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一生的疯狂战斗简表,秦统一天下是有原因的

涛滔绦饕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嬴政他爹就不行,赢荡也不行,咋没见秦国就一蹶不振呢?
后来还被攻破了函谷关,也照样重新崛起了
说白了就是制度和国力碾压,英雄史观不可取。

芈月传看多了吧……

h
hwt522015251
引用 @团队篮球的天下 发表的: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只要坚守法治,哪怕出现昏君,但国家法度不会乱,就仍然强大

既然讲究法度就不会是昏君了,昏君的常用描述就是荒淫无度、宠信奸佞、暴虐成性...

我是CPaul
引用 @老千妈 发表的:
踩一个捧一个没必要,要是昭襄王统一六国未必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郡县制

这是历史必然进程,孝公商鞅变法开始,惠文王,武王,昭王,都在行商鞅法,怎么不会书同文,车同轨呢?

千色鸟
引用 @ballplay1982 发表的:
看过一个评论。秦后期,基本明君都能长寿,那些不咋样的都短命。避开了雷坑。

一个胡亥给玩完了,可惜了

s
sunsmoon
引用 @大风车灌篮CXK 发表的:
秦朝底子不行,可是后来连续六代明君,代代贤臣。赵国完全相反,底子很厚,碰上三代昏君把自己耗完了...

赵国底子还厚?三家分晋赵国分的晋核心区域是最少的。而且国家大体上还被二分,互不相连。魏国虽然四分且小,但地富民众,韩据晋核心,也是物阜民丰。赵国要不是打赢了魏国,拿走了魏国的地,打开了扩张方向,就要和韩国一样被堵死了。

s
sunsmoon
引用 @乔尔汉斯恩比德大帝 发表的:
不懂就问,赵国是哪两派?

赵国地二分,中间被断开。而且一边多蛮夷,周围也都是蛮夷。一边地处中原。双方理念文化不是很和谐。

w
woodpony
其实我一直认为秦昭襄王才是秦朝的真正缔造者,秦始皇不过是拾麦子的
威少_fmvp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都靠同行的衬托,齐国一手好牌,要地利有地利,要钱有钱,要文化有文化,结果自己瞎打仗,吃不下来地,还惹了一身骚,终于热了众怒,被群起而攻之,一蹶不振了。

张仪:毕竟小家子气

威少_fmvp
引用 @最爱允儿小仙女 发表的:
至今难忘那电视剧里1080P的白起

都赖王学兵

虎扑用户211835
引用 @Specialer 发表的:
坚守法治,代有明君。
国强两代,屈指可数,国强三代,闻所未闻。
只要秦国法治不改,哪怕出了平庸君王,国家照样会自行运转,若有一代雄主崛起,加之秦国强大国力支撑,秦国一统天下便指日可待。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s
sunsmoon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魏国国土分布太差,国土四分,四面皆敌。要是能及早醒悟,放弃分离的国土,专心经营于一方,还有希望。那块都舍不得扔,就到处都是敌人,不可能长久。

威少_fmvp
魏国:我太难了

3
35岁就退休
引用 @刘_秀 发表的:
所以秦真的是运气好-

好啥几代干成的事情 ,一代就败完了 。。你不如说刘邦运气好
b
ballplay1982
引用 @千色鸟 发表的:
一个胡亥给玩完了,可惜了

那么多坑,避开好几个了总得中一个。

A
AlpScles
引用 @sunsmoon 发表的:
魏国国土分布太差,国土四分,四面皆敌。要是能及早醒悟,放弃分离的国土,专心经营于一方,还有希望。那块都舍不得扔,就到处都是敌人,不可能长久。

放弃的土地被别人占了,依然是四面临敌啊

r
rajahn
所以谥号才叫昭襄啊

一只大王
引用 @我还怎么上课 发表的:
可能当时的人们都很淳朴,干一行爱一行,职业道德很高,所以朝秦暮楚

滿嘴順口溜,想考研啊????
嘴强键盘帝
引用 @sunsmoon 发表的:
魏国国土分布太差,国土四分,四面皆敌。要是能及早醒悟,放弃分离的国土,专心经营于一方,还有希望。那块都舍不得扔,就到处都是敌人,不可能长久。

