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ZRATELS 发表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怎么被打脸?
引用 @zyqlhd 发表的: 她发现青蒿素那会儿还在文革吧,和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
引用 @拉风的少年哟 发表的: 屠呦呦基本代表宁波派学者最后辉煌了,接下来就国内学术界只剩苏州派独霸了。
引用 @wesxly 发表的: 哎,确实是的,具体的我也说不清,希望楼下的来解释吧
引用 @我还怎么上课 发表的: 不太懂这是个什么水平的进步,楼下科普一下,详细点
引用 @无法删除 发表的: 曝光率最高的永远是当红流量小生,明星绯闻,企业家花边新闻…无良媒体一切为了流量一切为了钱。
引用 @燕人就是牛逼 发表的:说错了,根本比不过青霉素和头孢,排不了第一
引用 @小市东门欲雪天 发表的: 屠呦呦本身明明就是打了传统中医的脸 国内反而当中医胜利一样宣传....
引用 @网络英雄 发表的:当时是集体成果,对其他科学家不公平
引用 @梅内罗苏 发表的:院士跟诺奖还是两回事吧,虽然说院士评选还有不少弊端,但不能因为拿了诺奖就能破格入院士吧。好像跟跟屠呦呦同届的一个日本科学家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吧。
引用 @演导哈 发表的:水平再高又有什么用,要是这么好提取早就有人成功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已经可以成仙了
引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 发表的:不受中国厚待…………怎么说?
引用 @原地十厘米 发表的:青蒿并不能治病,经过现在药学技术提取的青蒿素才能治病,还有如果你接受过医学教育的话,你的举例每口食物的含量是多么复杂,你大概会在大二了解清楚。
引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 发表的:怎么就确实是的,不要听风就是雨,好吧!屠呦呦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有改革先锋奖章,还有最近的改革开放什么一百人(名字具体没记住,你应该听说过),这已经够厚待了吧。虽说都在她得诺贝尔之后,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外评选机制不一样,就算不得诺贝尔,早晚国内的最高科学成就奖也是要拿的,只是时间问题。最后,学术圈是这样的,和以前科举一样,“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会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国内不受重视,突然就蹦出来了,其实肯定不是这样的,中医科学院还有多少这样矜矜业业的人啊!你看如今的垃圾论文,四处发表,这才是在追求功名利禄啊!
引用 @战斗的灵魂 发表的:西医这个东西也是中国为了区分中医而取的名字,应该叫现代医学,跟中医相对的西医早就没了
引用 @MrPiggy 发表的:中医问题就是在于不科学不严谨。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就敢随便拿来用。西药需要四轮临床实验才能上市,处方药管控严格,中药却不需要这样的验证流程,坐堂大爷就敢给你开药。没有西医,我们根本不知道89种常见的中草药及其制品是一类致癌物。广防己为什么用来清热解毒治疗风湿解释不了,其实,它到底有没有用,也只是经验之谈,没有得到严谨的论证,但这些疑问永远解决不了了,也永远无法解释,因为04年起,它已经不允许被使用了,它就是那89种一类致癌物之一。只是技术落后吗?只是有些东西说不清吗?归根结底,中医离严谨的科学太远了。中医有价值,但是,迷信它,不肯看到它身上的巨大问题,就是在把它彻底往死路上推。医学是一门太严谨的科学了,因为它关乎人命,你们今天对中医的宽容,就是对那些找出致癌中药的学者们的努力的辜负,而他们之中,也有从事了一辈子中医研究的人,这更是对科学的不尊重,最终将成为杀死中医的一把把无形之刀。
引用 @大将军加里 发表的:bxj里毁天灭地的杨振宁多少名啊?
引用 @zmfred 发表的:屠呦呦教授就是中国高层教育的遮羞布在世界享有盛名,却不受中国厚待这他妈真的是我们的悲哀
引用 @rocklifly 发表的:和她在同一名单的任何一个在中国都是如雷贯耳,为什么在国内她反而籍籍无名?
