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侠客行》的重大缺陷

d
damaodamao
楼主 (未名空间)

金庸自己认为,他的小说,长篇要比短篇好,后期要比前期好。但是,他写的《侠客行》,作为后期的长篇作品(仅早于《鹿鼎记》和《笑傲江湖》),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难以自圆其说。

故事里面的一些情节漏洞很明显。比如“狗杂种”石破天被谢烟客带到摩天崖上面生活数年,一直长到十八九岁;然而,在这几年里面,雪山派众人竟然一直在外面流浪并寻访石中玉,没有返回凌霄城;史婆婆在“被丈夫打了一个耳光,大怒下山,凑巧在山谷深雪中救了孙女阿绣”以后,也是接连好几年在中原散心,连阿绣的父母和祖父都不通知,让他们一直以为阿绣死了;这些都不大合情理。说白了,这样的设定,只是为了让故事里面的其他人都停下来等着石破天好几年,等他从摩天崖和长乐帮里面出来,江湖才重新启动。

这种漏洞还是小事,大的矛盾在于侠客岛“赏善罚恶”的设定问题。书中提到,“三十年前,武林中许多大门派,大帮会的首脑,忽然先后接到请柬,邀请他们到侠客岛去喝腊八粥”,然后描述了侠客岛使者的种种恶行:武林中人,凡是不答应去喝粥的,便尽遭毒手,甚至被灭满门;去了的,又全都杳无音讯,一去不返。总之,烘托出一片诡异恐怖的气氛。写到后面,故事才又反转,却原来侠客岛的两位岛主只是为了组织课题组攻关,让“天下的武学好手群集此岛,解开侠客岛石壁上武学图解的疑团,将武学之道发扬光大,推高一层。”

故事反转,有利于展现出人意料的曲折情节,吸引读者。但是,这里面却存在有很多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

第一, 腊八粥的邀请对象里面,有没有武林中的好人?从情节描写中看,显然有不少,比如关东四大门派的掌门。这些好人,在接到侠客岛喝粥邀请以后,如果有的偏不肯去,只想回东北老家吃烧烤,会怎么样呢?是同样被尽数诛灭,还是要耐心说服?好人有没有不去喝粥的选择?

第二, 上面的问题要是硬拗还能勉强解释,就说好人都练武成痴,如果威逼利诱不成,只要对着他比划几下新奇招数,他就会抛下一切去无名荒岛面壁。(这个实际上并不成立,比如对于关东四大门派、上清观、和雪山派就都没有去说服,只是硬塞铜牌通知人家去喝粥,可见这是通常做法。万一人家性子急想不开坠楼了怎么办?)那么,武林中的坏人们呢?本来是已经作恶无数,一笔笔记在“赏善罚恶簿”数据库里面,已经坏到要被诛灭满门的;但是,一旦答应去喝腊八粥,就得到了完全赦免(岛主自己说,凡是来到侠客岛上喝腊八粥的,他们没有下手杀死一个),带领帮会做下的各种恶行也就不再追究了。这算是什么标准?如果说帮会首脑去了侠客岛就不会再返回,好比无期软禁,那等于说两位岛主从一开始就预料到没有人能解开石壁上武学之谜(那还扰乱众多武林人士的正常生活干啥)。何况,还有帮会里面的其他众多成员呢?铁叉会的成员全被杀了,长乐帮的一个都没事。他们还不是自由地作恶如故?何况,作恶的帮会首脑如果不留恋侠客岛而提前返回呢?如果因为看了石壁图解而武功大进,作恶更有效率呢?更何况,不管什么样的恶人,只要应约来到侠客岛上,还不是和好人善人一样人手一碗喝到珍贵的放有多种补药的腊八粥,学到绝世武功?这到底是对好人的奖励,还是对坏人的惩罚?大家待遇都一样,那还标榜“赏善罚恶“做啥?有什么意义?

