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yyf0701 发表于 2025-08-16 09:28 刷华人没成就感,有事就干活去了,好戒。 游戏有成就感。
公用马甲11 发表于 2025-08-16 12:46 多谢 我也想过釜底抽薪,可是法律上来说,我怎么和学校要求退学呢,毕竟他算成人了 想象毒瘾的可怕 变成鬼 在这面前,什么丢人面子都不值一提
Bustmangte 发表于 2025-08-16 11:07 不是来劝赌的,但是看楼主一口一个游戏、一口一个游戏,连自己娃玩的是啥,属于那个赛道内的产物都不知道就明白这沟通代沟有多大了。 游戏产品里面有制作者花费七年自费开发的只卖几美金良心游戏,有那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思考的作品,也有纯粹为了吸金的垃圾,您赖好给个名字啊,到底娃玩的是Candy crush,还是魔兽世界,还是LOL,博德之门,战神,最后生还者,又或者是不知名的套着游戏外壳的赌博游戏,作为家长你只个游戏就打算一了百了,甩锅拉倒,我连你骂得是谁都不知道。 要知道短视频还分个三六九等的,有真正分享知识的,有提供情绪价值的,还有盗取别人美容的,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是跟其他家长抱怨自己娃多么不争气,某行业多么有毒,而是真正了解社会的规则,帮助下一代走上相对顺利的职业旅途。所以我拜托,请骂的时候直接骂名字,某某某游戏,某某某平台,某某某产品,别一口一个游戏游戏,就好像大家刷华人是多么正经的事儿一样。
简单 发表于 2025-08-16 09:17 魔鬼是你和你儿子不同的消费观!关游戏p事!毒品也是!吸毒是魔鬼,关毒品p事。
TiantiandeID 发表于 2025-08-16 09:22 游戏肯定上瘾。连刷华人都上瘾。
rapida 发表于 2025-08-16 09:11 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父母不好管。只能提供两条思路:1。父母下决心经济上断奶 2。指望他/她找异性朋友,由对方管
wyest 发表于 2025-08-16 09:54 玩啥东西这么费钱?我老公从幼儿园开始每天玩游戏,基本都是玩单机,买一个能玩很久,差不多是最省钱的爱好了,比运动便宜多了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5-08-16 10:08 你认真想氪金的话,啥游戏都能氪金。 我家老二之前玩一个超级傻的手游merge dragon,是把三个东西拖到一起merge成一个更高级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你能想象有玩家为这个游戏俩月之内氪了六千多刀……
公用马甲11 发表于 2025-08-16 08:52 昨天过了人生中最糟糕绝望的日子,当年苦熬绿卡十几年都没有这样,掉在车库的一张银行ATM 存条上显示Savings 账户余额是0.2,猜测Checking 账户估计也如此,果然 马上大二的男孩,外州STEM 1去学校前,我们双方兄弟姐妹一共给了四千五 入他的账户 2 昨天他同意打印银行流水,游戏时间估计是不敢想象的,单从消费角度,去年9月刚入学开始小打小闹,转折在圣诞节寒假,比较多的一晚上2百多,顶峰是今年暑假的某一晚450$,寒假回学校后的时间段可以验证基本没学习 3,GPA可以用惨不忍睹 4 Venmo 的100$在开户后的一周也转到了这个游戏消费链接账户,Venmo换需要扣除一块多的手续费,更恶劣的是,五月初,他text 我们说和同学出去玩欠钱 需要V转 要求100$, 我俩在没有通气的情况下各自转了一百,没错当天也以同样的方式打了游戏,昨天我发现这个时候马上想到了毒瘾,完全一样啊,各种骗的思路完全一致 5 这一年的假期 他们高中几个同学聚餐都是刷我的副卡 同学再Zelle ,我虽然存疑也没有细究,现在复盘反常必有妖,大意了,原来这也是骗钱的一招,又一次验证游戏瘾入毒瘾,染上就是…… 6寒暑假的状态就是不肯出去打工,也不找实习,不做任何学习有关的事,游戏视频昏天黑地,说他要么装死,要么发飙 7 真心求助这里的有经验的家长给点指导,我们该怎么办, 8 请不停宣称游戏不上瘾的止步 9 现在游戏设计由于心里学者的参与真的是太可怕了,真的是缺德冒烟的勾当,只可惜祸害收不到相应的报应 10 哪位能科普一下,我看到一晚单笔充值198,450哪位分了四次,这是买游戏晋级的装备,还是什么赌盘?还是什么很阴暗的操作?在我看来很贵的,消费群体是哪一类玩家?
