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taotao在2007-7-23 11:28:00的发言: 谢谢enen,你说的真好,我有模糊的想法念头,可是说不到位,你说的太好了,读的我意犹未尽,关于最后一段,我很感兴趣,就是问都问不出来,就被你给说明白了,还有更多吗?原谅我太贪心了,或者你有什么好的推荐的读物,我也学习一点。谢谢 我没读过什么幼儿教育读物的。 在给addict进行的treatment中,时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是condependence。condependent people tries to control a relationship without directly indentifying and addressing his own needs and desires. 然而,他会表现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你的角度考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都是对你最好的,更多的,我们总是会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表现出的更多的是父母未能为自己实现的梦想。而对于addict与他的partner来说,他的partner一方面可能会因为他的行为而感到痛苦不堪,难以忍受,但是unconscious mind下,她又需要他“呆”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换句话说,她没有为了他的最好的未来而去要求帮助他,而是无意识的在纵容他,而这传送出的一个信号是“你只有在我这里能得到这样的关爱”所以,通常codenpendence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relationship中的2个人,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方更需要另一方。 再举个例子,同父同母的两个兄弟,大儿子在幼儿园经常被小朋友欺负,回家后,妈妈非常心疼也生气,问他,他说没关系不疼,他不在乎,妈妈气极了说“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大儿子会去重复这句话,但是没听说他保护成功过自己。二儿子没有这方面的任何问题。 这是一个家教非常严格的家庭,但是大儿子吃饭时,如果要离开桌子一下,他会拿个锅盖把他喜欢的菜盖一下;他有时吃完了自己那份零食,他会偷偷吃弟弟的,然后要求妈妈说是妈妈吃的,我只知道他吃了,他妈妈怎么说的原话,我不知道。 现在的情况是,大儿子对自己的利益,工作上的利益都不知道如何去维护,不是指要求提升之类,就是他应得的,他都不能去争(应该说不会,不知道如何去),二儿子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 这位母亲对于大儿子的不够成熟,说过多次,但是往往最后她会说“某某就是太善良了”。这就是很典型的codenpendence,一方面她渴望儿子的独立成熟,但一方面事实上她惧怕孩子的独立成熟,因为这将会令她感到失去她的存在的价值和位置,所以她并没有为了孩子最好的未来而去那样培养过他。 真正的爱是,为了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依然是一个充满希望,内心艰定,相信美好爱情的人而准备,而帮助你这样去努力。
以下是引用enen^_^在2007-7-23 12:44:00的发言: 我没读过什么幼儿教育读物的。 在给addict进行的treatment中,时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是condependence。condependent people tries to control a relationship without directly indentifying and addressing his own needs and desires. 然而,他会表现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你的角度考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都是对你最好的,更多的,我们总是会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表现出的更多的是父母未能为自己实现的梦想。而对于addict与他的partner来说,他的partner一方面可能会因为他的行为而感到痛苦不堪,难以忍受,但是unconscious mind下,她又需要他“呆”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换句话说,她没有为了他的最好的未来而去要求帮助他,而是无意识的在纵容他,而这传送出的一个信号是“你只有在我这里能得到这样的关爱”所以,通常codenpendence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relationship中的2个人,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方更需要另一方。 再举个例子,同父同母的两个兄弟,大儿子在幼儿园经常被小朋友欺负,回家后,妈妈非常心疼也生气,问他,他说没关系不疼,他不在乎,妈妈气极了说“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大儿子会去重复这句话,但是没听说他保护成功过自己。二儿子没有这方面的任何问题。 这是一个家教非常严格的家庭,但是大儿子吃饭时,如果要离开桌子一下,他会拿个锅盖把他喜欢的菜盖一下;他有时吃完了自己那份零食,他会偷偷吃弟弟的,然后要求妈妈说是妈妈吃的,我只知道他吃了,他妈妈怎么说的原话,我不知道。 现在的情况是,大儿子对自己的利益,工作上的利益都不知道如何去维护,不是指要求提升之类,就是他应得的,他都不能去争(应该说不会,不知道如何去),二儿子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 这位母亲对于大儿子的不够成熟,说过多次,但是往往最后她会说“某某就是太善良了”。这就是很典型的codenpendence,一方面她渴望儿子的独立成熟,但一方面事实上她惧怕孩子的独立成熟,因为这将会令她感到失去她的存在的价值和位置,所以她并没有为了孩子最好的未来而去那样培养过他。 真正的爱是,为了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依然是一个充满希望,内心艰定,相信美好爱情的人而准备,而帮助你这样去努力。 shou4 yi4 fei1 qian3
