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初有个神秘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很少记载,有没有大佬知道的比较多。

虎扑用户483346
楼主 (虎扑)
这个人就是刘邦的大舅哥吕雉的大哥吕泽,史料中很少关于他的记载,人物事迹啊功劳啊死亡啊都知之甚少,好像听说他的功劳挺大的,好多汉初功臣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刘邦在他在世时不敢动废太子的念头,也是忌惮吕泽的势力。好奇为啥他的事迹就这样被抹去了。
落叶飘无声
2 楼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基本被杀干净了,史书会吹一个所谓的反贼,给司马迁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没有我不知道的
3 楼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没有我不知道的
4 楼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7
7862
5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那么他能打赢项羽吗?

完颜胖和尚
6 楼
汉初好多事情都讳莫如深
G
Goro吾朗
7 楼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霸气吴帅
8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这就是专业.jpg

没有我不知道的
9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么他能打赢项羽吗?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泰迪熊i
10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虽然没看完你在说什么,不过我觉得你很有道理

p
panjinqiumi
11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你打字打了多久

7
7862
12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那他到底厉害不?

河北边坡防护网
13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G
GODCHI
14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他到底厉害不?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雷霆13号泡椒
15 楼
引用 @落叶飘无声 发表的: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基本被杀干净了,史书会吹一个所谓的反贼,给司马迁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全明星朗尼沃克
16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吹对手凸显自己牛逼啊 这不是日常操作

虎扑用户744883
17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牛逼。如果不是抄的。很久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回复了

黄鱼哥
18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很专业的没得出什么结论🐶

斑马教主
19 楼
吕泽可是佐高祖定天下的人物,可惜被诸吕之乱拖累了,导致汉朝把他的功劳都抹杀了
呜呼话啦
20 楼
引用 @GODCHI 发表的: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为什么我的回复没有啦

W
WayneJones
21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不一样的,吕氏基本就算****了。项氏可是封侯了

杨升庵
22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么他能打赢项羽吗?

不能,刘邦能赢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吕泽没这能耐。
不过我的观点如果刘邦真死于鸿门宴,吕泽投降的可能性更大。

金牌炮灰
23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专业!

杨升庵
24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刘邦在的时候就承认项羽的地位了,而且用的是义帝当初给的封号鲁王,所以司马迁用本纪也就没谁觉得有什么不对

絲足美學
25 楼
西汉版康.生?

博行天下
26 楼
其实他就是易小川🐶

楠已释怀
27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他到底厉害不?

他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

红魔主帅何塞穆里尼奥
28 楼
我还以为楼主要说易小川🐶

三双差一断
29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太棒啦,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回复少一点抖机灵式的插科打诨

中场英杰拉德
30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牛批

超越的今飞
31 楼
战略马克

他乡的咸鸭蛋
32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不能,刘邦能赢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吕泽没这能耐。
不过我的观点如果刘邦真死于鸿门宴,吕泽投降的可能性更大。

就跟刘秀一样?哥哥死了,还得屁颠屁颠跑去更始帝那边听使唤?

举笔画明日
33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他是穿越的?

杨升庵
34 楼
引用 @他乡的咸鸭蛋 发表的:
就跟刘秀一样?哥哥死了,还得屁颠屁颠跑去更始帝那边听使唤?

那是亲兄弟,吕泽和刘邦只是亲戚。

z
zjsmfky1
35 楼
项羽与吕泽不一样,刘邦能取得天下,是与项羽多年战争的结果,实事求是写项羽,反而对刘邦有吹捧,吕泽属于吕党,属于阴谋篡位者,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复辟抬头,必须抹杀,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还有汉文帝发妻与四个儿子在登基前全部病逝,汉文帝登基的时候才24,家室五个全部挂了?

天然呆1113
36 楼
引用 @呜呼话啦 发表的:
为什么我的回复没有啦

那你也厉害哦

C
CP4单挑科比
37 楼
引用 @黄鱼哥 发表的:
很专业的没得出什么结论🐶

历史问题越专业越没有答案!😂

大森v
38 楼
引用 @楠已释怀 发表的:
他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

他就是那种那种,很难描述的强

G
GODCHI
39 楼
引用 @呜呼话啦 发表的:
为什么我的回复没有啦

因为你厉害🐶

L
LA名宿KB
40 楼
引用 @举笔画明日 发表的:
他是穿越的?