RedCrayon 发表于 2025-08-16 10:28 好朋友娃当年进了小藤,因为游戏瘾太大被退学去了一所十八线无名。后来痛定思痛戒了瘾,读了大藤硕士。 不是我说你们高中娃家里掐网线各种限制玩手机的,这些只是temporary fix,一旦娃不在家住就会严重反弹。 楼主我也要喷几句。你们为啥一下子给娃4500?对于这岁数,一下子有“那么多”钱,你们又没教过理财概念,即使没有网瘾,忍不住很快花出去也属于正常。就像是减肥的人,你给她面前堆上满汉全席。。。
很多家长都是一下子给几千几万的放在孩子的银行账号的啊! 一个月一个月的给生活费,多麻烦啊!学费一般家长直接转账付掉的。 关键还是看孩子。 falcon1 发表于 2025-08-16 10:34
shnscht 发表于 2025-08-16 10:39 顶锅盖多嘴一句,lz,可以确定这些钱只是花在游戏上吗?没有被毒沾上吧?
kittykitten 发表于 2025-08-16 10:00 这个就别想了,没有正常女的会找这种打游戏深度上瘾的男朋友。
明朗少女 发表于 2025-08-16 10:46 上大学前玩吗?
Bustmangte 发表于 2025-08-16 11:30 要知道马斯克还是重度游戏玩家呢,要是因为游戏跟马斯克有了交情和关系甚至拿了投资我相信很多家长直接会闭嘴,幸存者偏见我们就不要提了。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存在即合理,我觉得楼主还是要先放下身段,了解下自己娃到底在什么地方翻的车,是产品机制的设计问题,是娃的心理问题,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只允许有一种所谓的生存之道的话,那我相信这条道路会比大部分家长想象的肮脏和血腥的多。
momo099 发表于 2025-08-16 11:31斗胆问一句,上大学之前有任何一项坚持五年以上的EC吗。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很差,或者很表明化。孩子发生点什么,家长压不住。
莱 发表于 2025-08-16 10:51游戏的设计是建立在能让大脑兴奋和愉悦,不断加强满足感的基础上,有些官卡让你顺利通过,收获各种金币和闪闪发光的宝物,然后给你加点陷阱,你斗智斗勇马上就通关了,结果差一口气或者差几分死了,你说你能忍住不花钱买点装备吗,小朋友控制力差,冲动消费太容易了
风起洛阳 发表于 2025-08-16 11:36 这个年龄的孩子又不在身边,实际上家长怎么都管不住了。 打工会有用吗?先严格控制经济来源,只给最基本的,让他自己打工挣额外的钱。什么专业?家长帮忙找找coop,intern有点新目标也许就能脱离这种低档次的满足感。
时光里的留声机 发表于 2025-08-16 11:18 想去我大学的一个同学也是游戏上瘾,人长的帅聪明,还真有女生喜欢,那个女生有轻度抑郁症,男生经常打游戏在网吧通宵,女生管了他,他骂女生神经病,后来分了。
游戏就是大麻海洛因,游戏公司就是制造毒品,游戏公司老板都应该生孩子没屁眼 generalB 发表于 2025-08-16 11:57
点苍鹤云 发表于 2025-08-16 11:59 这要从小抓。我孩子们从小就被我叨叨,玩什么东西玩的时候开心没问题,但是一旦不玩的时候难受,那就必须去强制戒了。 不知道对楼主大二的孩子再叨叨有没有用。 不过,貌似楼主的焦虑主要来自孩子在游戏上花钱有点多,而不是时间花的多。这样简单啊,别给他银行里放钱,只给他信用卡,设定信用卡消费提醒,这样你们就可以轻松Track他怎么花钱的了。
道特安 发表于 2025-08-16 11:52 很多爱好的满足机制都是这样啊(让大脑愉悦,有阶段性满足感,也有难关卡很久需要加把劲才能过)。。为什么游戏这么容易上瘾
公用马甲11 发表于 2025-08-16 12:05 你从哪里看到我只介意花钱,我明明说的游戏瘾如毒瘾 毒瘾什么样大家都知道