以下是引用amychen106在2007-7-23 14:30:00的发言: 这是电视还是书啊? supernanny电视是ABC每周一晚上10点。 同时也出了两本书。我写的那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帖子,还有关于timeout的具体步骤,就是从书里面来的。 这两本书名分别是Supernanny: How to get the best from your children (2005), 和Ask supernanny: what every parent wants to know (2006)。
以下是引用yilan在2007-7-23 14:36:00的发言: supernanny电视是ABC每周一晚上10点。 同时也出了两本书。我写的那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帖子,还有关于timeout的具体步骤,就是从书里面来的。 这两本书名分别是Supernanny: How to get the best from your children (2005), 和Ask supernanny: what every parent wants to know (2006)。 Thank you! 不过我多办不买了,我选择乱带孩子了。
谢谢enen,你说的真好,我有模糊的想法念头,可是说不到位,你说的太好了,读的我意犹未尽,关于最后一段,我很感兴趣,就是问都问不出来,就被你给说明白了,还有更多吗?原谅我太贪心了,或者你有什么好的推荐的读物,我也学习一点。谢谢 我没读过什么幼儿教育读物的。
我没读过什么幼儿教育读物的。
enen, 你太牛了,牛顿的牛!!!!!!!!!!!!!!!! 这句看了无数次了,看一次笑一次,原创应该给个奖什么的。
小小鸟,你去书店了吗?
没有...不过我敢确定老公今天会去.....呵呵 模范模范,对了,小鬼好了,不是还流鼻血了吗?
模范模范,对了,小鬼好了,不是还流鼻血了吗? 谢谢你问候他. 他还没有好呢. 咽喉里面都糜烂了. 不吃东西, 只喝水. 今天在家待着呢.
谢谢你问候他. 他还没有好呢. 咽喉里面都糜烂了. 不吃东西, 只喝水. 今天在家待着呢.
谢谢你问候他. 他还没有好呢. 咽喉里面都糜烂了. 不吃东西, 只喝水. 今天在家待着呢.
谢谢你问候他. 他还没有好呢. 咽喉里面都糜烂了. 不吃东西, 只喝水. 今天在家待着呢.
对了苹果以前有过一次病毒感染满嘴泡,也是不肯吃固体食物,不过肯吃酸奶或者SMOOTHY,你给小鬼试试?总比光喝水强些吧。 我也有过一次,是在牙床上,2个多月才完全消失的:(
enen,你真是太厉害了,读的我不光觉得受益匪浅,还觉得意犹未尽,十分渴望的问,下面是什么,接下来是什么,欲罢不能,真好,先好好学习一下。 那能不能回来给我看看你头像里这张照片呀?
我觉得,这个只能言传身教了。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出什么样的孩子,刻意的教育是行不通的。 nod,nod!
我觉得,这个只能言传身教了。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出什么样的孩子,刻意的教育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老妈常说,孩子不好了,先要大人反省,是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可惜,我自己即使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但改起来还挺困难。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原则是,孩子要懂得,他的价值不是别人给他的,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是他为自己做了什么?他自己喜欢的想往的,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立足点,想要满足自己,和想要满足他人再来满足自己,是有着巨大的落差的。也所以,不以取悦别人作为基础的善良和帮助,多数时候是“不值得一提”的,在做的人心里,因为他觉得只是做了自己可以做的,应该做的事情而已,他的满足来自于“实践”本身;而如果他做的时候,是期待着你的表扬和微笑的,那么他总是很难被满足的,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他对于你的表现有自己的期待,而你很难很难表现的和他期待的一至,也所以他很难被满足,因为他的满足不来自自己,而是外界。也所以,一个有自己原则,知道自我价值在那里的人,不必担心他太多,他会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如果是建立在另外的基础上,那么他有可能回家后因为外界对他的表现不是他期待的而郁闷,而痛苦。 太同意这个了。如此说来,PAY孩子倒垃圾是不是不可取的?而是要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里的主人,维持家庭的整洁是自己应该做的?
