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萨尔瓦少 发表的:“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智能交互技术大会” ——看样子跟自动驾驶没啥关系啊。我觉得没有智能到汽车的本质上去。非黑。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这就是我讲的一点,大家被以往的车评人和自媒体带来的误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息息相关的,智能座舱是中枢大脑。我拿比亚迪几举例,比亚迪bae研发的是adas,以下资料供源头是比亚迪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经理高明,这是他的原话:智能座舱里的adas 是基于雷达的控制系统,还有基于摄像头的控制系统。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算了,不写了,我发现大家还是爱看撕逼,这种帖子没人看。。
引用 @萨尔瓦少 发表的:话说智能驾驶、座舱、云等等这些分类有严格边界吗?技术是百家争鸣还是形成了某种企业联盟、标准联盟?
引用 @kdlbj__ 发表的: 有人看有人看,朋友继续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首先我先说大家关心的几个点1.智能驾驶 ,别看那些新闻和自媒体吹也好,发布也好,行业里大家脱裤子都知道什么样,汽车能使用的自动驾驶仍在L2-2.5之间,短期内L3很难突破,主要的门槛在于整车厂、软硬件集成商、算法方案商是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而不是完全合作的关系。这对这个行业快速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制约。所以各种华为l4啥玩意的合作测试,落实之路还漫漫。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智能汽车一共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车云和智能电动等等,行业内智能驾驶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你理解的和自动驾驶无关就没有到汽车智能的本质上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认知错误。
引用 @女鹅鹅鹅 发表的:所以目前来看,单方面对算法/集成这类行业内单一投资收益是弱的?
引用 @女鹅鹅鹅 发表的:涉及到基于雷达/摄像头的控制系统,还有智能云及网联的入网, 行业内有统一标准吗还是各玩各的?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智能座舱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业内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大家都各玩各的,这也是好事儿。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继续回到智能座舱,可能jr想问,什么叫智能座舱,那玩意儿究竟是啥。智能座舱其实就是以人为主,跟人交互的五感体验的舱体,原来名字叫数字座舱,现在叫智能座舱,L4之前叫智能驾舱,围绕驾驶员为主体来做,现在方向的人L4-L5被称为智能客舱,围绕乘客角度去看。
引用 @k布莱恩特 发表的:智能座舱厂新趋势是什么呢?
引用 @同济赵又廷 发表的:所以核心还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的程度极大影响座舱的变化,我觉得你讲自动驾驶应该看得人更多,座舱交互提升个人感觉都是不痛不痒的功能,比如显示技术hud全息投影什么的,还有操纵上像手势捕捉,语音交互这些,可能就是增加所谓的高级感吧
引用 @女鹅鹅鹅 发表的:那“”整车厂、软硬件集成商、算法方案商是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这种互相限制的情况 为什么会互相限制呢?
引用 @萨尔瓦少 发表的:如果是自动驾驶的话,楼主参加的会就应该是主要讨论雷达、红外、光学等传感器以及对应算法了。因为是汽车一个有机整体,我估计智能座舱的会一定涉及其他方面相关信息,但是它本身主要功能不是解决自动驾驶问题。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自动驾驶主要是和车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可以看作一个外包整体,夸张的说即插即用。核心问题很简单就是传感器,之后就是处理器来解决问题,它的精确度和传感距离在第一感知层面就决定着车辆能否安全行驶。所以说的意义不大,所有企业都是解决这个问题而已,未来发展也就是能否解决,机器视觉几乎都是唯一方案了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这个太多了,对人的方面就是大控制不止控制汽车的行驶操作,座椅空调等等都连到一个芯片,一个域控制器控制,这是服务消费者方面。企业方面,soc芯片运算能力,国内芯片如何达到车规级别的运算能力,国内的趋势一个就是芯片,国产可靠性受人质疑,整车厂不敢用,除非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芯片像是地平线、寒武纪他们的非常专业的人工智能芯片,才敢用,通用芯片是没有敢用的。这里就是英特尔、高通这样的企业在里面操作。当然高通的车规级也不够。原来的企业以NXP和TI为主。还有系统方面,液晶仪表基本都是qnx系统,因为安全可靠,bath都在做系统,包括华为的鸿蒙。qnx和安卓又都有各自解决方案,这个能延伸讲很多再者,人机交互的解决问题,部分车企讨好用户,智能体验需要非智能去实现。非智能就是原来的物理控键,原来手一点搞定,非要语音还要输入写字。传统的内饰在人机交互可做大量的优化,传统的内饰、座椅、车窗、氛围灯这一块,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但是只把目光放在三个屏上,有点局限性
