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初有个神秘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很少记载,有没有大佬知道的比较多。

虎扑用户209960
101 楼
引用 @全明星朗尼沃克 发表的:
吹对手凸显自己牛逼啊 这不是日常操作

你在暗示谁的球迷

专虐小学生
102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反正你这种带节奏的肯定在

拉轰的娃
103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让刘备继伟那不如让刘德华了,毕竟人气更高,一呼百应!

虎扑用户419567
104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易小川?

睡梦摩的
105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刘备不屑继承家业,自主创业卖草鞋去了

正义格格巫
106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马健密?

从小篮网蜜
107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很高,不奇怪。
宋神宗十四子十女有八子七女早夭,前五子全部早夭,哲宗是第六子,后面的七子八子又早夭。

汉文帝这个老婆,是他被功臣集团迎立上位前突然死的(那年汉文帝24岁),她生的四个儿子(估计应在1-10岁之间不等),也是那一时期接连“病故”。

这位正儿八经的代王妻,原配夫人,一般而言应该在汉文帝继位后追封皇后的人,最后连名字都没留下。
再考虑汉初吕家后代与皇子的频繁联姻,真相不言而喻。

小电脑桌
108 楼
引用 @FLASH酱油 发表的:
比较健康的那位呢

哈哈!!!!!!

你会等待还是离开
109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反正你有詹黑嫌疑

待寄出的信
110 楼
引用 @许久久枝 发表的:
董狐吧,晋国的

赵盾没有啥董狐。层主说的应该是崔杼。

b
bgl23
111 楼
引用 @全明星朗尼沃克 发表的:
吹对手凸显自己牛逼啊 这不是日常操作

现在是不一样了,为了证明自己的球星牛逼使劲黑别人

鸟毛太长
112 楼
引用 @过时 发表的:
牛逼。如果不是抄的。很久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回复了

这种回复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可能层主平时就在研究这个人物,积累了很多材料。 这回复是相当专业的了。
b
bgl23
113 楼
引用 @我在巴西看梅西 发表的:
你在暗示谁的球迷

不,那是黑对手

虎扑用户639953
114 楼
刘邦的天下,吕氏是出了大力的。

布兰登求我穿上裤子
115 楼
引用 @民大小保罗 发表的:
大哥看点历史,刘备是刘邦的祖宗啊🐶

秀秀秀。我竟无言以对。

下雨收衣服了
116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他到底厉害不?

“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几个字就奠定了吕泽的地位和功绩,史记里有“定天下”评价的只有萧何张良陈平等寥寥数人,吕泽这还是“发兵”,吕泽在刘邦手下是可以作为独立势力来看待的。

尼可拉蛋蛋
117 楼
引用 @黄盛君 发表的:
那你怎么知道?

我前天在知乎看过一个帖子分析过。确实有点道理。

乌鸦来了
118 楼
引用 @深夜的白羊 发表的:
大胆点,他就是吕泽

牛逼

别斤斤计较把
119 楼
引用 @鸟毛太长 发表的:
这种回复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可能层主平时就在研究这个人物,积累了很多材料。 这回复是相当专业的了。

都笔者了还看不出是复制的?

撸二世
120 楼
引用 @AD段 发表的:
哪一位

林永健老师啊

落叶飘无声
121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不是人人都是方孝孺,不顾家人的命

老徐不正派
122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这个问题问的好。刘备也常常这么问自己的

叫我壮士好像要我牺牲
123 楼
引用 @河北边坡防护网 发表的: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我读完了,历史需要证据……希望世上再没有盗墓贼吧

我罗不虚
124 楼
引用 @乌鸦来了 发表的:
牛逼

可以

用户2014927362
125 楼
引用 @黄盛君 发表的:
那你怎么知道?

他就是吕泽

无畏克莱
126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希望他永远健健康康的

凱文杜蘭特FOR31
127 楼
引用 @GODCHI 发表的: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所有……那你怎么知道的。

嘛拉戈比
128 楼
引用 @拉轰的娃 发表的:
让刘备继伟那不如让刘德华了,毕竟人气更高,一呼百应!