Bustmangte 发表于 2025-08-16 11:53 听你说管这个词儿,就知道沟通的代沟了,沟通是自下而上的,你练孩子沉迷什么都不清楚,你很难Talk him/ her over的。 更多的时候不是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经济和价值观么,家庭经济的底限,孩子在求学的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你要是能用RTS游戏中的经济局玩法来代入教育也不至于玩到很差,毕竟RTS玩的就是运营-怎么把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很多时候让下一代了解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他们的起始运营资金,以及未来的预期等,这些远比他们在吃什么,吸什么,玩什么重要的多。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5-08-16 09:17 我大学有个同学就是如此,当时是高分入学,估计是中学期间被家里管太严了,大学里就直接放飞自我。游戏瘾极重,屡次挂科后被劝退。退学后他重新高考,去了更好的学校。 这事儿似乎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你们除了给他付学杂费和住宿吃饭之外别给钱了,也叮嘱一下亲戚朋友别再借他钱了。往下就只能等他自己吃个大亏然后自己醒悟吧。 游戏瘾的确很难戒,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网游公司会千方百计提高用户粘度,你们单凭嘴说,哪里是那些公司的对手。
falcon1 发表于 2025-08-16 10:28 唉!游戏是非常上瘾的,尤其对青少年。 游戏公司内部的人告诉我,他们聘请儿童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如何让小孩上瘾并且不断花钱消费。
公用马甲11 发表于 2025-08-16 11:25 去大学前也玩 比较克制 而且是在学习活动之后,也没有花什么钱 兄姐给的钱是我们有责任,其中一个人不知道是什么阴暗心理 钱给到孩子还特别强调是孩子的钱 和我们没关系。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给对方孩子先,我们当时是通过对方转的没有直接给小朋友 就凭他那占便宜没够的样,因为这样一个细节 我们就没有管这4500
Bustmangte 发表于 2025-08-16 12:10 这个就是典型的内啡肽到多巴胺的共振效应了,内啡肽是过程,多巴胺是结果,只追求结果那就是极致的上瘾-嗑药带来的爽感,反而如果能建立克服困难最终带来成就感的内啡肽到多巴胺的链条,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感觉。 很多游戏中都是有内啡肽这个链条的机制的,这才是游戏体验和设计的精髓,设计的人挖空心思,从体验,审美,叙事,音乐,世界观等各方面来跟玩家建立这种共鸣,很痛苦,很纠结,但一旦建立,多巴胺释放的一瞬间会让人有这种值得的感受,那种共患难才见真情的感觉。 很多职业旅程和理论研究有共同之处,都是要建立这种全流程的爽感。 而某些游戏,则是把内啡肽的链条用刷卡的方式给取代了而已,也就是说跳过痛苦的努力用钱直接买爽感,这其实跟花钱买官,送礼买文凭,喝酒套关系,春药毒妹子,用Ai刷题一个道理,都是忽略过程直接求取结果的赌徒心理而已。作为长辈,你可以骂游戏,但要了解,社会上这种作弊的现象无处不在,你如果没有这种承担作弊带来的负担的大心脏话,趁早让自己下一代了解社会运作机制,也就是苦尽甘来,才是最重要的。
爱吃香蕉的鱼 发表于 2025-08-16 12:02 游戏公司就是魔鬼。国家管毒品,为啥不立法管管游戏?很多年前我同学做网瘾研究,就有很多人没日没夜打游戏好好的身体都打坏了。
人家给孩子钱并强调是孩子的什么问题也没有 你这样想就太不地道了 自己孩子控制力差,你提前都没想到会这样,凭什么别人就能知道 Lxh 发表于 2025-08-16 12:25
回复 81楼 linne 的帖子 我十多年前国内也认识这样的孩子,大学脱离父母学校管控就沉迷游戏导致退学。不用扯什么美国。 zyy813 发表于 2025-08-16 12:30
linne 发表于 2025-08-16 12:34 美国有枪有毒品不限制玩游戏,中国控枪控毒,而且中国还未成年还限制不让玩游戏。2个大环境不一样,你是睁眼瞎。
我只是回答为什么没有管这4500,因为他这样说了 ,我们也就怯场了,没有和孩子讨论这笔钱 公用马甲11 发表于 2025-08-16 12:32
Aoni10 发表于 2025-08-16 12:37 国内未成年人如何限制不让玩游戏?有点好奇
zyy813 发表于 2025-08-16 12:41回复 93楼 Aoni10 的帖子 他说的估计是未成年人模式吧,但也不是不许玩,只是有限制不能没日没夜玩,不能氪金
🔥 最新回帖
是。平时也就上班摸鱼时刷刷华人网小红书啥的。有事请人忙起来就不会沉迷
别这样说。既然丢人面子都不值一提,又为何要批马甲发帖?
