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女朋友气死我了,买了cc9美图定制版

q
qwxqwsean
楼主 (未名空间)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要花上万元。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再装回陶罐。 问我什么意见,我说是否胡扯,我呆了一两天就离开了,可能他们后来
并没有这么做。

我自幼并非在家乡长大,对乡下的风俗几乎完全不懂,也不信,也不遵从,被村民们批评耻笑。

客家人是一个很弱的族群,历朝历代在科技文化政治上都极少名人。

近代和客家有关的较大的事件,一是太平天国(基督邪教),一是广东的土客大战。

广东的客家人和说白话的人在1850年前后打了十几年,死伤几百万人,由清军调解干预停战,算下来客家人略败略吃亏。 土客互屠主要为了争夺珠江三角洲以西江门台山等
地区,战后客家人都被从这些地区赶走了。 今日东莞深圳的土著说客家话,但客家人
主要呆在粤北粤东的贫瘠山区。

客家人仅民宅围屋很特别,其它几乎没有太值得一提的特色文化,也没什么成就。

客家人的战争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不然也不至于在中国混了几千年,至今只能生活在两广江西的穷山区里。 从来都不擅长攻城略地,混得和苗瑶等弱势少数民族差不多。

客家人不团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虽然会说客家话的人都算客家人,但两个客家人并不会因为两人都说客家话而互相给面子。 仅是说客家话的人而已,客家人相互
之间并不认为是一个需要团结在一起的一个群体。

美国的唐人街是因为台山人聚居,台山人自称唐朝移居广东,自称唐人。 客家人是唐
末和宋朝移居广东,比台山人略晚,客家人并不强烈认同唐朝,也不会自称为唐人。

看土客大战的历史,客家人和讲白话的台山人在当时应该是互屠的死对头,但今日完全看不出讲客家话的人和讲白话的人有任何历史遗仇。
f
fading
2 楼
客家人本来就是北方被押解过去的犯人流民。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
: 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
: 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 要花上万元。
: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
: 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
: ...................
q
qwxqwsean
3 楼
押解个屁,客家人都是全民一起迁徙,有自己的界限分明的地盘,很少和其它族群混居,经常整个县,或连片的几个几十个县,都是说客家话的。

清末土客大战争夺珠江口西岸的地盘,客家人战败,就全体撤离了珠江口西岸。

但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的土著,就都是说客家话的,没有说白话的,客家人一般不和其它族群混居。  

【 在 fading (fad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家人本来就是北方被押解过去的犯人流民。
f
freedom9080
4 楼
是吗?
我听说他们是逃避战乱的
【 在 fading (fad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家人本来就是北方被押解过去的犯人流民。
f
freedom9080
5 楼
客家人不团结吗?
实在可惜,可能是传统,喜欢逃避
潮汕人似乎比较团结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
: 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
: 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 要花上万元。
: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
: 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
: ...................
f
fading
6 楼
何志成在《文化惠州》2014年第九期中撰文《明清时期惠州客家土著化过程》中,将明清时期惠州、潮州、梅州、闽南、赣南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按旧志书的习惯统称为“流民”、“ 流寇”、“ 山贼”, 并指这此流民、贼寇就是客家人的祖先。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押解个屁,客家人都是全民一起迁徙,有自己的界限分明的地盘,很少和其它族群混居
: ,经常整个县,或连片的几个几十个县,都是说客家话的。
: 清末土客大战争夺珠江口西岸的地盘,客家人战败,就全体撤离了珠江口西岸。
: 但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的土著,就都是说客家话的,没有说白话的,客家人一般
: 不和其它族群混居。  
D
Dower
7 楼
二次葬在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里普遍
而且广泛见于马来西亚,印尼,甚至马达加斯加
应该是古代马来人族群的习俗
q
qwxqwsean
8 楼
不是流民,而是战败后全体一起迁徙。 

假设客家人在两千年前曾在河南省有地盘,被其它族群击败后,客家人就全民男女老少,带着耕牛和随身财物,迁离河南,比如去江西福建广东某地攻打出一块地盘重新定居,在那儿生活几百年后,再次被其它族群击败,则又再全民往南方迁移,再攻打出一块地盘再次重新定居。

客家人只能往南,往西迁移,因为客家人战斗力不行,打不过北方人,只能欺负南方的畲苗瑶壮等族。

 

【 在 freedom9080 (80后)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吗?
: 我听说他们是逃避战乱的
q
qwxqwsean
9 楼
读客家人的历史,就知道是一部颠沛流离充满暴力和痛苦的战败和迁移史。 客家这两个字,就是颠沛流离的移民的意思,相当于被问“你们是干嘛的?”就回答“我们不是这地方的人,我们是从外地来的。”

设想你们作为中国人已经在美国定居了几百年,并且已经霸占了方圆五百公里的纯中国人居住的地盘。 美国人问你是谁,你回答:“we are guests. we are foreigners.
q
qwxqwsean
10 楼
客家人攻占地盘试图永久定居,但并不是零星的犯罪团伙流窜抢劫。

客家人战败了就全民迁移,另攻占一块地盘重新定居,但并不向胜利者臣服。

假想中国人在美国攻占了几千平方公里土地自己单独居住,有边界清晰的领土,自治,但并不融入白人的主流。 

【 在 fading (fad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何志成在《文化惠州》2014年第九期中撰文《明清时期惠州客家土著化过程》中,将明
: 清时期惠州、潮州、梅州、闽南、赣南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按旧志书的习惯统称为“流民
: ”、“ 流寇”、“ 山贼”, 并指这此流民、贼寇就是客家人的祖先。
q
qwxqwsean
11 楼
中国解放后的民族划分把客家人算成汉族。 其实客家人的风俗和其他汉族人有很大区别,如油水不相容,可以单独命名一个客家族。

从我的粤北家乡的角度看,北边的说湖南话的湖南人,南边西边的说白话的广东广西人,东边远处的潮汕人和闽南人,都像陌生的外国人。客家人和他们语言不通,没翻译就完全听不懂,风俗习惯也相差极大,经济政治利益也不相容,动不动就会和他们打仗,而且打起来血流成河,伏尸千里。 
s
starbox
12 楼
最后一次土客大战是什么时候?
现在还打吗?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解放后的民族划分把客家人算成汉族。 其实客家人的风俗和其他汉族人有很大区
别,如油水不相容,可以单独命名一个客家族。
从我的粤北家乡的角度看,北边的说湖南话的湖南人,南边西边的说白话的广东广西人
,东边远处的潮汕人和闽南人,都像陌生的外国人。客家人和他们语言不通,没翻译就
完全听不懂,风俗习惯也相差极大,经济政治利益也不相容,动不动就会和他们打仗,
而且打起来血流成河,伏尸千里。 
m
mymojo
13 楼
蔡英文就是客家人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
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
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要花上万元。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
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
...................
k
kevinwang
14 楼
老球去过台湾n多次了,至少是少校级别
K
KnightSky
15 楼
网上有很多有关客家和客家人的资料。随便查查就知道客家人的优秀和渊源。
http://baike.baidu.com/item/%E5%AE%A2%E5%AE%B6%E6%96%87%E5%8C%96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
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
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要花上万元。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
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
...................
q
qwxqwsean
16 楼
我家乡的一个常见的骂人的口头禅“斩头鬼”。 客家话的这种词汇,反映客家人历史上生活极为暴力,目睹砍敌人的头,被敌人砍头,人头滚滚,死亡率极高,跟现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一样。
w
wangyangming
17 楼
很多地方都有骂人“杀头的”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家乡的一个常见的骂人的口头禅“斩头鬼”。 客家话的这种词汇,反映客家人历史
上生活极为暴力,目睹砍敌人的头,被敌人砍头,人头滚滚,死亡率极高,跟现在叙利
亚的伊斯兰国一样。
s
svelte
18 楼
现在土客还有村级械斗
P
PT
19 楼
丢人。
客家人是百分百汉人。在网上找找客家人来源有那么难吗?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家乡的一个常见的骂人的口头禅“斩头鬼”。 客家话的这种词汇,反映客家人历史
上生活极为暴力,目睹砍敌人的头,被敌人砍头,人头滚滚,死亡率极高,跟现在叙利
亚的伊斯兰国一样。
j
juanxi
20 楼
客家人是难民。来广东只是为了暂时避难,准备以后还返回中原故乡。骨头装陶罐是为了将来方便带这走,后来就成风俗了
c
choke88
21 楼
客家人应该来自于古代中原一带,因当时战乱而自发逐步南迁,可是由于迁徙的迟了就只能散居在山区跟瑶,畲等族杂居,最后和这些民族融为一体,就这么简单!我有个亲戚就是英德客家,他讲得客家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呵呵!
f
foofy
22 楼
客家人就是明朝初年进入闽西粤东的江西人
k
khabarovsk
23 楼
http://blog.udn.com/amlink/12424736

客家實為畬族後裔,為何客家人不敢承認?

