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盛到暴亡,还不到三代人

A
Adalalal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杜重威有称帝之心,赵延寿当然也有称帝之心,赵延寿是契丹的先锋大将,甚至说是耶律德光的左膀右臂也不为过,而杜重威率二十万大军阵前投降,让自己兵不血刃取得大战的胜利,杜重威也由此跻身契丹功臣之列,所以这俩人,耶律德光都得哄着。 怎么哄呢?耶律德光不仅给了杜重威一套赭袍,他也给了赵延寿一套。 闹了半天,赭袍是批发的。 那这样我们就看出来了,赠与赭袍,根本就不是说要选谁做皇帝,而不过是一种安慰罢了,真要在中原建立新政权,扶持新傀儡,又怎么会把赭袍同时赏赐给两个人呢? 所以司马光才会在《资治通鉴》里这么说: 杜威以下,皆迎谒于马前,亦以赭袍衣威以示晋军,其实皆戏之耳。 意思是,杜重威还以为耶律德光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但其实人家辽太宗不过是耍你而已。 杜重威不仅带领全军投降了契丹,他还亲自带路,抵达恒州城下,替耶律德光做了说客,把恒州守将王周也劝降了。 王周打开城门,俯首而称臣也,耶律德光不费吹灰之力,又下一城。 中渡桥之战,就这么窝窝囊囊的结束了。

这场战争,后晋方面起兵二十万,而契丹方面也起兵二十万,加起来这就是四十万人,可以说这个兵员数量已经不算少了。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五万人,曹操军二十万人,淝水之战的总参战人数虽然多,但是实际打仗的时候,谢玄是七万兵,而苻坚带兵十五万,萨尔浒之战,明军二十万,后金还不到六万。 那么对比之下,中渡桥之战的参战人数足有四十万人,这应该是古代战争史上一等一的大战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场战争非常的冷门,非常的罕为人知,通常我们在讲述后晋灭亡的过程中,只会一笔带过,说契丹南下,消灭了后晋,就这样就完事了。 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沦为涓埃之微,蹄涔之水,那不是没有理由的,原因就在于,这场仗,契丹方面几乎是以零损失,零成本,零代价就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后晋方同样没有损耗,一箭未发,束手待擒。 纵观这场战争,后晋方面的三军主帅杜重威之一生,他人品低劣,道德败坏,性格怯弱,指挥失当,从戎生涯数十载,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他还最为擅长说到不做到,见死不救,孤立友军,他视契丹人为天神,听之必变色,见之必溃逃,石重贵对他掏心掏肺,他却在背后猛掏石重贵,最后不战而降,当了卖国贼。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杜重威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生的,我们也很难相信,就是这么一个人,官至检校太师,太傅,兼中书令,系军国大权于一身,掌握帝国命脉之所在,真是难以想象,这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权臣和大帅。 同样的,我们更加难以理解石重贵,作为一个能力虽然不优秀但智力基本正常的人,为什么会把所有的信任都放到这样一个人的身上。