我觉得不是,哪块都有势力证明这中间是可以蚕食的。秦国起家的地盘多烂呀,东边强国魏国,西边还有犬戎这个部落,地盘还被魏国给占了。证明在当时魏国是分晋三家里最强的,后来就一步步把人才逼走,把自己国力打空了。他要是像秦国一样继续变法,重用人才,国王贤明,就仗着地利先把韩国灭了,一步步蚕食秦国,也能起势。

像诗人依赖着月亮
引用 @宇人青莲 发表的:
李牧也真的难 扛着长平之后的赵国打退了秦军好几次,可惜最后不仅赵国闹灾荒 还被自己人坑了一手

说句杀人诛心的话,李牧一直赢战争只要赢的不是长平那种,秦国也能平了赵。

虎扑用户577228
引用 @战母狮拉登 发表的:
所以有时不得不感叹历史的进程

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嬴政始皇
引用 @大号变黑户 发表的:
一般千古一帝独指始皇

是的,嬴政给你点赞。
交卢夏兵银行
引用 @宇人青莲 发表的:
李牧也真的难 扛着长平之后的赵国打退了秦军好几次,可惜最后不仅赵国闹灾荒 还被自己人坑了一手

自毁长城,赵国被灭也是活该。都到了这种关键时刻了,还没脑子,那也没办法。天也要亡他。

菩提心
引用 @0o0lz 发表的:
了解过嬴政处的环境,在看看他的功绩就不会这么觉得了!配得上千古一帝的人中国历史也没几个!

没有嬴政,秦国统一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他只是第一个皇帝罢了
占了这个时间上的便宜
论治国能力,感觉他肯定进不了五强
b
brucepcy
引用 @Garne21 发表的:
远交近攻配上白起真的是无往不利,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六国皆成弱国,味后面秦始皇统一打好了基础

课本里除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其余作为大boss出现的秦王一般都是指这个哥们吧。

中线发球员
关键在于连续好几代把国策都延续下来了,没有这种思想那种理论,只有一种,商鞅耕战主义。
菩提心
引用 @石天才 发表的:
嬴政在位的时候白起早就被秦昭襄王赐死了,论打仗恶心人用离间计算的了什么,事实上灭赵秦国分兵两局,一路包围邯郸,一路从太行山出兵,仅仅一个李牧是不足以抵挡秦军的

吹牛谁不会
秦国要是能直接灭了赵国
又何必搞什么离间计
秦国前面两次大举进攻
都被李牧打的大败而归
这第三次大战又打成了相持战,久攻不下
实在没办法才去搞离间计
非凡lzq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我认真看下来 魏国一直在挨揍

i
ilove12
武安君白起活跃的年代

虎扑用户151176
马克

D
DwayneFM
引用 @我爱9号穿8号 发表的:
武王锻炼身体没有错!

他那是典型的装逼翻车,绝膑而死~秒啊😂

完美银
引用 @Garne21 发表的:
远交近攻配上白起真的是无往不利,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六国皆成弱国,味后面秦始皇统一打好了基础

所以我觉得,什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都不如直接伐兵,把敌国青壮男子全杀完,他再多的谋略也没用,不然打完人回去还有计策
游客乱码
引用 @大号变黑户 发表的:
一般千古一帝独指始皇

万古一帝独指重八
天肥郎君
引用 @非凡lzq 发表的:
我认真看下来 魏国一直在挨揍

魏国前期曾是战国第一强国,吴起建立了第一支职业军队魏武卒,打得秦国20年不敢东进。但是地理位置不太好四战之地,换了个君王不能再任用贤才就迅速衰败了。
恬静怡和
引用 @用户1542372153 发表的:
齐襄公死后的公孙无知,也是姜子牙的后代,为啥姓公孙。。。郑庄公叫郑寤生,他弟弟为啥叫共叔段。。。完全搞不明白这些姓氏

公孙无知,他是齐庄公的孙子,他爸不是齐国国君,不然他就是公子无知了。寤生可以称郑氏,因为他是郑国国君,他弟弟段不是国君,自然不能称郑氏。称他叔段或者太叔段,是表明他是国君的弟弟,伯仲叔季,太是敬称。至于共叔段,是因为他最后逃到了共。而之前他的封地在京城时,他是被称为京城太叔的。