2014/04/11 15:46

唐、宋、元、明時期,贛閩粵邊區活躍著被稱為畬族的少數民族,他們在與漢族的長期接觸和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適應,最後融為一體,成為客家民系的一分子。

畬族的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劉克莊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諭畬》,其文
曰:“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一《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載:“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剽劫,累政。”可見當時“畬民”與“輋民”兩詞並用,潮州所稱“輋民”,與漳州的“畬民”,均同樣指今日之畬族。

畬族”名稱雖然最早見於南宋,但並不等於畬族也是在這個時期才產生的。“其來久
矣”,說明它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根據文獻記載,贛閩粵邊區在“畬民”名稱之前還出現過“峒蠻”、“蠻僚”等少數民族名稱。如:《資治通鑒》卷二五九《唐紀》七五雲:“(唐昭宗乾寧元年)是歲,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黃連洞在汀洲寧化縣南),福建觀察使王潮遣其將李永勛將萬人擊之,蠻解去……。”清嘉慶《雲霄廳誌》曰:“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僚嘯亂”。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不論是“
峒蠻”還是“蠻僚”,都是說的同一個民族,即指“畬民”的先民。

關於畬族的族源,說法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說,一是“百越”後裔說,二是
“長沙武陵蠻”後裔說。筆者贊同後說,即主張畬族不是贛閩粵邊區的土著,而是外地遷入的少數民族。畬與瑤、苗同源共祖,最早,可溯源於遠古的“荊蠻”,他們生息於古荊州地區。楚國時,居於楚境內的部分蠻族被迫向南、向西遷徙,從而加速了蠻族重心南移的過程。漢代,畬與瑤、苗的先人,被稱作“盤瓠蠻”。盤瓠蠻的得名,因盤瓠傳說而來。盤瓠傳說,最早可溯源於《山海經》。《山海經•海內北經》卷一二
說:“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郭璞註:“昔盤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中,得三百裏地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也。”此即盤瓠傳說之雛型。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東晉郭璞的《玄中記》、幹寶的《搜神記》、《晉記》,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等,都有類似的記載。南朝宋人範曄將這一神話傳說載入正史《後漢書•南蠻列傳》,足見漢至南北朝其流
傳已相當廣泛,頗具影響。

盤瓠傳說,不僅載諸史籍,而且還被編成史詩,在畬、瑤、苗等族民間廣為流傳。保
留在畬族人民中的《盤瓠王歌》,又稱《高皇歌》、《麟豹王歌》、《盤古歌》,就是一篇七言的歷史敘事詩歌,歌詞長達400多行,內容涉及畬族的起源、遷徙、經濟生活
、政治鬥爭、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被譽為畬族人民的“傳家寶”。其關於畬族起源的情節大致如下:

上古時期,高辛皇後患耳疾三年,宮廷太醫從她耳中挑出一條似蠶金蟲,皇後耳疾頓
消。於是將金蟲育於盤中,天天盼著它長大。不久,金蟲變成了一條長一丈二的龍犬。龍犬遍體斑紋,毫光顯現,高辛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曰盤瓠。當時番王數侵邊境,高辛帝遣將征討,均不能擒勝。於是下詔求賢,告示天下:有能平番者,賜金千斤,封邑萬戶,並妻以第三公主。龍犬得知,即揭榜奔赴敵國,忍辱負重,服侍番王三年,使番王喪失警惕。一日,龍犬乘番王酒醉之際,咬斷其頭,渡海銜歸,獻於高辛皇帝。帝大喜,但因龍犬貌醜,欲食前言,不願將公主下嫁。正在為難之際,龍犬忽作人語:“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便可變成人。”入鐘六日,公主怕龍犬餓死,就打開金鐘,結果龍犬身子已變成人形,頭卻未來得及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入居深山,開山種地為業。先後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出生後,用盤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盤”,名“自能”;次子出生後,用藍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藍”,名“光輝”;三子出生抱去見高辛帝時,正逢天上打雷,遂賜姓“雷”,名“巨祐”;女兒長大後招鐘智深為駙馬,其後裔遂姓“鐘”。從此,盤、藍、雷、鐘畬族子孫繁衍。

漢、晉時期,盤瓠蠻主要活動於洞庭湖西南的武陵(湖南常德)一帶,因地名族,故
名“武陵蠻”。由於受到漢族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他們開始向外遷移,並在遷移過程中,逐漸發生分離。其中較早往西遷徙,進入黔北黔西、川南、滇東、桂西的一支,後來演化成了苗族。於隋唐時期進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的一支,後來形成為畬族。而唐宋時期由湘南越南嶺,分道進入廣東、廣西的則成為瑤族。

隋唐開始進入贛閩粵交界區的武陵蠻,其遷徙的路線是:從洞庭湖邊出發,沿著衡州
、郴州等區域南行至南嶺北麓,不逾嶺而東折湘贛邊,入贛中贛南,再至閩西南而粵東,廣泛散布於贛閩粵三角區,逐漸形成畬族族群。

畬族在贛閩粵三角區流徙的過程中,曾結集於潮州(隋、唐時期的潮州轄境包括今梅
州的大部分縣市)的鳳凰山一帶,並作了較長時期的住留。所以,畬族中流傳著關於祖居地鳳凰山的傳說。如著名史詩《高皇歌》詠道:“龍麒起身去廣東,文武朝官都來送;鳳凰山上去落業,山場地土由其種。……藍雷鐘姓出廣東,廣東原來住祖宗;……廣東路上去安葬,廣東路上是祖墳;走落潮州鳳凰山,住在廣東已多年……”。原來,畬族因居住山林,刀耕火種,是不需交糧納稅的。正如《高皇歌》所詠:“當初掌(畬語稱“住”為“掌”)在鳳凰山,做得何(畬語稱“有”為“何”)食是清閑;離天三丈無糧納,離木三丈便種山”。所以,唐宋時期,畬族人口發展很快,幾乎占領整個粵東地區。清光緒《嘉應州誌》雲“梅地古為畬、瑤所居”。可見畬族對粵東地區的影響是很深的。

宋元時期,由於畬族人口急劇增加,加上其它政治、經濟等原因,畬族復又由粵東向
贛南、閩西等地遷移。流傳在閩東、浙南畬族中的《畬族祖先傳說》這樣說:“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鳳凰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官府知道了,要他們按地納糧,照人抽稅。他們交不起糧稅,官府派兵圍剿。在交戰中阿郎和愛蓮(畬族的男女祖先—引者)不幸犧牲。他們的勞動成果被官府霸占,迫使其子孫逃離鳳凰山。” 子孫後裔雖然遷走了,
但結集地烙下的信息卻是深刻的。因此,鳳凰山之與畬族,就象寧化石壁之與客家人、南雄珠磯巷之與廣府人、洪洞大槐樹之與華北人一樣,都是移民史上象征意義極強的“祖居地”。畬族與歷史時期遷入的漢族一樣,對於贛閩粵這片廣袤的山區地域來說,也是移民。因此,他們與不同時期遷入的漢族構成了雜居錯處的格局。如贛南,據清光緒《江西通誌》卷四八“南安府條”載:“當五嶺最東為交廣襟喉,地多瘴,與輋人雜居。”又,“崇義俗雜五方,雖風氣與三邑略同,而輋人附居,多射獵為食”。《衢誌》卷八“風俗誌”載:“龍南山中有畬客,其婦恒終歲赤足與南子雜居作度日,不與漢族通婚,……盤瓠死後,由閩粵播遷處之深山叢中,漸漸闌入衢境。”閩西,據清楊瀾《臨汀匯考》卷三載:“唐時初置汀洲,徙內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雜處其間,今汀人呼為畬客。”粵東,據宋人編撰的《太平寰宇記》載:梅地宋代的民族,“主為畬瑤,客為漢族”。雜居錯處必然打破民族界限,促進漢畬人民的接觸和交往,而這種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便是漢畬民族融合的開始。民族融合的規律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裏,被壓迫階級反抗統治的鬥爭往往成為民族融合的催速劑。宋元時期,畬民反抗統治或起義之事屢見於史,且有些鬥爭是跟漢族的下層平民百姓結合在一起的。如:紹興五年(
1145),虔州、梅州以及汀漳等地蠻僚相繼起義。寧宗嘉定元年(1208),“值江西峒寇
李元勵竊發”,“眾數萬,連被吉、彬諸縣”,後又向廣東南雄梃進,並進逼贛州、南安軍,兵威閩粵贛地區。最後宋王朝“詔以重賞,募人討之”,起義堅持四年之久而失敗。理宗景定二年(1262)漳州爆發了大規模的畬民起義,“群盜益深,距城僅二十裏,郡岌岌危矣。”後朝廷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平息下去。通過這場起義,“畬民”這一名稱才首次在劉克荘《漳州諭畬》一文中出現。畬民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和鬥爭,加速了漢畬人民的交往和融合。特別是宋末元初,面對蒙古鐵蹄的侵擾,漢畬人民聯合起來進行抗元鬥爭,演出了悲壯的一幕。如,宋恭宗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破鄂州,揮師渡江,南宋震驚,詔諸路勤王。時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詔涕泣”,起兵勤王,“使陳繼周(寧都人)發郡中豪傑,並結溪洞蠻;使方興招吉州兵,諸豪傑響應,有眾萬人。” 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龍也組織畬民參加抗元隊伍
,“……乃結峒獠起兵。天祥兵出嶺,震龍接應,復永新縣。”當時另一位抗元大臣張世傑的隊伍中也有一支由畬族首領陳吊眼和畬民婦許夫人率領的“畬軍”配合作戰。他們“聚眾十萬,連五十余寨,扼險自固”,鬥爭持續六年之久。陳吊眼在廣東畬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至今仍廣泛流傳著陳吊王抗元鬥爭的英雄事跡。傳說他後來退守在鳳凰山的一座山頭上壯烈犧牲,今鳳凰山區(廣東潮安縣)仍保存著歷史遺跡“陳吊王寨”。許夫人也是一位畬民中的巾幗英雄,戰死在抗元疆場。民國38年版《潮州誌》有載:“許夫人,潮州畬婦也。景炎元年,宋帝趨潮州,張世傑招義軍,夫人倡率諸峒畬婦應命。二年六月,世傑自將淮兵討蒲壽庚,夫人率所部往會,兵勢稍振。後帝泊淺灣,夫人復率兵海上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與戰死焉,土人義而祀之。” 繼陳吊眼之後,
又有黃華和鐘明亮領導的畬民起義,他們打出“復宋”旗幟,予元統治者以沈重的打擊。這種“抗元”、“復宋”的鬥爭,一方面反映了漢畬民族融合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將大大促進漢畬之間的更加團結和走向融合。

有明一代,各地畬民起義時有發生,如洪武十八年(1385)和成化十四年(1478),
鐘子仁、鐘三領導的閩西上杭畬民起義;嘉靖四十二年(1563)藍松三領導的粵東大埔、程鄉畬民起義等等。這一時期起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畬漢人民聯合鬥爭,其中以正德年間爆發於贛南橫水、左溪、桶崗等地(今崇義縣)以謝誌珊、藍天鳳為首的畬漢民起義規模最大。謝誌珊、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有傳統寶印畫像。”他們“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禦史金澤行令安棲於此,不過砍山耕活;年深日久,生長日蕃,羽翼漸多,居民受其殺戮,田地被其占據;又且潛引萬安、龍泉等縣避役逃民並百工技藝遊食之人,雜處以內,分群聚堂,動以萬計。”正德十一年(1516),謝誌珊、藍天鳳以橫水、左溪、桶崗為中心,發動起義,旋在下新地、穩下、義安等地設營寨80余處,並與廣東高快馬、湖南龔福全等起義相互聲援,轉戰於湖南的桂陽、酃縣、宜章和江西的遂川、萬安、泰和、永新等地,縱橫千裏,聲震朝廷。於是,明朝廷任命王守仁為南贛巡撫,節制贛、粵、閩、湘四省八府的兵力,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給鎮壓下去。這次起義,表明漢畬民族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後,為防範漢畬人民再度造反,王守仁上奏朝廷設立崇義縣治,縣衙就在橫水鎮。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畬民進行壓迫和限制。從此,畬民不敢聚居於一起,一些畬民隱瞞族性或依附漢姓;客家地區畬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以致有清一代直至民國時期,地方文獻資料裏面已很難找到關於畬民起事的記載,在廣大的客家地區,也罕有完整的畬族村落。這表明,漢畬民族融合最後完成,客家文化形態已完全成熟。

節選自羅勇教授的《客家贛南》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民族是社會學概念,講的是歷史和文化認同!嘿!
==
有客家學者聲稱:客家人是漢族中的貴族,從中原移民到現在居住地,是純正的漢人,言下之意,其它漢人就是雜種

我就奇怪,客家周邊有廣府人(以廣州為中心)潮汕人(以潮州為中心) 閩南人(以漳州泉州為中心).江右民系(以南昌為中心),難道客家人是從天上空降來的

在論壇上,客家人和周邊的廣府人 潮汕人 閩南人 .江右民系都大爭吵,感覺客家人喜
歡惹事生非,四鄰厭惡之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矛盾根源在哪裏?
利益,還是其它?