re 很想知道楼主儿子几岁开始接触游戏? 是在家长的引导下接触的还是从家庭之外的环境中接触的。这有很大区别。
🛋️ 沙发板凳
不知道怎么办,我在微信小程序的弱智游戏上都充值了几块钱。后来觉得浪费时间停掉了。这要是高大上好玩的游戏肯定更沉迷了。这种事只能主观想停才能停吧
这事儿似乎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你们除了给他付学杂费和住宿吃饭之外别给钱了,也叮嘱一下亲戚朋友别再借他钱了。往下就只能等他自己吃个大亏然后自己醒悟吧。
游戏瘾的确很难戒,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网游公司会千方百计提高用户粘度,你们单凭嘴说,哪里是那些公司的对手。
bless楼主早日拨开云雾
毒品还有其冤枉之处,罂粟和大麻自己好端端长那儿,人家又没要人类吃它们,是人类自己作死非要吃。
游戏没得洗,这就是人类自己做出来的成瘾性商品,制作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上瘾然后乖乖掏出真金白银。
刷华人没成就感,有事就干活去了,好戒。 游戏有成就感。
这个就别想了,没有正常女的会找这种打游戏深度上瘾的男朋友。
抱抱楼主,我对游戏也深恶痛绝,非常同意“现在游戏设计由于心里学者的参与真的是太可怕了,真的是缺德冒烟的勾当,只可惜祸害收不到相应的报应”。 希望楼主能找到好的办法帮助儿子,经济断供也许是个好办法
你认真想氪金的话,啥游戏都能氪金。
我家老二之前玩一个超级傻的手游merge dragon,是把三个东西拖到一起merge成一个更高级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你能想象有玩家为这个游戏俩月之内氪了六千多刀……
后来,我小姑子和她老公 挂机打,卖装备, 每个月赚的比工资还高。 我小叔子家儿子, 也是打游戏 废了, 啃老。 他家人就这环境, 但是谁也没出事, 老头善终, 只有我前夫自控不了。 楼上各种声音, 很多人打游戏, 就是有人能自控有人不能自控。 概率事件, 我们倒霉碰上不能自控的。 但是不能拿可以自控的人来说,玩游戏也没什么, 还是放松娱乐。
我女儿八岁的时候玩wordscapes花了几百刀,后来我把app给卸载了
说说改变的契机 一个人是父亲意外去世 他突然觉醒要照顾妈妈姐姐 然后奋发考研 成功回学校;一个是找到向学的女朋友 为了爱情改变;还有的就是一路小公司打工接活 但是之前朋友都帮衬着 最后也成为cto 成功敲钟;还有好几个 都是结婚生子了也还是要每天打游戏 但是起码人性责任感还在 所以也就是正常人生了吧 老婆有吐槽 说出差到家包一扔就打游戏 哎
不是我说你们高中娃家里掐网线各种限制玩手机的,这些只是temporary fix,一旦娃不在家住就会严重反弹。
楼主我也要喷几句。你们为啥一下子给娃4500?对于这岁数,一下子有“那么多”钱,你们又没教过理财概念,即使没有网瘾,忍不住很快花出去也属于正常。就像是减肥的人,你给她面前堆上满汉全席。。。
唉!游戏是非常上瘾的,尤其对青少年。 游戏公司内部的人告诉我,他们聘请儿童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如何让小孩上瘾并且不断花钱消费。
刷华人,倒是不上瘾, 很多时候看到有人瞎发贴子,迷惑群众,颠倒黑白,不分是非,所以才上来辩论辩论。
很多家长都是一下子给几千几万的放在孩子的银行账号的啊! 一个月一个月的给生活费,多麻烦啊!学费一般家长直接转账付掉的。 关键还是看孩子。
给副卡不就行了吗?消费你都能看见。我不懂为啥要放几千。学校账单家里直接付,其他消费刷卡,cash有一点即可。
具体看娃我同意。但如果知道自家娃不太靠谱,还是要多监控下吧。
我观察现在的娃基本都玩游戏,游戏本身也不能说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度。大多数小孩并不会上瘾到夸张程度,不耽误正事的话就是个爱好,跟刷手机没区别。我娃暑假在实习,但是周末就是在和朋友一起线上打游戏,我不干涉,因为并不出格。
楼主,我很同情你,谢谢你发帖跟大家分享,提醒大家。 我很幸运,我家孩子不爱打游戏,觉得编程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 我没有特别好的建议,但是你儿子的问题不是个体,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尤其是男孩。 我建议你买几本好书(图书馆借也可以),看看专家的建议是啥。 网友们,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够帮助你。 不管怎么说,所有上瘾的东西(吸毒的,赌博的),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切断资金来源。
上大学前玩吗?
