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虽冷门,却足以封神

i
iijl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石公霸,高行周,符彦卿仨人,说是突出重围,也不算,因为他们只是突破了敌军的第一层包围圈,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困守状态,被契丹大军围在了戚城。 只不过,如高行周,符彦卿,这都是当世名将,非常的厉害,就算他们属于被动防守状态,他们仍然杀敌颇多,契丹军攻打戚城的进度也十分缓慢。 但是,就算防守十分得力,可是城内的粮食一旦吃光,粮草断绝,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戚城内的后晋军立刻派出斥候向西北方向手握精锐兵力的后晋大将景延广求救。

景延广嘛,就是嘲笑契丹人爷爷打不过孙子,说自己有十万口磨剑的那位,从某种角度来说,战争就是他挑起来的,他一直是实打实的主战派。 可奇怪了,戚城守军向景延广求援,景延广却下了这么一道奇怪的命令: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先是景延广令诸将分地而守,无得相救。 什么意思?就是他命令他能控制的所有后晋军,原地防守,不可以相互救援,说白了他就是不出兵。 喊的最凶的是你,说打仗的是你,现在友军危急,不出兵的还是你,你怎么回事? 景延广的这个行为,还真是不太好解释,只能说他是一个轻言大义,临阵就露相的人,但好在他还是把戚城危急的消息汇报给了石重贵。 高行周,符彦卿,这都是后晋名将中的名将,是人才,石重贵当然不想失去,得到消息之后,他马上派兵,不,都不是派兵,而是御驾亲征,带兵救援,在城外和契丹军展开激战,城内的后晋军一看援军来到,也打开城门,和石重贵形成夹击之势,片刻杀得契丹军大败退去,这才算是解了戚城之危。 真是久旱逢寒霖,戚城遇明君,石重贵击退了敌军,亲自接见了高行周和符彦卿等人,这几个平日里铁骨铮铮的硬汉到这一刻却都泪洒当场,他们一方面埋怨景延广手握大军竟不来救,另外一方面感动于石重贵天子之尊却舍命护佑自己这么几个武人,君臣相对,石重贵也不由得落泪。 我们说,个人的勇毅终难逆势,但戚城台上的泪水,却是刹那的热血激荡,也是一个时代挣扎求存的缩影。

西线这边取得胜利,东线那边也有捷报,在东线负责迎击契丹军的,是后晋将领李守贞。 李守贞带兵到了战场的时候,他发现情况是大大的糟糕,因为这个时候啊,契丹的步兵和骑兵加起来数万人,已经渡过了黄河,而且在黄河东岸修好了攻势,三分之一的兵力早就安营扎寨了。 如果说,契丹军数万人是一起过去的,那么一整支队伍渡河的时候,他们都会保持高度的戒备,但是他们为保险起见,是分批次过去的,第一支队伍过去的时候,他们还很警惕,在黄河边上戒严,但是现在第一支队伍已经过去了,契丹人就松懈了,感觉成功一半了,马上就看到胜利的曙光,有种半途开香槟的感觉了。 可是谁成想,就在后两支军队渡河的时候,李守贞果断选择半渡而击,因为三分之二的契丹兵力在水里,他没法作战,一下子被李守贞给逮了个正着,淹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剩下的都乌央乌央的逃走了,至于河对岸的契丹军,孤立无援,也被李守贞尽数歼灭,尽管契丹人逃的够快的,可李守贞还是缴获了不少战利品,甚至还俘虏了契丹这边好几百名裨将。
至于想要和契丹人会师的杨光远,他战斗力是实在不济,率领大军只到郓州,就被后晋军阻挡而无法前进。 如此一来,东西两开花,耶律德光双管齐下,却两路皆崩,这时候耶律德光也顾不上什么兵法谋略了,他索性收拢兵力,要在澶州城下和后晋军决战。 决战前,耶律德光假装从元城撤退,看上去是撤兵了,但实际上他是埋伏在了古顿丘城,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南清丰县往北十公里的地方,是一片旷野,是平原。 此前东西二线的后晋军早就洞悉了耶律德光要在澶州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意图,所以两路后晋军已经驰援至澶州方向,而由老先帝石敬瑭的妹夫杜重威带领的另外一支后晋军也在往澶州方向走,耶律德光想要趁着这几支后晋军合兵会师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然后一举拿下。 的确,这个想法很好,三支后晋军,他们要会师,一定会经过或者驻扎在古顿丘城,只要他们来了,契丹军随时可以发起偷袭。 想的的确是很好,只是那几天吧,大雨连绵,杜重威的军队走的很慢,而东西两线的后晋军呢,也是因为阴天,雨太大了,他们不愿意出来,到了澶州之后就一直滞留在澶州,一兵一卒都没到古顿丘城。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这场雨,几路后晋军一定是会在古顿丘城汇合的,平原之上,想防守防不了,想逃走逃不了,契丹骑兵一冲锋,那肯定是死伤惨重,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可就是因为这场大雨,耶律德光带着数万契丹兵躲藏在古顿丘城,那是天为被地为床,吃吃吃不好,睡睡睡不好,忍受饥饿寒冷,白白挨了十多天的浇,却一个人也没等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就叫做人算,他不如天算。