何首乌龟
引用 @力挽狂澜李定国 发表的:
齐国面积不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田齐,面积几乎没变化

齐国坐拥渔盐之利啊,而且也是个角位,不像三晋处在中心四战之地,加上春秋五霸的国土底子,可以说除了地形没有秦国崤函之固的地形优势以外,其他条件几乎完美,但一直没什么作为,很可惜

同普路奎葵
引用 @J_Green 发表的:
我服了,我是说昭襄王把白起藏起来,说的昭襄王,你看不懂就别扯了,谁不知道白起在嬴政之前被赐剑了

是你自己语文没学好吧,

虎扑用户529590
引用 @杀马特勇者 发表的:
奋六世之余烈。
很多时期只要出一代昏君都能把前面的所有的基础玩完。

攒钱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

虎扑用户359145
引用 @乔尔汉斯恩比德大帝 发表的:
不懂就问,赵国是哪两派?

赵武灵王自己搞得,废长扶幼,儿子主内他主外,然后又后悔了想给长子分地,惹怒了幼子然后被活活饿死在行宫……

虎扑用户359145
引用 @rock243 发表的:
魏国人才都去秦国了

魏国可惜了,商鞅公孙衍都是人才,自己作死

無線電視記者伍晃榮
引用 @红领巾小明 发表的:
通俗易懂,感谢铁汁

不客氣,僅作參考

虎扑用户059566
引用 @Specialer 发表的:
坚守法治,代有明君。
国强两代,屈指可数,国强三代,闻所未闻。
只要秦国法治不改,哪怕出了平庸君王,国家照样会自行运转,若有一代雄主崛起,加之秦国强大国力支撑,秦国一统天下便指日可待。

但是也说了昏君和奸臣同时出现的状况

虎扑用户359145
引用 @INCNLICE 发表的:
赵国底子厚???赵国在战国中前期之前一直算是一个小国,实力弱小,完全沦为大国斗争的牺牲品。在魏国衰弱,秦齐东西二帝并尊时,赵魏韩燕中山五国相王,组成松散的军事同盟,在秦国和齐国之间谋生存。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新,赵国才成为战国后期堪与秦国一敌的军事强国。

战国七雄,都实行了变法,成为了封建国家。但是秦国变法最完整,最彻底,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改革军制,乃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崛起于南方。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崛起于东方。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崛起于西方。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崛起于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崛起于北方。燕昭王变法,任用剧辛,乐毅,邹衍,崛起于东北方。这其中,魏国变法最早,楚国在之后,齐,秦,韩三国变法几乎在同一时期,最后是赵,燕在同一时期变法。赵国变法太晚了,战国中前期过的很不好。

说起底子厚,还得是齐国,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主要是齐国重礼仪没远见,要是有秦昭襄王那样的,南吞吴越,北击燕国,东进中原,还没有后顾之忧,秦国未必能统一

谢默斯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所以基因还是很重要的,赵襄子就不该把王位传给资质平庸的伯鲁的儿子,导致后代的赵王全部遗传了伯鲁懦弱轻信软耳根子的基因。赵武灵王禅位给小儿子为新赵王又听了别人的话一个儿子当代王,结果玩大了自己被饿死。后面又听别人话中了反间计临阵换帅把廉颇换下来让赵扩上,再后来又听小人言赶走了廉颇,再后来叕中反间计把李牧杀了,伯鲁的直系后人没有一个能逃脱这个羁绊怪圈的,再看看人家秦国一脉的基因,明君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九十。而且不算始皇,这个血统有争议。

虎扑用户040336
几代明君明相名将 真的流皮

谢默斯
引用 @大风车灌篮CXK 发表的:
秦朝底子不行,可是后来连续六代明君,代代贤臣。赵国完全相反,底子很厚,碰上三代昏君把自己耗完了...

