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找工作就破产!华男赴理想工作邀请,结果被骗5000刀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8月10日 18点27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E
Esacpe
3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美国当前就业市场低迷,许多求职者都收到简讯面试邀请,但这其实是近期流行的求职诈骗手法。 (读者提供)
美国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让求职者面临比以往更长的待业期,也让急于找到工作的民众成为诈骗集团的目标。一名华裔男子在遭裁员后积极寻职,却在求职过程中不幸落入骗局,损失了约美金5000美元。
匿名华男B先生在受访时气愤表示,自己最近积极投递履历,已经发出数百封求职信,却始终没有收到回应。直到前不久,终于接到一封面试邀请,让他满心期待地在线上参加面试,怎料工作没着落,反而赔了一笔钱。
B先生透过求职网站Indeed投递履历,后来接到一通线上电话面试邀请。面试过后很快就收到录取通知。虽然当下觉得有点可疑,他还是上网查询了该公司和联系人的资料,结果看起来都非常真实,让他放下戒心。他心想「反正我确实接受了面试,对方给offer应该不会有问题」。
录取后,他随即收到公司来信,表示要协助准备在家工作的电脑与相关设备。公司要求他拍摄自家办公空间的照片并回传,这部分看起来还算合理。然而,真正的陷阱从此开始。
他说,公司接着表示「合作厂商仅接受比特币付款」,并寄了一张支票给他,要求他先将支票存入银行,再将对应金额换成比特币转给指定商家。当他看到帐户里的金额入帐,便没有多想,连续两天内将共计5000美元转出。直到第三天,他才发现银行突然冻结了他的帐户。公司这时还推说可以换另一张银行卡试试看,甚至要求他先自掏腰包垫款,承诺日后会报销。
B先生不久后发现,支票的入帐只是暂时的,还需要银行正式核准才能使用。而公司发的支票根本没有通过审核。他询问银行,却被告知这属于私人事务,无法介入调查。当他再次联络公司联系人时,对方早已音讯全无,这才惊觉自己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
经过这次骗局,B先生只能自认倒霉,但他希望借此教训提醒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他说,现在的诈骗手法越来越高明,整套流程天衣无缝,很容易掌握你的背景资讯,并利用你焦急求职的心情引你入局。千万别掉以轻心。
对于求职诈骗猖獗的情况,身分盗窃资源中心(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执行长伊娃(Eva Velasquez)指出,这类诈骗者通常会锁定刚踏入职场的求职者、已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归的人(例如孩子长大后重返职场的家庭主妇),以及对就业环境较不熟悉或面临语言障碍的移民。
她说,这类工作通常面试很简单,甚至没有面试,会承诺让你在家工作,并且立刻上工。有时他们一开始会先给你赞美,让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被认可。
有些求职者也会收到看起来非常真实且专业的电子邮件面试邀请,让人难以察觉异常。
求职诈骗3年增3 倍联邦贸易委员会提供破局妙招
在就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愈来愈多求职者陷入求职诈骗陷阱。这些诈骗宣称只要完成简单的线上任务就能获得高薪。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指出,求职诈骗案件正在激增,并提供破局妙招。
为了帮助求职者加以防范,远离被诈骗集团敲诈钱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特别提供识别诈骗的几个小技巧。
第一、即使简讯或WhatsApp讯息内容看起来很具体或看起来很对口,请忽略任何关于工作的陌生或突如其来的讯息。第二、切勿为领薪水或获得工作而先付款。只要有这种要求,就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场诈骗。第三、不要相信那些声称会付钱让你在线上点赞或评分的「雇主」,除非他们有合法、透明的流程,让你实际使用你要评价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说法,这类诈骗通常从一则意外收到的简讯或WhatsApp讯息开始,发讯者自称是「招聘人员」,并提供线上工作机会。这名神秘的发讯者会告诉你,可以透过「产品推广」(product boosting)或为某个线上平台或应用程式执行「优化任务」(optimization tasks)来「赚大钱」,这些任务可能包括按赞影片或评分商品图片。
这份「工作」声称能帮你透过每次点击获得「佣金」来赚钱。当你完成任务后,你会在平台或应用程式上看到「收益」数字不断增加,但这些收益其实是虚构的。