忽然能想到的就是这么个例子。 通常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尤其是家人,我们在乎的人在一起时,如果对方的心情因为外界而受到干扰,而且他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还表现出来了;比如要排队等待的时间比较长,或着事情没有按照他预期的进行着。通常,我们的情绪和心境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而最多的我们会做的是什么?是去努力让这个开心起来,会去转换他的心情,讲笑话,主要就是想分散他的注意力在现在他聚焦的事情上。为什么?脱口而出的是“因为我们不想他处在这么一个不开心的状态和心境下”,而被埋藏更深的是“他的不安,焦燥和不快乐,事实上是会影响到我的处境,甚至会影响到他对我的态度”。我觉得这点上的体会,应该在面对父母和配偶时都经历过。面对孩子,有过,但是就是另一会事儿了,因为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小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不许”随便发脾气,“不许”无理取闹。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已经做了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不可改变的外力出现了没有预见的情况,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最好的是去接受事实,当你接受事实后,你会更冷静,你也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尤其当我们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如果无法接受要等待,和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这个事实,他使得自己的心境处在一个焦燥不安,不快乐的状态下,说明他没接受事实,他不想接受事实,更说明他没有找到方法使自己calm down,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分散他的注意力,不是去站在他一边,不是去哄他,而是我们首先calm下来,我们的平静和平和,会引导他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你散发出了一种无声的energy,他能体会到,他能比你去试图让他快乐起来更早的体会到,因为他有一个“样子”在面前,因为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情绪有些问题。但是,你好心的去哄他,去分散他的注意力,传达的信号是什么?是他应该不满,他应该发脾气,因为你都觉得让他处在现在的位置是没道理的,你紧张,他会更紧张就是这个原理。这个我实验过,快到只要2,3分钟就见效。 所以,对于孩子就更明显了,一个成年人未必能sense到你传送出来的信息特别准确,因为他会被干扰,影响的外界原因太多了,他会“汇总”,分析所有的infos,而一个孩子,就是很直接本能的,我体会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这就是明确的家长,只要说一次no,孩子就明白了的道理。 这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强调的,正视并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
太同意这个了。如此说来,PAY孩子倒垃圾是不是不可取的?而是要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里的主人,维持家庭的整洁是自己应该做的? 我没有读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个人是觉得,让孩子参于劳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是可取的。这是一个机会,让他懂得想要获得好的物质,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的。 是不是小小鸟以前说过,孩子要想要名牌的东西,要自己努力赚一般钱呀?我是支持这个的,孩子渴望好的东西是正常的,得来的太容易,不仅不汇珍惜,更加不会懂得其中的价值,还有就是努力后得来的人,才更会懂得取舍,而非全部占有。 这就是一般专家还是建议家长在小的时候要让孩子懂得数字,理财和经济的,她需要一个健康的概念,也就不会在日后过于被动吧?
谢谢大家. 小鬼十有八九是病毒感染... 祝愿小鬼早点好起来吧
没有问题,等我晚上回家给你奔,呵呵 谢谢谢谢
这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强调的,正视并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真是觉得这点很重要,否定的不是只是感情,而是一个人部分的自我和存在,她没有被完全的肯定和接受,她就不会完全的接受自己,更不会去完全的接受他人。
我真是觉得这点很重要,否定的不是只是感情,而是一个人部分的自我和存在,她没有被完全的肯定和接受,她就不会完全的接受自己,更不会去完全的接受他人。 对。 这种孩子成人后不仅仅是刻意压抑自己、讨好他人,也很容易是面对困难刻意逃避的人。
我没有读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个人是觉得,让孩子参于劳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是可取的。这是一个机会,让他懂得想要获得好的物质,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的。 是不是小小鸟以前说过,孩子要想要名牌的东西,要自己努力赚一般钱呀?我是支持这个的,孩子渴望好的东西是正常的,得来的太容易,不仅不汇珍惜,更加不会懂得其中的价值,还有就是努力后得来的人,才更会懂得取舍,而非全部占有。 这就是一般专家还是建议家长在小的时候要让孩子懂得数字,理财和经济的,她需要一个健康的概念,也就不会在日后过于被动吧? 恩,不过这和我固有的观念还是有些抵触。我更倾向于通过给孩子固定的零用钱来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而不是通过参与家庭劳动来获取报酬。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这代受中国教育出来的,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我看到我表姐的孩子,每次倒垃圾都要钱,不给钱就不做的方式很别扭。她根本不ENJOY把家庭卫生维持良好本身,而是FOCUS在能拿到多少的钱上。现在,我有时候挺困惑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知道的越多,困惑越多。
这一点强烈同意,同时也强烈担心,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好。还是说跟孩子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长久的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她会更多的刻意的压抑自己而做出种种行为取悦他人。“