刘华现在征集的粉丝绝对比刘邦的多的多

不忘初心服务人民
129 楼
引用 @大森v 发表的:
他就是那种那种,很难描述的强

哈哈哈哈哈哈哈网友们太有才了

清和未至
130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刘邦的位置都是萧何推上去的,什么时候轮到吕泽?真当吕家有邓禹之富?

登火连天烧联盟
131 楼
引用 @民大小保罗 发表的:
大哥看点历史,刘备是刘邦的祖宗啊🐶

大哥你是重写了历史,重置了地理,重组了政治。

关关之洲
132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这个同理。

看不见的极致宝
133 楼
引用 @GODCHI 发表的: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怎么证明厉害?

卢斯福
134 楼
引用 @AD段 发表的:
哪一位

毛?蒋?

刘西云
135 楼
转载一篇我原来看过的给大家看,此文除了说平韩王信的内容,个人认为其他都推测比较合理,也基本重建了吕泽的一生履历,好文共欣赏。

即使是你熟悉秦汉史,也不一定会注意到吕泽这个历史人物。但是这个人物绝不简单——他是权后吕后的亲哥哥,汉高祖刘邦的大舅哥。

也就是这样一个身份的人物,似乎有意被历史透明化了,今天我们将从《史记》蛛丝马迹的记载中重新塑造一个鲜明的吕泽形象。

《史记》原本有52万字左右,汉武帝时亡佚《孝武帝纪》,东汉杨终也曾受诏删为了10万字。《史记》几经亡佚,丢失删改不少内容,而这些内容,至少有1万字可能和吕泽有关。

吕泽在西汉开国史中,属于“异端”的存在。

整个皇廷,一半以上的功臣,不是他的老友就是他的故吏。多疑的刘邦居然对吕泽是绝对信任的,刘邦对吕泽部下调之即用,吕泽也任其调之。君臣一生,无一丝猜忌。《史记》记载中对吕氏颇有微词,却无一字抹黑吕泽。西汉开国,他功绩堪比三杰:

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整部《史记》只言片语和他相关的内容能避则避,能删则删。哪怕是开国排名前五的功侯,只因是吕泽的手下,就“不得”立传。

1

芒砀起事——探究吕泽与刘邦的最初政治关系 2

吕泽虽然是刘邦的大舅哥,但明确记载俩人政治渊源的,还要追溯到刘邦落草芒砀山时期。

在芒砀山,吕泽部下曲城侯蛊逢曾以曲城户将率37人加入刘邦部。芒砀山起事时候的追随者能活到开国封侯的只有十数人。但十几人中,却近乎一半的都不归刘邦辖制,比如:

(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孔藂和陈贺是刘邦在芒砀山一并起义的弟兄,但是正式加入,却是之后刘邦被迁至巴蜀时,他们两人以左司马的身份加入。

汉承秦制,封汉王前,作为刘邦的嫡系队伍,丰沛集团是按秦制来组织的。刘邦封汉王后,嫡系部队的组织构成中也没有左司马一职,那么孔藂、陈贺左司马一职的说法又从哪来的呢?

只有一个可能,他们隶属于吕泽。吕泽军为楚制,刘邦入川后,吕泽军大规模补充入刘邦军。期间吕泽部中还有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钊等加入刘邦军队。

由此,不难推断出所谓刘邦嫡系部队——丰沛集团中有很大一部分功侯隶属于吕泽。而刘邦对吕泽和他的部下也是极其信任,任其发展调用。

因为后来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部分必须从史书中晦去。吕泽不能写,否则政治就不正确了。

接下来的就是刘邦占据丰县,四处招兵买马。但是关于这一点,《史记》上又有吊诡之处:

(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
有趣的是,刘邦和丰沛集团的早期成员,均无前往宛朐的记载。可别小看了这件事,这可是五百人啊,早期创业中,蛊逢的三十七人都要大书特书一番,更何况多达500人的队伍。
毋庸置疑,这里也被晦去了关键信息。