易小川?

伊犁将军府
41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汉初不少事情都是讳莫如深的。一个吕泽。还有两个少帝的身份以及死因。还有汉文帝王后和儿子的死。

大号没有了
42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这么明目张胆的抄人东西 不注明来源真的好么

杨升庵
43 楼
引用 @zjsmfky1 发表的:
项羽与吕泽不一样,刘邦能取得天下,是与项羽多年战争的结果,实事求是写项羽,反而对刘邦有吹捧,吕泽属于吕党,属于阴谋篡位者,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复辟抬头,必须抹杀,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还有汉文帝发妻与四个儿子在登基前全部病逝,汉文帝登基的时候才24,家室五个全部挂了?

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很高,不奇怪。
宋神宗十四子十女有八子七女早夭,前五子全部早夭,哲宗是第六子,后面的七子八子又早夭。

虎扑用户853507
44 楼
引用 @GODCHI 发表的: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参照项少龙

一世真希
45 楼
暂时看,心证的多

曾经胖如风
46 楼
引用 @完颜胖和尚 发表的:
汉初好多事情都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深藏的故事

黄盛君
47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那你怎么知道?

V
Vincevc
48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虎扑用户177154
49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项少龙?

新兵未
50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1
10912051
51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项羽是对手 吕氏是内鬼啊…

虎扑用户047852
52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怎么哪里都有詹姆斯

带鱼的悲伤
53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原来知乎上的这位老哥是你啊

3
33984598
54 楼
引用 @落叶飘无声 发表的: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基本被杀干净了,史书会吹一个所谓的反贼,给司马迁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西
西德隆冬强
55 楼
项少龙?

p
paradox1212
56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我是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看完了,写的很好,佩服。

朱重八
57 楼
引用 @GODCHI 发表的:
所有存在痕迹都被抹掉了,你说这人能不厉害么

汉初版项少龙

商后九日
58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应该是应该,写不写,写了之后皇帝会怎么处理,这都是人来办的,李二删了多少关于自己的黑历史,都给改了

虎扑H火箭人
59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项羽是对手,把对手写的高大上以后自己赢了不就显得更NB了,这个属于家丑,家丑不可外扬。

马勒个刺
60 楼
史书都很少记载了,你意思还有大佬活的比史书年岁长?

虎扑用户998200
61 楼
引用 @河北边坡防护网 发表的: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大胆点,他就是吕泽

第一后场
62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还有个陈豨,很重要的角色但记载却并不多。

比德恩帝大
63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吕泽所有存在的痕迹几乎都被抹掉了。

不就是易小川🐶

待寄出的信
64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春秋时崔杼杀史官三兄弟。不是董卓。

3
33984598
65 楼
引用 @待寄出的信 发表的:
春秋时崔杼杀史官三兄弟。不是董卓。

谢谢,我不记得了

窝火CFK
66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很高,不奇怪。
宋神宗十四子十女有八子七女早夭,前五子全部早夭,哲宗是第六子,后面的七子八子又早夭。

不一样,汉文帝这个是几乎同时死亡,并且时间点非常微妙。我觉得有阴谋的可能性很大

r
rocice
67 楼
引用 @7862 发表的:
那么他能打赢项羽吗?

要看韩信跟不跟他混了

刺入苟的心
68 楼
引用 @过时 发表的:
牛逼。如果不是抄的。很久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回复了

可以。历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

从小篮网蜜
69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田爷爷叶爷爷
70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怀念他。

c
comp9270
71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荷锄日当午
72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说的事必须是真事,但是可以让他不说

c
charnugagoo
73 楼
引用 @Goro吾朗 发表的:
因为吕泽无列传,所以就只能继续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来分析吕泽了: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 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吕泽封侯的全部记录。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就和其他列侯一样,但有几点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第一点:吕泽最开始为什么是以“客”从?