在平原上淋了十来天的雨,契丹军是人困马乏,粮草也要吃光了,没办法,耶律德光偷袭无望,只能选择主动出击,他开始集结兵力,想要夺取澶州德胜渡的浮桥,从而强行渡河。 这一次,耶律德光带足十万兵力,在澶州城北边铺开了攻势。 至于后晋这边,主力部队都在澶州城内,只有一支由高行周带领的军队在戚城的南边。 当然既然耶律德光叫阵,澶州城内的主力也就都出来了。 契丹人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骑兵厉害,跑的非常快,机动性很强,所以几万骑兵立刻就分散开来,冲向后晋军的侧翼,要把整个后晋军的军阵给围起来打。 但是,后晋这个政权,继承后唐,但是源于河东,河东和契丹直接接壤,后晋军里半数以上的士兵都曾经有过长期和契丹人交手的经验,他们不怕被围,因为他们了解,被围,只是形势上的被围,那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严密防守,他们就攻不进来,转悠也只能是消耗体力,是瞎转悠。
耶律德光呢,一看后晋军防守严密,他知道这阵仗吓不住后晋军,他一咬牙,带上一支重兵,直接扑向后晋军,朝着晋军大阵的正中间猛冲。 他是想要用契丹骑兵的凶悍冲击力和骑射本领,把后晋军的阵型给撕个口子,给分割开来。 你契丹皇帝都御驾亲征,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了,那石重贵也是带兵亲自冲入战场,进行指挥和作战。 而且,石重贵很有计策,他命令后晋军主动分成两列,不用你耶律德光撕这个口子,我直接把你放进来,然后两侧再收拢,你要包我的饺子,我还要包你的饺子呢! 耶律德光一看,这不能冲了,这再往里冲就是自寻死路了,他赶忙退了出来,又换了一种战术,那就是全军后撤,然后用骑兵骑射,不停的骚扰后晋军,要消耗后晋军的耐心,等后晋军的阵脚主动生乱,然后再伺机进攻。 可是,如此雄师,怎会为区区几支箭矢所扰?后晋军不动如山,耶律德光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不过耶律德光并不气馁,他很快得到一条斥候的情报,情报里说,后晋军东侧,人比较少,兵力薄弱,而且东边靠近黄河,后晋军在该河段的工事修的也比较差。 耶律德光一听,他是乐开了花,立刻又带兵向东冲击,果然一下子就把后晋军以东的防线给击溃了。

东边的后晋军难以阻挡契丹军的攻势,那是丢下武器,拔腿就跑,耶律德光紧追不舍,从东边一直追到南边,到了澶州附近黄河边上的水寨。 实际上,这个水寨,压根就没有兵力驻防,因为战前后晋军也想不到契丹军能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只要耶律德光继续进军,他就能从容渡过黄河,那么他此战的目的就达到了。 偏偏,当时正好有一千多后晋军在水寨旁边的河堤之间干活,具体干什么活儿不知道,也不重要,但是他们干活的时候,立了很多军旗,很多杆子,这些旗杆就从河堤后面露出来了。 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人处在这样激烈的战争中,精神是高度紧张的,很容易在判断上出现问题,耶律德光老远看到那些旗杆,他就寻思,前方肯定有伏兵啊, 说不定这些逃窜的后晋军就是故意把自己引到这个地方来,他越想越怕,惊出一身冷汗,是赶紧调转马头,直接返回了。 天赐良机,就这么错过了。 人生的剧本,往往在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被悄然改写,我们当时懵然不觉,直到多年后回望,才发现命运的笔锋早已转向。 而一个被轻率放过的机会,如同一颗投入时间长河的种子,最终长成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参天巨树。 耶律德光不会想到,回转身形的这一刻,他就此失去了整个历史...
来源: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