引用 @吃玻璃而不伤身体 发表的: 我想以屠呦呦教授的境界,也根本不看重这种“虚名”。
引用 @浮云大菠萝 发表的:worked almost anonymously..BBC表示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居然是在不被中国科研机构支持,接近隐姓埋名做出来的成果,暗讽啊。99年就研发出青蒿素的伟大的科学家,居然直到获得诺贝尔奖才被宣传。
引用 @影子_lk 发表的: 没得诺奖之前见过宣传吗?
引用 @羊之反奸计 发表的:哪有,我高中的政治题经常做到关于她的材料
引用 @灰烬与钻石 发表的:中医是一门技术,现代医学是一门科学,为什么总要黑来黑去
引用 @臭脚野原广志 发表的:在国内,任何机构(包括科研机构),都是书记说了算。。。。说白了,党要压制一切出头鸟。。。。
引用 @闪电小熊猫 发表的:大兄弟,知道科学跟科技的区别吗?17世纪,科学跟科技的概念才被罗素结合到一起的。科学有它的逻辑,和它的研究方法,没有科学概念之前,世界上所有技术都是假的吗?中医确实技术落后(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等手段),也确实有糟粕的地方,但不能全面否定,只要努力发展开发,只会越来越精
引用 @wwwqyfcn 发表的:就好比我到nba拿了个mvp,回国连国家队都进不了了?
引用 @YvX 发表的:???中国正经出来的中医谁说过百年不变了,你莫不是日本人。中医院为什么要各种检查,那是因为现在中医院很多医生都是学西医出身的。在香港中医是不可以用这些现代医疗手段的,不然就是非法行医。
BBC评论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引用 @包容万物 发表的: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
引用 @MrPiggy 发表的:科学脱胎于技术,但是中医这个脱胎过程显然极不完善,中医一直以来最缺乏的就是规范的研究方法。好在现代科学已经提供了类似的准则和思路,其实完全可以利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的种种理论进行验证,结合西医的东西去对中医进行挖掘。我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医,它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论,可以为今后的医学研究提供方向。但是在方法学的层面上,中医体系实在太差了。我们都希望中医越来越好,但现在的大环境也确实如我所说,中药的使用等等管理过于宽松且没有收紧的迹象。其实中医不受关注还好,健康中国2030提出之后,近年的很多方向性文件都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问题是过犹不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有中医化倾向,同样是医学人才,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标准逐渐放松,大家急迫地推动中医,却选择性忽视了大量的治疗手段及药物的安全性问题,谁能保证不会再有马兜铃酸事件?如果中医真的没价值,那么多中医药大学肯定就没必要开了。只是现在中医的科研力量完全不足以支撑它突然地极速扩张,还撑不起中华传统医学这样大的名头。什么东西要进步,不都得靠挑毛病。科学哪需要什么鼓励,如果要鼓励,用严谨客观的论证或试验去证实一项鼓舞人心的结论,才是最大的鼓励。中医缺的这一块,总不能就这么扔着不管,你好我好大家好,说中医多棒多棒就完事了,这样中医可没什么出路。以中医药为例,起码药典里的药材,全都走一遍严格的毒理学验证,常用的组方,科学地解构有效成分,综合论证有效性,毕竟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理病生理发展很完善了,这都省了不少功夫。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都还差不少呢啊。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不好,怎么发展?去年诺贝尔奖的肿瘤免疫疗法,起源于1890年左右的科利毒素,发现类似种牛痘的方式可以治疗部分患者的肉瘤,那其实就是原始的实践,而免疫学大发展,抗原抗体的形成理论,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这100多年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才把这样一个实践,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今天尚不完善的免疫疗法。我觉得中医缺的就是这么个过程,而很多人贪图功利试图省略这些,偌大的中医体系,想真正成为世界认可的严谨的现代科学,真的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比起努力开发,我更希望是努力而严格地论证且开发,推动中医形成一套可靠的系统的,为全世界认可的科学体系。西医通过效果和理论闯入了世界各地,征服了全世界,中医如果真的也能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就该以让中医走向世界,光明正大地成为医学世界中灿烂的一部分为目的。国内再热闹,出了国门,中医诊所就只能是打擦边球的黑诊所,岂不是贻笑大方。
引用 @xiaohaolvad 发表的:然后就是一副中药一副西药一起吃咯…
引用 @闪电小熊猫 发表的:你还是比较理性的了……中医确实尴尬的很,它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人民的经验,又诞生在中国这种特别的文化环境下,使得它的成长跟现代科学规律不符合。它最后该怎么发展,说实话,还不知道,但每个中医药大学,每个从事中医的人都在想办法。它是出过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在整个医药行业都存在,不光是中医中药的问题。中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现代人看透,内行人愿意去用,但外行人不愿接受,这肯定是不行的。
引用 @新体育老师 发表的: 一攻一防令人窒息。不过层主言之有理
引用 @燕人就是牛逼 发表的:有什么问题嘛
引用 @虎扑第一尚方宝剑 发表的:评判的标准不同。
引用 @包容万物 发表的: 病句 鱼不如鲤鱼?