第三, 邀请喝腊八粥的对象是怎么选定的?是这位武林人士行善出名,或者作恶有声?似乎都不是。比如丁不三年过六旬,随意杀人“一日不过三”,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收到“赏善罚恶”的通知。而关东四大门派掌门人呢,并无恶行,武功比丁不三要低得多,可是一到中原来就收到了。这腊八粥据说颇为珍贵,主要材料十年才开一次花,喝粥的门槛表面上看起来还挺高。能自创招数的发明家,就难免被侠客岛看中并偷偷记录下来,被邀请或者说被胁迫。考虑到被“罚恶”而满门诛灭的武林门派和帮会甚多,所占比例甚高,可以推论:能发明新招数的,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老老实实地当恶人就好了,家宅平安,铁叉会平安,飞鱼帮平安,长乐帮平安,如果还要搞学术,研究武学创新,就难免要接到“赏善罚恶”铜牌,导致被满门诛灭。

第四, 侠客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目的是主持公道,像岛主自己标榜的那样“以维护武林正义为己任,赏善罚恶,秉公施行”,那么,侠客岛把各类“武林朋友的所作所为,一动一静”,日常活动都详细追踪记录下来,需要维持多大规模的一个情报系统?每年要多少经费?到头来,却又只是每十年才小规模地发出一次警告(如前面提到,主要还是面对有创新能力的人),如果被警告的人答应配合,就又不受惩罚。张三丰对宋远桥说:”只是你每隔十年才做一件好事,未免叫天下人等得心焦。“侠客岛的自我标榜和巨大浪费,比宋远桥不知要多到哪里去了。

何况,长乐帮、雪山派、上清观等等帮派都已经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简单应对方法,就是要么扶植一个傀儡当帮主要么在内部安排一个人去喝粥。而侠客岛仍然维持一成不变的老做法,只要是选定的帮会名义上的首脑,不论是谁,不管是否已经换了人,不管新任帮主的武功如何见识如何创新能力如何,就发铜牌约喝粥。要是邀去了一堆像石中玉那样的废物,有什么用?原先费大力气收集的武学情报,用来选人的,换了人以后又有什么用?

如果说,目的是为了解开石壁之谜,发展武学,就像岛主自己在“接待各地武林人士暨腊八粥品尝会“的同一段讲话里面另外解释的那样(这岛主也没意识到自己在一次讲话里面就前后矛盾,逻辑混乱),那么,把石壁上面的图文搞成拓片,用唐宋时代(比书中提到的武当派活动的时代要早得多)就已经普及了的印刷术印出来,到中原散发,岂不是效率要高出很多?就算研读过程中会产生解读歧义,只要全民学习,全民讨论,岂不是比每十年选一批人去研究要好得多?两位岛主一边宣称“不求称霸武林,只求解开心中疑团,纵使将这份图解公诸天下,亦不足惜(还标榜这是自己在三十年前强请少林方丈武当掌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的想法)”,一边关起门来自己小范围研究《太玄经》,直到头发全白了也一无所成,岂不是自作自受,害人害己!?

有人说,侠客岛的故事是寓言,是说读书不能求甚解,天下事难得糊涂,不识字胜过万卷书,或者像“狗杂种”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才能返璞归真,悟出大道,云云。本文采取鲁迅在《集外集》里面对印度《百喻经》的态度,除去教诫,只留故事本身,只讨论小说本身的设定和漏洞。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修仙小说,里面的武功或者法术可以随意设想,但是在设定和情节上如果不能自洽,不能自圆其说,就落了下乘。下面是进一步的讨论。笔者是新未名律师事务所(www.nwmlaw.com)的律师,从法律和逻辑角度来阐述一下,侠客岛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拥有绝对权力(超出众人的绝世武功),却又只凭自己好恶随意使用,不走程序。比如张三李四等“赏善罚恶使者”,选定了发牌喝粥的对象以后(包括遇到对方门派掌门或者帮主更迭的临时情况),对不从者只有死刑一种选择:“青城派三名道人,西蜀镖局三十余人,三个门派两个大帮上下数百人丁,三十余名高手的全家全帮”,等等,都被“杀得干干净净”。等于是说,侠客岛自己通过“赏善罚恶簿”收集证据和起诉,然后自己审判,自己执行判决,集公检法的权力和职责于一身。这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法治原则。

第二点是做事不透明。“河北通州聂家拳”满门被杀,侠客岛拿出来的证据包括对犯罪行为的描述和聂老拳师亲笔所书的账本。其他被杀的人,想来也有类似的依据。然而,江湖上对这些证据一无所知,只流传有侠客岛做事狠辣不择手段,对不从者不留活口的传言。侠客岛杀的,据说都是恶人,但是,从来不解释理由,江湖上只看到这些人因为不肯去喝腊八粥就被杀了,比吃饺子不蘸醋就被关起来更加莫名其妙。侠客岛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又是组织学术会议,又是保持江湖人士的数据库建立评价系统,结果,只得到武林中的普遍恐惧和憎恨。怪谁?

