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里瓦尔多大小罗 发表的:别问,问就是电视剧不够格,实际上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知名度都不够,看的人都不多,跟风而已,活着电影能吹成今天这样完全是因为他是中国电影是张艺谋葛优巩俐作品的原因,不相信的话你往前倒退20年看看戛纳电影那些获奖的东欧小国什么伊朗南欧那些电影拿出来看看,俺敢说虎扑90%以上的人听都没听过,这还是影视区,换个环境那就是99%闻所未闻,无论是张艺谋葛优还是巩俐这些人全是靠商业片靠票房提咖的,正是因为他们票房高知名度才高他们以前的那些电影才会翻出来反复吹,不服气的话你们可以再过十年看看有没有人吹天长地久吹王景春吹咏梅的?因为这两个柏林帝后俺说句难听话,那是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个人感觉电影真的过誉了,虽然演员表演极佳,但真的毁于最后结尾,我真的觉得很可惜
引用 @普洛霍洛夫 发表的:我看书时总觉得最后老黄牛也得死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而且我一直在想,电视剧版为什么要改名《福贵》而不叫《活着》,明明书和电影都叫这个,是怕受到电影牵连所以选择改名?但这反而还更利于余华编剧发挥所以将小说里更多东西还原出来?总而言之,我觉得对于喜欢这本书的人而言,书,电影,电视都是值得一看的,在我心里,书》电视剧》电影
引用 @走路别玩手机 发表的:你这简直就是屁话啦?论剧瞎胡咧咧?拿东欧伊朗小国的来对比不是废话?你是伊朗人 关联性本就小 说出来本就没有意义
引用 @我真的不想扣篮 发表的:小说是真好。多年以后的我,还能想起那个夏天午后,我坐在树荫下一口气看完那本小书后的感觉,仿佛自己老了二十岁。
引用 @走路别玩手机 发表的:电影一点都没有过誉啊 无论节奏和画面都是很成熟的 老谋子被诟病的故事被两个编剧给补上啦结尾我觉得各有各的好要是按照原著的拍下去 确实更尖锐但张艺谋应该是乐观主义 对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憧憬的何况芦苇和余华一起改编的剧本 说明原作者也认可啦你要说必须是个极致的悲剧结尾也行 现实中确乎有这样的惨剧但完满的未来不是更多么 给你看到希望不也可以么 个人喜好而已
引用 @名字重要吗吗吗 发表的: 我第一次有类似感觉是看美国往事 还有基督山恩仇记
引用 @JohnSam9 发表的:推荐看看教父三部曲 也很有感觉
引用 @玉纹细致 发表的:真不至于,这个电影年轻人基本不会不知道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但是原作者余华在做电视剧编剧时却选择了更尖锐更深刻的故事还原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了名字的缘故,我一直很好奇,而且,如果张艺谋是乐观主义,那他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并不大了,前面把儿子女儿拍死,结局女婿,家珍,外孙一个没死,反而在小屋里来了个大团圆,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想拍出极致的悲,突然掉头写喜去了,卡在不悲不喜的中间点,真的很是尴尬
引用 @烧锅炉的刘小白 发表的: 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 我就再也不敢看余华的作品了 看完整个人都压抑了好几天
引用 @眞是有够好笑呢 发表的:不改咋过审?你还想批判一番?😏
引用 @Manu_Ginobili20 发表的:因为张艺谋就怕被禁,改了好多地方,都快改成喜剧了结果还是被禁了。
引用 @空砍帝 发表的:谁说的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怎么都排不上,拿了一个评委会大奖就了不得了吗。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怎么都拍不到活着是最好的
引用 @我哋未赢够啊 发表的:电视剧是小学时陪妈妈一起看完的,即使是在小时候都觉得十分沉重。大了之后看原著脑海里都是电视剧的画面。这部电视剧真的相当可以。前几个月又看了编原著,看完还是很难平静,说不出的滋味,实在是太沉重了。
引用 @里瓦尔多大小罗 发表的:吹牛皮也不打草稿,活着这两个字别说电影就算余华的小说也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引用 @葫芦岛一枝花 发表的:你说的是实话,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给你点灭。应该是看不清现实
引用 @lolowo 发表的:先看书,不能接受小说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老黄牛这名字就说明了这一点了,看是福贵先死还是老黄牛先死了,跟老黄牛比命长
引用 @鲍尔也是妙传八 发表的:书里小外孙是撑死了吧?看的久了,忘了。电视剧里是外孙骑黄牛这个画面倒是有印象
引用 @破罐子结构 发表的:高中看的,看完一两周心情很低沉…
引用 @OOonline 发表的:小说比电影惨多了,张导怕人接受不了才美化结局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你说的是不能接受电影吧?
