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盲点:为什么他们看不懂加密货币?

B
BFang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18 年,当比特币还在“过山车”般的波动中寻求方向时,两位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一位来自哈佛,一位来自中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类似的悲观预测。然而,数年后的今天,市场的现实不仅彻底颠覆了他们的判断,更上演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反转大戏。
2018 年 3 月,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 Kenneth Rogoff 曾在 CNBC 上断言,认为比特币“更有可能”跌至 100 美元,而非涨至 10 万美元。他的理由很简单:比特币缺乏合法的实际应用场景,且终将面临各国政府的严厉监管打压。
与此同时,在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比特币火力全开。他那句掷地有声的“你送给我比特币,我不会要的”曾一度成为圈内热议的“金句”。在郎教授看来,比特币**“没有价值”,只是一个“投机泡沫”,甚至在某些节目中直言其本质就是“庞氏骗局”**。
两位学者虽分处地球两端,却在比特币的价值判断上达到了惊人的“共识”——这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支撑的投机工具。
然而,市场并没有按照他们的剧本走。就在最近的 2024 年 12 月,比特币价格首次成功突破 10 万美元大关。到了 2025 年 8 月中旬,它的价格更是稳定在 11.2 万美元以上,完全是当年罗格夫所预测的“100 美元”的 1120 倍。更为讽刺的是,罗格夫本人也已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坦言,自己低估了比特币在地下经济中的“韧性”,也高估了各国政府的监管力度。面对现实,Rogoff 公开承认当年的预测失误。他反思道,自己 过于乐观地相信美国监管层会大力打击加密货币的非法用途,同时 低估了比特币在全球地下经济中的角色,更没有预料到部分监管者本身可能持有大量加密资产,从而出现利益冲突。
而最令人瞠目结舌的,2025 年 6 月 30 日,**哈佛管理公司(HMC)**的持仓报告赫然显示,它通过贝莱德的 iShares 比特币信托(IBIT)持有价值约 1.16 亿美元的比特币敞口。这笔投资不仅成为了哈佛基金的第五大持仓,更是直接扇了罗格夫教授一个响亮的耳光——哈佛基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特币绝非毫无价值的投机品。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并未选择直接持有比特币,而是通过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这一受监管的投资工具来获得敞口,从而避免钱包管理与托管的复杂性。随着科技股波动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比特币逐渐被视为更具吸引力的价值储存手段。
这种“哈佛 vs 哈佛”的局面,正好展现了同一所学府内的两种态度:Rogoff 作为学者,出于宏观与监管逻辑而谨慎保守;HMC 的基金经理们,则更具现实主义,主动把比特币 ETF 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环。Rogoff 的预测失误说明,即便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准确预判新兴技术和市场的演化。他忽视了比特币在灰色经济中的价值,也误判了监管走向。与此同时,哈佛捐赠基金展现了高度的适应性,不带意识形态色彩,而是把比特币当作可供分散风险与增值的金融资产。
这两场“世纪误判”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罗格夫的宏观监管逻辑和郎咸平的价值批判,都未能预见到比特币作为一个新物种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这提醒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面前,任何固守传统理论的判断都可能被无情证伪。哈佛基金的入局,反映了传统金融巨头对数字资产认知的转变。他们不再纠结于其“价值”的定义,而是以务实的金融策略,将比特币视为一种可配置资产,并将其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郎咸平也已转变了部分观点,开始公开表达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认同。这种观点的演进,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坚定的反对者,也可能在事实面前调整自己的立场。
更广泛的启示: 学术界的模型和预测常常落后于市场现实, 而机构投资者更愿意在新格局中寻找机会。Rogoff 预期的“严厉监管”并未到来,相反,ETF 等监管框架反而提升了比特币的合法性与主流化。学术判断往往谨慎而僵化,资本市场却能更快调整策略,抓住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