就记载文字来说,陈豨率领的五百人加入了谁的部队?而为什么加入了这个部队,就等于加入刘邦军?仔细推断便知,唯有吕泽。

紧接着,我们通过《功臣表》会发现秦二世元年一批未来的丰沛功臣加入了吕泽部。阿陵侯郭亭、菌侯张平、厌次侯元顷、安丘侯张说等都是明确记载隶属于吕泽的。

至于起事丰县的王陵,也有这样一段吊诡的记载。

王陵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
还能确定的是泗水之战时,在外征集兵马的吕泽和刘邦会师,击败秦泗川守卫。

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这个“左司马”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曹无伤暂时不得而知。有人说是,也有人不是,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吕泽是个“异端”。如果按上面的功侯及人马推算,吕泽与刘邦会师的时候,极大可能兵马是要多于刘邦的,而且战斗力极强,是一支彪悍的军队,这在以平民流寇为主体的起义军中,实属不易。

军队中旁支比树干粗,别说在古代,哪怕是现代都是一件极要命的事。

吕泽完全有实力单干,但是他却从始至终都选择跟随刘邦,马首是瞻,可以说整个秦末汉初,他这样的人就是“异端”。但也许正是因为“异端”的缘故,刘邦对吕泽是出奇的信任。如雍齿反复,似王陵这般高傲之人,被安排到了吕泽军,可以说此时的吕泽军就是刘邦的问题儿童军团。

2

鸿门之宴——吕泽很可能是二号人物

即使吕泽没有亲自参加鸿门宴,但是并不代表他的直属手下没有参加鸿门宴。

在刘邦带去参加鸿门宴的数人中,就有一名叫靳强的将领就是吕泽属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文字记载的参加宴会的人物名单可以看出,吕泽应该同萧何、曹参、周勃等核心人物都没去。

政治斗争永远不是杀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刘邦可以死,但丰沛集团的利益不可死。而吕泽也许是能取代刘邦的唯一丰沛集团代言人。无论是从此次陈兵霸上,还是多年之后的“定三秦”、“出武关”、“将兵入砀”还是“伐齐”、“灭楚”吕泽都是作为刘邦最好的替代者存在。

加之上文的分析,此时吕泽不但是刘邦的大舅哥,唯刘邦是从,而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如果他没有去危机四伏的鸿门宴,这里就有了一个大胆的分析:他被刘邦以二号人物的身份留守军中了。也就是说,一旦刘邦在鸿门宴上出现不测,扶大厦之将倾的二号人物就是吕泽,天下当然也就姓吕了。

3

决胜之战——吕泽成为战略备案关键人物

刘邦迁巴蜀后,项羽为防刘邦势力扩展,立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合称“三秦”,以阻刘邦出关。

在高帝元年8月时,刘邦便用韩信之计,兵出三秦: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在刘邦兵出三秦的战争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对其中两秦的战争,吕泽军是直接参与了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丁复)別降翟王。
(朱轸)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
朱轸在攻打翟、雍之时隶属于丁复,而丁复作为汉初封户排位第五的侯爵,则直接隶属于吕泽部。

(丁复)入汉中,定三秦,属吕周侯(吕泽)。
作为丁复和朱轸的实际领导,吕泽军在定三秦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紧接着刘邦就开始东征,一路上顺风顺水,带着五路诸侯的兵进了彭城。吕泽肯定也在这一东征部队当中,但是他应该不是和刘邦出函谷关,而是率部出武关。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薛欧和王吸入汉时,官职分别是郎中和骑郎将,这样低级别且又不是丰沛嫡系的人物和刘邦兵分二路是一件很令人难理解的事。

而最有趣的还是后面的:

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在沛县的时候,虽然刘邦以兄事之王陵,可王陵却不怎么喜欢刘邦。而且刘邦定三秦之时,王陵母亲还没有“舍生取义”,王陵也未明确对刘邦归附,因此刘邦又怎么会放心王陵迎太公和吕后呢?