近期看到一部全國性的客家電視記錄片,片頭是豪邁的歌曲,什麽“中原文明的種子
,傳播光明”,但畫面卻是那些擡著龍還是什麽神寵的一群人在水裏奔跑,感覺就是南方山裏人嘛,很落後、愚蒙的樣子,帶來什麽文明也不知道(也許就文字吧),除了歌曲豪邁其他的沒有中原或者北方的感覺。

從人性,習俗,身材看,客家人都與北方人有很大差異。樓主根據史料考證,客家來
自閩和南方山區比較實際。

接受漢族文化,自願融入漢族,以漢人自居,不是漢人是神馬,管他幾百年前是哪裏
人呢?只有狹隘的民族概念才以血緣為標準的

轉貼 淺談清末兩廣土客大械鬥 修訂版 轉載

《被遺忘的戰爭》這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誌等資料,對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廣
東土客爆發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民間大械鬥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和評論。

作者通過多角度分析,指出除了經濟因素,文化、種族(廣府人與客家人)的因素是
暴力發生的強大動因。 
     
  讀後,我覺得應該介紹這本書描寫的土客大械鬥的前因後果了(加上自已的主觀
看法)。
    
  起因:明末清初,珠三角是戰場之一,清兵大屠廣州及在珠三角地區之後,珠三
角人口劇減。康熙初年,為收復臺灣,實行了海禁,令東南沿海各省五十裏的居民全部遷回內地。同時,粵東已開發的差不多了,人口稠密,土地貧齋,加上水土流失嚴重,生存環境惡化,故客家人已經在蠢蠢欲動向各地作試探性的移民了。康熙後期,清政府解除海禁,但是因為缺少開發者,加上粵東人多地少,所以鼓勵粵東惠潮梅之人移民到現在的寶安,江門,中山,珠海等地。當然,廣府人也是這次移民的主力。
      
  經濟原因:土地有限,移***多,加上人口增長奇快,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再度惡化,開始向土人(廣府人,下同)租種田地。“客家占地主”,“地主排客”惡性沖突也時有發生。至十九世紀中後葉,廣東土客之間的經濟矛盾已相對尖銳。 
     
  根本原因---土人的歧視:同一時期,粵東的客家人也有大量移民到江西(很多是棚民),因為爭田地,爭水利等,也產生了不少的小沖突,為什麽沒有釀成像“廣東土客大械鬥”那樣大規模,有組織,長時間的沖突呢?其原因,關鍵是廣東土人對客人的歧視程度令人發指。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語言歧視:土人謂客人的語言“南蠻結舌”、“入耳0曹0曹”,雖也“習土
音”,但不忘“鄉音”顯得與土人不同。    
  2、 風俗歧視,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奇特”風俗又迷信風水的客人
,視‘洗骨檢葬’的‘二次葬’是極端野蠻不開化的風俗。    
  3、 “種族歧視”,雖然客家人和廣府人都差不多模樣,應該屬同一種族吧。但
是因為語言和風俗的迥異,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土人認為客人“野蠻不開化之民族”,和福佬人一樣均是“非粵種,非漢種”,甚至是非人,是“犭客”,“獠”,等。    
  先天原因:在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及不歡迎他們
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女的均是大腳婆,包攬家務活和農活,男的都是半軍事化的戰士,具有極具強略的攻擊性。同時,客家人十分善於修鞏防禦工事,土樓和圍龍屋就是明證。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間,也存在著極端殘忍的鄉族械鬥,這些地鍛煉了‘客家戰士們’。
  
  當然廣東的廣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強悍好鬥”、“奸滑
好訟”,其家族間,大族欺負小族,大房欺負小房,強房欺負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見拙。廣府人也有很強的防禦軍事堡壘--圍村。
      
  主觀原因:(客家人性格方面原因)客家人因長期生活在飄泊離蕩的艱難環境,
及不斷的武裝沖突的環境中,其性格:堅毅剛強、視死如歸、好鬥勇猛、殘忍暴烈、開拓進取、極富攻擊性,且個個都想當頭,結果一個頭都沒得當(洪楊就是明證)知恥達禮、極端的好面子,不容得歧視、極富個性、不團結,剛愎自用,這也是土客戰爭中客家人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太平天國運動中,不但領導層和太平軍有大量的客家人,清兵中也大把的客家人
(俗稱潮勇)等。    
  廣東土客戰爭的導火索(直接原因):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廣東經濟破產,清朝鹹
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總暴動-----洪兵暴動(也叫紅巾軍暴動,起義士兵以頭帶紅巾為
記號,故也叫紅巾軍)(曾經席卷粵西,粵南,粵北)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雖然當時土人客人都有參加了洪兵起義的,土客也有參加民團的。但是天地會暴動(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土人為主,客人不多。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勇為主,民團中的土勇戰鬥力差,客勇是圍剿洪兵的主力。由於官府的支持,客勇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持功氣驕”、“盛氣淩人”。某些客勇以為,他們的美日子來臨了,從此可以一洗當年被歧視,被奴役的恥辱,並且過上土人那樣的‘美日子’。於是,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勇搶掠土人財產、霸占國產及殘殺土人的事件。面對客人的突然“崛起”,土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土人中的“有識之士”(實為害群之馬)也在造謠說“客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土人”,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是客勇們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然後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
守,最終,廣府人憑借人口多,經濟雄厚(可以雇傭湘兵,甚至英法軍隊),加上官兵的助攻下,客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  
   
  據史載,客勇們是相當的殘暴勇猛的,他們的殘暴,主要體現在,破村屠村,基
本不留活口。他們的勇猛,主要體現在,面對著幾萬官兵的圍剿,以三四十人為單位,沖進前進中的官兵群中,橫沖真突,以此來阻擊官兵對客寨的進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彈盡糧絕才投降的。曾有開平土紳譚三才用錢誘騙四十英兵用槍來打客寨,一上岸,這幾十名英軍就幾乎全軍覆滅了,大部被客家人殺掉。但土勇們的戰鬥力雖不如客勇,但也不是省油的燈,殘暴一點也不遜於客勇,每打下一個客寨,也是照樣屠殺。一時間,廣東各地,死屍遍地,慘不忍睹。  
    
  但是,在戰爭中,客家人和廣府人的死法有點不同:廣府人因為有大後方,所以
土寨被破之後,能逃的人都可以得到其族人的蔭佑。客人的寨子如果被破,能逃離的人,因為沒有後方,餓死者眾。戰爭中,大多數土人是死於屠殺中,而大多數客人死於饑餓。而且由於因為客人沒有後方,為了生存,客勇們到處搶掠,這也是客人得不到官府支持的原因之一。客家人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原因除了為了生存,到處搶掠外,還有就是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於廣府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勇們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當地主,但後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包括廣府官員的上訟,廣府人不斷地上訟(因為客人不近省府,上訟者較少),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於偏向土人。官兵的參戰是客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經濟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其實,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廣府人的歧視,是很有道理的。那時候,土人
不但視客人為‘野蠻不開化的民族’,‘非粵種,非漢種’,還說客人是‘犭客’,‘獠’,等。視為非人類了。顯然比現在某些廣府人稱外省人為“撈佬”,“北佬”,“撈松”,“撈頭”等要惡毒的多。作者還認為,其一切的源的均來自客家人的獨特的語言,客家人獨特的風俗與土人格格不入。所以,廣府的一些地方的地方誌說這場械鬥是分聲械鬥,即因為語言不同而產生的戰爭。有趣的事,當時土人說客家話“入耳吵吵”,說廣府話是“中原古韻”。客家人反譏土人的語言“隔縣或隔幾裏路就不能通曉”而客家話“雖因地勢及河流的不同有不同,但不同省份客家人交流,八***九可以通曉”
。而且客家話“最合古韻”。可見,廣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偏執的‘大漢族主義者’,互不服誰。
  
  土客械鬥十二年,紅巾軍起義失敗之後,廣東清政府大規模地捕殺天地會起義農
民。於是地主階級為了本身利益,又挑撥起土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械鬥。這場械鬥從鹹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起於鶴山,延及開平、恩平、高明、新寧、陽江等縣。原來,廣東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遷來,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有土客之分。
  