所以基因还是很重要的,赵襄子就不该把王位传给资质平庸的伯鲁的儿子,导致后代的赵王全部遗传了伯鲁懦弱轻信软耳根子的基因。赵武灵王禅位给小儿子为新赵王又听了别人的话一个儿子当代王,结果玩大了自己被饿死。后面的赵王又听别人话中了反间计临阵换帅把廉颇换下来让赵扩上,再后来的赵王又听小人言赶走了廉颇,再后来的赵王叕中反间计把李牧杀了,伯鲁的直系后人没有一个能逃脱这个羁绊怪圈的,再看看人家秦国一脉的基因,明君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九十。而且不算始皇,这个血统有争议。

q
q602682672
所以秦二世出世败光家底也没什么可说的啊

春日沙江
前面四十年的功业是穰侯魏冉在执政。
景华
问个问题。。。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国、楚国在宛城(河南南阳)会面。秦国、赵国在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会面。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

这个蒙武是谁>
我拄着一束光
秦孝公时期,卫鞅的变法,硬生生把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差点被灭的国家,变成了六国不可忽视的力量,形成战国中期新的格局。想想变法之前,六国逢泽会盟共商分秦,要是各国能齐心统一战线,后面可能就没秦国啥事了。(嬴渠梁: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但是我赌对了。)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才投票就能看出虎扑文化层次多差
科普一个人,就吹一个人,一点基本的历史观和历史评价都没有
典型的看个知音科普下洪承畴,就能得出千古忠臣的结论

昭襄王很牛没错,惠文王在文治上也不差,这些人都不错
但是秦始皇是那个关门的人
是那个实践的人
是那个最终实际上统一六国
并且建立了一套国家制度的人
汉朝的90%制度用的是秦制
而后代王朝大多在汉朝制度上改良
可以说秦朝是万世封建王朝的奠基者
秦始皇是天下一统思想的开创者
秦始皇所做的事未必功在当下,但确实是是利在千秋
虎扑用户727265
引用 @Iggy午 发表的:
制度领先太多了,归功于运气有点不尊重商鞅的变法

商君需要的是惠文王的尊重
n
nice圆寸
当你身边有个白起,不赢很难啊
余晖大神
引用 @大号变黑户 发表的:
一般千古一帝独指始皇

始皇帝不就是嬴政?
H
Haagendazs
昭襄王一朝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大势,打遍天下。

a
aOBt1n0oJ
引用 @四点半恶化 发表的:
有这么一个说法,说从杨广败了家之后,一直到唐玄宗时候才恢复到杨坚开皇之治时的高度,可以想像得到杨坚打下了多厚的基础,而杨广有多能败…

好像是整个唐朝都没达到开皇的水平

s
sunsmoon
引用 @AlpScles 发表的:
放弃的土地被别人占了,依然是四面临敌啊

土地一放,别人都不接壤它怎么临敌?比如他专心开发关中,其他地区换掉,齐燕楚要打它就得穿过韩赵。或者专心淮泗领地,其他土地交易掉,那么秦燕就够不到它。甚至操作好了齐国都能做到不接壤。而且领地一交易,它和韩赵就没有大的领地冲突了。

玫瑰道长
引用 @brucepcy 发表的:
课本里除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其余作为大boss出现的秦王一般都是指这个哥们吧。

是的,在位时间久,他死后4年始皇帝就继位了

玫瑰道长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嬴政他爹就不行,赢荡也不行,咋没见秦国就一蹶不振呢?
后来还被攻破了函谷关,也照样重新崛起了
说白了就是制度和国力碾压,英雄史观不可取。

始皇帝他爹和他爷爷总共在位四年

过桥Time
引用 @nice圆寸 发表的:
当你身边有个白起,不赢很难啊

虽然范濉人不怎么样,但是外交手段还是很厉害的。

D
Denniscjj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魏国的神操作,几乎完美的把所有可以振兴魏国的人才都逼到了敌国。
长治neymar
引用 @用户1542372153 发表的:
齐襄公死后的公孙无知,也是姜子牙的后代,为啥姓公孙。。。郑庄公叫郑寤生,他弟弟为啥叫共叔段。。。完全搞不明白这些姓氏

齐国历姜、田二姓,就拿齐桓公来说,是姜姓,吕氏。而公孙无知、公孙白这种称呼中“公孙”非姓也非氏。春秋时,诸侯多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公子、公孙是这么而来的。共叔段,和郑庄公一样,姬姓,郑氏,至于为什么称为共叔段,好像是兵败逃到共地才得名的