所以,此处应该是一个在刘邦军拥有重要地位的人,带着薛欧、王吸出武关。然后这个人和王陵私交甚笃,能“忽悠”着王陵迎太公和吕后。放在整个刘邦军中,又要丰沛集团,又要独立领军,还要能在此时能“忽悠”王陵,唯有吕泽一人。

紧接着就是:

(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
关于这段记载,明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吕泽带着军队去自己老家(下邑/砀)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看出吕泽将兵入砀,可能是刘邦的备案:让吕泽军处于一个“清醒”的位置,以防兵败后的一溃千里。

无论这个备案是否成立,史实告诉我们,吕泽军的确阻止了汉军的一溃千里。

4

大汉初定——吕泽的身影挥之不去

彭城兵败后,刘邦的撤退路线可以说很迫不得已。

他开始肯定是想一路西奔的,但泗水被歼十余万人,只能南退。退至吕梁山区又被歼数万,好不容易逃到灵璧,更是被杀了个“睢水为之不流”。

但是从灵璧得以逃脱后,刘邦的立马想北上前往沛县,带着一家老小西奔: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但此时的楚军已经兵至沛县,刘邦不得不走。

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有意思的是,在楚军冲着刘邦一家老小来的情况下,刘邦居然还能在逃跑的半路上遇到自己儿子和女儿,这也真是巧的不行。但接下来的的事就很重要了,向西溃逃的刘邦选择了离彭城不足80公里的下邑落脚。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吕泽是给了刘邦什么样的胆子,让刘邦敢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收拾军马?《史记》中无从可考,但刘邦选择西逃下邑,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点:

吕泽军拥有一定的兵力且具备一定战斗力,能阻止项羽西进

刘邦信赖吕泽,并与他关系甚笃

吕泽军对刘邦忠诚度极高,不会背叛随后,才有了:

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吕泽军在这次整军撤退中,出色的完成了殿后任务,让刘邦军再无大的损失。

再说垓下之战。

根据《史记》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攻伐齐国的战争,汉军应该派了两到三个军团参与。

这三个军团分别是,刘邦直属军团,也就是曹参军团:

(曹参)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还定济北郡,收著、漯阴、平原、鬲、卢。
韩信军团:

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其中根据部署,曹参和韩信两路平级,因此“伐齐之战”二人职位大致相当,只是战略部署上有所不同。但令人吊诡的是丁复和陈涓的出现,这代表着吕泽就在附近:

(丁复)属悼武王(吕泽),杀龙且彭城。
(陈涓)以丞相定齐地。
所以很有可能吕泽参与了伐齐作战,但是其功劳被全部抹去。

垓下之战是最后一次楚汉战役的结果,这场战役起始还有战陈下、围寿春、屠城父。其中吕泽军团的成员,部分是明确参与了陈下之战,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战绩:

(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蛊逢)破项籍军陈下。
(靳强)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眜,功侯。
身为他们直属领导的吕泽又去哪了呢?无人知晓,总之他不能出现就对了。

垓下之战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大汉的雏形,大汉初定,而吕泽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却不能出现在历史上,不免叫人惋惜。

5

身后之事——吕泽其实是一代功臣

天下既定,刘邦开始大封功臣。依据上文分析的吕泽立下的战功,如果吕泽不被封王,是说不过去的。(那时离白马盟誓还早着呢)可是直到高帝六年,吕泽才被封“周吕侯”,时间上比自己的小弟靳歙还要晚一年。

封的晚不要紧,只要封的大就好,可是吕泽的封户史书上并无记载,只知道他的另一位小弟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汉初诸侯封户排名第五。吕泽的封户有没有可能像当年项羽封梅鋗一样,直接来个“十万户”?这个就无从而知了。

唯一知道的是,其长子吕台在吕后执政初期被封为“郦侯”,而吕泽死时,对于浓墨抹黑吕氏家族的《史记》并没有“废侯”“爵除”等记载,那么很有可能吕台继承的“周吕侯”封户。如果吕泽对加封自己的称号或者物质奖励有所不满的话,《史记》肯定会在《吕后本纪》中说上一番。但实际上,吕泽对此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哪怕汉朝既定,他也在戎马之中,替刘邦四处征战,直至死于疆场。

