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对夫妇花16万建“退休小镇”卖出300万:有钱就不跟好友养老了!

v
vincentili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很多人被问及“老了怎么办”的时候,或许都想过,那就跟好朋友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随着全球老龄化和少子化成为趋势,将这个想法诉诸实践的人不在少数。
日本NHK纪录片《七个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展示了事业有成、财富自由的女性,在晚年可以选择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
这群“老年单身贵族”在同一个小区分别买了一套房子,平常不干涉彼此隐私,但得互相保管对方的备用钥匙,定时互传简讯报平安,安装SOS呼救器,以便在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她们还签订了“自立和共生”的条款,事先写好遗书,约定若是重病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其他人没有义务照顾其饮食起居,可代替处理财产支配和安排入住专业的护理机构。 从始至终,七姐妹养老团的目标很明确: 一起养老不意味着生死与共,而是在独立的基础之上彼此守护相助,在体弱多病的晚年,既不感到孤独无依,也活得精彩有尊严。
这保证了个人高质量的独居习惯,不像养老院的群居生活,容易冒犯到隐私边界的养老模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世界各地也延伸出了各种新式的共生社区。
美国德州有四对好友夫妇,几十年来无话不谈。 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们萌生了想要一起生活的想法,未来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与其每次聚会都要计算见面的次数,不如成为朝夕相处的家人。
行动力超强的他们立刻集资,总共花费了16万美元,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了一个迷你城镇。
他们盖了四栋小木屋和一间大房子当做共享客厅。 因为预算成本有限,他们不打算装修得太豪华,舒适、便捷是最大的诉求。
每套房子的面积不算很大,才38平方米,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容纳一张大床、一张沙发、一个独立卫浴,还多出一小块休憩空间,总体设计考虑得十分到位。
屋顶是倾斜的,用来收集雨水;
外墙采用反光钢材质,可以抵御德州酷暑的天气;
室内装修则是温暖的原木色系,兼顾了耐用、环保、美观和舒适的需求;
每个小屋的基本格局一样,但装修风格则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布置。
除了这四套房子,他们还拥有一栋主屋、一间改建的储物室和一个游泳池。
作为公共区域的大客厅,是他们日常聚餐活动的主要场所。 里面配置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和厨具,大家平常在这里做饭和用餐。
工作之余,他们在家附近的河里划皮划艇、钓鱼、逮虾,饭后就在屋后的小山坡散步、露营,欣赏日落黄昏、星空万里。
不得不说,这无忧无虑的神仙日子宛若世外桃源。 有酒有肉有好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原先这群人的计划是,一直住在这里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争相报道,“退休养老小镇”吸引了纷至沓来的观光客,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生活像一个密封的罐子漏了一条缝隙,打破了这里的静谧安逸。
此时,有不少买家开出诱惑的价格想要收购这四栋小屋,他们在深思熟虑后,同意出售。 2024年,他们搬离了一起居住了8年的房子,拿着300万美元,终止了和朋友慢慢变老的计划。
这个微型社区将被改造成民宿,老板称希望住客们能体验到他们闲云野鹤的优哉游哉。 不知道当初信誓旦旦要和朋友共度余生的这四对夫妇,在分得300万美元之后,还会不会选择继续生活在一起呢? 其实,国内也有这种和好朋友在远离人烟的地方盖楼,未雨绸缪为以后养老做准备的例子。 几年前,7个闺蜜花400万在广州郊区买下一栋毛坯别墅,按照自己的喜好,改造成自理想中的模样。
和好友提前30年制定好退休计划,在年富力强的壮年把未来要住的房子装修好,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这套别墅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放眼望去青山绿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此具象化。
不过,由于这群好友还没退休,这栋“面朝稻田,春种秋收”的养老别墅,如今被改装成民宿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想要放空身心、回归自然的人到此一游。
虽然这里设施基础不够完善,并不是养老地的最佳选择,但吸引人的无非是那无拘无束的自在时光,幻想当老的那天,也能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看皓月当空,繁星可鉴。
不过,无论是德州四对夫妇的打造的“养老小镇”,还是广州七个闺蜜提前设想的颐养天年的住所,全部因为盖的房子太符合人们的理想居所,最终都商业化了。 原本打算和老友们一起晒太阳、唠嗑到地老天荒,结果一不小心把养老房经营成了网红景点,变成了游客打卡指南。 但转念一想,尽管梦中情屋沾了铜臭味,可老有所依不正是银行卡里不缺钱,三五知己在身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