  自雍正年間,惠州、潮州客家人遷到新寧、開平墾殖以後,土人與客家人和平相
處,達百余年之久。鹹豐四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這時,鶴山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無分土客,同心戮力打擊階級敵人。他們很快就攻下鶴山城。當時,客家地主高三的幼子被殺,他不惜傾家泄憤,與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馬從龍為領袖,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紅巾軍領袖大鯉魚、何困仔等。由是省清政府嘉獎客勇勇敢,並令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余黨。當時,清兵和客勇進入各村搜捕紅巾軍,乘機洗劫財物,傷害及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鶴山土人中的地主階級揚言“客民挾官剷土”,發動土人起來報復。械鬥於是開始。同時(鹹豐四年十月),恩平客勇也因協助官軍平定紅巾軍而掌握了部分地方實權,使聚居雞啼營、尖石、夾水等地的客家人,凡佃耕土人的田,都抗拒不交田租。這一來,直接影響了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土方地主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並進一步霸占客家人的村居和田產,就煽動土人“逐客”。因此,在鹹豐五年,土客械鬥迅速發展到開平、恩平、高明;六年,又波及新寧。新寧的土客械鬥始於那扶。原來,在鹹豐四五年,新寧的土人與客家人見到鶴、開、恩、高等縣械鬥慘劇,觸目驚心,已互相協約和好。到五年二月,開平土客械鬥在鄰近新寧的赤水慘烈地進行著。而新寧縣鄰近赤水地區的三合——大隆洞——深井——那扶一帶,正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這時,新寧縣的土客雙方,互相疑忌。土人在地主當權派李維屏、陳郁良的挑撥下,於上澤設立均和局,於沖蔞設立升平局,於海晏設立捷勝局,編練壯丁備鬥——後來又成立了指揮全局的寧陽局。客方地主當權派鐘大鏞(武舉)和鄭容等,也在深井圩設局,編練壯丁備鬥。到三月,雙方終於在那扶一帶打了起來。嗣後,互立營寨,互相報復,互相燒村搶財物,互相殺人擄人,很快就波及全縣,並與開、恩、高、鶴等縣的械鬥連結起來。那時以知縣洪德芳為首的新寧縣政府,倒向土人一邊,並沒有進行積極的調解,反在火上添油。 
           
  新寧的土客械鬥,一開始就非常慘烈。從鹹豐六年三月至七年二月這一年間,死
人數十名以上的械鬥有二十多次;其中鹹豐六年五月的恩平松柏山械鬥(附近三縣土客會鬥),六月的大門(深井地區)械鬥,七年正月的大隆洞械鬥和豐江——白石械鬥,每次死者達千多人以至四千人。經過這一年的械鬥之後,在土人多客人少的四九地區,客家人站不住腳了,紛紛西遷三合、深井等地,或先遷都斛的蓮花山、員山頭地區,後來又西遷深井地區;而原住在田頭、楊梅地區的土人,也不堪客家人的攻擊,北遷都斛。
            
  土客械鬥是斷斷續續地進行的。鹹豐七年三月至八年六月的一年多的時間內,雙
方只有小接觸,情勢已經緩和了。可是,在地主買辦階級的組織下,不久又把械鬥的火焰鼓吹起來。看!《赤溪縣誌》附錄的同治四年六月總督瑞麟和巡按郭嵩燾給皇帝的奏摺說:“土民驅逐客民起於開平譚三才,各縣從而效尤,大都攔截其輜重,占據其田產,因以為利。”這是事實。鹹豐八年七月,開平籍香港富商譚三才陰謀占據恩、開、新邊區客家人的田產,從香港買回一批紅毛快槍,聯合這個地區的紳士設立“萬全局”。他們招募來外縣流氓數千人,配合土人二萬余人,分隊出擊,打破了恩開邊境和新寧的那扶、深井、大門、三合以及赤水、東山等地的許多客村。這時,客家人又起來抵抗和報復,擊破土村二百余條。至十月,譚三才又與都斛紳士成立“偉烈堂”,招募外縣流氓幾百人,配合土人三千余人,進攻客家人聚居的曹沖。於是,東面又起火了。 
         
  鹹豐九年(1859年)正月,香港英兵(大部分是漢人或印度人)駕駛汽船到赤溪
,上曹沖勘測地形,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當時,曹沖居民突然見到大隊的外國兵登陸,紛紛走避。這件事傳到洋買辦譚三才耳裏,以為客家人害怕洋人,可以借助洋人來壓倒他們,就以失竊案件(未詳)為借口,引狼入室。他與香港英當局約定於五月二日聯合行動,從南北兩面夾攻曹沖。誰知急不及待的英兵,竟於五月一日預期乘艦到達赤溪,由角咀登陸,逕自向曹沖攻擊。駐在曹沖南營的客家壯丁奮勇迎擊,於深灣海邊打敗敵人;另一隊壯丁又乘泥板滑行,取海灘捷徑直奔角咀,截斷敵人退路。這一戰,打死英兵三十余人,又生擒了十余人,繳獲洋槍四十多支,來犯的敵人無一漏網。第二天,譚三才指揮偉烈堂人馬分水陸兩路殺來,又被客家人設伏打敗,遺棄洋槍百余支而退。於是,赤溪人大獲全勝。他們把俘虜的英兵狠狠地教訓一頓,才讓他們駕艦回去。後來,偉烈堂於七月和十一月,又派大隊人乘船向曹沖和田頭發動兩次進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械鬥中,土客雙方人民都蒙禍,唯有官僚地主坐收漁人之利。寨門地區的械鬥結
果就是這樣:土客械鬥最初的幾年,寨門地區客家人勢大,絕大部份土人逃亡陽江。八年十二月,土人紳士容休光等,在陽江與陽江局(土人械鬥機構)聯系起來,招募陽江壯丁***打回寨門。到九年二月,把客家人全部趕到那扶、赤水等地去了。按新寧與陽
江土人紳士的預約,應把全部客家人田地交給陽江局作酬勞(新寧知縣批準)。可是,廣東省清政府這時又下令將客家人田產充公,迫使寨門土人出錢六千貫和交出田地四百六十六畝給陽江局。清政府官吏把一紙命令得來的大量客田投充了,就撈了一大筆錢  

  械鬥中,許多地方的客家人寡不敵眾,連年被迫遷居曹沖的甚多,逐漸把曹沖的
荒地開墾了。鹹豐十年冬,寶安縣客方紳士李道昌等,率領壯丁千余人到曹沖支援,鞏固了曹沖。十一年,客方紳士揚梓楠和吳福堂等又率領大隊壯丁連同眷屬移駐赤溪、田頭,築寨護耕。從此,客家人控制了整個赤溪半島。這一年三、四月,鶴山、高明、恩平、開平、陽江各縣土客講和,新寧縣西路土客停止了械鬥,東路土客也獲得了協議:“劃界西自沖金咀直抵海濱,東自鼠山咀直抵海濱,凡界內屬潮居、矬峒兩都土產悉歸客民;其沖蔞、四九、五十等處客產屬歸土民。”到十一月,赤水、深井等地客方富裕戶四千多人,聞赤溪可以安居,集中大門乘船東遷。出海,突遇海盜陳列仔(海晏人)打劫,被殺及封閉艙內死者達二千余人。
            
  同治元年春天,土客恢復械鬥。八月至十月,新、開兩縣土人***聯合攻占了那扶一帶的客村。客家攜男帶女,向深井、大門逃去。十一月,客方紳士湯恩長(秀才)等設立福同團,以統一西路客家人武裝的指揮,湯恩長為團長。十二月,他帶領壯丁三千余人,護送難民東遷曹沖。他們在廣海城郊的西村一帶,與土人開展劇烈的械鬥。明年年初二,湯恩長指揮客勇攻占了廣海城。這一役,單是土人就死了四千余人。於是省清政府以客家人攻城略地為大逆不道,於三月間派兵五、六千名到廣海,分水陸兩路駐紮,圍困廣海城。至七月,城內客家人缺乏糧食,開城出走,遭到官兵及土人的截擊,死者千余人;其余逃回深井大湖山。
  
  在此之前不久,廣西也發生了土客之爭,與廣東不同,廣西的“土人”不全是廣
府人,還有壯民以及廣西的桂柳人(曾經在修訂前的文章說廣西的“土人”也全是廣府人,這其實是錯誤的),廣西的土客械鬥,與廣東的戰況而截然不同。廣西地貧民瘠,環境惡劣,導致民風彪悍,其民風的強悍程度要遠強於廣東,在廣西境內,無論是廣府人,還是桂柳人和少數民族,都極為善戰,自明代素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之稱,客家人在廣東那裏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但是與廣西本地土人的戰鬥力相比,客家人則要遜色不少。
  
  說起廣西的土人,就不得不說“桂柳人”,其實當時廣西並沒有這個說法,是後
人加上去的,從字面上看當然是居住在桂林和柳州的人,其實所謂“桂柳人”是指廣西境內一切說西南官話的人,此一類廣西土人,最初大規模遷入,可追述到明朝開國,數十萬明軍從四面八方進入廣西,此後與當時的廣西本地人融合,漸漸形成了這一類廣西土著人------桂柳人。桂柳人十分善戰,兩廣官員曾經指出,桂柳人極能戰,恬不畏死,沖鋒陷陣,無所畏懼,視自身為無物,其堅韌程度,世所罕見。
  
  廣西的土客械鬥是太平天國的起因之一:廣西的土客械鬥指清道光(1821~1850
)末年潯州(今廣西桂平市一帶)地區客家人與土人的械鬥。明清兩代客家人從廣東、江西、福建遷到潯州府漸增,主要是從廣東的欽州(現已屬廣西)一帶往北進入廣西,在廣東欽州,客家人與兩廣交界的廣府人和壯民交手,戰場上其實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清政府為了緩和矛盾,把欽州一帶的廣府人和壯民向廣西一帶移民。隨後客家人自以為“得勝”,妄圖向北擴張,隨即與廣西本地土人發生了劇烈的沖突。
  
  廣西當地人把這些客家人稱為來人。廣西土人是在潯州落籍較久的居民包括操白
話的漢人和講壯話的壯民等。來人與土人雜居一方,歷史上就有隔閡,往往因土地、山林、水利、風水、墳山之爭,或男女關系、口角爭吵而激發矛盾,同族相幫,導致械鬥廝殺,世代相仇。1850年10月,貴縣(今廣西貴港市)發生大規模的土客械鬥,雙方有數***卷入,實力相當,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械鬥,客家人一共有3***投入,而廣西本
地土人也有2萬余人投入(曾有文章說客家人人數處於劣勢,其實是錯誤的,客家人在
此次戰鬥中,人數應該還略占優勢,這在清兩廣地方官員在1850年的奏報朝廷的奏折中有記載),雙方互相廝殺40多天。客家人漸漸勢弱,被廣西本地土人擊敗,廣西本地土人對客家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殺戮和驅趕,一時間,客家人屋宇被焚,無家可歸,生命無保,超過10萬多客家人幾乎被廣西本地土人殺光,適遇金田起義,數千幸存下來的客家人即奔赴金田參加太平軍起義。從此,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客家人往後也不斷進入廣西,但是不敢再向廣西本地人挑釁,廣西的土客矛盾,漸漸緩和,但是廣西政府為了防止少數民族起義,強行把少數民族內遷山地,而同時利用桂柳人、廣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牽制防止廣西少數民族叛亂,使得廣西的“土客械鬥”停止後,又不斷發生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械鬥,這是後話,也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反正從此以後,廣西的客家人和廣府人、桂柳人達成了共同的團結。再往後,廣西的民族矛盾也全面緩和,出現了原先的桂柳人會說白話、壯語、客家話;客家人也會說桂柳話、白話;廣府人也不斷有人會說桂柳話、客家話、少數民族也開始會說客家、桂柳、白話;民族之間語言已經漸漸融合,桂柳人、廣府人、客家人、少數民族之間,也已經漸漸融合,出現了比如說桂柳話、白話的少數民族,以及會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廣府人、客家人等等,廣西的內部已經開始融合,但是矛盾也開始多元化和復雜化。
   