据推算,吕泽大致死于高帝七、八年间,“死事”是因公事而死。而这段时间,汉朝的战争对象即反叛的韩王信。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这场战争中途,刘邦曾数次还朝,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未央宫事件”。那么刘邦数次回城期间,与韩王信作战的前线总指挥是谁呢?如果是曹参、灌婴、周勃等人,《史记》一定会大提特提。然而只字未有,只能说这个人,不可提。

吕泽死后的动荡最为有趣的是,吕泽死后没多久,刘邦就打起了废掉刘盈主意。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一千多年后,司马光还为此专门在《资治通鉴》里写了一个段子:

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吕泽的去逝对整个朝野的动荡是巨大的,甚至达到动摇国本(废立太子)的地步。为什么吕泽一死刘邦就对国本变更呢?原因之一当然是没威胁了。

吕泽在世时候,在功臣集团和丰沛集团中的巨大影响力,高朋故吏满朝野,丰沛集团中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王陵等人,功臣集团中也有张良、灌婴、郭蒙、傅宽等人,都是吕泽的故交故吏。所以慑于吕氏势力,刘邦在太子一事上不敢做太多手脚,但是吕泽一去,吕氏集团一定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废立之事当然就容易得多了。

再说回吕泽。因为后来吕氏家族的种种作为,让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但《史记》中的一句定论,足以让后世之人人对他的“神秘”津津乐道:

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史记》中汉初功臣的记载中,有明确记载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仅有萧何、张良、陈平、吕泽四人。但吕泽的评价,是四人中完成度最高的。“发兵”、“佐”、“天下”三个词直接决定了他对刘邦称帝的帮助有多大。即使家族因政治斗争覆灭,这样的功绩也是无法被绕过的。

抛开《史记》记载中对吕泽的评价,也应当有理由相信吕泽之于刘邦,如同关羽之于刘备。他们两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绝对默契,吕泽对刘邦更是有着一种近乎“信仰”的忠诚。如果没有这种近乎“信仰”的忠诚,在项羽入关中分封诸侯时,手下精兵强将齐齐,并有灭秦之功吕泽,为什么没有被封为诸侯。从分化刘邦势力上来讲,这绝对是一步妙招!我想,不是项羽没有这样做,而是吕泽谢绝了项羽封侯之礼,一心只愿同刘邦入蜀。刘备分兵,必分关羽,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同样,吕泽军对刘邦而言就是二队的存在。每当刘邦战事紧急之时,吕泽便倾其全力,调动人马发予刘邦调度。王陵、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亭、郭蒙、朱轸、冯无择、雍齿(啧啧)等人,大都出于吕泽军“二队”。

韩信投汉时曾任“连敖”一职(楚职),在一定程度上推断,他很有可能也在吕泽手下任职过。因为刘邦本部的官职是秦制,旗下独立军团此时唯有吕泽军为“楚制”。

而且吕泽部的“连敖”一职,可以说是重点人才培养对象。许多汉初功侯曾任此职:

(朝阳侯华寄)以舍人从起薛,以连敖入汉。
(广陵侯召欧)为连敖入汉。
(隆虑侯周灶)以连敖入汉。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
.....

“二队”的人才,但凡战绩出彩都已经被刘邦征用,吕泽毫无怨言,继续为刘邦南征北战,培养新的人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初朝野上下不是出自吕泽部,就是吕泽的好友。可有趣的是,有着颠覆朝野能力的大臣——吕泽,临死都在为皇帝征伐;而生性多疑的皇帝,至死也未对这个大臣起过疑心。这样的默契,早已不是用“君臣二字”能解释的。出生入死,不求封王拜相;南征北讨,事君如父如兄。

G
GODCHI
136 楼
引用 @凱文杜蘭特FOR31 发表的:
所有……那你怎么知道的。

楼上的楼上说的啊

虎扑用户176071
137 楼
引用 @我罗不虚 发表的:
可以

牛逼

看不见的极致宝
138 楼
引用 @落叶飘无声 发表的: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基本被杀干净了,史书会吹一个所谓的反贼,给司马迁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史书只有《史记》?