引用 @MrPiggy 发表的:最近的100多年了,西医发展太可怕了,多少绝症开始变得能够解决,我们嘴上说着中医能够发扬光大,心里有这些美好的期望,其实心里虚的很,因为眼见被西医越甩越远。一方面,需要正确看待中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可能真的寄希望一个学贯中西的医学大家在中医现代化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一条明路,现在似乎还缺乏这么个人物。
引用 @燕人就是牛逼 发表的:你需要百度一下
引用 @闪电小熊猫 发表的:你既然能知道青蒿不同于黄花蒿,为什么不仔细探究下两种东西呢?我查给你,你仔细看看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别懂点皮毛就以为知道了全部。我接受过很长的医学教育,我大二的时候学过病理药理,另外,生理生化也学过,书上面都会说清楚哪些物质哪些元素对人有益,但是你人吃下去的每样东西都不是含量那么高的,都会有所谓的“杂质”。《本草纲目》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菣、犱蒿”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草书记载相同,是“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赤白痢下、衄血……”。但李时珍又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等寥寥数句,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清代吴其濬的博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也沿袭了李时珍的做法,把青蒿和黄花蒿作为两种植物处理,还附了插图。但本草书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引用 @HardenFMVP 发表的:希望社会上的人都能尊重科学家。这是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小小心愿
引用 @时空黑洞 发表的:许多人也就那么无脑。中,美同时在研究,美国花的人力,物力,研究的东西比中国多多了,可是没成功,连这点也视而不见?这可是他们口中现代医学。只会喷研究多少中药方,没什么作用,可不看人后来总结,可能是因为高温而无效。中医肯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受不了一些人用现代方法就是西医的论调,我用燃气,用电饭锅蒸了一锅馒头就成西餐了,高大上不。
引用 @语无伦次评论家 发表的: 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做发言的资本
引用 @没事打个炮 发表的: 没关注都知道才应该叫宣传吧,就像蔡徐坤这些流量明星一样,平时根本不关注但被强行洗脑了都
引用 @长路漫漫212 发表的:中国对科学工作者的感觉有点奇怪 不是诺贝尔都不知道屠呦呦 保密措施太严?
引用 @怒射跟风黑 发表的:得诺奖前几年的时候,宁波地区看报纸的基本都听说过她 补一张图,2011年宁波晚报的A1面:
引用 @ad333ad 发表的:BBC评选的?反正这些看看就好,也没必要太当回事
引用 @小可爱呀呀呀8 发表的:哈哈,送你上去,你***河蟹河蟹**** 等着被喷吧兄弟
引用 @济宁市供电公司一把手 发表的: 那些喜欢吴亦凡,喜欢蔡徐坤的小朋友知道屠呦呦这个人么?
引用 @为祎盘桓 发表的:你不懂我的意思,我相当敬佩屠女士的功绩,但是作为一个搞研究的研究员,她对青蒿素,更多是一个发现和提取,影响很大,但是难度上并不是理论突破,单论研究能力是不匹配院士这么高级的。物理学的德布罗意波虽然也简单,但是一个大胆的突破的且被验证正确并应用的设想
引用 @梦莲华 发表的:致敬
引用 @星心不在 发表的:真有,我第一次认识她就是报纸报道青蒿素在越南战争的应用,有很大的篇幅是介绍她的,
引用 @彩色的芯 发表的: 屠有她的问题,青蒿素的发现远不是屠一个人的功劳,有好几个人都和她差不多,但最后你能记住的却只有她......