这一点强烈同意,同时也强烈担心,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好。还是说跟孩子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是啊,那孩子做了好事或是很听话,要不要及时的表扬啊?回答应该是要,这样一来,孩子能体会 好事听话-》得倒表扬 的关系,下次他还会这样做。那是不是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建立在父母积极的反馈上了? 请专家们解惑
对。 这种孩子成人后不仅仅是刻意压抑自己、讨好他人,也很容易是面对困难刻意逃避的人。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恩,不过这和我固有的观念还是有些抵触。我更倾向于通过给孩子固定的零用钱来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而不是通过参与家庭劳动来获取报酬。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这代受中国教育出来的,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我看到我表姐的孩子,每次倒垃圾都要钱,不给钱就不做的方式很别扭。她根本不ENJOY把家庭卫生维持良好本身,而是FOCUS在能拿到多少的钱上。现在,我有时候挺困惑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知道的越多,困惑越多。
恩,不过这和我固有的观念还是有些抵触。我更倾向于通过给孩子固定的零用钱来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而不是通过参与家庭劳动来获取报酬。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这代受中国教育出来的,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我看到我表姐的孩子,每次倒垃圾都要钱,不给钱就不做的方式很别扭。她根本不ENJOY把家庭卫生维持良好本身,而是FOCUS在能拿到多少的钱上。现在,我有时候挺困惑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知道的越多,困惑越多。
是啊,那孩子做了好事或是很听话,要不要及时的表扬啊?回答应该是要,这样一来,孩子能体会 好事听话-》得倒表扬 的关系,下次他还会这样做。那是不是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建立在父母积极的反馈上了? 请专家们解惑
是啊,那孩子做了好事或是很听话,要不要及时的表扬啊?回答应该是要,这样一来,孩子能体会 好事听话-》得倒表扬 的关系,下次他还会这样做。那是不是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建立在父母积极的反馈上了? 请专家们解惑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nod,与其帮助他解决问题,不如交给他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办法。
”这就是明确的家长,只要说一次no,孩子就明白了的道理。“ 举手!关于这点我有疑问, 如果我们和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些事情,经过一些次数的积累,我们一说NO,孩子就明白了。可是在孩子还没那么好的分辨和反抗(或者说分析,究竟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能力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条件反射一样的,大人说了NO,尽管他们可能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就自然的习惯了盲目的遵从,以后就习惯了不去思考为什么NO呢?
很小的时候,你说no,孩子就执行了,他不会太久就会来问你为什么的?如果他从来都不问,那当然就有问题了,孩子再大一点,就会自然而然的好奇所有的事情呀;而且你可以这样,不管他都听话,总也会有情绪吧?他有情绪时,就是你和他沟通的好时机,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对他是一种情感和自我的认知,也是建立了一个概念,除了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并不等于我不存在外,就是还要知道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给颗小星星怎么样,一定数目的星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周末去哪里玩、自己选择一样玩具等等? 这个,我也在摸索中。 小星星挺好的,如果用得好的话,效果不错。 我在supernanny里面看到过好几次了。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孩子们知道如何behave可以赢得应有的奖励,也能自我监督。
对孩子在正常阶段作的正常的表现,予以肯定就可以,不需要大肆表扬。肯定有多种方式,眼神的鼓励,微笑,拍拍肩膀,拍拍头,等等。不需要欢呼雀跃。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很小的时候,你说no,孩子就执行了,他不会太久就会来问你为什么的?如果他从来都不问,那当然就有问题了,孩子再大一点,就会自然而然的好奇所有的事情呀;而且你可以这样,不管他都听话,总也会有情绪吧?他有情绪时,就是你和他沟通的好时机,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对他是一种情感和自我的认知,也是建立了一个概念,除了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并不等于我不存在外,就是还要知道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nod。在很小的时候,孩子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只会follow父母建立的习惯。比如父母选择和她一起睡觉,选择晚上哭了就去抱,那么孩子就有这样的习惯,如果孩子从小自己睡,孩子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大了以后,孩子自然会有独立自我意识慢慢形成,他要思考和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比方说,小时候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他会开始说,吃这个,不吃这个,甚至act out。这时候父母就要坚定地说no,该解释的就要解释,要和孩子沟通,并且要孩子服从。 父母和孩子不可能完全像朋友,父母和孩子之间必然有尊重,服从这一层关系在。这不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爱和依赖。
小星星挺好的,如果用得好的话,效果不错。 我在supernanny里面看到过好几次了。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孩子们知道如何behave可以赢得应有的奖励,也能自我监督。 这是电视还是书啊?