阴风逝
139 楼
良心贴 良心回复

兔兔啦啦啦啦啦啦
140 楼
引用 @看不见的极致宝 发表的:
史书只有《史记》?

还有汉书,官方的。

高手不多
141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不懂就问,永远健康是什么梗

旮_旯儿
142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真乃奇才!

风往那吹
143 楼
引用 @用户2014927362 发表的:
他就是吕泽

吕泽你好,你已等到了一千年以后😎

西
西城吕布东城狂
144 楼
引用 @脑子瓦特啦 发表的:
还有齐王兄弟

哪个齐王?韩信还是刘肥?刘肥刘章父子不是善终吗,刘章平吕功臣吧。

无人理解的政治学
145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汉文帝这个老婆,是他被功臣集团迎立上位前突然死的(那年汉文帝24岁),她生的四个儿子(估计应在1-10岁之间不等),也是那一时期接连“病故”。

这位正儿八经的代王妻,原配夫人,一般而言应该在汉文帝继位后追封皇后的人,最后连名字都没留下。
再考虑汉初吕家后代与皇子的频繁联姻,真相不言而喻。

第二年吧,当时文帝的老婆还在封国,然后突然就病死了

虎扑用户584953
146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大涨姿势,学习了老哥!

w
wgl32000
147 楼
引用 @河北边坡防护网 发表的: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我怀疑你说的√

食香门弟
148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么他能打赢项羽吗?

应该能打赢,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某个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不能完全左右历史的发展

菜恩真菜
149 楼
引用 @喝阿宋洗澡水 发表的:
理解能力真的蔡

怎么理解菜了,层主不是说正常逻辑是贬低队友,抬高对手嘛,前阵子邓肯被黑成翔,反而被甩锅成詹密黑的,请问詹密会贬低对手来证明自己胜之不武嘛?这逻辑怎么理解?

X
Xx皇太子xX
150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崔贮弑君。

I
ID不重要关键美如画
151 楼
引用 @落叶飘无声 发表的: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基本被杀干净了,史书会吹一个所谓的反贼,给司马迁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史记之所以叫史家之绝唱就是因为司马迁什么都敢写

虎扑用户305222
152 楼
引用 @三双差一断 发表的:
太棒啦,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回复少一点抖机灵式的插科打诨

感觉自己又学习到新知识

a
anbictn
153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不能,刘邦能赢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吕泽没这能耐。
不过我的观点如果刘邦真死于鸿门宴,吕泽投降的可能性更大。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项羽可不是什么好人。。。
一般吹他有风度的实例就是鸿门宴,如果鸿门宴上干了,这唯一的实例也没有了
你看看项羽,宋义为上将军,他杀了宋义,先入关中为王,他杀了刘邦,他还杀了义帝,这是个什么人性?

邮差的马龙
154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这个转进我是完全没想到的

没有我不知道的
155 楼
引用 @清和未至 发表的:
刘邦的位置都是萧何推上去的,什么时候轮到吕泽?真当吕家有邓禹之富?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陈芝麻烂谷子也拿出来翻?

寂寞长大
156 楼
引用 @无人理解的政治学 发表的:
第二年吧,当时文帝的老婆还在封国,然后突然就病死了

不是第二年吧,是她们死了文帝才即位的

阿瓦隆的狮子
157 楼
引用 @窝火CFK 发表的:
不一样,汉文帝这个是几乎同时死亡,并且时间点非常微妙。我觉得有阴谋的可能性很大

他老婆姓吕,流吕氏血液的人都得死。

Z
Zackerrr
158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汉文帝这个老婆,是他被功臣集团迎立上位前突然死的(那年汉文帝24岁),她生的四个儿子(估计应在1-10岁之间不等),也是那一时期接连“病故”。

这位正儿八经的代王妻,原配夫人,一般而言应该在汉文帝继位后追封皇后的人,最后连名字都没留下。
再考虑汉初吕家后代与皇子的频繁联姻,真相不言而喻。

文帝本来就是个狠人

辽A7SC27
159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客可能是门客的意思???

