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on_yee 发表于 2025-09-02 16:14 for diversity of thought,选择bible college?
boxwood 发表于 2025-09-02 16:15 这就是根本没放下。还是太看重耶鲁了。觉得拒了耶鲁很了不起才会写这么一大篇来justify.
TiantiandeID 发表于 2025-09-02 16:15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但读了他写的好像也能自圆其说
shoon_yee 发表于 2025-09-02 16:20 不觉得啊。哪里有challenge他们自己的religion吗?都是在信仰之内的讨论,哪里来的diversity呢?
DolphinLin 发表于 2025-09-02 16:21 说白了这个人就是保守/宗教派,所以选择了选择了相符合类型的学校。在这种学校里也根本谈不上多元化,非保守派的思想照样是作为边缘存在甚至被打压,这跟推崇liberal的学校没什么本质区别
boxwood 发表于 2025-09-02 16:21 这种思路的人为什么会申请耶鲁才奇怪。更奇怪的是他申请作文是怎么写的,居然让耶鲁这么liberal的大学录取了。心口不一吗?
TiantiandeID 发表于 2025-09-02 16:28 FOX高调发表,说明很多保守派认同作者观点
DolphinLin 发表于 2025-09-02 16:33 所以说他最后选择的学校和耶鲁没有本质上区别,只不过一个打压conservative另一个打压liberal而已
susansd 发表于 2025-09-02 16:33回复 1楼 TiantiandeID 的帖子 真希望别人家的孩子都选择这条路啊,哈哈哈
去年,我终于把那本光鲜亮丽的耶鲁招生宣传册扔掉了——它在我的书架上落了整整四年灰尘。我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当初为什么会把它摆在那里——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神龛”,象征着我以为自己注定会拥有的未来。毕竟,对一名高中生来说,耶鲁就是梦想的化身:世界一流的教授、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有那些仿佛在石头中蕴藏智慧的哥特式建筑。
当录取通知陆续寄来时,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但令许多朋友震惊的是,我拒绝了耶鲁,转而选择了一所小型的圣经学院。
起初,我为这个决定感到挣扎。和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我从小就相信常春藤盟校代表着教育的顶点,是你跻身“最优秀中的最优秀”的证明。把这一切推开,看似完全鲁莽。但当我静下心来,聆听父母的劝告时,我开始更深入地阅读关于耶鲁及其文化漂移的报道。持异见的教师被拒绝授予终身教职;观点不受欢迎的演讲嘉宾被取消邀请。一个曾经以思想多元而自豪的学府,正越来越像一个思想一致的封闭社区。
这个决定与恐惧、怀疑,甚至金钱都无关,而是出于信念。在某个时刻,耶鲁——以及像它一样的学府——已不再代表我所渴望的教育。曾经象征着学术严谨与思想自由的殿堂,如今被脆弱与灌输所取代。那个曾经塑造总统与诗人的大学,如今似乎更热衷于培养那些必须被保护、不受“不舒适真相”冲击的行动者。
那么,拒绝耶鲁后,我选择了什么?我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挑战。在我的圣经学院里,磨炼并非来自课堂上的唇枪舌剑,而是来自与永恒问题的角力:成为圣洁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效法基督?与奥古斯丁或阿奎那的思想较量,比鹦鹉学舌地背诵最新的社会理论更为艰难。在一个清晰的基督徒群体中学会饶恕同学,比赢下一场宿舍里的辩论更具挑战性。世人或许视之为“安全”,但我却视之为“神圣”。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样一所小型学院中,思想的多样性竟是如此震撼。我有幸与一些坚持极为传统世界观的人对话,也能与另一些完全挑战这一观念的人交流。我的一位教授常常鼓励“解构”,只要这意味着可以从灰烬中重建一个真实而纯粹的信仰。
我关上的,是哪些大门呢?我关上了那扇通往即时声望的大门,放弃了无尽的人脉机会,以及那份印在履历上、足以带来强大效应的名号。我关上了那扇通往精英圈子的大门——一个至今仍坚信常春藤盟校是通往美国成功的守门人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我也打开了新的大门。我打开的是灵魂塑造之门,而不仅仅是履历的堆砌。我打开的是与导师相遇之门,他们更关心我的品格,而非我的人脉。我打开的是一扇通往这样一种生活的门:真理不以掌声衡量,而以忠诚信守为准则。我还打开了一扇思想自由的大门,在那里我可以毫无畏惧地思考、表达与信仰,而不用担心受到意识形态的审查。我还曾参加过数个多元的保守派会议,它们无论成员来自左翼还是右翼,都将其视为有智慧、能独立思考的人,具备辩论、推理和自我辩护的能力。
我拒绝用信念去交换名望,用愿景去交换繁荣。是的,我扔掉了那本耶鲁的招生宣传册。与之一起被扔掉的,还有那个幻象——成功必须披着常春藤的外衣。我所选择的教育,也许没有大理石的殿堂,没有镀金的匾额,但它带给我的却是更宝贵的东西:真理、信念,以及践行这一切的勇气。
对我而言,这比耶鲁更有价值。
https://gracechristian.edu/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但读了他写的好像也能自圆其说
肯定是放不下,开篇第一段就写了:
去年,我终于把那本光鲜亮丽的耶鲁招生宣传册扔掉了——它在我的书架上落了整整四年灰尘。我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当初为什么会把它摆在那里——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神龛”,象征着我以为自己注定会拥有的未来。
我认同,不过我怎么记得耶鲁也有神学院?
不觉得啊。哪里有challenge他们自己的religion吗?都是在信仰之内的讨论,哪里来的diversity呢?
这种思路的人为什么会申请耶鲁才奇怪。更奇怪的是他申请作文是怎么写的,居然让耶鲁这么liberal的大学录取了。心口不一吗?
FOX高调发表,说明很多保守派认同作者观点
我觉得,他被Yale录取,恰恰说明耶鲁还是挺多元的,不像他文中批评的那样封闭
所以说他最后选择的学校和耶鲁没有本质上区别,只不过一个打压conservative另一个打压liberal而已
真希望别人家的孩子都选择这条路啊,哈哈哈
这恰好说明耶鲁更包容,录取了保守派的学生。藤校里都有保守派学生及学生组织存在,只不过他们不是主流而已
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美国大多数孩子都选择读圣经学院了,那这个国家肯定不宜居了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成功定义本来就不止一种,而且不分高下。
耶鲁很好,州大很好,圣经学校也很好,对不同的人来说。
正常。 前一年还有个帖子 几个黄川大妈讨论了好久 怎么教小孩 critical thinking 来抵抗 D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