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应该是 house bubble 破裂的后果吧, 房市泡泡挺大的, 政府硬撑着不让硬着陆吧。 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几乎没有楼盘开工了。
gokgs 发表于 2025-08-17 22:28
house bubble 可是党政亲手托吹起来的。 猪⚰️总理拍板学习了香港楼花经验,放弃了新加坡路线,把房地产当成一个金融产品加大杠杆来发展的。后来的破鞋总理演戏中还把房地产作为核心产业来进一步发扬光大。 房子价格翻了5倍10倍20倍,赚后代人的差价,买了的收益竟然免税。然后房地产变成了吸血大众的载体,财富集中到少数贵族之中,搬到了西方世界一去不复返。我们2010左右造的一批SFH,大约100户,我知道那时全款买房的国内过来的至少有5户。
十年来每年回国少则5次多则10次,基本都在长三角周边三小时高铁圈内的县城,疫情前欣欣向荣,疫情后第一年还凑合,2024年开始就不行了,今年大家还没开始总结,但就几个商务群和以往比起来呼风唤雨三天一个局五天一个场的状态来比较,今年更安静,安静就是没单子,没心情吃喝。都是进出口,日用品类。
底层海量人想出来,和某抖上刷到的差不多,一听你国外的,不是没有距离感地一顿输出最后话不投机就是求你带路带生意的,所以从前几年开始不再说自己是国外回去的,问就说北京来的,有往死里追问的人,看人品看生意关系还可以的就多说几句,眼瞅着人品不行但又利益关系的摘几句无关疼痒的说,没人品没利益关系的呵呵陪笑意思两句抽身走人。
底层太不容易了,太多想(逃)出来的。
🔥 最新回帖
那都是叼着爸妈的奶嘴不放的人,一直靠吸爸妈血生活。 而他们的爸妈吸国内的民脂民膏。 他们来了美国后发现,什么,还要靠自己工作换取收入?太不适应了。😄
简单说就是不景气
🛋️ 沙发板凳
现在按照他的说法,挣不到钱的使劲叫,体制内挣钱的闷声,M2每年增加照样增速不低。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收入差距两极分化,和美国差不多。经济稍微下降一点,大多数人连找个养家的工作也不容易。
Plummer在大都市区服务半径都能有20miles, 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分配确实有大问题。企业退休干部也还好,最惨的是农民工。他们是改开后最受剥削的群体。
这好像和经济下行无关,是因为八项条例更加细化了,不许干部去吃喝了而已。
然后五星级酒店和其他酒店就为了找点事情做(估计也是各条战线政治斗争的显化,和雍正王朝里面九爷摆摊卖家当差不多意思)
对的,plumber的工作我尊重仰望但不羡慕,很不容易的。
开高速路过盘锦,那路修的太给力了,又宽又直,但就是开半天感觉人都是路过的,根本看不见俩人影,只有环卫工。旁边还能看见不少烂尾楼。
相比之下南方好点,有人气多了。
四线居然上过Walmart?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四线
虽然国内mall是萧条了,可是美国也一样啊,刚去chicago magnificent miles上面的四大奢华店,也很萧条,面积小不说,也没几件货,想想自己一般也都是网购了
前些天还在小红书上看到呢,说现在开发廊挺难的,一条街上好几个发廊,价格高客人很少,大家消费降级好多人去路边摊。
话说我周六刚去了一趟本地的mall 竟然很难找到停车位 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免税周的缘故,不过还没开始呢嘛
陈云早说了,中国人最好管,挨饿都不敢反抗。
嗯,别的地方没去过,大陆和美国的线下商场真是比前些年差远了。香港和台湾倒是还不少。
前两年去las vegas也是感觉大不如前,总觉得意兴阑珊的。
没有吧,香港差了好多,对比2019年。
本版海华回去,有一个算一个,说俗一点,全是人上人,说的都是怎么享受
我因为生意关系不得不接触很多县城的生活环境,大把大把2500一个月
离开长三圈,我在一个最近被评为二线的北方某市呆了几天,除了当地国企4000-5000,其他行业海量1800,从文员到服务员。我说这次评二线了,大家工资可能能高一些了,立刻招来骂声一片
“高?你知道某某某集团吧,来这里建厂招工大家很高兴,厂领导在奠基时就讲,工薪待遇要符合适应本地经济条件和需要,TMD就是在上海给6000在我们这里给3000”
我最近在看电视剧凡人歌,里边白领中年失业摆摊卖吃的,之前还是总经理太太家庭主妇,找不到工作还做月嫂。还有高薪做计算机高科技的压力大的得焦虑症躯体化。
和美国差多了。美国低收入各种副利
凡人歌那会儿经济其实还没现在这么糟糕。我更担心这样下去,政府可能通过某些局部战争转移视线和压力。唉,希望我猜错了
我还没看完,是不是还没到疫情阶段?另外我疫情后回国看同学们都换奔驰了呀,而且有的家两辆车了,一辆油车,一辆电车。感觉日子都是越来越好的呀。以前都是小车,现在基本SUV。房子我也去了,电梯直接入户设计,阳台上有太阳能发电。 商场里买东西没啥人,但吃饭的餐馆有人啊。
找中介找啊,我姨找的一个6000住家,一个3000周一到周六小时工每天中午来三小时,做饭收拾。节假日双薪。
我们这也是,mall外面找不到停车位,里面人口攒动,星巴克奶茶什么的都排队,lego店限流。这美国人真的是不攒钱啊!