长治neymar
引用 @红领巾小明 发表的:
老哥,你是什么专业的?中文系,历史系?怎么这么厉害👍

过奖了,兄弟,老师给我们吹逼的时候说过一次

部落里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都靠同行的衬托,齐国一手好牌,要地利有地利,要钱有钱,要文化有文化,结果自己瞎打仗,吃不下来地,还惹了一身骚,终于热了众怒,被群起而攻之,一蹶不振了。

主要齐国没有函谷关可守

2
2017到喽
引用 @sunsmoon 发表的:
土地一放,别人都不接壤它怎么临敌?比如他专心开发关中,其他地区换掉,齐燕楚要打它就得穿过韩赵。或者专心淮泗领地,其他土地交易掉,那么秦燕就够不到它。甚至操作好了齐国都能做到不接壤。而且领地一交易,它和韩赵就没有大的领地冲突了。

莫非是下围棋?🐶

新人无所谓
引用 @老千妈 发表的:
踩一个捧一个没必要,要是昭襄王统一六国未必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郡县制

这些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在秦国施行了,无论哪个秦王统一六国,必然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虎扑用户240851
引用 @gaiyousi 发表的:
连续六代贤君有点夸张了,秦始皇他爹当了三年国王就薨了,他爷爷更是只当了三天,太爷爷的追悼会都没开完,爷爷就蹬腿了。三天的国君,能看出啥贤不贤的。
不过这些只当了几天或者几年国王的过客秦王们,至少能保证不添乱不拖后腿,这在战国时期已经是逆天的家族传承了。
再加上从嬴政他太爷爷昭襄往上数三代,昭襄、惠文、孝公,全是战国国君MVP的有力争夺者,底子打得太好。
其他六国不是几代出个败家子,就是连续几代都是败家子。

我一直觉得是秦孝公的MVP,摇摇欲坠秦国在他手里强大起来,重用卫鞅推崇商鞅变法,这是为日后的大秦帝国打下很好的基础

虎扑用户877513
引用 @余晖大神 发表的:
始皇帝不就是嬴政?

老哥阅读理解满分

小狗刺
引用 @用户0925349223 发表的:
春秋排位赛打完榜首是魏国,一代就作完了

也不能算一代,其实魏武侯留给魏惠王的摊子隐患已经很大了,把周边国家得罪完了

小狗刺
引用 @机智的色彩 发表的:
死法真的离谱 这个男人可惜了

举鼎而论,不如项羽啊

小狗刺
引用 @冰心如水 发表的:
襄王神女的襄王,是这位吗?

不是,那是楚国的,楚倾襄王,楚怀王的儿子

詹姆斯是衡量超巨的标准
秦昭王最大的污点就是听信小人范睢的话杀了帮他横扫6国的大功臣白起~

酱酱酱子
引用 @刘_秀 发表的:
所以秦真的是运气好-

也算吧,我昨天才看完大秦第一部,虽说是电视剧,但接近于史实~孝公刚接手秦国的时候,真的是面临灭火~于是决心改革,向天下发求贤令~当时都不愿意去秦国,一心想证明自己的申不害去祸祸韩国了~虽然公叔痤死前跟魏王力荐卫鞅,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卫鞅就去秦国,谁知跟孝公一聊天,两人思想不谋而合心有灵犀“宛若一人”,于是通过20年的变法,秦国成为无人敢小觑的强国~实际上君臣一心,真的是种运气~

天津北京一线通
引用 @杀马特勇者 发表的:
奋六世之余烈。
很多时期只要出一代昏君都能把前面的所有的基础玩完。

六世之余烈其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昭襄王贡献了百分之九十

同普路奎葵
引用 @2017到喽 发表的:
莫非是下围棋?🐶

应该是空间阻断,技术太超前了🐶

用户1542372153
引用 @恬静怡和 发表的:
公孙无知,他是齐庄公的孙子,他爸不是齐国国君,不然他就是公子无知了。寤生可以称郑氏,因为他是郑国国君,他弟弟段不是国君,自然不能称郑氏。称他叔段或者太叔段,是表明他是国君的弟弟,伯仲叔季,太是敬称。至于共叔段,是因为他最后逃到了共。而之前他的封地在京城时,他是被称为京城太叔的。

老哥牛 这段时间的历史感觉太乱了。。。绕蒙了

用户1542372153
引用 @恬静怡和 发表的:
公孙无知,他是齐庄公的孙子,他爸不是齐国国君,不然他就是公子无知了。寤生可以称郑氏,因为他是郑国国君,他弟弟段不是国君,自然不能称郑氏。称他叔段或者太叔段,是表明他是国君的弟弟,伯仲叔季,太是敬称。至于共叔段,是因为他最后逃到了共。而之前他的封地在京城时,他是被称为京城太叔的。

可是公孙无知应该叫姜无知或者吕无知,这个公孙咋出来的

大号变黑户
引用 @余晖大神 发表的:
始皇帝不就是嬴政?