  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後,廣東的“烽煙”有起,從1856年起,在廣東省臺山縣發
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土”即講粵語的原住民,“客”即講客家方言、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居民)。這場械鬥波及恩平、開平、陽春、高明、陽江、新寧、高要等縣,因械鬥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有兩三***之多。械鬥雙方抓獲的俘虜,不少被押往香港、
澳門,再賣往美洲充當“豬崽”華工。僅就客家人而言,被土人掠賣或自賣到南美的即達二三***,其他不堪械鬥之苦的農民,亦大批逃往香港、澳門和海外。
  
  兩廣的土客械鬥,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傷亡,損失之大,屠殺之慘,是相當驚人
的。

近代有些人喜觀攀龍附龮,把祖上說的越高越好,如把朱姓都說成是明皇帝之
後,孫姓是孫武的後代,周姓是文王後代。尤其出個高官之類,拍馬捧㘯的都把高官説成是皇裔或某大家或某狀元之後。造假之風無處不在。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現代民族不過是文化上的認同而已,過分劃分民族血統是愚蠢的。而某些人強調所謂
“民族”政策,無非是想撈好處。而想借此分裂國家者,則是禍害。

表面上看,是漢族正統之爭
實際上應該是新舊移民的利益之爭!
客家人是佃農,土人是地主,共黨當年也得益於此!
所以開國元帥裏面頗有幾個客家人!

本就沒有漢人一說,只不過是劉邦建立漢朝得名的人群而已。
北人,多以姜族、鮮卑、滿蒙雜交混合產品,自以漢位居中原作依托。
多以木納呆板註稱,認死理。

目下,香港臺灣的新舊移民利益之爭,又再次甚囂塵上了
香港莫名其妙玩蝗蟲論
臺灣的綠黨就是土人,而藍黨算是外來移民吧
最搞笑的是臺灣,他們現在不是爭誰是不是漢人,而是以日本人為榮了
詳見綠臺人反罵馬英九

客家人是畬族後裔,比較是北方人後裔,從體貌習俗看,更接近實際。樓主根據史料
,可信度較高。
k
khabarovsk
24 楼
http://bbs.tianya.cn/post-free-2670381-1.shtml

【科普】客家人起源于山越,并非正宗中原汉人(转载)

最典型的特征是客家人有二次拾骨葬习俗,这和壮族等百越民族是一致的。
  真正的中原人把祖宗坟墓看的比什么都重,怎么会把骨头装进坛子里?

  其实,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证实,客家人最早的祖先是畲族、侗族等南方土著民族,后来才融入了部分汉人,来源十分杂,习俗上依然保留着百越陋习!

  ------------------------------------------

  《清稗类钞》中关于畲客的描述

  畲客产於处州(浙江丽水),或称其为盘瓠之遗种,与福建之狗头蛮实同一族。其至处州,当在顺治朝,盖由交趾迁琼州,由琼州迁处州也。

  对官长,自称畲客,汉族亦称之曰畲客,或曰客家。若见面相称,则曰我边人,忌用畲字。於妇人亦然,称彼女【第三人称。】,人亦曰畲客女,牧牛马,伐薪,担而卖於市,与男子同处,勤耕作,善歌,汉族称曰畲客歌。温州、金华亦有之,类居深山,金华人则谓其为回人,殆非也。在金华者皆业耕种,间有入伍为兵与制造首饰者。妇女面目姣好,不缠足,蹑花鞋。

  或曰:畲客即社民,在闽、浙间,俗讹为佘民,而又讹为畲客,盖汉时所谓山越者是也。

  安家之民 (他们自称hakka,哈卡人)

  北宋《太平御览》卷780

  又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於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丞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著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皆好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杂五肉,□霍不及之。其俗言:「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

  山哈和輋蛮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畲族、輋民是他族对“山哈”的他称。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 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

  对于挖父母坟的二次葬,客家人可笑的自圆其说

  “中原传统文化认为,安葬祖先骨殖的坟茔是不可挖的,挖之则被认为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缺德事,且要遭受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在将血脉传承列于至关重要位置的礼制社会里,类似断子绝孙、大逆不道之事很少有人敢尝试。然而,客家民系在被迫南迁之时却敢于打破传统文化观念,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掘开祖先坟墓、拾起祖先遗骸随身携带,这表明客家人对祖先的依赖性已远远超过对掘祖坟的恐惧感。”

  罗氏关於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理论其实是一种虚构

  详见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2001年11月 江苏 扬州

  《论客赣方言》 南昌大学 刘纶鑫

  刘纶鑫——现担任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韵研究会理事、中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其主要著作有《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等及论文40余篇。

  山都木客

  随着客家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注并研究木客民族的学者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开拓者当属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蒋炳钊先生,其《古民族“山都木客”历史初探》首先指出,“山都和木客是一个民族”,并确认包括“木客”在内的“山都”是中国古越民族的一种。

  (1)万幼楠教授在《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一文中则指出,“赣巨人”
(即“山都”)与“木客”是同一人种民族,始初称为“枭阳”,秦汉时称“赣巨人”,魏晋南北朝称“山都”,唐宋称“木客”。山都和木客是一种黑矮人民族,乃海洋尼格罗系黑人种中尼革利陀族属下的分支。
  (2)罗勇教授在其《“客家先民”之先民—赣南远古土著居民析》一文中颇有见
地的指出,“山都木客是古越族的后裔,是一个现已消亡了的古代民族”;“古越族与山都、木客均是赣南历史上不同时期土著居民的名称。”
k
khabarovsk
25 楼
http://bbs.tianya.cn/post-free-2670381-1.shtml

【科普】客家人起源于山越,并非正宗中原汉人(转载)

最典型的特征是客家人有二次拾骨葬习俗,这和壮族等百越民族是一致的。
  真正的中原人把祖宗坟墓看的比什么都重,怎么会把骨头装进坛子里?

  其实,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证实,客家人最早的祖先是畲族、侗族等南方土著民族,后来才融入了部分汉人,来源十分杂,习俗上依然保留着百越陋习!

  ------------------------------------------

  《清稗类钞》中关于畲客的描述

  畲客产於处州(浙江丽水),或称其为盘瓠之遗种,与福建之狗头蛮实同一族。其至处州,当在顺治朝,盖由交趾迁琼州,由琼州迁处州也。

  对官长,自称畲客,汉族亦称之曰畲客,或曰客家。若见面相称,则曰我边人,忌用畲字。於妇人亦然,称彼女【第三人称。】,人亦曰畲客女,牧牛马,伐薪,担而卖於市,与男子同处,勤耕作,善歌,汉族称曰畲客歌。温州、金华亦有之,类居深山,金华人则谓其为回人,殆非也。在金华者皆业耕种,间有入伍为兵与制造首饰者。妇女面目姣好,不缠足,蹑花鞋。

  或曰:畲客即社民,在闽、浙间,俗讹为佘民,而又讹为畲客,盖汉时所谓山越者是也。

  安家之民 (他们自称hakka,哈卡人)

  北宋《太平御览》卷780

  又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於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丞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著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皆好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杂五肉,□霍不及之。其俗言:「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

  山哈和輋蛮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畲族、輋民是他族对“山哈”的他称。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 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

  对于挖父母坟的二次葬,客家人可笑的自圆其说

  “中原传统文化认为,安葬祖先骨殖的坟茔是不可挖的,挖之则被认为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缺德事,且要遭受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在将血脉传承列于至关重要位置的礼制社会里,类似断子绝孙、大逆不道之事很少有人敢尝试。然而,客家民系在被迫南迁之时却敢于打破传统文化观念,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掘开祖先坟墓、拾起祖先遗骸随身携带,这表明客家人对祖先的依赖性已远远超过对掘祖坟的恐惧感。”

  罗氏关於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理论其实是一种虚构

  详见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2001年11月 江苏 扬州

  《论客赣方言》 南昌大学 刘纶鑫

  刘纶鑫——现担任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韵研究会理事、中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其主要著作有《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等及论文40余篇。

  山都木客

  随着客家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注并研究木客民族的学者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开拓者当属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蒋炳钊先生,其《古民族“山都木客”历史初探》首先指出,“山都和木客是一个民族”,并确认包括“木客”在内的“山都”是中国古越民族的一种。

  (1)万幼楠教授在《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一文中则指出,“赣巨人”
(即“山都”)与“木客”是同一人种民族,始初称为“枭阳”,秦汉时称“赣巨人”,魏晋南北朝称“山都”,唐宋称“木客”。山都和木客是一种黑矮人民族,乃海洋尼格罗系黑人种中尼革利陀族属下的分支。
  (2)罗勇教授在其《“客家先民”之先民—赣南远古土著居民析》一文中颇有见
地的指出,“山都木客是古越族的后裔,是一个现已消亡了的古代民族”;“古越族与山都、木客均是赣南历史上不同时期土著居民的名称。”
k
khabarovsk
26 楼
http://john380920.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79.html

世界客報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的關係

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的關係

江彥震

在客家先民來到閩粵贛交界地帶之前,此一廣大山區原本是百越民族的世居之地。這些百越民族,在過去的文獻中有著各種名稱:山都、木客、蠻撩、莫搖、理、理撩、山越、桐蠻、桐民等等。這些統稱為百越的土著居民,至遲到南宋時期,已有畲民之稱。客家先民來到此一區域以後,先是與畲族先民在內的各百越族土著錯居雜處,南宋後經由互相矛盾衝突,而融合同化。因此,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的關係最為密切,幾乎到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難以分辨的程度。

畬族自稱“山哈”(山客),意為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畬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據中國大陸2000年的人口普查,畲族有710,039人,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世居地主要
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其次為福建寧德市,全國政協寧德市副主席藍秀珍即是其中之一。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居
住較集中的地區共建有57個民族鄉。其主要姓氏有盤、藍、雷、鐘等。