哈哈,这不是回到你前面自己回贴是的问题上了吗?有了这样的问题,要问的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大人是怎么执行和做的,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感觉和想法?
nod,与其帮助他解决问题,不如交给他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办法。 就是这个意思,有几次后,他建立起来的不光是方法,还有自信,他会自己愿意去实践和挑战自我的。所谓faith是指对自己的。
nod。在很小的时候,孩子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只会follow父母建立的习惯。比如父母选择和她一起睡觉,选择晚上哭了就去抱,那么孩子就有这样的习惯,如果孩子从小自己睡,孩子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大了以后,孩子自然会有独立自我意识慢慢形成,他要思考和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比方说,小时候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他会开始说,吃这个,不吃这个,甚至act out。这时候父母就要坚定地说no,该解释的就要解释,要和孩子沟通,并且要孩子服从。 父母和孩子不可能完全像朋友,父母和孩子之间必然有尊重,服从这一层关系在。这不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爱和依赖。 这一段话,我有很好的事例解释。 等我回头写出来吧。
我没有读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个人是觉得,让孩子参于劳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是可取的。这是一个机会,让他懂得想要获得好的物质,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的。 是不是小小鸟以前说过,孩子要想要名牌的东西,要自己努力赚一般钱呀?我是支持这个的,孩子渴望好的东西是正常的,得来的太容易,不仅不汇珍惜,更加不会懂得其中的价值,还有就是努力后得来的人,才更会懂得取舍,而非全部占有。 这就是一般专家还是建议家长在小的时候要让孩子懂得数字,理财和经济的,她需要一个健康的概念,也就不会在日后过于被动吧? 插一句,孩子大了以后,chores不给钱,因为是每个人对家庭都有义务,比如倒垃圾,但是除了chore以外的可以付钱,比如割草什么的
这是电视还是书啊? 电视吧。还有一个NANNY 911.
就是这个意思,有几次后,他建立起来的不光是方法,还有自信,他会自己愿意去实践和挑战自我的。所谓faith是指对自己的。 这个,很推荐蒙氏的教具学习法。
这是电视还是书啊? supernanny电视是ABC每周一晚上10点。 同时也出了两本书。我写的那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帖子,还有关于timeout的具体步骤,就是从书里面来的。 这两本书名分别是Supernanny: How to get the best from your children (2005), 和Ask supernanny: what every parent wants to know (2006)。
supernanny电视是ABC每周一晚上10点。 同时也出了两本书。我写的那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帖子,还有关于timeout的具体步骤,就是从书里面来的。 这两本书名分别是Supernanny: How to get the best from your children (2005), 和Ask supernanny: what every parent wants to know (2006)。 Thank you! 不过我多办不买了,我选择乱带孩子了。
nod。在很小的时候,孩子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只会follow父母建立的习惯。比如父母选择和她一起睡觉,选择晚上哭了就去抱,那么孩子就有这样的习惯,如果孩子从小自己睡,孩子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大了以后,孩子自然会有独立自我意识慢慢形成,他要思考和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比方说,小时候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他会开始说,吃这个,不吃这个,甚至act out。这时候父母就要坚定地说no,该解释的就要解释,要和孩子沟通,并且要孩子服从。 父母和孩子不可能完全像朋友,父母和孩子之间必然有尊重,服从这一层关系在。这不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爱和依赖。 