来说,群体性的问题是无解的。写出社会调查报告的作者能看到问题,也试图提出建议,但这些建议不过是空中楼阁;舆论的反复呼吁会引起公众重视,但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必然道阻且长,余生不一定能等到。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要为此责怪自己,不要觉得是自己没用。《夹缝生存》的引言,第一句话便是:“感到捉襟见肘、焦虑恐慌,并不全是你个人的问题。”
很喜欢写了《人间值得》三部曲的中村恒子。写出这几本书的人,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身高只有148厘米,体重只有80斤,历经社会从战乱、贫瘠、繁盛、泡沫到萎缩
的动荡巨变,有过幸福也有过不幸,直到90岁还保持着每周工作4天的勤勉——她为自
己找到了最好的状态:不是成功,而是从容。
书中有一些人生体会十分对症下药,能切实开解夹缝中的我们——
“为了钱而工作,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这个观点,在《夹缝生存》和《人间值得》里,隔空达成了一致。“做你热爱的事情”、“只为追逐梦想而生”……这些看上去美好、正确的词汇,实际上反而阻碍了我们自己。它们的潜台词如下:虽然挣得少,但因为是喜欢的事,所以不能要求更多;眼前的工作太乏味了,虽然能挣钱,但我应该说走就走去追逐梦想;不好意思做初级的、不光鲜的工作。
见惯人生真相的老奶奶说出了朴素的道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钱。能挣到充裕的钱就是好工作。能挣到充裕的钱并让你立足安稳、有时间和空间慢慢思考人生价值的,是最好的工作。
想明白这件事,我们可以因此分辨清楚:你真的不必一定要喜欢工作,工作只是为了有能力负担自己的人生;一份工作只要是道德的,便是可以做的;尽可能做事永远比瞎想强;当然,如果一份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牺牲又没有给你满意的补偿,请毫不犹豫地离开,你并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支柱,你只是需要换个地方挣钱。
总之,不要轻易放弃现在的工作。不是工作本身带来幸福,而是稳定的收入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会变得尤其重要。
即使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各种暴躁焦虑的情绪化言论,即使许多人都在展示毫不费力的优渥生活,但只要手上这份工作能稳定为你带来收入,请珍惜它,并努力做好。
上班这件事,一点儿都不酷,却是维持人生向好最坚实的基石。
“为什么必须要幸福(优秀、成功、比别人强)?不这样想的话才会幸福,放下人生多余的行囊。”
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当然是好事。但随着年纪渐长,亦应该有这个智慧: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要夸张幸福和成功的价值,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或者曾经辉煌过,就一定会得到固定的回报。
很多时候,不是真的不够,而是跟人在比。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要有一颗不惧怕孤独的心。”
是的,我们拥有亲密关系。有父母、兄弟姐妹、伴侣、朋友、子女,彼此相爱,互相支持,这些情感关系是我们人生重要的瑰宝。但一生那么长,注定有别离、有分道扬镳、有各自安好、有鞭长莫及,不要惧怕落单、孤独、一个人生活。或者说,这一生,我们都要学习如何为自己负责、与孤独为伴。
管好自己,便是造福他人。
一年将终,一年伊始,不求青云直上,但愿稳中向好。
https://tinyurl.com/yy2m4gnm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看中国2021年12月23日讯】最近在我朋友圈里反复刷屏的,不是迪士尼发售圣诞限量公仔、不是西城男孩线上演唱会、甚至不是绝望前妻对“优质偶像”的控诉,而是一张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清单。
这张清单的真实性尚待商榷,但不妨碍每个打工人看得忍不住心中一抖:曾经,这张单子上的每一家企业都固若金汤。一张offer扔出来,动不动年薪百万,只要能上船就几
乎登上了阶层跃升的传送带,不出差错和意外,总会在其中有一个较为光明的前程——但眼前,传送带瞬间收窄,站在边缘的人眼看着要扑簌簌往下落,或者,有人已经落下来了。
假如光看新闻,被裁掉的人只是面目模糊的统计数据,许许多多,不过凑成一个百分位。但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是奋斗了很久才能站到这里的小镇做题家,刚刚买下月供两万的房子;也许是一个单身的成年女子,好不容易才获得健康的财务和自洽的生活;也许是在父母亲友眼中优秀而成功的中年人,挣着普通人仰望的年薪,却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焦灼……
不要讥笑成年人的焦虑与恐惧,因为一旦失去,代价真的太大。
如果你读过Alissa Quart写的《夹缝生存》,便能体会当今中产与中年的苦楚。
这本调查报告,白描了中产阶级越来越岌岌可危的人生——它之所以特别吓人,是因为读着读着你会恍惚:这写的是谁?不会是我们自己吧?
