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too negative. Parents say "no" so frequently that kids become deaf to it--and the word loses its power. 与其总是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如给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说“我们得这样做,因为。。。”。把关键的“No"留到重要的地方用,会有效很多。有时候在外面看到一些美国孩子表现得比较听话,父母说几句就很配合,也许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我曾经在一个playground坐了一会,其间发现中国父母叫孩子回家,多数都用一种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如果不配合,就开始不耐烦,但是效果往往不佳,几乎没有一个能听到以后主动自己离开。
We expect too much from our kids. 我本人对于那些认为没有table manner的孩子就不适合到公众餐馆用餐的观点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我们都assume kids know more than they do。他们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控制自己行为的效果,他表现不好的时候,可以带他离开,但是不要期望他们能象你想像中那样举止得当,彬彬有礼。
We model behavior we don't want to see. 我们snap out的时候,对孩子大喊大叫,but then you get mad if your kid reacts the same way when things don't go her way. 我们当然都不是圣人,不过事后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谈谈,大家都检讨自己的错误,然后拥抱一下说I love you。It's nothing personal。
We intervene when our kids simply annoy us. 这个太常见了。老实说,要忍耐还是需要相当的涵养,比如把花盆里的土抓出来,用刷牙刷脸,每次都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照作者的说法,他们只是在探索世界,或者仅仅为了吸引注意,most likely, if you don't respond, he will eventually stop。只要不是涉及安全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
We're all talk and no actions. 非常形象的例子: " Turn off the TV... I'm serious this time...Really!" 但是只有口头警告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consequence。允许讨价还价,传达的意思就是,cooperation is optional。正确的做法,是好好的要求,如果要求没有回应,就付诸于行动---把电视机直接关掉。恩,这个可能对大点孩子更适用点。
We use time-out ineffectively. 关小黑屋是不可取的,因为time-out的初衷不是惩罚,而是让他冷静一下。这篇文章主张time-in,就是家长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错误。如果你实在气得要死,那你自己先去time-out一下。
We assume what works for one kid will work for another. 前两天说到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就是一个例子吧。奖励也好惩罚也好,需要fit the kid,而tuning in to different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则是家长的责任。有的孩子口头提醒就可以达到的效果,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需要某种consequence, 比如某种惩罚,才能达到。
We are too negative.
Parents say "no" so frequently that kids become deaf to it--and the word loses its power. 与其总是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如给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说“我们得这样做,因为。。。”。把关键的“No"留到重要的地方用,会有效很多。有时候在外面看到一些美国孩子表现得比较听话,父母说几句就很配合,也许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我曾经在一个playground坐了一会,其间发现中国父母叫孩子回家,多数都用一种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如果不配合,就开始不耐烦,但是效果往往不佳,几乎没有一个能听到以后主动自己离开。
We expect too much from our kids.
我本人对于那些认为没有table manner的孩子就不适合到公众餐馆用餐的观点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我们都assume kids know more than they do。他们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控制自己行为的效果,他表现不好的时候,可以带他离开,但是不要期望他们能象你想像中那样举止得当,彬彬有礼。
We model behavior we don't want to see.
我们snap out的时候,对孩子大喊大叫,but then you get mad if your kid reacts the same way when things don't go her way. 我们当然都不是圣人,不过事后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谈谈,大家都检讨自己的错误,然后拥抱一下说I love you。It's nothing personal。
We intervene when our kids simply annoy us.
这个太常见了。老实说,要忍耐还是需要相当的涵养,比如把花盆里的土抓出来,用刷牙刷脸,每次都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照作者的说法,他们只是在探索世界,或者仅仅为了吸引注意,most likely, if you don't respond, he will eventually stop。只要不是涉及安全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
We're all talk and no actions.
非常形象的例子: " Turn off the TV... I'm serious this time...Really!" 但是只有口头警告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consequence。允许讨价还价,传达的意思就是,cooperation is optional。正确的做法,是好好的要求,如果要求没有回应,就付诸于行动---把电视机直接关掉。恩,这个可能对大点孩子更适用点。
We use time-out ineffectively.
关小黑屋是不可取的,因为time-out的初衷不是惩罚,而是让他冷静一下。这篇文章主张time-in,就是家长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错误。如果你实在气得要死,那你自己先去time-out一下。
We assume what works for one kid will work for another.
前两天说到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就是一个例子吧。奖励也好惩罚也好,需要fit the kid,而tuning in to different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则是家长的责任。有的孩子口头提醒就可以达到的效果,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需要某种consequence, 比如某种惩罚,才能达到。
呵呵,无则加冕,有则改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4 23:16:41编辑过]
要好好研究一下!
以下是引用 miaomiao_10 的发言:
多谢分享。。。。。★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Huaren Lite 7.28
火蹭一上来了真控制不住啊。。。
面壁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 23:59:15编辑过]
好帖呀:)
要好好研究一下!
