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那我去当交通警察算了 发表的: 那简单的说 什么是资产价格? 如果文章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大通胀?
引用 @虎扑卡卡西 发表的: 有课代表总结一下吗?
引用 @喵贼白 发表的: 看在写了这么长的劳动上,我们可以纯技术交流几个问题,实际上08年以后,经济流派已经不说坚定的凯恩斯还是坚定的弗里德曼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且人们开始关注长期国际贸易平衡对于经济的重要价值,直到现在,这个经济方程里面的重要假设似乎还没实现,等于这个条件是放松的。我们可以思考长期贸易平衡后面到底代表什么?第二,美联储的qe我觉得您需要再琢磨琢磨,他的扩表到底是怎么扩的,资产表,负债表都是些什么,他的所有者权益是什么,美元本质是通过零息债券现价和票面之间的差额作为发行依据的,所以我认为美元的问题似乎在于经济增长是否可以覆盖国债的票面,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来自哪里,有没有领先指标可以判断,应该是有的,数字好不好,有的好有的不好;最近的冲击,是基于全球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暂时经济行为中断的冲击,还有一个是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大幅度调高了折现率作为风险补偿,还有羊群效应。如果冲击是一次性的,长期的折现率会怎么调整,国别会有变化吗?如果冲击是长期的,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有没有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只谈技术,不聊主义,也不预测涨跌
引用 @勒布朗必追乔丹 发表的:大致说所有东西都要暴涨。我只想说,除了中国的,哪儿都是暴跌。印度可能也会好一点。真要全球暴涨,2035年前后的事。那会将是A股总值超过美国三大总值的时刻。在那之前,美股都是下跌低位盘。A股会稳步拉升。在2035之前,A股能赶上但不超过美股。而后,A股将展开史诗级暴涨,上证目标两万点以上。而美股则是做出过去十五年下跌后的第一次大型反弹,并在上涨中被A股彻底超越。
在经历了上周全球权益市场史诗级的暴跌后,全球央行再度开启降息潮。然而,一切似乎于事无补——暴跌,仍在持续。这场2020年的开年大戏,将以怎样的形式收尾?笔者于此,给出一些探讨,希望有所启发。
一、全球资产配置正面临新的拐点
2020年的一季度,新冠病毒成了扰动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黑天鹅。在上周海外市场史诗级的暴跌过程中,投资者惊奇的发现,原先低相关、能起到配置分散化作用的避险资产,在本轮暴跌中也难以避免。例如,上周(2020/3/8—2020/3/14)的大类资产行情中,权益类资产方面,MSCI发达市场指数下跌12.45%,新兴市场指数下跌11.94%;债券类资产方面,全球高收益债券指数下跌6.09%,富时全球国债指数下跌1.67%;大宗商品方面,WTI原油周跌22.75%,伦敦金现货跌8.59%;货币方面,美元兑日元汇率周涨2.50%(意味着作为传统避险货币的日元大幅贬值)。
这不禁令人疑惑,权益市场自然是因黑天鹅而暴跌,但为何传统避险资产(黄金、日元、债券等)也出现了同步下跌?
这不得不从避险资产的“避险”属性从何而来说起。 其实,一些资产之所以呈现出避险属性,是因为其刚好是跨市场套利的标的。
以日元为例,其避险属性来自于国际外汇市场的“息差交易”(Carry trading)。简单来说,就是跨市场投资者借入低息日元,买入高息货币(例如传统的美元、澳元等),稳定吃各国利差而获得无风险收益的行为。而日元之所以是低息货币的首选标的,来自于其“失去的二十年”后国内长期低通胀乃至通缩格局下,央行长期采取的低利率措施。并且,日本仍然是世界前五的发达国家,其货币具有较强的国家信用作背书,无需担心其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幅变化。因此,长期来,基于日元的息差套利交易,为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了较稳定的无风险利率。日元也就具有了避险属性。
换言之,“日元避险”的核心逻辑在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是分化的。只有美联储、澳洲联储还在提供高利率、日本央行还在实行低利率政策时,以上套利,才行成立。其余避险资产,其避险原理基本相似,均来自于一些能产生无风险套利的交易行为。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现在、甚至未来,一些传统认知里的避险资产,将逐渐与风险资产出现同涨同跌的现象,失去其避险的属性——因为,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在从分化走向趋同。
那么,全球央行的政策选择,为何逐渐同质化?其中当然有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和货币战略等考量。然而,更重要的是,导致全球央行政策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是其指导思想:“通货膨胀目标制”,即货币政策应盯住通胀。而这一思想的来源,正是上世纪80年代鼎鼎大名的“里根经济学”。
二、里根经济学的尽头
在正式讲述里根经济学之前,先简单说一说在其之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众所周知,凯恩斯经济学提出的背景,是1929年的大危机。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需求管理,熨平经济波动,从而稳定产出。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在于“菲利普斯曲线”——通过放水引发通胀,刺激就业;通胀上升后,利用加息抑制通胀,但同时也会打击就业;通胀下降,失业率回升,再进行新一轮放水……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凯恩斯经济学的“锚”,其实是需求侧,也即宏观债务率。将其调控方式总结为一句话,即:按住债务率,便可以放水(投放天量基础货币)以刺激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然而,凯恩斯经济学在80年代遇到了大麻烦,其在“就业—通胀”的取舍螺旋中,遇到了供给冲击,从而引发了经济滞胀。这一危机无法被克服的道理也很浅显朴素,即需求管理是无法控制供给端的。
里根经济学便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与凯恩斯经济学的理念不同,里根经济学的核心是调整供给端(而非需求端)。里根经济学的“锚”,是通胀——也即,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通过放水(信用扩张)刺激生产(供给),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简单来说,凯恩斯经济学的调整手段是货币投放(基础货币),而里根经济学的调整手段的是信用创造(债务信用)。