什么是“客”,该怎么解释这个“客”呢?
再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从”这三个字的人都是什么人:
萧何:以客初起从入汉。
王陵:以客从起丰。
张苍:以客从起阳武。
林挚:以客从起亢父。
高邑:以客从起桑。
任敖:以客从起沛。
冷耳:以客从起沛。
项襄: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郦食其:兵起以客从击破秦。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再看几位太史公在人物列传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录,很明显“客”应该是一种职务。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以侍中。《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再看这里的记录,包括刘邦最亲密的人,卢绾都是“以客从”。
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除的解释“客”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们从以上某些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应该能够明白“以客从”代表的是什么:
萧何:汉政权第一任丞相。
周苛:汉政权第一任御史大夫。
卢绾:汉政权第一任太尉。
的确,“以客从”的人中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三人,但如果汉政权建立时官位最高的几位一开始都是“以客从”的话,那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了。
虽然不明白史家这样的记载意义是什么,但至少能够证明凡是标注为“以客从”的人,都是高皇帝刘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为支柱的人。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了,汉政权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职,都让“以客从”的人担任。

当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除了一些记载缺失的人外,如王陵这个在汉元年时几乎独立控制南阳郡的诸侯,以及郦食其这个本事就是带有一定规模部属的人,还有项襄这样的西楚宗室人员,他们都是在加入汉政权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力的人,却都是“以客从”。
所以这些都能证明,吕泽的“以客从”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无论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实力规模,还是作为刘邦极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证明吕泽在刘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第二点:刘邦为什么要从吕泽呢?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这句“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
什么是从?从属吗?还是跟从?
很显然,这个“从”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两种,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哪一种,貌似都不符合刘邦汉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记载,吕泽貌似是靠着外戚的关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汉军平定三秦后,吕泽率军先入砀郡,那么吕泽率领的军队难道不是汉军吗?如此,刘邦去自己的军队中,为何要用“从”字呢?这不是有悖常理吗?
另外还有一处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史记》和《汉书》中唯一和吕泽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也都是和这件事有关: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如上内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个意思,就是刘邦彭城兵败,而后去了吕泽军中,“从之”。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困惑,既然史家都没有准备给吕泽列传,那又为何偏偏留下这一处关于吕泽的记载呢?不觉得很怪异吗?先前那些记录下的吕泽感觉平平无常,在汉政权建立后吕泽也没有担任什么要职,然后突如其来的就在汉军主力尽没之后,吕泽却成了刘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请问这正常吗?
对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历史是史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记载。
换言之,当彭城兵败之后,刘邦几乎是一无所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妻儿都走散了这一事实也在间接上说明了刘邦当时的窘状。

所以吕泽的那段记载,就是在为刘邦从彭城失败到荥阳崛起这一期间作出合理解释。
而如果没有了吕泽的那段记载,那么史家在记录《高祖本纪》的时候,无疑就会在这里形成空白。所以这才解释了史家为何没有记载其他关于吕泽的历史,偏偏只记载了这一段,就是因为吕泽是那段时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头看当时吕泽领军入砀郡时的情况,既然刘邦都领汉军主力直奔彭城了,那么吕泽军一直停留在砀郡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说,从始至终刘邦对于吕泽军都是只有名义上的领导,而无实际上的统辖权?
所以这才解释了刘邦在穷苦潦倒下去了吕泽军的事,便能被史家记载为了”从之“?
对此,笔者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无法做到绝对肯定,只能说如果结合功侯表中的记载,那么上述的猜测就是相对合理的。
换言之就是,汉政权在某一时期确实是靠着吕泽的支撑才渡过危机的。
第三点:为什么说吕泽是“佐高祖定天下”呢?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这样类似总控的形容词而记录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这几人:
张良:常计谋平天下。
萧何:佐上定诸侯。
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诸侯。
武虎:以将军击定诸侯功。
董渫:以将军定诸侯功。
沛嘉:以将军定诸侯。
夏侯婴:为滕公,竟定天下。
陈平:出六奇计,定天下。
如上,能够直接以“定诸侯”或“定天下”为标识的汉初列侯,就只有九人,其他比如“从定诸侯”的,就不记录其中了。
这里面张良、萧何、陈平这三位相信不必笔者再多说了,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历史定位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周昌,作为汉政权的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亲弟弟,以及本身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都能证明周昌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夏侯婴不仅是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而且一担任就是十几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定诸侯”。但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们也不能就单纯的这样定义,并且他们“将军”的身份也不低。但是这九人中除了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确标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吕泽之外,其他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政权重要辅臣。
通过这些内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吕泽的在当时的地位就算没有他们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记录。
综上所述,吕泽作为一个开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汉政权的某一时期又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到最后总结功劳的时候又能够以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定性,都能证明吕泽在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说归属吕泽的那些人:
按照《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结束为止,天下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列侯又不是同时受封的,而是分批次进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劳大小进行排列的。
正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从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为汉帝国认定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几个人。