最终,该平台或应用程式会要求你先存入自己的钱(通常是加密货币),才能继续完成更多任务并提领那些不存在的收益。然而,一旦你汇入真金白银,钱就会被骗走,而承诺的报酬永远不会到手。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求职诈骗造成的通报损失金额,从2020年到2023年成长超过三倍。 2024年上半年,损失金额已突破2亿2000万美元。其中,「游戏化」求职诈骗(gamified job scams)或「任务型诈骗」占很大比例。 2024年上半年,有约2万人通报遭遇此类诈骗,而2023年全年仅有5000人通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市场行销实务部助理主任凯蒂(Kati Daffan)凯蒂指出,这个数字其实远低于实际受害人数,因为许多人并不会向执法单位或政府通报自己遭遇求职诈骗。数据显示,只有4.8%的人会提出申诉。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匿名华男B先生在受访时气愤表示,自己最近积极投递履历,已经发出数百封求职信,却始终没有收到回应。直到前不久,终于接到一封面试邀请,让他满心期待地在线上参加面试,怎料工作没着落,反而赔了一笔钱。
B先生透过求职网站Indeed投递履历,后来接到一通线上电话面试邀请。面试过后很快就收到录取通知。虽然当下觉得有点可疑,他还是上网查询了该公司和联系人的资料,结果看起来都非常真实,让他放下戒心。他心想「反正我确实接受了面试,对方给offer应该不会有问题」。
录取后,他随即收到公司来信,表示要协助准备在家工作的电脑与相关设备。公司要求他拍摄自家办公空间的照片并回传,这部分看起来还算合理。然而,真正的陷阱从此开始。
他说,公司接着表示「合作厂商仅接受比特币付款」,并寄了一张支票给他,要求他先将支票存入银行,再将对应金额换成比特币转给指定商家。当他看到帐户里的金额入帐,便没有多想,连续两天内将共计5000美元转出。直到第三天,他才发现银行突然冻结了他的帐户。公司这时还推说可以换另一张银行卡试试看,甚至要求他先自掏腰包垫款,承诺日后会报销。
B先生不久后发现,支票的入帐只是暂时的,还需要银行正式核准才能使用。而公司发的支票根本没有通过审核。他询问银行,却被告知这属于私人事务,无法介入调查。当他再次联络公司联系人时,对方早已音讯全无,这才惊觉自己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
经过这次骗局,B先生只能自认倒霉,但他希望借此教训提醒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他说,现在的诈骗手法越来越高明,整套流程天衣无缝,很容易掌握你的背景资讯,并利用你焦急求职的心情引你入局。千万别掉以轻心。
对于求职诈骗猖獗的情况,身分盗窃资源中心(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执行长伊娃(Eva Velasquez)指出,这类诈骗者通常会锁定刚踏入职场的求职者、已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归的人(例如孩子长大后重返职场的家庭主妇),以及对就业环境较不熟悉或面临语言障碍的移民。
她说,这类工作通常面试很简单,甚至没有面试,会承诺让你在家工作,并且立刻上工。有时他们一开始会先给你赞美,让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被认可。
有些求职者也会收到看起来非常真实且专业的电子邮件面试邀请,让人难以察觉异常。 求职诈骗3年增3 倍联邦贸易委员会提供破局妙招
在就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愈来愈多求职者陷入求职诈骗陷阱。这些诈骗宣称只要完成简单的线上任务就能获得高薪。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指出,求职诈骗案件正在激增,并提供破局妙招。
为了帮助求职者加以防范,远离被诈骗集团敲诈钱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特别提供识别诈骗的几个小技巧。
第一、即使简讯或WhatsApp讯息内容看起来很具体或看起来很对口,请忽略任何关于工作的陌生或突如其来的讯息。第二、切勿为领薪水或获得工作而先付款。只要有这种要求,就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场诈骗。第三、不要相信那些声称会付钱让你在线上点赞或评分的「雇主」,除非他们有合法、透明的流程,让你实际使用你要评价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说法,这类诈骗通常从一则意外收到的简讯或WhatsApp讯息开始,发讯者自称是「招聘人员」,并提供线上工作机会。这名神秘的发讯者会告诉你,可以透过「产品推广」(product boosting)或为某个线上平台或应用程式执行「优化任务」(optimization tasks)来「赚大钱」,这些任务可能包括按赞影片或评分商品图片。
这份「工作」声称能帮你透过每次点击获得「佣金」来赚钱。当你完成任务后,你会在平台或应用程式上看到「收益」数字不断增加,但这些收益其实是虚构的。
最终,该平台或应用程式会要求你先存入自己的钱(通常是加密货币),才能继续完成更多任务并提领那些不存在的收益。然而,一旦你汇入真金白银,钱就会被骗走,而承诺的报酬永远不会到手。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求职诈骗造成的通报损失金额,从2020年到2023年成长超过三倍。 2024年上半年,损失金额已突破2亿2000万美元。其中,「游戏化」求职诈骗(gamified job scams)或「任务型诈骗」占很大比例。 2024年上半年,有约2万人通报遭遇此类诈骗,而2023年全年仅有5000人通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市场行销实务部助理主任凯蒂(Kati Daffan)凯蒂指出,这个数字其实远低于实际受害人数,因为许多人并不会向执法单位或政府通报自己遭遇求职诈骗。数据显示,只有4.8%的人会提出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