引用 @奔跑的怪物 发表的:可惜电视剧真的很少人知道,33集,多良心的集数啊,节奏挺快,而且真的还原原著
引用 @瓦斯叭叭 发表的:书最后一个一个死给我的感觉就是强行卖惨了,还是电影改编好,还有皮影的加入,真的不错
但我还是选择给它打了四星,因为我感觉它还是不够尖锐深刻,相比可能不是被很多人熟知的电视剧版《福贵》,我还是更喜欢电视剧版,这里不是捧一踩一,因为《福贵》在对小说的还原度上做得更高,电视剧版由陈创(经典角色哮天犬)和刘敏涛主演,共33集,还原程度达到八九成以上,可在片尾还是给福贵留了一个小外孙和老黄牛,令我印象非常深,当然,电视剧和电影的评分还是不能放一起比较,毕竟人数差距太大。
个人感觉电影真的过誉了,虽然演员表演极佳,但真的毁于最后结尾,我真的觉得很可惜
多年以后的我,还能想起那个夏天午后,我坐在树荫下一口气看完那本小书后的感觉,仿佛自己老了二十岁。
那是因为电视剧没爆,爆了你再看看?有个鬼去吹电影版,林青霞70年代号称琼瑶第一女郎放今天的中国大陆有几个人会承认?俺敢说中国大陆14亿人至少10亿人认可赵薇是当之无愧的琼瑶第一女郎,就算剩下的4亿吹的多的也是刘雪华,也是林心如,有几个会吹林青霞的琼瑶电影?还不都是东方不败!
电影一点都没有过誉啊 无论节奏和画面都是很成熟的 老谋子被诟病的故事被两个编剧给补上啦
结尾我觉得各有各的好
要是按照原著的拍下去 确实更尖锐
但张艺谋应该是乐观主义 对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憧憬的
何况芦苇和余华一起改编的剧本 说明原作者也认可啦
你要说必须是个极致的悲剧结尾也行 现实中确乎有这样的惨剧
但完满的未来不是更多么 给你看到希望不也可以么 个人喜好而已
老黄牛这名字就说明了这一点了,看是福贵先死还是老黄牛先死了,跟老黄牛比命长
赞成
你这简直就是屁话啦?论剧瞎胡咧咧?
拿东欧伊朗小国的来对比不是废话?
你是伊朗人 关联性本就小 说出来本就没有意义
[ 此帖被走路别玩手机在2019-11-17 17:29修改 ]
当年低俗小说是金棕榈,活着和烈日灼人并列评审团大奖
低俗小说一等奖,活着是二等奖,怎么个打败法?