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时间记录来看,总共是二十九位:
他们分别是:
萧何;周昌;张良;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靳歙;召欧;陈濞;陈平;武虎;董渫;郦商;灌婴;周灶;王吸;薛欧;傅宽;孔聚;陈贺;陈豨;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陈婴;项缠;吕清。
在这里面,目前明确有归属的是下面这些人。
大将军韩信的四人:
灌婴;傅宽;孔聚;陈贺。
西楚降将三人:
陈婴;项缠;吕清。
再就是吕泽和吕泽有关的人:
吕泽;吕释之;丁复;郭蒙。
从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数量占比来看,归属吕泽和韩信的功侯的确是除了直属于刘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这里至少能证明一点,吕泽的势力在汉政权中很大。
接着再看之后被汉帝国列为十八元勋功臣的人:
史记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这个十八元勋列表,虽然是后人考证的,但也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列侯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勋中,也有两位属韩信的功侯“灌婴”和“傅宽”,以及属于吕泽的两位功侯“丁复”和“蛊逢”。
虽然吕泽没有进入十八元勋之列,但韩信也没有进入。
韩信能不能进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韩信为什么没有进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和韩信非常类似的吕泽,他没有进入是否也和韩信是一个原因?
另外从这个十八元勋的排名以及他们是否有列传也能看出点端倪。
除了排名第三的张敖是因为过错从诸侯王被贬为列侯外,其他十七人中只有六人没有列传:
他们分别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欧、排名第十七的丁复和排名第十八的蛊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无后外,没有列传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是明显不正常了。
柴武作为汉孝文帝时期的大将军,参与过内外诸多大型战事,却没有进行列传记载,这一点很奇怪。同时柴武到底是叫柴武,还是叫做陈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问题就是,他其实是西楚降将,因为他是在汉二年才真正加入汉政权的。
至于王吸和薛欧,他们是丰邑人,目前仅有的一条记录是他们二人曾经领军参与救刘太公,但此后便是杳无音信。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以及为什么不列传的原因,目前也无人可知。当然了,如果从太上皇刘太公死去后,担任汉廷右丞相的郦商突然从北境离开“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是不是说归属于丰邑的这些人曾经在太上皇死去后发生过****?目前都只是猜测,但也能看出归属于丰邑的这群人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给列传记载,凭什么第十四位的王吸和第十五位的薛欧就不列传记载,这一点着实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复和第十八的蛊逢,尤其是丁复的七千八百户封邑,都能说明他的功绩非常大,但却也是没有被列传。当然了,鉴于他们二人曾经都“属吕泽”,所以可能受到吕家倾覆的影响,因此才没有被列传。
总结来看就是,汉初十八元勋中为刘邦嫡系部署的,不但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传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则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历史问题。
所以对于吕泽的历史定位到底应该怎么来看,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分析后会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笔者个人,则还是倾向于认为吕泽差不多有着汉军副帅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担任类似汉军副帅的职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定论。
另外就像丁复那个所谓的“大司马”职位,目前已知汉帝国的“大司马”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何以在楚汉时期就会设立这样的职务呢?
笔者的推断是吕泽曾经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但因为吕泽后来有病,还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复担任了。所以丁复才能有那么高的封赏,并且还能进入十八元勋之中。
而吕泽早逝的问题,在史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八年,也就是汉帝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吕泽便病逝了,汉廷为其谥号令武。同年,吕泽的儿子吕台继承周吕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汉高帝九年,为吕台元年。
从汉廷这里为吕泽谥号的“令武”来看,也能看出汉廷对于吕泽的功绩是承认的。
另外后来吕后追谥的那个“悼武王”,“武”字代表着吕泽的功勋,但“悼”字也说明了吕泽是早逝的。
不过对于吕泽的死,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还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
这里的“死事”,又说明吕泽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汉八年汉廷并没有什么大型战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这点还存在很多疑问,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可以初步认为吕泽是汉帝国初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吕泽身上的谜团仍然还是很大,需要有心人继续探索。