因为生孩子、带孩子,许多高知女性不得不从高薪高职却也高压的行业中退出,未来重返职场机会渺茫。如果家里还不能缺少这份薪水,这些被迫成为全职太太的女性最后只能去做一些繁重的、没有保障的、收入不稳定的零工,补贴孩子和家用。
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经历过行业风雨的新闻记者、编辑、教师、传统行业工程师、甚至律师,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一生也都债务缠身。先是学生贷款,然后是各种卡债、医疗债务、房租、水电、孩子兴趣班或是专业课的费用。即使拥有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仍然需要在40岁、50岁后靠开网约车、送外卖补贴生计,这样才能继续支付子女学费,维持生活水准。
做学术研究竟然已经成为贫困行业。因为如果不能拿到仅剩10%概率的终身教职,只能
做剩下那90%的兼职教授的话,一路读完硕士博士、在学校里体面教书的你,很可能一
年挣的钱还不够吃饭,需要靠政府扶贫发放的食品券给你的孩子换东西吃。
如果说过去中产阶级的焦虑还有点儿像不知人间疾苦、内心永远无法餍足的娇嗔,那么时至今日,这些焦灼已经是赤裸裸的生存困境了。
以上,几乎也是我们许多人当下的生活吧。
房贷、车贷、孩子的学杂费、老人的养老费,是每天一睁眼就要花出去的钱。除此之外,个人的合理欲望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完全摒弃。好一点儿的餐厅、舒服一点儿的旅行、换季需要添置的衣物……一切的一切,都维系在中年人说不定就被打翻的职业生涯上。
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畏惧体检,情不自禁一拖再拖。看到诸如大厂裁员清单、知名连锁轻食餐厅倒闭新闻、未来大环境预测及应对建议,会忍不住轻叹一声转发到朋友圈里。
其实未必和这些行业有所关联,也实在不会过多置喙,但看到这样的转发,所有中年人都明白:这是物伤其类的哀叹与同情。
而二、三十岁的人则活在另一种类型的夹缝里。
表面上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但实际上,在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普通人认知中有用的东西都在逐渐失效。比如,填报志愿选专业,当所有人都觉得“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是好专业的时候,这些专业对应的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甚至开始衰退。
残酷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或者拥有某种天赋异禀的幸运(美貌、能力、哪怕是运气),当代年轻人即使拼命奔跑,也仍然会被留在原地,最终什么也不能改变。
不是因为不够好,就只是因为,形势又不一样了。就像《夹缝生存》说的,“普通的年轻人的确获得了过去无法获得的机会。然而事实上,这些机会一旦由他们获得,就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了。因为体制升级了,重要而有价值的领域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最近请我曾经的同事吃饭,因为她说她需要一点安慰。其实她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姑娘,当初大家一起深陷在杂志社接连倒闭的困境里,许多同行(包括我)最后只能做自由撰稿人在家灵活就业,而她凭借斗志和能力,跳槽三次,实现转行,进入了人人都羡慕的大厂。朋友圈里都是她风风火火的工作图片,看上去又美又飒,充满干劲,每条都有老同事给她点赞。
而她如今纠结的点在于,她已经32岁了,很快就要抵达35岁线。最终进入的这家大厂,是出了名的辛苦和残酷。天天加班,累死累活,但很久没有晋升了,将来恐怕会变得很危险;纸面收入听上去很多,扣掉房租房贷,自己的各种开销,其实剩不了太多;前些年父母催着她买房,听信了当年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京津冀大首都圈”,一家人倾尽所有把房子买到了天津,今年天津的房价还跌得心惊肉跳。
想到马上就要过年,父母肯定会关切她的工作、她的房价、她的存款、她什么时候结婚……她就沮丧得快要疯掉。曾经拼命考上985,过五关斩六将去了大有名气的公司,每
一天都在努力,但是随便刷一刷小红书,别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对自己为什么显得那么艰难?