美国吃福利的低收入 对应 国内 五保户,都属于管政府不管 没法活下去的
我们这里有一个比较小的mall确实关了,但是最大的两个一直人挺多
我们那里三线城市人均收入也就3000一个月,物价真的并不低
我这附近一个镇的mall自疫情后好像比较萧条,不知道关门没有 但是与此同时离那个mall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条步行街
我自己住的这个地方的mall除了covid的时候关门了的lord Taylor 之外,其他生意都挺旺的
我们村有不少年轻人就这么混着,有口饭吃,也没啥工作(地大约20年前被征了修高速…),取不了媳妇,真得穷不过三代了。
分配两级分化的问题,只不过在上行期被掩盖了。 房地产泡沫期间,透支房价产生的收割收益,竟然不被征税,被贵族搬走几万亿美元出海单向孝敬了。现在还账,只能最底层的人扛了。
给你一万一个月,看你干不干
这个里面第一条评论认真的吗,讨饭都有40w 美元??
以前我对政府也意见挺大的。
现在看看,天下乌鸦一般黑。矮子里面拔长子还是可以的。
难处现在不是没有。但也不会比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50大批下岗那时候压力更大了吧。
属实
你这种心态,要生在民国,也能心态平和。 毕竟,几十年前太平军毛子到处屠杀那么差。
以前那是打了100多年仗,先扫文盲,用命换了156套工业设备忙着开始搞工业化,生产力太落后了,还生了大量人口,城市里也没工作,上山下乡也就最多和广大农民一样。
40/50大下岗,当时可是爆肥了一批先富,管理层收购,赚钱的中小企业都廉价瓜分了,圈场运动,同时大吹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太多人祸参杂。
那么多被圈的大众,卖力卖命牛马一辈子,为了谁做贡献? 老了以后,大多数不是体制内的,就靠子女了。
美国很多outlet靠中国代购撑着,都不会关门的。
+1
绝对的分配问题。
劳动人民的血汗都进了少数人腰包,然后让他们的子女做杨兰兰了。
年轻人现在都活不下去了,为了以后也得能活到以后才行啊。为啥强制,不就是社保池子不够钱了。按照这人口趋势,以后能不能领到钱还不一定。农村父母领100元是国家政策导致的,利益分配链底端,农村子弟当然有想法了
有一次去Macys,literally没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挺吓人的。不得不感叹经济下行了。 还有一次去sears,除了员工没有人了。和员工老阿姨闲聊了一下,她说这是美国唯一一间sears了。我们一听立刻买了好几件衣服。真得不想这种department stores消失。
这一点确实
长三角被转移支付的真的太倒霉了。
首先,现在岗位不足的事情可以说是金锣大仙来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其次,这十年来政府并非是什么也没在干。如果你非要说国人的财富全部被贪污走了。那能边贪污边把高铁和无数基建建起来。扶贫工作也做得不错。那也是他的本事。你想让国民党执政?看看台湾现在是什么样子?
年轻人现在交的养老金是养现在的老人,这不是个常识吗 以后我们的养老要靠以后年轻人交的养老金 看看现在国内的生育率就知道靠未来年轻人养老有多可笑了,美国生育率要好多了
疫情前确实是。这个现在也没有了吧。
美国吃福利的不一定对应五保户,有移民过来,国内退休干部,美国吃福利。
一个看横向比较,和退休的比,一个是纵向比较,现在很严重的是,辛辛苦苦也只能达到温饱, 看不到希望
我觉得应该是 house bubble 破裂的后果吧, 房市泡泡挺大的, 政府硬撑着不让硬着陆吧。 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几乎没有楼盘开工了。
还可以用信息噪音把人绕晕,把水搅浑
那个没办法,装成/骗成“五保户”
40、50下岗潮+先富潮,要感谢你的偶像老蛤蟆
其实很多工作可以称为狗屁工作,或者是极其低效工作。
社会实际生产力远高于消费能力,而存在严重消费不平衡情况。即使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生产消费间的平衡。另外即使有些工作实际效率非常低下,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充分就业,社会稳定性又会受到影响。
人口教育,人口素质需要一步步提升。整体消费升级也需要社会财富更加趋向均衡合理。
结果就是我家亲戚的娃,全职考公务员,5年抗战,终于中举。另一个亲戚的娃也在如火如荼地上考公辅导班。
但实际上,按我公务员亲戚的话说,公务员的工作只要高中学历就够了,现在全是研究生博士生。
house bubble 可是党政亲手托吹起来的。
猪⚰️总理拍板学习了香港楼花经验,放弃了新加坡路线,把房地产当成一个金融产品加大杠杆来发展的。后来的破鞋总理演戏中还把房地产作为核心产业来进一步发扬光大。
房子价格翻了5倍10倍20倍,赚后代人的差价,买了的收益竟然免税。然后房地产变成了吸血大众的载体,财富集中到少数贵族之中,搬到了西方世界一去不复返。我们2010左右造的一批SFH,大约100户,我知道那时全款买房的国内过来的至少有5户。
这个倒是,美帝洛杉矶拿大温哥华过去十几年全款搬过来买房sfh的太多了,豪车满街跑😂
过去40年中国依靠外贸,出口顺差导向的经济,虽然还是让大多数人脱贫,但是真正变富的还是少数人。很多人在财富是因为早期购房,或者拆迁获取。另外一些早期通过种种途径经商办厂也获取了较高的财富。
最近外贸增长乏力,而房市预期也在下调。使得高净值群体消费力疲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当然也是灾难。
回层主的例子,我觉得现在国内的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因为生产力过剩,从上层材料供给,到工厂,商家,无不压低利润以求存活,也希望能够打败对手好独享市场。但是结果就是因为很多恶性竞争,利润太低,最终让老百姓(员工)也难以获取合理的收入。恶性循环之下,整体社会消费力也无法增长。不知道政府能否对行业恶性竞争做出监管,解开这个恶性循环。对外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对手卷,但是对内,我们应该让更多人或许合理的收入。逐渐发展内部经济循环。
取之于民。。。取之于商。。。取之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