老哥 你为什么这么牛逼

风浅时光丶
74 楼
引用 @杨升庵 发表的:
那是亲兄弟,吕泽和刘邦只是亲戚。

刘秀那只是族兄吧,我觉得刘邦跟吕泽的关系比亲兄弟还铁

永耀之星
75 楼
引用 @全明星朗尼沃克 发表的:
吹对手凸显自己牛逼啊 这不是日常操作

陈友谅,黄巢点灭了你

个biang乌兰
76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认真的吗

虎扑用户049191
77 楼
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这个

铁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78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因为刘备远在河北 跑的还没有曹操快 到了陕西咸阳刘邦早凉了

你说这名拉风不拉风
79 楼
引用 @河北边坡防护网 发表的:
打这么多字,我怀疑你就是楼主🐶

这明显是复制粘贴啊!🐶

许久久枝
80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董狐吧,晋国的

虎扑用户283254
81 楼
引用 @举笔画明日 发表的:
他是穿越的?

项少龙?

虎扑用户188040
82 楼
史记对汉初的记载很多地方都不连贯,这也是纪传体的通病,容易有选择性的记载

虎扑用户029105
83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比较健康的那位呢

虎扑用户161534
84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吹对手显得自己牛逼

虎扑用户385889
85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最后一句看不懂

虎扑用户903542
86 楼
大概相当于朱老总?

虎扑用户407919
87 楼
引用 @从小篮网蜜 发表的:
你对照楚汉之交各个本纪传记和功臣列表里的事迹差异看,就明白司马迁隐去了多少吕家东西了,不单单吕泽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也不怎么提当年永远健康的那位吧。

哪一位

虎扑用户466616
88 楼
引用 @博行天下 发表的:
其实他就是易小川🐶

这不对,易小川在项羽那边,应该是高要🐶

虎扑用户546571
89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别吹牛逼了,列出史实证据,反智的厉害,没留下事迹最厉害呗?

虎扑用户453935
90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史记写了,你可以从其他人的只言片语里看到吕泽的痕迹。所以可能传到后世被删掉了。

虎扑用户314195
91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大哥看点历史,刘备是刘邦的祖宗啊🐶

虎扑用户957252
92 楼
吕泽功劳肯定很大的,而且很明显涉及到他的记载被人为抹去了,这也导致汉末n多地方的记载显得很诡异,逻辑不通。

虎扑用户420759
93 楼
引用 @风浅时光丶 发表的:
刘秀那只是族兄吧,我觉得刘邦跟吕泽的关系比亲兄弟还铁

刘秀和被杀的刘演是亲兄弟,和更始帝刘玄是族兄弟
本来起义的发起人就是刘演,他最有资格称帝,后来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才推了刘玄。刘玄翅膀一硬就把刘演做了,刘秀要不装孙子学乖,肯定也嗝屁了

虎扑用户631332
94 楼
引用 @伊犁将军府 发表的:
汉初不少事情都是讳莫如深的。一个吕泽。还有两个少帝的身份以及死因。还有汉文帝王后和儿子的死。

都是吕家 必须斩草除根。。

虎扑用户139964
95 楼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理解能力真的蔡

虎扑用户095031
96 楼
引用 @33984598 发表的:
???做历史的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啊。
不是有个故事,是董卓还是谁,要求史官替他写好话。他不肯。爷爷被杀了,父亲来也是这么写。父亲被杀了,儿子来也是这么写。

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因为那时候各国史官本质是听周王朝

虎扑用户099055
97 楼
引用 @雷霆13号泡椒 发表的:
项羽都是本记了 吕泽要真有什么大功会不敢写吗

项羽是诸侯不是反贼

虎扑用户023157
98 楼
引用 @伊犁将军府 发表的:
汉初不少事情都是讳莫如深的。一个吕泽。还有两个少帝的身份以及死因。还有汉文帝王后和儿子的死。

还有齐王兄弟

虎扑用户101523
99 楼
引用 @comp9270 发表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刘备接他的位置?

你认真的?

酒家小巷
100 楼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这么说吧,鸿门宴如果刘邦被杀了,带领刘邦剩余军队继续反抗项羽的就是吕泽。

易........易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