结论就是尽量不要去接触,不要去点击,不要去尝试!!!
这个我们有责任 大意了 主要这钱是兄姐给的 当时就有些怯场了
银行流水显示是游戏公司
很理解,我娃也是玩游戏上瘾,唉,大学生很难管的。亲生娃,只能教育了。
想去我大学的一个同学也是游戏上瘾,人长的帅聪明,还真有女生喜欢,那个女生有轻度抑郁症,男生经常打游戏在网吧通宵,女生管了他,他骂女生神经病,后来分了。
游戏的吸引力确实很大,特别是那种逐步升级那种,有些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有自信力,很容易在游戏角色的升级中找到这种感觉。
LZ不妨让孩子看看心理医生,没有没这方面的问题。
去大学前也玩 比较克制 而且是在学习活动之后,也没有花什么钱 兄姐给的钱是我们有责任,其中一个人不知道是什么阴暗心理 钱给到孩子还特别强调是孩子的钱 和我们没关系。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给对方孩子先,我们当时是通过对方转的没有直接给小朋友 就凭他那占便宜没够的样,因为这样一个细节 我们就没有管这4500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个年龄的孩子又不在身边,实际上家长怎么都管不住了。 打工会有用吗?先严格控制经济来源,只给最基本的,让他自己打工挣额外的钱。什么专业?家长帮忙找找coop,intern有点新目标也许就能脱离这种低档次的满足感。
有的
很多爱好的满足机制都是这样啊(让大脑愉悦,有阶段性满足感,也有难关卡很久需要加把劲才能过)。。为什么游戏这么容易上瘾
听你说管这个词儿,就知道沟通的代沟了,沟通是自下而上的,你练孩子沉迷什么都不清楚,你很难Talk him/ her over的。 更多的时候不是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经济和价值观么,家庭经济的底限,孩子在求学的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你要是能用RTS游戏中的经济局玩法来代入教育也不至于玩到很差,毕竟RTS玩的就是运营-怎么把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很多时候让下一代了解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他们的起始运营资金,以及未来的预期等,这些远比他们在吃什么,吸什么,玩什么重要的多。
游戏就是大麻海洛因,游戏公司就是制造毒品,游戏公司老板都应该生孩子没屁眼
一般nerdy 男就是游戏男,不少亚女找的就是这种。这里不少人推崇。
现在法拉盛不少人跑Oklahoma种大麻去了 这种咒诅有用吗
你从哪里看到我只介意花钱,我明明说的游戏瘾如毒瘾 毒瘾什么样大家都知道
这个就是典型的内啡肽到多巴胺的共振效应了,内啡肽是过程,多巴胺是结果,只追求结果那就是极致的上瘾-嗑药带来的爽感,反而如果能建立克服困难最终带来成就感的内啡肽到多巴胺的链条,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感觉。 很多游戏中都是有内啡肽这个链条的机制的,这才是游戏体验和设计的精髓,设计的人挖空心思,从体验,审美,叙事,音乐,世界观等各方面来跟玩家建立这种共鸣,很痛苦,很纠结,但一旦建立,多巴胺释放的一瞬间会让人有这种值得的感受,那种共患难才见真情的感觉。 很多职业旅程和理论研究有共同之处,都是要建立这种全流程的爽感。 而某些游戏,则是把内啡肽的链条用刷卡的方式给取代了而已,也就是说跳过痛苦的努力用钱直接买爽感,这其实跟花钱买官,送礼买文凭,喝酒套关系,春药毒妹子,用Ai刷题一个道理,都是忽略过程直接求取结果的赌徒心理而已。作为长辈,你可以骂游戏,但要了解,社会上这种作弊的现象无处不在,你如果没有这种承担作弊带来的负担的大心脏话,趁早让自己下一代了解社会运作机制,也就是苦尽甘来,才是最重要的。
哇,楼主你这个心态不行啊。 你再看看我的话,我哪里说你“只介意花钱”了?我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了,你没看到? 你和孩子交往的时候也是这样?只管自己想什么,不听对方说什么的吗?