據謝重光、鄧曉華等學者專家的研究,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是互相學習而相互影響的,促使各自本身的文化更為豐富而多元。先從畲族影響客家的方面來說: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與客家人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畲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受到畲族的影響所致。以婦女髮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髮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繫以紅繩,插以銀簪,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

以前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褲頭闊大,褲檔較深,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著的是布鞋,鞋面由兩片色布縫成,鞋端略往上翹,狀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線繡了花,身上還繫著圍裙,用銀練子繫結,裙子狀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繡有花卉或圖案。逢年過節或串親戚時脖子上掛著銀項圈,手腕上戴著銀鐲子,打扮起來活像個畲族婦女。在衣著的顏色方面,直至幾十年前,客家人還特別喜歡一種叫做陰丹士林的布,其顏色正是屬於青、藍色的範圍。顯然,客家婦女的這種衣著打扮,也是受畲族影響所致。

客家飲食文化受到畲族文化的影響也很廣泛而深刻。客家人很重視的棱米,就是從畲族學來的。在飲食習慣方面,客家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綠荷包飯”、“竹筒飯”,也應是從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土著民那兒學來的。 名聞中外的客家風味小吃“汀州八乾”,有的也與畲族先民的習俗有關。

“畲客開山種樹,掘燒亂草,乘土暖種之”,是畲族人民慣用的一種生產技術,叫做“種畲”或“畲田”。這些與今日畲族的種畲方式相同,而在客家山民的生活中也可見到類似的情形,特別是明清以來有一種稱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燒畲、種畲,與畲民已無二致。於此可見畲族生產、生活方式對客家人民影響之深。

另外,狩獵也是客家人民從畲民或畲族先民那裏學來的一種特殊技能。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和江淮,其地多平原而少山嶺,狩獵在他們的生活中本來並不占突出的地位。但是自從遷來贛閩粵邊大山區以後,與畲民長期相處,耳濡目染,加之環境有了狩獵的可能和需要,遂使客家人民學會並精於狩獵,耕獵結合成為不少地區客家經濟的基本結構。

由於狩獵在畲民生活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獵神自古以來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響,也普遍信奉獵神。 三山國王是在今日粵東客家人中影響最大的神祇之一,不少人認為它是客家人獨有的神明。但其實粵東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從粵東移居臺灣、海南島、東南亞各國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國王。 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為主的粵東土著民族的信仰。而當時粵東的土著民族,應是後來畲族與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因此,三山國王信仰也是由畲族傳給客家的。

蛇是百越民族的圖騰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解釋“閩”字說:“閩,蛇種。”長汀縣西門外羅漢嶺就有一座蛇王宮。古老相傳“沒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宮。”可見這蛇王宮在客家先民到來之前即已存在,它是當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證之一。另外在長汀、上杭二縣交界處,有一座靈蛇山,山麓有蛇騰寺,寺廟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遺跡。

婚俗:過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數夜晚出嫁,男家點蒸子或松明火把迎親,女子婚後第三天即回娘家謂之“頭轉門”。此類做法也頗似畲民習俗。

葬俗:客家人有所謂“檢骨葬”的風俗,其俗在汀州、梅州、贛南,以及與客家相鄰的閩南地區都很盛行。檢取骸骨貯之罐中而改葬焉。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次葬”;檢骨改葬之時必須用布把骨骸擦乾淨,稱為洗骸,故又稱“洗骨葬”。此俗的來源,以前論者多歸之於客家人濃厚的敬祖觀念和多次遷徙的歷史原因,或歸之於爭風水。其實這種風俗也是古代荊楚蠻、五溪蠻和百越民族的舊俗,客家此俗源於蠻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與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古代湘贛閩粵土著互相融合和同化的產物。

過去論者常把客家婦女不纏足歸因於客家先民常處在輾轉遷徙中,不能沒一雙大腳。其實客家婦女不纏足實系受蠻撩風俗影響所致,客家婦女之勤勞能幹,都是歷史上受僚蠻風俗影響所致。閩西、贛南也有相似情況,其原因亦複相似。既然客家婦女承擔著這麼繁重的生產和生活事務,當然不能作小腳女人,只能作大腳“蠻婆”。

現在的畲民,除了分佈在廣東羅浮山區的少數人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或者說操與
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語言。這固然反映出客家先民語言對當時土著語言的巨大影響,但土著民的語言也影響了客家先民的語言。例如在辭彙方面,據語言學者研究,客家話中表示女性長輩稱謂的詞尾“娓”等十四個土俗字,在漢文辭書中查不到這樣的詞,或雖有其字而詞義不同,因此這些詞都有可能是客家向土著借用的。在語法方面,客家話中的語序與普通話顛倒,又有“來去”並用只表“去”的意思,這些都與一般漢語不同,而與泰語、苗語等某些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相近。可斷定為受百越語影響所致。換句話說,就是客家先民的語言受土著語言的影響,融彙而成為客家話。

再就客家文化對畲族文化的影響來說,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和江淮,在經濟和文化上比土著居民先進,他們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久後都為畲民所接受,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學、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宗族組織、宗法制度等等,都給予畲族巨大的、多方面的、強烈的、深刻的影響。如宗教信仰,客家先民入居贛閩粵交界區域之後,他們帶來的佛教、道教,對土著民的民間信仰即所謂“土神”、“淫祀”進行了競爭,結果是佛教、道教獲得廣泛的傳播,連土著民也有不少接受了佛教、道教,但佛教、道教本身也改變了原來固有的面貌,摻進了不少巫術的因素,變成一種適應當地固有文化的民俗佛教、民俗道教。如民俗佛教的定光佛,民俗道教的塗、賴二公,就是客家先民帶來的宗教在同化與被同化的過程中被土著民族接受的二則典型事例。

在社會風尚方面,客家文化對畲族文化的影響,以門第觀念、中原正統觀念的封建禮教觀念表現得最為顯著。門第觀念是士族制度的產物。唐末士族退出歷史舞臺,但士族重門第的觀念卻頑固的保存下來,長期支配著人們的思想,特別是支配著官宦士大夫階層的思想。

土著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與漢族不同,本來並沒有類似於漢族的門第觀念,特別不會有漢族的郡望和漢族的官職。但與客家人錯居雜處久了,受到客家門第觀念的薰染,竟然視自己不是出自顯貴郡望、祖上沒有任過漢族官職為丟臉,甚至以自己的土著出身為羞,也想方設法偽造族譜,把自己粉飾為漢族名門之後。客家社會流行的另一種風尚是中原正統觀念,以來自中原為榮,以南蠻出身和中原之外其他地區出身為恥,進而影響至土著民族。

土著民族剛剛跨過氏族部落制的社會發展階段,本沒受到封建禮教的浸染,在人際關係上沒有漢族三綱五常那一套,男女之間的關係也比較開放自由。後來由於客家先民中官宦士大夫階層之社會意識的影響,也由於一些地方官的整治,不少土著民也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倫常思想,並且表現在實踐上。總之,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的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互相同化,都是廣泛而深刻的。不過,客家文化對於畲族文化的影響比較明顯,人們容易認識和接受;畲族文化對於客家文化的影響已消失在歷史的過程中,比較難於覺察。客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活力,就在於它的開放、相容,在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畲族和其他民族、民系文化的有益養分。我們要弘揚客家文化,就必須正確認識這層道理。[990807]

張貼者: 世界客報(The World Hakka Report) 於 上午8:25
k
khabarovsk
27 楼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minhak.htm

基因研究已確認,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他們先被漢人武力征服,然後漢化,再認敵人為祖,自認漢人。也就是百越人亡國又亡族,被異族殖民統治兩千年而不自知,即使體質、面貌的差異清楚可見(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且胡漢
本同源)。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皇民化因時間不夠長而失敗了,但漢人對中國南方人的〝漢民化〞(漢奴化)則是史上滅族最成功的典範。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漢武帝滅閩越時福建已有超過百萬人

(摘錄<台灣人的族源>,收錄在2016/12出版的《台灣人的族源、夢經絡靈異、及其
它》)
◎長江南北的中國人同文不同種

現在(2002年)仍經常有人說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但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
已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人〞是同文不同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與中國《人民网.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8/2756676.html )。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與台灣人同種的只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西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估計二族群混血比率的方法
中國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
著。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証據。科學家使用的原理很簡單,以血型為例,假設甲與乙二族群中屬A型的人的比率分別為 P1 & P2,若丙族群有x 比率的基因是來自甲族群,(1-x) 比率來自乙族群,則丙族群
中應有 Pm =x*P1 + (1-x)*P2比率的人是A型,由此可推導出來自甲族群的比率 x =(Pm-P2) /(P1-P2)。

◎中國免疫球蛋白類型的分布顯示南北方人血緣不同
但若二族群中屬於A、B、O型的人的比率都很接近,血型就不是好的指標。好的指標其頻率差異要大,且不受環境適應的影響(最好又容易分析,可得到大量樣本)。1991年中國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18(2):97-108)發表了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
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布,發現有兩個單體型Gm1,3;5與Gm1;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如下表:
摘錄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18(2):97-108趙桐
茂的免疫球蛋白數據(這裡只列二個分型):
省市.縣市(人數)Gm1,3;5.Gm1;2..縣市(人數)Gm1,3;5.Gm1;2
河南.洛陽(149).28.26%.39.35%..商丘(112).24.04%.35.48%
浙北.肖山(100).34.32%.37.34%..寧波(104).39.19%.33.16%
浙南.金華(115).50.84%.19.89%..溫州(150).52.01%.25.56%
湖北.黃石(126).53.91%.22.91%..武漢(116).49.99%.18.19%
江西.南昌(104).54.59%.23.86%..宜春(150).59.85%.15.81%
湖南.長沙(140).60.78%.21.63%..韶陽(132).63.76%.18.10%
四川.重慶(136).62.94%.11.54%..成都(194).62.09%.16.84%
福建.福州(088).59.47%.18.36%..廈門(115).64.55%.21.12%
粵東.汕頭(110).58.46%.16.79%..梅縣(092).71.71%.11.76%
兩廣.廣州(144).74.09%. 9.58%..柳州(227).66.76%.14.50%
浙江景寧畬族(120).75.44%.11.06%
廣西南寧壯族(113).77.19%. 3.62%
廣西侗族(199)...81.05%. 4.56%
貴州台江苗族(114).87.51%. 9.07%
貴州三都水族(119).92.11%. 3.93%
河北青龍滿族(104).18.00%.49.92%
西藏拉薩藏族(103). 6.05%.56.24%
內蒙呼和浩特蒙古族(106).28.55%.40.90%