一握。。用水萃取所用的青蒿素大概要三十斤才能提取有效成分,屠呦呦根据中医药方对小鼠进行的几百次实验均没有效果,你如果说小鼠没效可能人有效,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在加急的边缘疯狂试探……😂
跟她同辈的宁波学者基本都跑到美国、台湾、香港了,她留下来也不容易了,没院士估计是她没拜码头。
怎么就确实是的,不要听风就是雨,好吧!屠呦呦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有改革先锋奖章,还有最近的改革开放什么一百人(名字具体没记住,你应该听说过),这已经够厚待了吧。虽说都在她得诺贝尔之后,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外评选机制不一样,就算不得诺贝尔,早晚国内的最高科学成就奖也是要拿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学术圈是这样的,和以前科举一样,“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会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国内不受重视,突然就蹦出来了,其实肯定不是这样的,中医科学院还有多少这样矜矜业业的人啊!你看如今的垃圾论文,四处发表,这才是在追求功名利禄啊!
知道非洲最恐怖的是什么吗?不是艾滋不是癌症,是蚊蝇传播的疟疾,屠先生的发现就是完善并推广了青蒿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能够彻底消灭疟疾。如果没有她的,以曾经中国落后的条件,可能数以亿计的人可能无法存在。
对。就是为了钱!做宣传没钱。
你回答个问题现场百度啊?
屠告诉我们中医药是伟大的宝藏,我们需要继承挖掘,哪里打脸!
肯定是需要代表的
就好比我到nba拿了个mvp,回国连国家队都进不了了?
我想不到还有多少科学能就上百万人的姓名。我觉屠实至名归,而且值得更多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
没有中科院
你既然能知道青蒿不同于黄花蒿,为什么不仔细探究下两种东西呢?我查给你,你仔细看看
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别懂点皮毛就以为知道了全部。我接受过很长的医学教育,我大二的时候学过病理药理,另外,生理生化也学过,书上面都会说清楚哪些物质哪些元素对人有益,但是你人吃下去的每样东西都不是含量那么高的,都会有所谓的“杂质”。
《本草纲目》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菣、犱蒿”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草书记载相同,是“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赤白痢下、衄血……”。
但李时珍又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等寥寥数句,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
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清代吴其濬的博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也沿袭了李时珍的做法,把青蒿和黄花蒿作为两种植物处理,还附了插图。
但本草书这两种药材
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对啊 都是得了诺奖后啊 为啥之前没重视呢
你这样强行把中医和古代医学画等号,中医也可以发展啊。。。。医药皆验,用科学的方法把它变成现代医学。
没说是因为制备青蒿素给的啊,可以是给推广的
大兄弟,知道科学跟科技的区别吗?17世纪,科学跟科技的概念才被罗素结合到一起的。科学有它的逻辑,和它的研究方法,没有科学概念之前,世界上所有技术都是假的吗?中医确实技术落后(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等手段),也确实有糟粕的地方,但不能全面否定,只要努力发展开发,只会越来越精
不是一个意思,单论科学成就,老杨毁天灭地无悬念,但跟普通老百姓讲cpt破缺,场论等,哪个能听懂,能吃饭吗?能救命吗?不能。但青蒿素这种直接拿来救命的,更接地气。都很伟大
还是上小鲜肉要紧,能促进中国的经济
在国内,任何机构(包括科研机构),都是书记说了算。。。。
说白了,党要压制一切出头鸟。。。。
祝福你也有这种境界!
哪有,我高中的政治题经常做到关于她的材料
你也是医学生?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你为什么视而不见????
她本来是西医,后来转学中医就是为了提倡废医存药??那她搞出这么大的名堂了,怎么又不碰那根红线了???