脑子瓦特啦
160 楼
引用 @西城吕布东城狂 发表的:
哪个齐王?韩信还是刘肥?刘肥刘章父子不是善终吗,刘章平吕功臣吧。

刘章善终?刘章刘肥诛吕是大功,结果皇位给刘恒拿了,刘章好像继位两年就死了,才二十多岁,你信善终?

老子会降龙十巴掌
161 楼
引用 @食香门弟 发表的:
应该能打赢,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某个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不能完全左右历史的发展

不太对啊,英雄人物无法改变历史的总方向总进程 也就是说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最终要稳定下来都会继续走封建社会,这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但是是刘邦还是项羽或是某某某做皇帝,国号是汉还是楚那是英雄人物可以改变的

虎扑用户189842
162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因为刘邦压根儿就不认识他刘备

毛咨询
163 楼
引用 @FLASH酱油 发表的:
比较健康的那位呢

还有勉强健康呢

虎扑用户904111
164 楼
引用 @罗生堂下生秋兰 发表的:
牛逼

禁止🚫套娃

虎扑用户363903
165 楼
引用 @AD段 发表的:
哪一位

阿彪zszszs

清和未至
166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陈芝麻烂谷子也拿出来翻?

从沛县起兵到鸿门设宴才两年多的时间,怎么就陈年旧事了?而且萧何一直是刘邦集团的二把手。

至尊萝卜
167 楼
引用 @深夜的白羊 发表的:
大胆点,他就是吕泽

吕泡

虎扑用户976259
168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这段也是史官写的呀,唐太宗想看史官记了啥还不是随便看
皮卡丘奥迪托雷
169 楼
引用 @西城吕布东城狂 发表的:
哪个齐王?韩信还是刘肥?刘肥刘章父子不是善终吗,刘章平吕功臣吧。

还有刘襄,刘章的哥哥,刘章本意拥立哥哥为帝;结果文帝继位当年刘襄病死,一向健康甚至说强壮的人在这个时候突然病死,很难不让人多想

纳样的光阴
170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因为刘备差一台可以穿越400年的时光机

1
1143972707
171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首先是春秋不是董卓。
第二并不是所有人骨头都这么硬,也不现实,李世民改过史书,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改过史书
如果每本史书都绝对客观,那世界上一半历史家都要失业了

3
33984598
172 楼
引用 @1143972707 发表的:
首先是春秋不是董卓。
第二并不是所有人骨头都这么硬,也不现实,李世民改过史书,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改过史书
如果每本史书都绝对客观,那世界上一半历史家都要失业了

不求每个人,但是人类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e
emitracy
173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分不清是真蠢还是装傻

不黑的科密
174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很高,不奇怪。
宋神宗十四子十女有八子七女早夭,前五子全部早夭,哲宗是第六子,后面的七子八子又早夭。

汉文帝在长安等了一个月才登基,这期间,他老婆死了。

虎扑用户671153
175 楼
引用 @河北边坡防护网 发表的: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这个以前在知乎上看到过,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拉风拉风吹的
176 楼
引用 @专虐小学生 发表的:
反正你这种带节奏的肯定在

抬邓肯的肯定有科密

I
INCNLICE
177 楼
引用 @待寄出的信 发表的:
春秋时崔杼杀史官三兄弟。不是董卓。

而且老四还是要这么写,崔杼没辙了就放过他了。然后他们的好朋友另一个史官还跑到他家,准备他被杀了接他的班。。。。

回帖门外汉
178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按这个逻辑,吹邓肯的才是詹密吧?

菜恩真菜
179 楼
引用 @回帖门外汉 发表的:
按这个逻辑,吹邓肯的才是詹密吧?