没必要这么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家长吧。我不觉得lz有啥做错了,至少目前看,他跟大家一样,只不过运气不好,孩子进了大学自己没管住自己,熬过这段时间,也许就雨过天晴了。如果没有建设性的意见,何必要给别人添堵?也许自己遇到同样的儿子我们都还不如lz冷静。
Mark
真是资本主义,儿童心理学家害孩子
是啊有时候不是你教育得好,而是你运气好没遇上别人的情况。
人家给孩子钱并强调是孩子的什么问题也没有 你这样想就太不地道了 自己孩子控制力差,你提前都没想到会这样,凭什么别人就能知道
谢谢解释,我不打游戏但也算是容易上瘾体质,想起来在各种爱好中(跑步爬山练琴)体验到的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都是同样的机制。不过还是需要理解一下为啥游戏可以胜过现实世界(有多重感官的体验)。。
我十多年前国内也认识这样的孩子,大学脱离父母学校管控就沉迷游戏导致退学。不用扯什么美国。
你这“国家”是指美国吗?美国也并没有“管毒品”吧
我只是回答为什么没有管这4500,因为他这样说了 ,我们也就怯场了,没有和孩子讨论这笔钱 实际上4500中说这话的只给了很少 责任当然在我们家长
美国有枪有毒品不限制玩游戏,中国控枪控毒,而且中国还未成年还限制不让玩游戏。2个大环境不一样,你是睁眼瞎。
沉迷过游戏的说一句,到现在这个地步,任何大人管教是没有任何用的,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他是唯一一个可以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上瘾这个东西一个是基因,还有一个就是他内心还没长大,还是小孩子,因为习惯父母会承担所有后果。等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他内心有追求了,他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这种肤浅的快乐。电子游戏跟以前那些打麻将打牌打台球游戏厅这些没有没什么本质区别,人的本性就是容易追求轻松快乐,只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因为亲情爱情以及现实被拉回来努力。
关键娃上了大学了,年纪到了这个位置,家长怎么管啊?无从下手。想想都让人感到无助。
除了苦口婆心讲道理,还能做什么呢?自己亲生的,劝世文再难卖,也要好好劝,希望孩子能幡然醒悟,把游戏放一放。
lz首先你得稳住自己的情绪 别抓到了游戏就认为游戏是全部的问题 这就像以前国内不也曾经有铺天盖地的新闻说“网瘾”如何如何洪水猛兽 现在看呢?洪水猛兽的从来都不只是表面上瘾的那个东西 是内心空虚需要填补
我大胆猜一下 lz孩子上大学之前管的比较严 不可以打游戏 也没有自主支配的零花钱 亲子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 说不定也有过“上了大学就自由了”的说法
一开始接触游戏 觉得好玩 控制不住时间是非常正常的 或者在学校压力大 不适应 找个途径忘掉压力也能解释 但是大一寒假回家了才第一次大额氪金 说明在家呆着也没啥意思 说不定还吵架了 索性乱花钱平衡一下心态
我以上都是胡乱猜测 但是能确定lz和孩子并不是能平等沟通的关系 所以有心里话也不一定能/敢说出来 我劝lz先稳住 这个事可大可小 处理好了慢慢就走过去了 处理不好的话除了lz担心的那些 你们关系也会崩 我建议你尝试着从了解而不是judge的角度去学习一下他们那一代人感兴趣的东西 了解下他的人生有什么困惑 引导他找到自己阶段性的目标 硬管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国内未成年人如何限制不让玩游戏?有点好奇
已经发生了就别纠结过去了。反正钱都花光了也就省心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好好跟他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如果还想好好读书,不行就爸爸妈妈飞过去陪一段时间,如果是因为刚进大学没朋友比较孤独,看看能不能加入学校社团,如果是因为大学课程没有挑战性,找找教授早点进组做做科研。孩子想改,总能改好,一起找找根源。
谢谢lz大方分享,以前总觉得高中teenage叛逆,熬过了就好了,现在看来家长是一辈子要操心的命。
他说的估计是未成年人模式吧,但也不是不许玩,只是有限制不能没日没夜玩,不能氪金
记得有个奥运新闻,全红婵拿了奥运金牌的采访,她说她一天只能打一个小时游戏。中国的法律订的就是未成年人每天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玩需要用到网络的游戏,且只能在法定假日、周五、周六和周日的晚上打。账号是实名的,网络游戏公司直接不让小孩玩就行了。
哦,明白了,就是估计要身份证证明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