想知道在关于We intervene when our kids simply annoy us. 这点上父母对孩子兴趣的引导方面应该多大力度,孩子可能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他想干嘛就干嘛吗?还是适当的引导。比如娃对翻垃圾筒,多次开冰箱,拿筷子敲来敲去感兴趣,要是在娃又这些兴趣的时候就引开注意力,娃也就不会再想起要去做这些事, 娃可以去探索别的。还是什么都随他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 23:59:15编辑过]
这个我觉得要看你自己的忍耐程度,开冰箱敲筷子,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是“simply annoy us”。你觉得忍受不了,转移注意力也未尝不可,毕竟是比较soft的intervene的方式。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孩子自发探索的机会。这是个balance,基本不可能100%做到,父母有这个意识,有所改进,就可以了。引导肯定是要有的,免得有安全隐患,等孩子能懂道理了,需要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而不是总是说爸爸妈妈不喜欢,爸爸妈妈说不可以。
这个我觉得要看你自己的忍耐程度,开冰箱敲筷子,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是“simply annoy us”。你觉得忍受不了,转移注意力也未尝不可,毕竟是比较soft的intervene的方式。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孩子自发探索的机会。这是个balance,基本不可能100%做到,父母有这个意识,有所改进,就可以了。引导肯定是要有的,免得有安全隐患,等孩子能懂道理了,需要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而不是总是说爸爸妈妈不喜欢,爸爸妈妈说不可以。
不开冰箱不敲筷子, 娃会继续找到新的兴趣点。我想知道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的兴趣点, 给娃展示更有意义的兴趣点。 比如不管带娃去图书馆,还是mall还是playground,娃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东西。那父母是不是可以选择到哪里去更多些。
另外什么都由着娃会不会太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 13:28:36编辑过]
不开冰箱不敲筷子, 娃会继续找到新的兴趣点。我想知道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的兴趣点, 给娃展示更有意义的兴趣点。 比如不管带娃去图书馆,还是mall还是playground,娃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东西。那父母是不是可以选择到哪里去更多些。
另外什么都由着娃会不会太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 13:28:36编辑过]
父母当然可以引导,比如娃对危险的东西感兴趣,第一时间就得intervene。可是很多时候父母intervene的理由并不一定充分,如果仔细想想,理由可能根本莫须有。我跟LG辩论过,能不能以要求娃为父母提供方便的理由干预他的行动。比如娃从花盆里抓土,我第一反应是脏,脏了大人要花时间花精力收拾,但是仔细想想,脏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看着娃不把土放嘴巴里,也并不是大不了的事。而且文章里的意思是,娃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有多感兴趣,单纯是好奇,等好奇心满足了,他就消停了。你越阻止,好奇心越重。
给娃提供接触不同兴趣点的机会,肯定是好的。我的倾向是平衡发展,很难说什么兴趣点比什么兴趣点好。你替他做选择,不如潜移默化引导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即使孩子的选择和你预期的不符,也不要轻易否定。我更看中他对自己选择的责任感。比如今天说了去图书馆,就不能再去playground。这个session选了足球课,就要好好上课不能偷懒。这个不能说是宠,生活里面该有的规矩还是有的,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在他的意志之上。
兴趣只要不是不健康的,我都不反对。
父母当然可以引导,比如娃对危险的东西感兴趣,第一时间就得intervene。可是很多时候父母intervene的理由并不一定充分,如果仔细想想,理由可能根本莫须有。我跟LG辩论过,能不能以要求娃为父母提供方便的理由干预他的行动。比如娃从花盆里抓土,我第一反应是脏,脏了大人要花时间花精力收拾,但是仔细想想,脏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看着娃不把土放嘴巴里,也并不是大不了的事。而且文章里的意思是,娃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有多感兴趣,单纯是好奇,等好奇心满足了,他就消停了。你越阻止,好奇心越重。
给娃提供接触不同兴趣点的机会,肯定是好的。我的倾向是平衡发展,很难说什么兴趣点比什么兴趣点好。你替他做选择,不如潜移默化引导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即使孩子的选择和你预期的不符,也不要轻易否定。我更看中他对自己选择的责任感。比如今天说了去图书馆,就不能再去playground。这个session选了足球课,就要好好上课不能偷懒。这个不能说是宠,生活里面该有的规矩还是有的,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在他的意志之上。
兴趣只要不是不健康的,我都不反对。
MM说的非常好。 对于娃好奇心的问题,是尽量满足,还是有节制的满足?比如说我家娃有一阵对冲厕所感兴趣,冲了一次还要冲,这个时候是尽量满足吗?奶奶用的办法是事先就跟娃讲好‘就冲一次’,然后手指比个1, 娃(1岁多)居然就同意了。 类似的还有娃有一阵对开冰箱很有兴趣,也要开关多次,奶奶也跟他说开一次。他也同意了。依此类推到其他,当娃有好奇心的时候是彻底让他去,还是立规矩比较好。 怎样区分单纯的好奇心还是探索世界的愿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 15:48:10编辑过]
MM说的非常好。 对于娃好奇心的问题,是尽量满足,还是有节制的满足?比如说我家娃有一阵对冲厕所感兴趣,冲了一次还要冲,这个时候是尽量满足吗?奶奶用的办法是事先就跟娃讲好‘就冲一次’,然后手指比个1, 娃(1岁多)居然就同意了。 类似的还有娃有一阵对开冰箱很有兴趣,也要开关多次,奶奶也跟他说开一次。他也同意了。依此类推到其他,当娃有好奇心的时候是彻底让他去,还是立规矩比较好。 怎样区分单纯的好奇心还是探索世界的愿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 15:48:10编辑过]
奶奶做得很好啊,这个一次也是给了他机会,而不是单纯说No。娃既然能够遵守约定,那么下次还可以这样约定好再来。慢慢他可能就不要求了,因为对于这个兴趣点的探索已经得到了满足。一岁的娃这么讲道理,真是很难得很难得,真乖!
至于是彻底让他去还是立规矩,这个在不粗暴阻止他探索过程的前提下,我觉得看情况。冲厕所开冰箱门多次,确实是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院子里捡小树枝扒拉土,只要不是过分破坏,彻底让他去也未尝不可。很难设立一个单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