这一句说的真好,人可以有多种角色在面对他人时,但是只有一种最主要的角色当你面对一个人时,那么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你最主要的角色就是父母,这必须做取舍,有了取舍,才能把角色应该做的首先做到。 其次就是尊重,如果试了很多,都不见效,那么回归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是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就好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有些话说起来,蛮没有感情色彩的,甚至让有的人觉得冷酷,行进的路上,出现过多的感情色彩,破坏的会是行进的主要目的呀。还有就是,你姑息了他一时的情感感受,却放弃的是他可能多少年的徘徊,在目标和脚下的第一步之间的徘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20:07:45编辑过]
Thank you! 不过我多办不买了,我选择乱带孩子了。
Thank you! 不过我多办不买了,我选择乱带孩子了。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刚写了一段都没有了,有一点体会,心得还说不上,还待继续学习。以前出去别人家或者外面,陶陶有什么要求,他都跟我说,然后让我去帮助他达成,我尝试鼓励他自己去做,可是他宁可不要,也不肯去做。转变的起源,是每次去walmart,
他有要在门口要个sticker, 开始是我帮他要,那些老人都很喜欢和他说话的,慢慢的他自己主动去要,而且还觉得挺美,现在出去大部分的时候,他能自己和别人开口去说他想要的,或者他的愿望。这就是他的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过着,他自己体会的到,也不知不觉间就超越了自己。我们要给他们许多时间去积累和体会。
也就是说同样的给钱,孩子的认知可以是不同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
”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刚写了一段都没有了,有一点体会,心得还说不上,还待继续学习。以前出去别人家或者外面,陶陶有什么要求,他都跟我说,然后让我去帮助他达成,我尝试鼓励他自己去做,可是他宁可不要,也不肯去做。转变的起源,是每次去walmart,
他有要在门口要个sticker, 开始是我帮他要,那些老人都很喜欢和他说话的,慢慢的他自己主动去要,而且还觉得挺美,现在出去大部分的时候,他能自己和别人开口去说他想要的,或者他的愿望。这就是他的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过着,他自己体会的到,也不知不觉间就超越了自己。我们要给他们许多时间去积累和体会。
目的达到了,就是这个意思,priceless moment 呀:)
”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刚写了一段都没有了,有一点体会,心得还说不上,还待继续学习。以前出去别人家或者外面,陶陶有什么要求,他都跟我说,然后让我去帮助他达成,我尝试鼓励他自己去做,可是他宁可不要,也不肯去做。转变的起源,是每次去walmart,
他有要在门口要个sticker, 开始是我帮他要,那些老人都很喜欢和他说话的,慢慢的他自己主动去要,而且还觉得挺美,现在出去大部分的时候,他能自己和别人开口去说他想要的,或者他的愿望。这就是他的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过着,他自己体会的到,也不知不觉间就超越了自己。我们要给他们许多时间去积累和体会。
这样多好啊。 我也看到书里面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妈妈一定要让三岁的女儿吃晚饭去付钱。因为孩子是比较害羞的那种,她妈妈就想这样改变她。孩子也很倔,妈妈又坚持,两个人就冷战很长一阵子。她妈妈还伤心,说孩子会什么这样,别的孩子就能去,她的孩子就不行。 其实3岁的孩子,她害怕,是很天性的。首先要了解认可她的天性,其次,如果她妈妈真得想这么做,也可以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去,慢慢来。 说到底,这个妈妈自己本身也是内向的性格,孩子爸爸也是,她对自己的丈夫也不是很满意。夫妻两个就希望女儿是活泼开朗那种。结果女儿也是恬静秀气的,父母就特别担心以后孩子长大和他们一样,会被别人欺负,或者只是普通的人。可他们现在的方法其实改变不了孩子的性格,反而会形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插一句,孩子大了以后,chores不给钱,因为是每个人对家庭都有义务,比如倒垃圾,但是除了chore以外的可以付钱,比如割草什么的 对,应该说清楚,小的时候在家里是建立一个概念,大一些了,应该在家庭以外劳动挣钱。比如割草,送报纸什么的。