若作較為保守的估計,以商丘、閩客與畬的Gm1,3;5頻率 P1,Pm & P2用上述公式計算混合比率 x,則廈門、汕頭、梅縣人分別有21﹪、33﹪、7﹪的北方人血統。若以洛陽、
閩客與畬的Gm1;2計算,則分別有35﹪、20﹪、2﹪的北方人血統(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民族的混合是複雜、多元的,取樣上也會有誤差,結果難以完全一致,但已充分顯示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體都是南方的民族(佔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中國南方人父系主要是漢族」的結論不可靠,因M122、M134的出現都超過1.2萬年
另中國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與2004年(Nature
431:302-305)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體(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可世代相傳而不變)與母系粒線體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
)單倍型的頻率分布,結果顯示各省〝漢族〞Y單倍型的分布相近。南方各地父系與母
系來自漢族的比率如下表:

省市.縣市(人數)北方父系..(人數)北方母系
江蘇.南京(100)0.821.....(67)0.786
上海.上海(055)0.902.....(56)0.833
浙江.杭州(106)0.763.....(61)0.540
江西.南昌(021)0.829.....(23)0.424
湖南.長沙(015)0.657.....(16)0.490
四川Weicheng(063)0.713.....(70)0.498
福建.長汀(148)0.966.....(54)0.248 (客家)
廣東.廣州(064)0.669.....(68)0.068
廣西.田林(026)0.608.....(26)0.249

福建、廣東人父系遠祖約有2/3是漢族,而母系則只有25% & 7%。但金力的父系分析主
要是根據Y染色體的單倍型M122 & M134(或稱O3 & O3e),後來其他人作更多更廣泛的採樣後發現, M122其實大量分布在黃種人中,並非金力樣本顯示的漢藏特有單倍型,
苗傜、壯侗每族十幾二十幾人的樣本(M122很少)可能不具代表性,因此父系2/3是漢
族的結論已不可信。但母系低於1/4的結論則與免疫球蛋白的符合。 1.2萬年前冰河期
結束,黃種人開始大量從南方擴散到北方,壯侗、苗瑤、漢藏都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可能有共同祖先,故中國各省各型Y單倍型的分布很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接近現代
的分布,而不是因漢族南下。還有許多中國人把某些南多北少的例如O1說成是越基因,另一些北多南少的例如O3e說成是漢基因,然後大談漢、越在近2千年內如何混合,但這些型的出現都超過1.2萬年。【3000年內出現且數量夠大的可能是周文王的Y染色體,或北方人中約佔5%的白種人Y染色體,它們才可以作為北方人向南方擴散的〝追蹤劑〞。
】袁義達等人<宋朝中國人的姓氏分布與群體結構分化>則發現中國南北方人姓氏的頻率分布不同,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併,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夷山-南嶺形成明顯的分界線,南北兩地〝漢族〞姓氏血緣相差甚遠。

◎漢武帝滅閩越時福建已有超過百萬人,廣東二百萬以上

其實〝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只遷到蘇南浙北而已,離福建仍甚遠,而有所謂「八姓入閩」,可見人數不多(陳元光之父陳政帶3600人就有58姓)。上海師大潘悟云<…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指出《漢書》上的記載:南越王趙佗上書給漢文帝自誇「老夫…帶甲百萬有餘」;吳王劉濞造反時,說南越「皆不辭分其兵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萬」;淮南王劉安向漢武帝說閩越「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西元前111年有廣西、北越的
「甌駱四十餘萬口降(於漢)」。趙佗是秦始皇在西元前219年派50萬南平百越時的副
將,「處粵四十九年」後的甲卒應都是本地招募。若南越「分其兵」就已三十萬,那全部兵力當然多得多;南越被閩越攻打時還需求援於漢,而漢武帝也確實派出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攻閩越,可見閩越擁兵數十萬應不假,而男女老少人口應是兵力的4倍以上
,應有百萬。而廣東則應有二百萬以上。閩越早已是種稻的民族,鐵器的使用也已相當廣泛,普及到生產與生活的各方面,且能立國,當然有一套制度,福建絕不是地曠人稀。雖《史記》說漢武帝滅閩越後「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但把幾十萬種稻人民送到600~1000公里的北方去種麥是不可能的,頂多只能流放統治階層。唐初(約
670年)陳元光父子、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兄弟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與5000人,而據《通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福建已有官方統計(通常為徵稅)人口54萬,
實際應多得多,故福建人的祖先其實只有極少數是來自北方。1279年蒙元滅宋時,可能也有數萬南宋官兵入閩定居,但他們多是南方人,且1079年福建已有人口428萬、1210
年有625萬(見袁義達論文的表1)。

而即使父系遠祖是漢族,Y染色體上的基因數只有78個,只占全部基因數(據2003年的
估計在二萬到二萬五千之間)的千分之四,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類似一把鑰匙,與男性有關的功能仍在其他染色體上。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人、有白人,你說他們同種,都是Anglo-Saxon或英吉利族嗎?

◎福建、廣東、客家人的國–閩越、南越、南海(畬族)

中國學者李伯謙把代表越族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涵蓋蘇南、皖東南、浙、贛、閩、粵
、桂)分為七個區,其中有包括福建、浙南、台灣的閩台區,包括廣東、廣西東部的嶺南區,包括漳州、潮汕地區的粵東閩南區(目前屬閩南語區)。漢初這三個區有三個越人的國:閩越、南越與南海(以上見蔣炳釗等合著的《百越民族文化》)。唐朝以前漳州、潮州、汀州、梅州均為畬族人的聚居區,唐初與唐末漳州兩度被均是來自河南淮河地區的陳元光、王緒的軍隊征服,這些河南人在福建生根,不斷與當地人通婚,加上畬族人隱藏自已的族屬,而終致平地畬族的滅亡,取漢姓後所有人皆認北方漢人為祖(且好稱名人之後)。即使是深山裡的畬族(漳州靠海山區也仍有幾個畬族鄉)也已幾乎漢化,只差沒忘記自已的族屬而已,畬族講一種近似客家話的語言。客家人有〝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但真正的祖宗言早已消失。中國六十三萬(1990年)畬族人中只剩廣東惠東一帶有九百多人使用一種被歸入苗瑤語系的畬語,但也有學者(游文良,見施聯朱等編的《畬族歷史與文化》)指出,惠東一帶的畬應是瑤或受瑤強烈影響,惠東畬語其實可能是瑤語而非畬語。

歷史上的百越是指壯侗(傣Daic)語系諸民族,南蠻指苗瑤語系諸民族,這兩語系雖也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但中國以外的語言學家認為它們與漢藏語系無關(屬不同的超語系,可上網查詢)。中國學者鄭張尚芳1991年發現(見董楚平的《吳越文化志》,人民出版社)西漢劉向所記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 得與王子同舟…)及《越絕
書》中記錄的<越王句踐維甲令>的古越語發音與古泰國話相通。

◎中國客家人的主體–畬族

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游耕族,自稱〝山哈〞,〝哈〞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志》,人民出版社)自稱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從分布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體分布(金力只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槃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蠻,故可能是蠻與越的混合,即閩越(閩南語的閩、蠻同音,說文解字「閩,蠻之別種」,苗、瑤人自稱Hmong 與
Mien)。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體也是越人),故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福建的族群很複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漢語方言的形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

◎台灣人的百越與南島成分遠大於漢

而台灣的閩語、客語人,根據馬階醫院林媽利的HLA(白血球抗原)研究,則帶有約13%的高山族基因(2001年公布),或52%的南島族基因(2007年公布,見附註1)。從文
化相似性上看(上述的越文化〝閩台區〞),台灣平埔族的祖先應有很多是來自福建。杜正勝<番社采風圖解題–…>:「1896年伊能嘉矩調查北投社、毛少翁社,謂其男子體貌似中國人,女子年老者差別大,年少亦無大異,…。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忽那將愛、宮內悅藏和金關丈夫等學者有系統地調查平埔族的體質,包括羅東、大社、烏牛欄、新港、頭社、左鎮和萬巒等地,總結報告認為平埔族在體質人類學上,與其他高山族相近性小,而較接近漢人。」而即使是高山族也含有越的成分,因根據金力等人的研究,高山族的Y染色體頻率分布與海南黎族、上海良渚文化時期的古越人的類似【中國學者
連台灣高山族的Y染色體都已研究過,必然也研究過台灣閩語人與客語人的,但結果卻
一直祕而不宣,似乎成了國家機密,耐人尋味】。不管實情如何,台灣人基因中原住民(高山族+平埔族)的比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台灣人百越與南島(高山族+南洋族)的成分遠大於漢是可確定的,故台灣人雖講漢語但不應自稱漢人(用英文溝通的人也不應就自稱英吉利人)。

◎台灣人應該是閩客化的平埔族,而平埔族有過半祖先來自漢化前的福建

從史料看,1683年滿清據台時的台灣閩南、客家人應少於5萬(滿清政府把壯丁撤回原鄉以免他們在台灣作亂),但1811年時台灣人口卻已達179萬或194萬,只歷時128年約
四代人,而這期間清政府禁止人民來台,甚至禁止官員攜眷。這令人懷疑台灣人的祖先其實大多數是平埔族。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台灣人組成:母系74%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2007年8月公布的是:母系48%福建,47%南島族(高山族+南洋族),5%
日本。但近400年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幾乎沒變,為何唐
山母系會高達74%或48%?自然的解釋是平埔族有過半母系來自漢化前的福建!看來這結論已很難避免。四百年前的平埔族就已經長得像福建人,是百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族,台灣人的福建祖先並不是在近四百年內來台,而是在2000–6000年前。根據考古資料,6300年前「中國南部農人」開始進入台灣;而平埔族沒有漢文化的跡象,應是在福建人漢化以前就來了。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可上網查詢,或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immi/sini-immi.pdf ),〝外省籍〞約占台灣人口的13%,其中籍貫在古南蠻與百越地區的占75%,若不計入鄂、皖、江、浙,則有47%,還有不少人有台灣母親。所以台灣九成三以上的人都不是漢人,而屬南蒙古人種。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周公孔子,李白杜甫,…三千年文化,四大發明,都是別人的歷史,炎、黃、蚩尤都不是我們的始祖。所謂五胡亂華,那是北方民族內部的事(附註2
),且據學者估算,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並非南方人所稱的胡族。游牧
民族一波波地南下與東進其實是始於黃帝族與周族(附註3)。所謂中原人南下(其實
南京在洛陽的東偏南26度方向,只差2.6緯度,相當於台北與高雄的緯度差),只是到
蘇南與浙北而已,且只是文武官兵(但今日江南人已接近北方人),到閩粵的很少。

【附註1】林媽利醫師在2006年徵求100名志願者,並加入東南亞島嶼與大陸族群,分析台灣閩客語人的基因組成,2007年8月在自由時報略述她的的新結果如下:(南島族=高山族+東南亞島嶼族群)
高山族..南島族..亞洲大陸..日本
體基因...13%...52%....48%.....
父系....????...????....59%.....
母系....26%...47%....48%....5%
2006年以前..2007年...2007年..2007年

故平埔族不是百越族,而是南島與百越約各半的混血族,台灣人的南島成分提升至一
半。但會不會因志願者本來就懷疑自己有原住民血統才去驗,而使樣本有偏差?或會不會有人動員原住民假冒非原住民,企圖造成台灣人都是原住民的結果?