引用 @橙子赵 发表的:核心L3-L4的突破还得靠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低延迟高速网络。现在这块太难了。不过固定线路来说小规模园区内的L3 L4应该没什么毛病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就和电脑网络一样,是一个总体组成部分,忽有涉猎,就比如自动驾驶一定会联到1车联网,2.汽车电脑处理芯片 ,这个时候就要求芯片运算量整体的车机互联协作,都是相通的,只是各自企业的技术方案不同,技术各自不同,主要是算法基础,各自车企找各自的技术方案支持,现在还都受制约与政策,反而智能座舱政策补贴较小,所以百家争鸣,每家都有自己方案。标准因为现在都是研发阶段,只有一些民间联盟,大标准就是强制的每个国家的规定,技术不成熟不会用在量产车,这个不用担心。
引用 @roadrush 发表的:毛线,车载传感器和处理算法要是可以自己识别完整,根本用不着高精度外援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主要是没人问我就不知道咋写。。。
引用 @推背感 发表的: B总,我比较好奇bba车里头的中控屏要多少钱,比如5系,e级这种大屏
引用 @Borderland’ 发表的: 目前车载显示面板价格8英寸屏在40-50美元,10英寸在60-80美元,12英寸屏在100-120美元,触控屏价格会比显示屏贵80-100%且有波动~
1.智能驾驶 ,别看那些新闻和自媒体吹也好,发布也好,行业里大家脱裤子都知道什么样,
汽车能使用的自动驾驶仍在L2-2.5之间,短期内L3很难突破,主要的门槛在于整车厂、软硬件集成商、算法方案商是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而不是完全合作的关系。这对这个行业快速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制约。
所以各种华为l4啥玩意的合作测试,落实之路还漫漫。
——看样子跟自动驾驶没啥关系啊。我觉得没有智能到汽车的本质上去。非黑。
这就是我讲的一点,大家被以往的车评人和自媒体带来的误区。
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息息相关的,智能座舱是中枢大脑。我拿比亚迪几举例,比亚迪bae研发的是adas,以下资料供源头是比亚迪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经理高明,这是他的原话:
智能座舱里的adas 是基于雷达的控制系统,还有基于摄像头的控制系统。
智能汽车一共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车云和智能电动等等,行业内智能驾驶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你理解的
和自动驾驶无关就没有到汽车智能的本质上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认知错误。
那些高配车的雷达在车头车标附近,也有把摄像头放在座舱中央后视镜附近。
智能座舱总不能涵盖全车包括车头车中车尾吧?应该是限定于跟驾驶员交互的范畴,至于智能座舱用来交互的数据、图像、声音,那就是由智能驾驶、智能云等其他系统来提供。
话说智能驾驶、座舱、云等等这些分类有严格边界吗?技术是百家争鸣还是形成了某种企业联盟、标准联盟?
就和电脑网络一样,是一个总体组成部分,忽有涉猎,就比如自动驾驶一定会联到1车联网,2.汽车电脑处理芯片 ,这个时候就要求芯片运算量整体的车机互联协作,都是相通的,只是各自企业的技术方案不同,
技术各自不同,主要是算法基础,各自车企找各自的技术方案支持,现在还都受制约与政策,反而智能座舱政策补贴较小,所以百家争鸣,每家都有自己方案。
标准因为现在都是研发阶段,只有一些民间联盟,大标准就是强制的每个国家的规定,技术不成熟不会用在量产车,这个不用担心。
主要是没人问我就不知道咋写。。。
所以目前来看,单方面对算法/集成这类行业内单一投资收益是弱的?
涉及到基于雷达/摄像头的控制系统,还有智能云及网联的入网,
行业内有统一标准吗还是各玩各的?
这个几乎没人要投资吧,都是各个企业自己拿自己的钱闭门搞,算法+芯片是自动驾驶的大脑,算是核心科技了,企业都当宝贝自己搞
我之前开过一个脑洞,现时代汽车会向怎样的方向去发展。一个是从动力总成或者动力来源来讲会形成复合化的多种能源协同工作的方向,即用油、用电、用燃气、或者也可以用目前不太成熟的氢能源。可以想象未来无线充电是对现阶段电储备技术瓶颈的很好地补充,而无线充电是现在看来比较安全和经济的充电方式。
一个是智能方向,我觉得不会轻易出现汽车ECU与家用设备联网的大通铺,而是会形成一种通过AI识别的定制型智能汽车系统,会关联车载导航使用习惯、驾驶坐姿与视野水平、悬挂性格、变速箱和发动机的动力调教取向这种,但是车载信息为了安全起见一定是个闭环的概念,不能对外暴露。
智能座舱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业内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大家都各玩各的,这也是好事儿。
那“”整车厂、软硬件集成商、算法方案商是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这种互相限制的情况
为什么会互相限制呢?