我来自我检讨的。大家批判我吧! 我就是那种内心特别不希望宝宝长大的。当然如果宝宝长大了,我也会希望她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但我的内心是希望宝宝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都是小宝宝的。。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我很enjoy照顾她的感觉。。 批判你干什么。你现在的荷尔蒙就希望你这么想,你在这个阶段就是应该好好照顾孩子的。
对,应该说清楚,小的时候在家里是建立一个概念,大一些了,应该在家庭以外劳动挣钱。比如割草,送报纸什么的。
插一句,孩子大了以后,chores不给钱,因为是每个人对家庭都有义务,比如倒垃圾,但是除了chore以外的可以付钱,比如割草什么的 对,这个应该明确清楚,在家里那个块八毛的,也就是起个概念的建立,大一些了要出去在家庭以外通过劳动和与家人以外的人搜手,来挣“真正”的钱,比如送报纸,割草什么的。
” 所以说,发现孩子有不喜欢的事物,到没什么的,但是有完全拒决和逃避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她面对和战胜这个问题,主要的还是方法,没有方法自然会逃避,如果有方法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人的一生才是正面健康的印象。几次之后,她自己会建立想要尝试和超于过去的想法的。“ 刚写了一段都没有了,有一点体会,心得还说不上,还待继续学习。以前出去别人家或者外面,陶陶有什么要求,他都跟我说,然后让我去帮助他达成,我尝试鼓励他自己去做,可是他宁可不要,也不肯去做。转变的起源,是每次去walmart,
他有要在门口要个sticker, 开始是我帮他要,那些老人都很喜欢和他说话的,慢慢的他自己主动去要,而且还觉得挺美,现在出去大部分的时候,他能自己和别人开口去说他想要的,或者他的愿望。这就是他的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过着,他自己体会的到,也不知不觉间就超越了自己。我们要给他们许多时间去积累和体会。
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小时候非常害怕一个人买东西,甚至上了小学也不敢一个人去打酱油。但是我妈妈爸爸总是要求我去做,那种害怕的心理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但是他们没有陪着我一起做,所以我一个人做起来特别的痛苦。而且克服这种心理花了很长的时间。如果他们那时候有意识的陪着我一起, 或者远远的看着我,让我知道有人在身边,就容易很多了。 体会孩子的心理真的是很关键,不然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帮助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4:55:05编辑过]
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小时候非常害怕一个人买东西,甚至上了小学也不敢一个人去打酱油。但是我妈妈爸爸总是要求我去做,那种害怕的心理现在我都记得很清除。但是他们没有陪着我一起做,所以我一个人做起来特别的痛苦。而且克服这种心理花了很长的时间。如果他们那时候有意识的陪着我一起, 或者远远的看着我,让我知道有人在身边,就容易很多了。 对,这是推荐的。这其实并不难,我们的父母那一代真的懂些心理的人并不多。 完全可以陪着孩子去,但是站在后面,让孩子上前去交流。完全是可以的。 这和我上面写到的那个逼着孩子去付钱的例子很像。
这样多好啊。 我也看到书里面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妈妈一定要让三岁的女儿吃晚饭去付钱。因为孩子是比较害羞的那种,她妈妈就想这样改变她。孩子也很倔,妈妈又坚持,两个人就冷战很长一阵子。她妈妈还伤心,说孩子会什么这样,别的孩子就能去,她的孩子就不行。 其实3岁的孩子,她害怕,是很天性的。首先要了解认可她的天性,其次,如果她妈妈真得想这么做,也可以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去,慢慢来。 说到底,这个妈妈自己本身也是内向的性格,孩子爸爸也是,她对自己的丈夫也不是很满意。夫妻两个就希望女儿是活泼开朗那种。结果女儿也是恬静秀气的,父母就特别担心以后孩子长大和他们一样,会被别人欺负,或者只是普通的人。可他们现在的方法其实改变不了孩子的性格,反而会形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你说的这个例子真好,很典型。她妈妈的话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她没有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她想的就是要打破孩子的这种“害羞”,因为她不希望孩子和她一样,但是她没有给孩子任何方法,和支持,而是用一种心理上挫败孩子的方式来让她体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伤害和来自父母的轻视太明显了,完全是建立在忽视你的感情的基础上完全要求你按照我的意思去做,这样的事情过后,不会有正面的印象留下,孩子依然还会逃避,因为她没有得到正面健康的印象,而不是感到自己具备了什么能力,怎么可能去主动想尝试其他的能力?