【附註2】奇異的是與藏族最接近的反而是日(琉球)、韓(濟州島)人,他們與Einu
、Eskimo、印第安人的Gm1,3;5的比例都在10%甚至5%以下,似最接近早期的北支蒙古人,而蒙古族、回族的則約有25%,與漢族的接近,所以古時候可能也有〝華亂五胡〞的
現象。

【附註3】周族甚至可能含有印歐血統,因當時被稱為犬戎、月氏的吐火羅人的勢力已
達周的西部與北部,即甘肅東部與內蒙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又據金力的資料,北方人中有5%的男性帶有一種推測是來自高加索種的Y染
色體。

【後註】有一篇研究蒙古人種粒線體DNA(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的文章(Genetics 130:139)提到一段蒙古人種特有的9個鹼基對的缺失(9-bp deletion),一般蒙古人種中(日、韓、越南、馬來)此缺失出現的比率均約為15%(日本116人有16.4%),而台灣平地人(20人受檢)則有40%。從另一篇文章(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57:403),台灣布農、排灣、阿美族(各19,21,22人)均約為47%,菲律賓(混雜組79人)44.3%,南中國人(103人)22.3%,其他爪哇、東印尼都在25%以下。若 P1,Pm 與 P2 分別以45%、40%與22%計算,台灣平地人
應有Pm =78%母系來自高山原住民,正印証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但也可
能是取樣有誤差(只20人)。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結果是:台灣人的母系74%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但2007年8月公布的是:母系48%福建,47%南島族,5%日本。取樣的問題似乎不小!
q
qwxqwsean
28 楼
中国人屈服于列强,是因为内部不团结。

1859年5月1日,50名英军乘舰向曹冲的客家村寨偷袭,被客家村兵全歼,击毙三十几人,生擒十几人,缴获军舰一艘,洋枪四十几支。

中国村民的战斗力都这么猛,大英帝国算个球。
g
garuda
29 楼
对“土客大战”有点好奇。按说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不是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可以随便攻伐。集权制度下,天下都是一家,哪里容得这个村可以攻打那个村的战争。抢个水,占个田地边角什么的还可以想象。大规模攻打另一个村落乃至占领土地官府难道不管?
我的想象中这大概只发生在乱世,即国家政权被打破,北方汉族南下强抢当地人的土地没人管才有可能。另一种可能是抢占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地,而官府当然偏向汉族,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惜这方面资料不多不详细,估计政府是怕激化地区矛盾,故意掩盖了。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很特别,人死后把尸体装木棺材里埋两三四年,等肉溶化了之后,把
坟挖开,收集骨头装进一个陶罐,然后选地安置,我见多是安在山坡上,陶罐外露,或
用块石板挡着。 都要集合村里的若干亲戚,请风水师,举办相关的仪式,办一次好像
要花上万元。
以后视情况会时不时地迁坟,把装着骨头的陶罐按风水师的建议转移到其它地方。 家
族成员出了什么纠纷,谁得了重病,常会归结为祖辈的坟的风水不好,解决办法是找风
水师重新选址迁坟。
我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做个什么梦,觉得不吉利,就会请神婆来做法。
90年代有次我回乡看望祖母,恰逢祖母在找神婆做法。 神婆对我的祖母建议说,为防
止我的去世的祖父的鬼魂咬食子孙,建议把我祖父的骨头从陶罐里取出,把牙齿拔掉,
...................
q
qwxqwsean
30 楼
前面不是有人贴了搜的资料吗,较大的土客械斗,双方各有几万兵力,一场战斗下来双方伤亡几千上万人。 
【 在 garuda (Garuda) 的大作中提到: 】
对“土客大战”有点好奇。按说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不是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可以随便
攻伐。集权制度下,天下都是一家,哪里容得这个村可以攻打那个村的战争。抢个水,
占个田地边角什么的还可以想象。大规模攻打另一个村落乃至占领土地官府难道不管?
我的想象中这大概只发生在乱世,即国家政权被打破,北方汉族南下强抢当地人的土地
没人管才有可能。另一种可能是抢占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地,而官府当然偏向汉族,
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惜这方面资料不多不详细,估计政府是怕激化地区矛盾,
故意掩盖了。
m
melekkmt
31 楼
在北方人眼里都你妈南蛮子
g
garuda
32 楼
这位提到基因,我怎么记得客家人的父系基因,其实是相当纯的北方汉族基因。要不就是台湾客家人特殊?汉人南迁的过程中,却实可能混入了少数名族的基因和习俗,比如“客家山歌”,和奇特的殇葬风俗,不过那些可能更多来源于母系。

随便google了一下,http://www.hakka.com/article-4127-1.html

【 在 khabarovsk (伯力)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minhak.htm
: 基因研究已確認,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他們先被漢人武力征服,
: 然後漢化,再認敵人為祖,自認漢人。也就是百越人亡國又亡族,被異族殖民統治兩千
: 年而不自知,即使體質、面貌的差異清楚可見(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且胡漢
: 本同源)。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皇民化因時間不夠長而失敗了,但漢人對中國南方人的〝
: 漢民化〞(漢奴化)則是史上滅族最成功的典範。
: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漢武帝滅閩越時福建已有超過百萬人
: (摘錄<台灣人的族源>,收錄在2016/12出版的《台灣人的族源、夢經絡靈異、及其
: 它》)
: ◎長江南北的中國人同文不同種
: ...................
Z
ZhouYongKang
33 楼
是马来猴子。

【 在 melekkmt (擦塔哥)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北方人眼里都你妈南蛮子
g
garuda
34 楼
不止,留在江西的也是客家人,他们是更早的时候迁入赣南的。南宋的文天祥应该就是。

【 在 foofy (不才)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家人就是明朝初年进入闽西粤东的江西人
g
garuda
35 楼
北方人这个称呼太广了,“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乃至后来的契丹、沙陀、高丽等等通古斯人都混进来了。如果不是现在搞民族政策,连满蒙过个几十年也混进来了。其实汉族还是很宽容的,“出则为四夷,入则为华夏”,只要学我们的文化,认我们的祖先就算了。没想到现在鄙视起原主人了。

【 在 ZhouYongKang (周永康)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马来猴子。

【 在 melekkmt (擦塔哥)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北方人眼里都你妈南蛮子
n
neirongor
36 楼
台巴子胡说八道挑动民族矛盾。

客家男子如李光耀李显龙都是一米八,长相身高接近秦俑。父系是北方汉族跑不了

【 在 garuda (Garu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位提到基因,我怎么记得客家人的父系基因,其实是相当纯的北方汉族基因。要不就
: 是台湾客家人特殊?汉人南迁的过程中,却实可能混入了少数名族的基因和习俗,比如
: “客家山歌”,和奇特的殇葬风俗,不过那些可能更多来源于母系。
: 随便google了一下,
: http://www.hakka.com/article-4127-1.html
n
newerbie
37 楼
看来 衣冠南渡 是指 苏南浙北
我的祖先 是唐末 发配到 宁波 贬到第一个县令

我小时后 在福建 的山上 玩 看到 洞穴有 陶罐 里面是人骨头
以为是和尚的

看来是当地土著的习俗

看来dna还是 最正确
很多南方土著都同化 了 一部分更汉族男性通婚了
q
qwxqwsean
38 楼
客家人把祖先的骨头从坟墓里挖出来装进陶罐,看起来像是极度崇拜祖先,同时又居无定所的民族的行为,预计不久后全村要继续迁徙去别处,提前把祖先的遗骨打好包装便于携带。
g
garuda
39 楼
好吧,花了一小时总算看完了,这么长。看来是官府放任甚至怂恿。这满清政府就是不地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有道理的。

【 在 qwxqwsean (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不是有人贴了搜的资料吗,较大的土客械斗,双方各有几万兵力,一场战斗下来双
: 方伤亡几千上万人。 
q
qwxqwsean
40 楼
在我的粤北家乡,客家村民眼中的的各个祖先的坟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随时搬迁,一般是根据风水师的建议搬迁,不断地更换祖坟的位置,以获得更好的风水。 祖坟就像一张神台一样,可以随时搬走移往另一个地方。 

把祖先的遗骨装进陶罐,并且随时可以搬动,并且随时可以打开陶罐的盖子查看里面的骨头,并不是因为村民不尊敬祖先,相反,村民非常崇敬祖先,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村都有家谱,都有祠堂,一年四季,经常祭祖。 我家乡的村民不信佛教或别的外国宗教,而崇拜本族的祖先。 

村民相信祖先的鬼魂仍活着,并且通过梦等方式和村民经常沟通。 神婆神汉的作法
,就是神婆神汉扮演祖先的鬼魂附体。 

比如90年代我目睹我的祖母找神婆作法,神婆则扮演我的祖父的鬼魂附体,神婆扮演我的祖父复活,代表我的祖父和在现场的我的祖母和周围围观的观众对话。 我的祖母对祖父有什么话要交待,有什么问题要问,有什么事要咨询,就问神婆,因为此时神婆扮演复活了的我的祖父。神婆扮演我的祖父向我的祖母和现场的其他人交待事情。 

对我家乡的村民来说,祖先虽然早已去世,但其鬼魂仍活着,并且随时可以请神汉神婆来作法,让祖先的灵魂附着在神婆神汉身上复活,和村民们现场对话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