对啊,所以我很不解,为啥黑完邓肯还要把锅甩给詹密,而且湿乎乎很多人还真这么觉得的

隔音我
180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牛逼,可以

n
ninja80
181 楼
这么说属于项少龙的级别了

年轻人啊213
182 楼
引用 @高手不多 发表的:
不懂就问,永远健康是什么梗

彪帅

伪球帝
183 楼
引用 @WwwMr 发表的:
禁止🚫套娃

绝对不允许

下个五百万
184 楼
引用 @西风街谋杀案 发表的:
都是吕家 必须斩草除根。。

为什么啊?

虎扑用户085288
185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老哥是不是狗头忘加了🐶

许久久枝
186 楼
引用 @待寄出的信 发表的:
赵盾没有啥董狐。层主说的应该是崔杼。

哦对!多谢提醒

纵然是齐眉举案
187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这回复也太长了,没看完。

R
Rs晨兴
188 楼
引用 @rocice 发表的:
要看韩信跟不跟他混了

我在想,韩信这样的人,无论帮哪个皇帝打下天下后结局都一个样,能力太强,又年轻,还挺忠诚…虽然最后也想反,但是时势所逼。

西
西城吕布东城狂
189 楼
引用 @脑子瓦特啦 发表的:
刘章善终?刘章刘肥诛吕是大功,结果皇位给刘恒拿了,刘章好像继位两年就死了,才二十多岁,你信善终?

好的科比,谢谢解答。

醉笑恋迪
190 楼
引用 @高手不多 发表的:
不懂就问,永远健康是什么梗

zy. k

拥护支持
191 楼
这种事情很常见,秦始皇收拾国内烂摊子所依仗的,最重要的势力他的老婆和小舅子,史书上一个字都没出现

虎扑用户334710
192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国庆高兴😊酒少喝点

一二三四五啊啊啊
193 楼
引用 @INCNLICE 发表的:
而且老四还是要这么写,崔杼没辙了就放过他了。然后他们的好朋友另一个史官还跑到他家,准备他被杀了接他的班。。。。

什么是气节啊...我的天

古德洛克的世界
194 楼
引用 @拥护支持 发表的:
这种事情很常见,秦始皇收拾国内烂摊子所依仗的,最重要的势力他的老婆和小舅子,史书上一个字都没出现

秦始皇有皇后?
温闻吻問
195 楼
引用 @zjsmfky1 发表的:
项羽与吕泽不一样,刘邦能取得天下,是与项羽多年战争的结果,实事求是写项羽,反而对刘邦有吹捧,吕泽属于吕党,属于阴谋篡位者,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复辟抬头,必须抹杀,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还有汉文帝发妻与四个儿子在登基前全部病逝,汉文帝登基的时候才24,家室五个全部挂了?

那么问题来了,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段历史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拥护支持
196 楼
引用 @古德洛克的世界 发表的:
秦始皇有皇后?

太子扶苏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么,史书记载的只能推测出他妈是楚国公主,联系秦始皇国内的动作,这是那个年代最重要角色的女性,可惜史书没有一句记载,据推测是焚书坑儒的主角

温闻吻問
197 楼
引用 @INCNLICE 发表的:
而且老四还是要这么写,崔杼没辙了就放过他了。然后他们的好朋友另一个史官还跑到他家,准备他被杀了接他的班。。。。

这气节,太感动了

虎l扑倒咩咩
198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这…

I
INCNLICE
199 楼
引用 @拥护支持 发表的:
太子扶苏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么,史书记载的只能推测出他妈是楚国公主,联系秦始皇国内的动作,这是那个年代最重要角色的女性,可惜史书没有一句记载,据推测是焚书坑儒的主角

焚书坑儒杀的主要是方士,也基本没毁什么书。这东西就是说多了大家都这么叫了。就如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道家思想部分被吸收融入了儒家,法家思想被完全合并在了儒家思想。

陈美男滴男友
200 楼
引用 @拉轰的娃 发表的:
让刘备继伟那不如让刘德华了,毕竟人气更高,一呼百应!

我刘华强就问你这西瓜保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