头像好评

虎扑用户825051
引用 @sunsmoon 发表的:
土地一放,别人都不接壤它怎么临敌?比如他专心开发关中,其他地区换掉,齐燕楚要打它就得穿过韩赵。或者专心淮泗领地,其他土地交易掉,那么秦燕就够不到它。甚至操作好了齐国都能做到不接壤。而且领地一交易,它和韩赵就没有大的领地冲突了。

打游戏打多了?

s
supportqa
引用 @J_Green 发表的:
嬴政本来文治武功就不如昭襄王,灭赵之战呼吁全国动员、还很阴险的把白起藏起来,还玩离间计!这么毒辣的战争手段,和高祖刘季有的一拼

没有白起 ,只有王翦

恬静怡和
引用 @用户1542372153 发表的:
可是公孙无知应该叫姜无知或者吕无知,这个公孙咋出来的

当时姓和氏是两回事,姓不会变,氏是会变的。而且当时没有姓加名的称呼方法,只有氏加名。而这个氏,很大程度上只是区分身份的表示。所以公孙无知是姜姓,但不会叫姜无知。吕氏是齐太公吕尚早前的氏,开了齐国,国君就变成了齐氏。国君的后代,不是国君的,就是公子公孙,表明身份。如果另有封地,也会用封地作氏。姜齐很有名的公族国氏、高氏就是这样来的。

用户1542372153
引用 @恬静怡和 发表的:
当时姓和氏是两回事,姓不会变,氏是会变的。而且当时没有姓加名的称呼方法,只有氏加名。而这个氏,很大程度上只是区分身份的表示。所以公孙无知是姜姓,但不会叫姜无知。吕氏是齐太公吕尚早前的氏,开了齐国,国君就变成了齐氏。国君的后代,不是国君的,就是公子公孙,表明身份。如果另有封地,也会用封地作氏。姜齐很有名的公族国氏、高氏就是这样来的。

老哥给力

舒尔哈齐
引用 @無線電視記者伍晃榮 发表的:
姓為干,氏為支,現在的姓除了上古姓外,基本都是以前的氏。譬如現在的呂姓,盧姓,崔姓,都來自於姜姓,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應該稱為 姜姓呂氏,姜姓盧氏,姜姓崔氏。當時規定同姓不婚,就是這班人其實都是兄弟,不能結婚。

是不是这么理解,老大嫡长子继续姓姜,老二比如说封到了吕地,然后老二的后人就是姜吕氏,后面演化成了吕姓
恬静怡和
引用 @用户1542372153 发表的:
老哥给力

再举个例子,商鞅。他是卫国国君后裔,姬姓,不会有人叫他姬鞅。他在卫国时,就是公孙鞅,表明是公族。到了魏国、秦国,为了表明他来自卫国,就叫卫鞅。后来在秦国建立功绩,封在商於,就称商鞅了。他的氏就根据情况的不同一直在变化。

舒尔哈齐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主要是他二舅牛逼

二舅牛逼?大舅就补牛逼了?三舅就不牛逼啦
舒尔哈齐
引用 @干了这碗浓痰 发表的:
属于最早的外戚专权了吧。

专权有啥用?回来打娘家,这种外戚怕是巴不得喜欢呢
第一勇士
引用 @长日无尽 发表的:
赵国底子很厚?前中期一直让魏国压着抬不起头,而且与燕国仇深似海两国争斗不止。好不容易赵武灵王变法变得强大起来,又碰上更强大的秦国,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赵国主要是名相名将数量多,所以存在感强,论底子厚谁比得上齐国?
干了这碗浓痰
引用 @舒尔哈齐 发表的:
专权有啥用?回来打娘家,这种外戚怕是巴不得喜欢呢