除了一杯酒、一餐饭、一些倾听的时间,我无法真的安慰到她。那些“将来会更好”的话空洞苍白,聪明如她并不需要;但我理解她,她并没有希冀谁能替她负担人生,跟朋友见过面,抱怨一番之后,她也还会像之前那样,精力满满地继续生活下去。
此时此刻,她只是想要停下来,得到一些温暖。
是啊,又快要过年了。
到了年底,所有人的夹缝都变得更小了。工作的、家庭的全都是。到了为这一年盖棺定论的时候,工作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结果,你要回老家或者父母要过来,伴侣、孩子、亲友……人人都对你有期待、有要求。一年过去,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交代——这真不是甜蜜的负担,是需要鼓足勇气去过的难关。
对于渺小的个体来说,群体性的问题是无解的。写出社会调查报告的作者能看到问题,也试图提出建议,但这些建议不过是空中楼阁;舆论的反复呼吁会引起公众重视,但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必然道阻且长,余生不一定能等到。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要为此责怪自己,不要觉得是自己没用。《夹缝生存》的引言,第一句话便是:“感到捉襟见肘、焦虑恐慌,并不全是你个人的问题。”
很喜欢写了《人间值得》三部曲的中村恒子。写出这几本书的人,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身高只有148厘米,体重只有80斤,历经社会从战乱、贫瘠、繁盛、泡沫到萎缩
的动荡巨变,有过幸福也有过不幸,直到90岁还保持着每周工作4天的勤勉——她为自
己找到了最好的状态:不是成功,而是从容。
书中有一些人生体会十分对症下药,能切实开解夹缝中的我们——
“为了钱而工作,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这个观点,在《夹缝生存》和《人间值得》里,隔空达成了一致。“做你热爱的事情”、“只为追逐梦想而生”……这些看上去美好、正确的词汇,实际上反而阻碍了我们自己。它们的潜台词如下:虽然挣得少,但因为是喜欢的事,所以不能要求更多;眼前的工作太乏味了,虽然能挣钱,但我应该说走就走去追逐梦想;不好意思做初级的、不光鲜的工作。
见惯人生真相的老奶奶说出了朴素的道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钱。能挣到充裕的钱就是好工作。能挣到充裕的钱并让你立足安稳、有时间和空间慢慢思考人生价值的,是最好的工作。
想明白这件事,我们可以因此分辨清楚:你真的不必一定要喜欢工作,工作只是为了有能力负担自己的人生;一份工作只要是道德的,便是可以做的;尽可能做事永远比瞎想强;当然,如果一份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牺牲又没有给你满意的补偿,请毫不犹豫地离开,你并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支柱,你只是需要换个地方挣钱。
总之,不要轻易放弃现在的工作。不是工作本身带来幸福,而是稳定的收入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会变得尤其重要。
即使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各种暴躁焦虑的情绪化言论,即使许多人都在展示毫不费力的优渥生活,但只要手上这份工作能稳定为你带来收入,请珍惜它,并努力做好。
上班这件事,一点儿都不酷,却是维持人生向好最坚实的基石。
“为什么必须要幸福(优秀、成功、比别人强)?不这样想的话才会幸福,放下人生多余的行囊。”
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当然是好事。但随着年纪渐长,亦应该有这个智慧: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要夸张幸福和成功的价值,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或者曾经辉煌过,就一定会得到固定的回报。
很多时候,不是真的不够,而是跟人在比。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要有一颗不惧怕孤独的心。”
是的,我们拥有亲密关系。有父母、兄弟姐妹、伴侣、朋友、子女,彼此相爱,互相支持,这些情感关系是我们人生重要的瑰宝。但一生那么长,注定有别离、有分道扬镳、有各自安好、有鞭长莫及,不要惧怕落单、孤独、一个人生活。或者说,这一生,我们都要学习如何为自己负责、与孤独为伴。
管好自己,便是造福他人。
一年将终,一年伊始,不求青云直上,但愿稳中向好。https://tinyurl.com/yy2m4g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