老弟,都是学医的,不想跟你争了,多查查文献,临床的时间还有很长,各种方法都别排斥,对自己好
中医是一门技术,现代医学是一门科学,为什么总要黑来黑去
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做发言的资本
你现在是在读大学生吗
可以这么说,古代西医的技术也已经不用了,实际上,现在医院里的医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解刨学和生理卫生研究基础上的学科。中医实际上也有研究的价值。可悲的是很多不是医学的文科大学教授在授课时,去混淆各种概念,我甚是还在党课上听过类似的老师,他是怎么自称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
小伙子,言论很危险🙄(嘘)
充分说明我国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你想啊,民科出身得了诺贝尔奖,能不嫉妒吗
科学脱胎于技术,但是中医这个脱胎过程显然极不完善,中医一直以来最缺乏的就是规范的研究方法。好在现代科学已经提供了类似的准则和思路,其实完全可以利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的种种理论进行验证,结合西医的东西去对中医进行挖掘。我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医,它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论,可以为今后的医学研究提供方向。但是在方法学的层面上,中医体系实在太差了。我们都希望中医越来越好,但现在的大环境也确实如我所说,中药的使用等等管理过于宽松且没有收紧的迹象。其实中医不受关注还好,健康中国2030提出之后,近年的很多方向性文件都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问题是过犹不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有中医化倾向,同样是医学人才,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标准逐渐放松,大家急迫地推动中医,却选择性忽视了大量的治疗手段及药物的安全性问题,谁能保证不会再有马兜铃酸事件?如果中医真的没价值,那么多中医药大学肯定就没必要开了。只是现在中医的科研力量完全不足以支撑它突然地极速扩张,还撑不起中华传统医学这样大的名头。什么东西要进步,不都得靠挑毛病。科学哪需要什么鼓励,如果要鼓励,用严谨客观的论证或试验去证实一项鼓舞人心的结论,才是最大的鼓励。中医缺的这一块,总不能就这么扔着不管,你好我好大家好,说中医多棒多棒就完事了,这样中医可没什么出路。以中医药为例,起码药典里的药材,全都走一遍严格的毒理学验证,常用的组方,科学地解构有效成分,综合论证有效性,毕竟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理病生理发展很完善了,这都省了不少功夫。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都还差不少呢啊。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不好,怎么发展?去年诺贝尔奖的肿瘤免疫疗法,起源于1890年左右的科利毒素,发现类似种牛痘的方式可以治疗部分患者的肉瘤,那其实就是原始的实践,而免疫学大发展,抗原抗体的形成理论,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这100多年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才把这样一个实践,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今天尚不完善的免疫疗法。我觉得中医缺的就是这么个过程,而很多人贪图功利试图省略这些,偌大的中医体系,想真正成为世界认可的严谨的现代科学,真的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比起努力开发,我更希望是努力而严格地论证且开发,推动中医形成一套可靠的系统的,为全世界认可的科学体系。西医通过效果和理论闯入了世界各地,征服了全世界,中医如果真的也能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就该以让中医走向世界,光明正大地成为医学世界中灿烂的一部分为目的。国内再热闹,出了国门,中医诊所就只能是打擦边球的黑诊所,岂不是贻笑大方。
评判的标准不同。
中医的理论体系站不住脚,鲁迅为啥去学西医,他的作品交代的也很清楚,课文里面也是有的。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在“偶像”栏目个人简介页面上,BBC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和爱因斯坦并列 文/ 徐乾昂 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
有什么问题嘛
你还是比较理性的了……中医确实尴尬的很,它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人民的经验,又诞生在中国这种特别的文化环境下,使得它的成长跟现代科学规律不符合。它最后该怎么发展,说实话,还不知道,但每个中医药大学,每个从事中医的人都在想办法。它是出过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在整个医药行业都存在,不光是中医中药的问题。中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现代人看透,内行人愿意去用,但外行人不愿接受,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吃的纯中药,没吃西药。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各有各的好。再说,我吃什么你看见了?张口就来
最近的100多年了,西医发展太可怕了,多少绝症开始变得能够解决,我们嘴上说着中医能够发扬光大,心里有这些美好的期望,其实心里虚的很,因为眼见被西医越甩越远。一方面,需要正确看待中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可能真的寄希望一个学贯中西的医学大家在中医现代化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一条明路,现在似乎还缺乏这么个人物。
不关注知道了才叫宣传...关注了也不用宣传了
病句 鱼不如鲤鱼?