你是从大臣的角度来看吧。
从昭王的角度看来。他就是没实权的王。
做点事情需要他妈跟他舅舅同意。
换你。你乐意吗。

二院学生会会长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魏国可能是战国时期的西点军校了

s
sabas_law
引用 @嘴强键盘帝 发表的:
赵国底子其实一般,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也没有一个解决策略能够解决两派的矛盾,自己瞎搞最后还饿死了。魏国才是一副好牌打个稀巴烂,魏国人才众多呀。不过赵国国君其实都不咋地,没有精明强干的主。

奈何大魏王魏罂在位长

s
sunsmoon
引用 @休斯顿市著名相声演员 发表的:
打游戏打多了?

不懂看下地图,多读书就明白了,魏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同时接壤六国的国家。淮泗和齐楚争锋,关中和秦国争地,井陉之地断赵国于二地,堵燕国北上,一国土地四分,互不相连,接壤天下,怎么可能不败。

s
sunsmoon
引用 @2017到喽 发表的:
莫非是下围棋?🐶

下围棋只有二家,下哪里都行。战国想穿过别人国土打人就难了。魏国国土四分,互不相连,既影响国家统治,兵力分散又导致四处皆需用兵。既要压秦,又要和齐楚争地,既要当心赵国偷袭拿地把国土连为一体,又要防止燕国南下。何况除了对秦外,每次用兵皆需穿越韩赵,本身这就是下策的下策。

s
sabas_law
引用 @J_Green 发表的:
嬴政本来文治武功就不如昭襄王,灭赵之战呼吁全国动员、还很阴险的把白起藏起来,还玩离间计!这么毒辣的战争手段,和高祖刘季有的一拼

说实话反间计得敌对双方配合的,别把赵孝成王想得太蠢,其实是赵国国力快被长平拖垮,廉颇又坚守不出,廉颇在军事层面上是对的,我打不过白起,那我坚守阵地和对方耗,在政治层面错了,赵孝成王只得换赵括赌一波,只不过输得一塌糊涂,长平换李牧来大概率也是输的,不过应该不会输那么惨。

勒不累坚挺38分老汉
引用 @J_Green 发表的:
嬴政本来文治武功就不如昭襄王,灭赵之战呼吁全国动员、还很阴险的把白起藏起来,还玩离间计!这么毒辣的战争手段,和高祖刘季有的一拼

注意你的主语是嬴政?标点符号啊

老六叔
引用 @杀马特勇者 发表的:
奋六世之余烈。
很多时期只要出一代昏君都能把前面的所有的基础玩完。

把胡亥换成扶苏能不能续命?
嘴强键盘帝
引用 @sabas_law 发表的:
奈何大魏王魏罂在位长

他是超长待机,跟吸了鸦片似的,瞎搞。他在位时人才很多呀。

虎扑用户933318
引用 @天津北京一线通 发表的:
六世之余烈其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昭襄王贡献了百分之九十

九十五以上

虎扑用户933318
引用 @神勇豆沙包 发表的:
胡扯吧,赢荡算贤君?
秦国底子薄?春秋四大国,秦晋楚齐,你告诉我底子薄?
赵国底子厚?三家分晋的时候,富庶一点的全都叫韩魏分走了,赵国一堆烂地,这叫底子厚?

别争了,我齐国底子厚!

虎扑用户933318
引用 @INCNLICE 发表的:
赵国底子厚???赵国在战国中前期之前一直算是一个小国,实力弱小,完全沦为大国斗争的牺牲品。在魏国衰弱,秦齐东西二帝并尊时,赵魏韩燕中山五国相王,组成松散的军事同盟,在秦国和齐国之间谋生存。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新,赵国才成为战国后期堪与秦国一敌的军事强国。

战国七雄,都实行了变法,成为了封建国家。但是秦国变法最完整,最彻底,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改革军制,乃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崛起于南方。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崛起于东方。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崛起于西方。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崛起于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崛起于北方。燕昭王变法,任用剧辛,乐毅,邹衍,崛起于东北方。这其中,魏国变法最早,楚国在之后,齐,秦,韩三国变法几乎在同一时期,最后是赵,燕在同一时期变法。赵国变法太晚了,战国中前期过的很不好。

有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