血缘纽带取代了治国能力,武力威慑淹没了政治伦理,只能说,后晋国祚,气数已尽了。 这场中渡桥之战,后晋几乎派出了全国的所有兵力,除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兵力原地未动之外,能上的都上了,自然也就是能投降的都投降了,耶律德光当即率兵继续向南,以风卷残云之势攻下代州,易州,至于各地藩镇,守城将领,很少有反抗的,要么逃走,要么投降。 石重贵这才知道中渡桥失守,杜重威变节,皇帝的反应也很快,一方面他召集京师大臣商量应对之策,另外一方面,他又诏令河东刘知远,要刘知远率兵来救。 皇帝的应对没有问题,但是架不住契丹人的战马他跑的太快了,命令刚刚下完,跟着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的张彦泽就已经带兵攻入开封,京中大乱,紧接着宫内也乱做一团,眼看,这大势已去了。 石重贵倒还是很有骨气的,他不愿意投降,而是打算引火自焚,殉国而死。 时年,是公元946年,十年前,也就是公元936年,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也处于和现在的石重贵一样,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李从珂也选择了引火自焚,而把李从珂逼上绝路的,正是石重贵的父亲石敬瑭。 当年石敬瑭能消灭后唐,能击败李从珂,能开国后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献出了燕云十六州,从而得到了契丹人的支持,而如今自己的儿子国破兵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因为这被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 洛阳玄武楼的灰烬未冷,而开封城的新火已燃,这是什么?这是一种权力反噬的必然传递。 在这个世界上,门阀士族们有财富,文官士大夫们有知识,军阀,节度使,皇帝则有权力。 可是,偏偏有钱的他为富不仁,有知识的他狼狈为奸,有权力的他不施善政,所以尽管他们看上去好像很富裕,但他们实际上是贫穷的。 到这一刻,石重贵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他甚至就连死去的权利都没有了,他要引火自焚,结果却被一个叫做薛超的亲兵给抱了下来,拦着他就是不让他自尽。 把石重贵从柴火堆里抱出来,契丹方面劝降的书信也到了,在书信里,契丹人对后晋皇室十分抚慰,反正就是招降石重贵等人,并且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契丹人甚至对石重贵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让后晋朝廷交出桑维翰和景延广两个人来。 如果薛超没拦着石重贵,石重贵可能也就自杀殉国了,但是薛超把他给拦了下来,那么石重贵心里那股劲就没有了,加上契丹人向他示好,他可能就不太想死了。 我们说古代很多皇帝,无论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国破之际,很多都会选择殉国,大家说,这样的皇帝很有骨气,但其实骨气不是与生俱来的。 皇帝是人,皇帝不是神,皇帝也是肉体凡胎,肚子饿了会叫,身体病了会倒,皇帝无论是服毒,是自刎,是上吊,还是自焚,他也难受,他也痛苦。 面对死亡,皇帝也需要积攒和鼓足勇气。

在国破家亡,走投无路之际,以石重贵那种一直以来主战,主张北伐的情绪中,他在契丹人已经肆虐京师的这个状况下,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绝望感和屈辱感,那么自杀殉国就成了他脑海中一个可能的选择,或者说是他认为他作为皇帝应该做的,且是能保留最后尊严的选择。 精神上这个时候石重贵已经不怕死了,但是薛超用物理动作,直接把他给抱下来了,那么这就等于是薛超在石重贵的内心世界按下了暂停按钮,也打断了石重贵瞬间爆发出来的赴死冲动。 冲动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痛苦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一个人求生的本能。 事实上我们在读历史,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最在乎的,只在乎的,是结果,那对于亡国之君来说,大多数的人会认为,评价一个亡国之君的标准就是他是否殉国而死,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能力低下,识人不明,性格也有问题,还残酷的搜刮百姓,但是国家灭亡的时候,他选择了以死殉国,那么大家对他的评价就会普遍高一点,而那些没有就死,而是选择了投降或者以别的方式存活的皇帝,比如宋钦宗和宋徽宗,他们没有殉国,被俘虏了,尽管活了下来,但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是在金人的折磨之下死去的,如果靖康之变的时候二帝殉国,他们的风评说不定也会变好点。 只是,在殉国于否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理解,身处于当时历史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挣扎和的思想的复杂性,这样我们才能更贴近真实的他们。 在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面前,个体所承受的重压和艰难抉择,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薛超这一抱,把石重贵从精神世界拖回了现实,面对契丹人的好言相劝,石重贵最终还是低下了头,他找来文官,写下降表,然后打开城门,终请降契丹人。 不投降的时候让你投降,还保证好好对待你,这话,其实不能信,契丹人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体面,他们南下侵略,如果石重贵殉国了,这会引起中原百姓的同情,激起百姓们的反抗之心,只有他投降了,归顺了,契丹人的行为才拥有合理性。 但是石重贵一投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张彦泽作为契丹方面的代表,接受了石重贵的请降——数月前张彦泽出开封的时候,他还是为国效命,为石重贵开疆拓土的武将,如今却成了敌对政权的使者,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在契丹人的授意下,张彦泽催促石重贵等人尽管收拾行装,契丹人要把他们迁徙到北方去,而且,张彦泽不许石重贵带走开封皇宫中的任何财物,只让他们简要的收拾一些随身衣物,就要立刻出发。 宫阙曾悬日月,旌旗尽属胡酋。 廿万貔貅降虏骑,半世功名付春秋,仓皇辞帝州。 玄武余灰未冷,幽州新雪添愁。 忍见宫娥泪眼休?当时自焚未竟,空留汴水东流。 走吧,带不走的终究也留不下,而留不下的也不必再牵挂。 公元947年,经两帝十一年,后晋灭亡,中原大乱,天下易主。
来源: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