评判的标准再不同,它院士也比不了诺奖吧,尤其是生理化类的
你需要百度一下
@ 燕赵都市报【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并列】#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本次“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单纯想知道还有哪位
这是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小小心愿
看问题的层面不一样啊,中医由于历史和方法原因,看事物都是非常鸿观的,比如说脏腑、六淫等,都是肉眼可见的层面。现代医学有显微镜啊,越看越细,什么细胞啊分子啊原子啊,那么继续往下呢?到底什么在人体内起作用呢?什么在外对人体产生影响呢?一步步往细看,说不清楚的。其实现代医学在慢慢接受中医的一些方法了,中医也像个舔狗想融入现代科学被大众接受,至于最后会怎么样,随它了。作为外行,选择权威医院、口碑好的医院看病就行了;作为内行,选择对病人最有效的疗法就行了。多说一句,依我看,不管什么医学,都会被生物工程、基因技术打败的,那东西像编程序一样,啥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一旦技术手段达到,根本不用医疗了。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这个不需要百度 高中学过
许多人也就那么无脑。
中,美同时在研究,美国花的人力,物力,研究的东西比中国多多了,可是没成功,连这点也视而不见?这可是他们口中现代医学。只会喷研究多少中药方,没什么作用,可不看人后来总结,可能是因为高温而无效。
中医肯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受不了一些人用现代方法就是西医的论调,我用燃气,用电饭锅蒸了一锅馒头就成西餐了,高大上不。
这也是我的
向伟大的巾帼英雄致敬
是的
别乱说,青蒿素是1971年发现的,当年12月就应用于临床了。
你可别出来搞笑了
不只是中国有这种事,西方也有。要思考的不只是中国,而是人类的教育观念。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唐娜也只是60岁的副教授。她只列出了6篇代表作。那篇获得诺奖的论文发表在《光学通信》杂志上。这份杂志的影响因子实在太低,大约只有1.0。但是论对科学的贡献,比那些影响因子动辄二三十的都厉害!
@ 西门町吃在宁波#宁波身边事#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和爱因斯坦并列】#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本次“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服了。
我服了。
其他国家也不知道,都是去世后才知道
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
本次“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最终,科学家领域得票数最多的为艾伦·图灵。目前仅“艺术家作家篇”仍未进行投票。
BBC评论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在“偶像”栏目个人简介页面上,BBC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
反正这些看看就好,也没必要太当回事
毕竟宁波骄傲
哈哈,送你上去,你***河蟹河蟹****
等着被喷吧兄弟
这有什么好喷的?我觉得任何媒体来评选的什么什么最伟大,都是看看就好啊,是屠呦呦也好,是爱因斯坦也好,重要的不就是她做出的贡献么,最伟大不最伟大有什么意义。诺贝尔已经够了
据说院士内部也分关系派系,能评上的肯定都有干货,有的好像因为关系评不上去。如果是真的实乃中华之不幸。
书记,没必要攻击别人吧。
我理解你,但小粉红们玻璃心估计要受不了
屠有她的问题,青蒿素的发现远不是屠一个人的功劳,有好几个人都和她差不多,但最后你能记住的却只有她......
说实话有点无语,既然评选最伟大的人,为啥他们的一开始title是女科学家,犹太科学家,gay科学家,中国科学家? 英国现在这政治正确风潮啊
应该说,宣传是有的,我记得中学课本里都有介绍过她。但获得诺奖之前,国家给她的荣誉真的太少太少,和她的贡献完全不匹配。
这是因为屠呦呦是宁波人,这个报纸是九月的,她刚获得拉斯克奖,这个奖被称为诺奖的风向标
这个问题早就澄清过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基本都是团队合作,但是团队合作也分主要贡献和关键贡献,拉斯克奖颁发的时候就已经说明过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她还是团队的项目负责人,不仅负责技术,还负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