第三点是不相信群众。如前面提到,腊八粥十年才熬一锅,请来开会的只是有限的一些江湖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本来应当被“罚恶”的坏人,有的不肯来喝粥被杀了,有的投机成功来岛上喝粥逃过了惩罚,在江湖上面造成了重大的误解。众人以为不肯喝粥就要死,去喝粥又必然被害,而侠客岛又不屑于澄清。结果,有本事有能力的大多躲起来了,来喝粥以后又是闭门造车,几十年没见到有意义的成果也不改个办法。如果改为依靠群众,广开言路,让武林中人都参与对石壁图解的学习和讨论,估计早就研究出来了----古代不识字的人不止石破天一个吧?有武功又不识字的人只怕也是数不胜数,什么图中人衣袖的挥出,马足下云雾的推涌,太玄经蝌蚪的姿态,大家一起来看,早已经解出来了。

小说最后,石壁武学被毁,龙木两岛主身亡,数百武林高手白费几十年时间最后一场空,石破天就算武功盖世,却还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小说情节也编不下去,只能收场。这一切,大多来源于侠客岛目的不明,规则混乱的问题,植根于《侠客行》一书在设定上的重大缺陷。

后记:笔者是新未名律师事务所(www.nwmlaw.com)的律师,业余喜好读各种小说。我上个月写过关于《倚天屠龙记》里面的诗句考证的文章《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背后的故事》。https://mp.weixin.qq.com/s/KkirxKZQJhEgIWjZsKW5sA
以前也写过一些别的故事。
w
wh

是,侠客行有点虎头蛇尾,或者说前后不一致。时间在金庸小说里好像经常有问题,记得黄蓉的年龄有个明显的bug。
律师看问题好严谨,赞一个。欢迎转贴你的倚天屠龙书评啊。

【 在 damaodamao (damao) 的大作中提到: 】
: 金庸自己认为,他的小说,长篇要比短篇好,后期要比前期好。但是,他写的《侠客行
: 》,作为后期的长篇作品(仅早于《鹿鼎记》和《笑傲江湖》),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 ,难以自圆其说。
: 故事里面的一些情节漏洞很明显。比如“狗杂种”石破天被谢烟客带到摩天崖上面生活
: 数年,一直长到十八九岁;然而,在这几年里面,雪山派众人竟然一直在外面流浪并寻
: 访石中玉,没有返回凌霄城;史婆婆在“被丈夫打了一个耳光,大怒下山,凑巧在山谷
: 深雪中救了孙女阿绣”以后,也是接连好几年在中原散心,连阿绣的父母和祖父都不通
: 知,让他们一直以为阿绣死了;这些都不大合情理。说白了,这样的设定,只是为了让
: 故事里面的其他人都停下来等着石破天好几年,等他从摩天崖和长乐帮里面出来,江湖
: 才重新启动。
: ...................

d
damaodamao

好的。谢谢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侠客行有点虎头蛇尾,或者说前后不一致。时间在金庸小说里好像经常有问题,记
: 得黄蓉的年龄有个明显的bug。
: 律师看问题好严谨,赞一个。欢迎转贴你的倚天屠龙书评啊。

c
coalpilerd

第一个挖出黄蓉年龄bug的大侠也在这版上啊,这个版藏龙卧虎哪。

金庸小说里最虎头蛇尾让我最失望的其实是天龙八部的萧峰剧情。让萧峰背上了杀父杀母杀师的锅的人不但容貌相似,而且还在每次动手之前特地通知武林同道及时前来抓包,而且此人始终匿在幕后,动机不明手段不明,分明是有极大的阴谋和周密的安排在后头。结果到头来动手的是萧峰他爹。萧老爹你杀人就杀人吧,你故意把儿子引过去还通知别人来抓你儿子,不是把儿子往死里坑么,逼着儿子脱离汉人回契丹也不用做得这么绝吧,儿子的身世都已经被揭开了,身为契丹人本来也为汉人所不容,出面认了儿子然后带回去不就得了么,搞这么大一drama……而且就算父子二人容貌相似,一个老头一
个青年总还是能看出来一点差别的吧,为啥所有的目击证人都一口咬定是萧峰呢?这个答案根本对不起当时作者挖的那么大一坑,感觉就是金庸写到后来自己都编不圆了。在新版里金庸似乎想圆一下这段,结果也没圆得尽人意。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侠客行有点虎头蛇尾,或者说前后不一致。时间在金庸小说里好像经常有问题,记
: 得黄蓉的年龄有个明显的bug。
: 律师看问题好严谨,赞一个。欢迎转贴你的倚天屠龙书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