高中看的,看完一两周心情很低沉…
但是原作者余华在做电视剧编剧时却选择了更尖锐更深刻的故事还原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了名字的缘故,我一直很好奇,而且,如果张艺谋是乐观主义,那他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并不大了,前面把儿子女儿拍死,结局女婿,家珍,外孙一个没死,反而在小屋里来了个大团圆,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想拍出极致的悲,突然掉头写喜去了,卡在不悲不喜的中间点,真的很是尴尬
真不至于,这个电影年轻人基本不会不知道
我第一次有类似感觉是看美国往事 还有基督山恩仇记
想看又不敢再看一次
到现在都不敢看小说。。
推荐看看教父三部曲 也很有感觉
看啦 十几年前了
但是电视剧真的可能大部分人都没看过,感觉知名度太不够了,但真的是部好作品,00-10年十年间个人认为十分优秀的内地电视剧
并没有不喜不悲啊,电影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因为最为恰当,最具有普遍性。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小说一定是虚构,即使是纪事文学,也是虚构,虚构是小说第一性。但是电影戏剧这些,它的基础就是寻求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这个小说我也是一口气看完的,太压抑了
许三观卖血记还有个韩国版电影
那还是别看了……
不改咋过审?你还想批判一番?😏
确实很多人说张艺谋改动的原著是败笔,但我感觉国师改的很好。原著读起来难免会让人产生堆砌悲剧的感觉,而国师的改编,使整部剧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同时更能触动现实生活中的观众。整部剧看下来,明显是在悲剧中透露着温情与希望同时讴歌了生命与生活的伟大,给人以内心的平静,让人珍惜当下。
太尼玛绝望了
不仅陈创刘敏涛出彩,得益于篇幅优势剧里其他人物也都有比较多的表现,人物更加丰满。有些改编比电影要更加合理些,悲情色彩要少一点,多了荒诞无奈。结合名字富贵有种讽刺意味,小时候最喜欢的电视剧。电影优势老谋子的精良制作色调构图无出其右,还有葛优巩皇神级表演。不过个人更喜欢电视剧的结尾。感觉剧版更抓住小说内核
我觉得留点希望挺好
看完卖血记 我就觉得五脏六腑不舒服 赶紧去买了盘炒肝压压惊
《活着》98年书还是出版了啊,虽然电影被禁了
中间那个部分就决定这片子不可能不被禁
同理花样年华是伊朗人拍出来的就什么都不是,如果是美国人拍出来的那地位就是吊打现在的花样年华,全世界看的人也会更多
吹牛皮也不打草稿,活着这两个字别说电影就算余华的小说也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我的锅,修改了,应该是之一
不得不说,中国人的忍耐力是真的强啊
你还整个百年孤独
可惜电视剧真的很少人知道,33集,多良心的集数啊,节奏挺快,而且真的还原原著
先看书,不能接受小说
我也是一口气看完,真的停不下来
你说的是实话,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给你点灭。应该是看不清现实
点灭就点灭,点灭有什么用?有空点灭我还不如多去刷几遍活着电影呢
你说的是不能接受电影吧?
看接触人群吧,电影爱好者(事实爱好者级别大多数年轻人都可以达到)不可能没听过中国被吹的最大的《活着》和《霸王别姬》。其次我很多大学同学都说中学时老师给他们放过
书里小外孙是撑死了吧?看的久了,忘了。电视剧里是外孙骑黄牛这个画面倒是有印象
一直听闻活着很好看,其实我还真是刚看过,我觉得一般般,剧情片来说,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那可以让欧美华裔拍呗,倒是余华经常供稿的纽约时报对中国越来越阴了,有些图穷匕见的意味。
初中看的,依稀记得外孙吃了什么豆子 撑死了,死前在床上把腿翘到墙上,富贵还说“挺会享受”
都老了二十岁还好。。
同,之后补了余华其他的书,更难受了…
小说惨是带有荒诞性的,他故意创造 悲剧表面是现实 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
打错了,先看书不能接受电影
我他妈还以为你要写个百年孤独,多年以后,面对执法队,奥什么什么的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我刚回复完你又去看了福贵的最后一集,真滴难受啊。陈创演的深入人心!
书写的是真好,高三做过一篇片段的阅读理解,然后找同学借了这本书,看了一点就停不下来了,一天课都没认真听把书看完了。余华的文字没有煽情、没有辞藻,平实地让人直发冷
死了。
说的对。其实中国的电影百分之九十都是喜剧结尾,这个和我们国人生性乐观挂钩
活着没敢看第二遍,许三观看名字就根本没勇气看,娱乐嘛,不想给自己找罪。
书最后一个一个死给我的感觉就是强行卖惨了,还是电影改编好,还有皮影的加入,真的不错
我就是看了这部小说后成为余华的粉丝。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最深沉的悲哀,功力实在太强了。
小说我打9.9分,电影我打7分,好片里的一般货色
皮影的加入是个很大的亮点
相反,电影我觉得改编的不错,对于我这种悲观主义来说,结局算是稍微给了点安慰。我受不了原著那个结局。
而且茫茫多的改编剧本都是这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