yilan,你举的那个例子是在是太真实了,那个妈妈的想法我十分的理解,总怕孩子长大以后太象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那部分,所以就过分纠正。 这个例子就是《和孩子划清界限》里面的。 其实书里面的很多例子,我们都特别能理解家长的想法。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一分析,就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结果是容易事与愿违的。 有时候我的感觉就是,一些家长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该坚持的原则被放弃了,说是太难,孩子不配合等等。而应该顺应孩子的,尊重孩子感受的,家长却拼命强迫孩子在做。
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小时候非常害怕一个人买东西,甚至上了小学也不敢一个人去打酱油。但是我妈妈爸爸总是要求我去做,那种害怕的心理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但是他们没有陪着我一起做,所以我一个人做起来特别的痛苦。而且克服这种心理花了很长的时间。如果他们那时候有意识的陪着我一起, 或者远远的看着我,让我知道有人在身边,就容易很多了。 体会孩子的心理真的是很关键,不然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帮助孩子。
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不过爸爸妈妈没有逼我去做什么---对他们来说,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事情他们都可以代办。好处是,我也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阴影。倒是成年以后被环境,被导师,被LG逼着自己去做这做那,和人打交道,慢慢地就习惯了,成年以后再改也许难一些,不过自己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
有时我就想,如果不确定引导的方法是否正确,也许还不如顺其自然好一些。
你说的这个例子真好,很典型。她妈妈的话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她没有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她想的就是要打破孩子的这种“害羞”,因为她不希望孩子和她一样,但是她没有给孩子任何方法,和支持,而是用一种心理上挫败孩子的方式来让她体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伤害和来自父母的轻视太明显了,完全是建立在忽视你的感情的基础上完全要求你按照我的意思去做,这样的事情过后,不会有正面的印象留下,孩子依然还会逃避,因为她没有得到正面健康的印象,而不是感到自己具备了什么能力,怎么可能去主动想尝试其他的能力? 我觉得你的文字,比那本书的作者更加好!真应该出本书。
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不过爸爸妈妈没有逼我去做什么---对他们来说,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事情他们都可以代办。好处是,我也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阴影。倒是成年以后被环境,被导师,被LG逼着自己去做这做那,和人打交道,慢慢地就习惯了,成年以后再改也许难一些,不过自己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
有时我就想,如果不确定引导的方法是否正确,也许还不如顺其自然好一些。 是啊。起码不会心理那么受挫。但同时孩子又缺少了一些challenge。 其实完全可以折衷,让家长带着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慢慢鼓励孩子去做,这样岂不是更好?
yilan,你举的那个例子是在是太真实了,那个妈妈的想法我十分的理解,总怕孩子长大以后太象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那部分,所以就过分纠正。 是这样,不仅害怕孩子象自己,更害怕的是孩子和自己一样而不被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society 和caretaker而接受。所以,我说it's ok,曾经很胆小,曾经很害羞,曾经有没有办法过,这要求的是首先要接受,自己无助过,被人笑过,这都是部分真实存在过的事情,和自我,而你对自己说it's ok时,不是说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和事情就不存在了,更不是说你曾经被伤害过的样子就是你,而是接受了,接受了自己的样子,你只是普通人,曾经是个普通的孩子,也所以今天才能看待自己的孩子时更理解,更宽容,更有办法。
我觉得你的文字,比那本书的作者更加好!真应该出本书。
没有责怪父母的那代人的意思,不过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长大的。在少年时期造成的结果也比较极端,或者软弱自卑,或者就是过分不羁,可是内心还是虚弱,没有那种踏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是啊。起码不会心理那么受挫。但同时孩子又缺少了一些challenge。 其实完全可以折衷,让家长带着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慢慢鼓励孩子去做,这样岂不是更好? 我是说,如果不确定引导的方法……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挫败感非常严重,觉得自己特没用。 pat pat,估计大多数咱们一代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类似的事情。 作好一个心理准备,我还不够好的事情,别人会笑我,别人会轻视我,但是那不是我,而是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他们为自己感到更好,我可以做的是更努力,那么就会更成功,而这一切就都是宝贵的经历,因为让你更坚强,更成熟了:)
我是第一个一看enen的帖子就做笔记的吧,从去年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嘿嘿! wrong! 本版没有人比我有资格说这个话,我当年一个个回帖看,从总多回帖里找到enen,那时候她只回复几句零散的回帖,我跟在后面发钱,才有了今天家小的恩恩! 颇有几个人是在我魅力和威望的引诱下浮出水面的,有一个还顺手给她拐了个大儿媳妇。
女儿看着,自己又斗争了半天,终于也跳下去了,她妈妈和她拥抱,周围的人都给这个女儿鼓掌。当时挺有感慨,呵呵。
“但是她没有给孩子任何方法,和支持,而是用一种心理上挫败孩子的方式来让她体会”。
没有责怪父母的那代人的意思,不过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长大的。在少年时期造成的结果也比较极端,或者软弱自卑,或者就是过分不羁,可是内心还是虚弱,没有那种踏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哈,就是责怪也没什么,责怪不代表不尊重,不代表不孝顺,不代表不爱,而是承认了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其实是一种release。 我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就是说,所有那些表现非常aggressive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和胆小的。应该说,说的蛮极端的哈,但是有一定的道理,人总是会掩饰自己的,修饰自己的,也会想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做让自己觉得自己有power的事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20:12: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