所以核心还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的程度极大影响座舱的变化,我觉得你讲自动驾驶应该看得人更多,座舱交互提升个人感觉都是不痛不痒的功能,比如显示技术hud全息投影什么的,还有操纵上像手势捕捉,语音交互这些,可能就是增加所谓的高级感吧
存储方面有个三星牵头,总线方面有英特尔,通信方面就是几个大佬一起牵头,IT业升级换代比较明朗。
汽车业群雄逐鹿,未来肯定要挂掉一大半,说不定国内企业要被国际巨头坑惨。
这个太多了,对人的方面就是大控制
不止控制汽车的行驶操作,座椅空调等等都连到一个芯片,一个域控制器控制,这是服务消费者方面。
企业方面,soc芯片运算能力,国内芯片如何达到车规级别的运算能力,国内的趋势一个就是芯片,国产可靠性受人质疑,整车厂不敢用,除非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芯片像是地平线、寒武纪他们的非常专业的人工智能芯片,才敢用,通用芯片是没有敢用的。这里就是英特尔、高通这样的企业在里面操作。当然高通的车规级也不够。原来的企业以NXP和TI为主。
还有系统方面,液晶仪表基本都是qnx系统,因为安全可靠,bath都在做系统,包括华为的鸿蒙。
qnx和安卓又都有各自解决方案,这个能延伸讲很多
再者,人机交互的解决问题,部分车企讨好用户,智能体验需要非智能去实现。非智能就是原来的物理控键,原来手一点搞定,非要语音还要输入写字。传统的内饰在人机交互可做大量的优化,传统的内饰、座椅、车窗、氛围灯这一块,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但是只把目光放在三个屏上,有点局限性
如果是自动驾驶的话,楼主参加的会就应该是主要讨论雷达、红外、光学等传感器以及对应算法了。因为是汽车一个有机整体,我估计智能座舱的会一定涉及其他方面相关信息,但是它本身主要功能不是解决自动驾驶问题。
牵扯到商业化,
零部件企业供应零部件
整车企业负责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
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技术服务
服务运营商负责车队的管理和运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方面支持
核心问题犬牙交错,跨领域合作问题太多了
自动驾驶主要是和车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可以看作一个外包整体,夸张的说即插即用。
核心问题很简单就是传感器,之后就是处理器来解决问题,它的精确度和传感距离在第一感知层面就决定着车辆能否安全行驶。
所以说的意义不大,所有企业都是解决这个问题而已,未来发展也就是能否解决,机器视觉几乎都是唯一方案了
但自动驾驶是最大的难点,假如未来某个企业搞出统一的标准(像博世搞出can总线一样),别家必须遵守这个标准时就很难与之抗衡了。搞智能座舱、智能云的企业都要基于这个企业的标准开发——就像大部分造智能手机的企业都要基于安卓去开发一样。
感觉b总和德赛西威有点联系
长沙这边已经有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在跑了,楼主怎么看?
现在很少有听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融资的消息了 B总觉得这些初创公司今后会怎么发展
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还有希望受到资本市场青睐么
毛线,车载传感器和处理算法要是可以自己识别完整,根本用不着高精度外援
原来敲敲键盘就能聊什么是智能…txt智能?
凡是政策补贴多的,行业乱象也多;
凡是没有补贴企业坚持在做的,不时也能一鸣惊人
你要知道车载传感器和算法的硬件成本适合大范围普及吗? 还不需要高精度和高数据外援?
L2和低密度还差不多, 要达到L3 L4级别的车和车 车和计算中心 都是很复杂的一套支援与被支援的复杂结构。
智能座舱听着高大上,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广告上能多写点功能,多骗点钱。开车除了仪表盘,音乐,空调和导航,你还要看什么,还要跟附近的车摇一摇加好友么?
智能驾驶也是扯淡,就中国这路面状况,3车道并排5辆车挤着走,旁边还有电动车来回穿插,人都开不好呢,你让车自己开?撞死人算车的还是算司机的?
就跟这儿骗钱吧,迟早都得垮掉。
毕竟是要出人命的东西…
国内业界有什么企业在搞这个吗?
我听说很多直接越过L3,直接研发L4
这个adas交互做的怎样?算智能吗 比国内市面上别的车机什么水平?
目前车载显示面板价格8英寸屏在40-50美元,10英寸在60-80美元,12英寸屏在100-120美元,触控屏价格会比显示屏贵80-100%且有波动~
了解了,并不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