示意图如下图。
正因为两种调控理念完全相左,使得美国乃至全球央行的政策目标,在上世纪80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单一目标规则制——即“通货膨胀目标制”,逐渐成为了各大央行的选择。在里根经济学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控制住通货膨胀,央行便可以放任信用创造,从而以货币乘数(而非基础货币)的形式,制造经济繁荣。 然而,这一政策理念在初期是合意的,但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后,却逐渐走向了尽头。 其实理由也不复杂。 (1)由于各国央行的目标都是盯住通胀(这一目标一般设为2%),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投放(即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抑制通货膨胀水平,从而使得全球通胀水平稳定在相似的区间,且波动越来越小。 (2)在里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只要通货膨胀在目标区间内,便可以放任信用创造以刺激供给端,实现经济繁荣。于是,一方面,各国央行的政策利率越来越低,全球债务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需求相对天量供给,也在逐渐萎缩,于是进一步推动了低通胀。 (3)但利率并不是可以无限下降的。理论上来说,存款利率存在“零利率下界”,即若存款利率小于零,人们变会将存款以现金形式持有,从而不受利率政策影响;贷款利率可以实现“负利率”,但负利率的理论极限是负0.6%—负0.8%。超过这一“反转利率”水平,则负利率的负面效应会大于正面效应。 (4)信用创造的条件之一便是利率长期下行,才能实现债务滚动。然而,当全球债务水平不断企及新高,利率不断接近利率下限时,游戏便会迎来终结。
几乎可以断言,随着各国央行持续的降息潮,里根经济学正在走向其生命尽头。
三、唯一玩家
投资界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和美联储作对”。
道理其实简单。美联储,或者说世界各国的央行,他们掌握了各国国内的货币发行权——当他们说要实行紧缩政策时,没有资产可以躲过暴跌的命运;当他们决定执行放水大宽松时,干涸的水渠将会立刻被注满,所有资产价格都会浮上水面。从DDM、DCF、FCFE等主流金融模型看,流动性驱使下,股债双牛、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狂飙,都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尽管有时候,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水渠,先浮起来的是垃圾。
说到这里,其实就可以明白笔者真正想说的东西:在全球陷入通胀长期下行、货币政策趋同的大背景下,各国央行已经成为了所有大类资产的唯一玩家。
我们知道,08年以后的美联储开启了量化宽松(QE),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膨胀;尽管在前些年美联储曾经试图缩表,但从市场反应和美国整体的债务水平来看,这个“胖表”已经很难再瘦下来了。
日本央行甚至在购买国债(QE手段之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直接开始购买本国股票资产(ETF),将其作为“质化、量化的宽松”政策(QQE)的手段之一。在上周市场暴跌之际,周五日本央行再度购买了股票ETF,购买额达到了1014亿日元——这也是本月以来的第六次资产购买。
四、Last Dance——写在资产价格暴涨之前
在结束本文前,我们来看一看,去年和今年各国宏观政策执行情况:
2019年,全球共有35家央行降息,总调降次数为71次。其中美联储8月1日开启降息,为2008年12月以来首次。
2020年3月3日,澳大利亚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5%,创下历史最低水平。
同日,美联储临时召开议息会议,宣布紧急降息50bp,挪威、加拿大、印度、墨西哥以及哥伦比亚央行等也纷纷跟随放水。
3月5日,美联储宣布银行资本金规则改革,为大型银行大幅削减资本缓冲。 3月11日,英国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由0.75%降至0.25%,为2016年8月以来首次降息。 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3月常规议息会议(3月18日召开)降息75个基点至0.25%-0.50%的概率为14.4%,降息100个基点至0%-0.25%的概率为85.6%。 ……
说到这里,想来读者不禁要问:央行控制了通胀,成为了维持“金融稳定”的唯一玩家,这个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不,不会的。
因为经济学界,有一条更加颠扑不破的真理,叫做“均值回归”。
用咱通俗的中国话说,就是物极必反。
拿眼前的现成例子:美股的恐慌指数(根据期权所计算的波动率)长期走低,并在2019年末被压缩到了极致(如下图)。当所有人都在幻想这一低波动情况还能持续的时候,经济规律以其自身的形式,剧烈的爆发了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美股在上周几乎创下了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
如果你要问我,全球的低通胀局面究竟会不会继续持续。我想,上面就是最好的答案。
——终结里根经济学的,不会是其政策目标“通胀目标区间”所带来的低通胀甚至通缩,而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通胀。在通胀抬头的过程里,权益资产、大宗商品、房地产乃至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品,将会按顺序暴涨,直至这场大通胀清算一切。
直到各国央行退出“唯一玩家”的身份。
最后,全球经济会在新的经济指导思想下,重新开始一场新的轮回。
文章最后,就让我们用星爷电影里的名诗,结束吧。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哪些资产价格要上涨?
没有课代表了
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完整?
有无其他意见或者项目作为对比参考?
有何目的?
假如可信,我们能收获什么?
该如何应对?
👇有请老师或者课代表发言👏
课太难,课代表也不及格。
我只想说,除了中国的,哪儿都是暴跌。印度可能也会好一点。
真要全球暴涨,2035年前后的事。那会将是A股总值超过美国三大总值的时刻。在那之前,美股都是下跌低位盘。A股会稳步拉升。在2035之前,A股能赶上但不超过美股。
而后,A股将展开史诗级暴涨,上证目标两万点以上。而美股则是做出过去十五年下跌后的第一次大型反弹,并在上涨中被A股彻底超越。
那就得用DSGE了,脉冲响应看看冲击短期长期影响。
你这个如果不是意淫,而能够实现,并且有模型的话,诺贝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