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view 发表于 2025-07-30 10:52 有感,转发: -—---- 中年老母亲:有些感情不必动情 83年,42岁,我亲手把"女儿”两个字从心脏上撕下来,贴回了户口本 上周翻到14年前的产房日记,第一句就写着“她是我全部的心跳”。现在再看,觉得好笑—全部的心跳?那我呢? 35岁到42岁,近七年,我把“母亲"当成唯一岗位,KPI是情绪稳定、成绩稳定、体重稳定。 结果她一句“你别管我",就能让我通宵刷育儿博主,天刚蒙蒙亮,顶着肿眼泡做早餐,还自我PUA:是不是油放少了? 我为她写过长信,被她拿来垫外卖盒; 我给她买过五本青春期心理学,她拿其中一本垫高iPad; 我甚至偷偷学过她的口头禅,想靠“绝绝子”拉近距离,她回我:“妈,你可真假“ 原来我在她眼里,不是妈,只是一个随时待命的服务员 直到上周,她又把门摔得山响。 我端着切好的橙子站在门口,突然累到蹲下去。 那一刻,耳边响起自己的心跳—咚、咚、咚—原来它还在,只是好久没被我听见。 我忽然想明白: 她是我女儿,又不是我人生的股东。 我把“全部”给了她,连自己都没留,难怪她嫌重。 于是,我做了三件小事: 1,把晚餐从三菜一汤改成一锅麻辣烫,爱吃不吃; 2, 她熬夜写作业,我关灯睡觉,不再陪熬; 3,朋友圈封面从她的背影换成我自己在海边大笑的照片。 第二天,她放学回家,居然主动问:“妈,你昨天居然没查我作业?" 我边敷面膜边说:“写不完老师骂的又不是我。" 她愣了两秒,然后笑出声,第一次把书包往沙发一丢,进厨房拿了个碗。 原来松弛感是会传染的。 现在,我依然爱她,但不再拿她当全部。 我报了久违的瑜伽班,老师说我骨盘前倾,争取下半年调整回正常体态。 我把“母亲”降级成角色,而不是身份; 把“女儿”还给她,把“我“找回来。 亲爱的同岁妈妈们,别再把孩子的叛逆当成天塌。 他们只是顺路搭乘我们人生的乘客,不是司机。 你可以担心,但不必押上全部灵魂。 与其在门外求她开门,不如自己出门吹风。 最近总结一句话,大家共勉: 【孩子而已,别太上头】 上头容易缺氧,缺氧容易发疯。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而树底下乘凉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孩子, 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虽然但是,这个妈也有点戏精作精体质,太敏感了 Summerxs 发表于 2025-07-30 11:03
joyce612 发表于 2025-07-30 11:19 我一家四口也就两菜一汤 ,时不时点个外卖什么的 做菜太烦了 三菜一汤太丰盛了
聚 发表于 2025-07-30 19:59 青春期以后小孩的精神需求远远超过了对吃喝拉撒照顾的需求,小孩需要的是role model,能够指点,启发和引领她的人。很快小孩就发现,妈妈不但提供不了这些营养,说不定还没自己懂得多。 瑜伽班救不了她。
lvbbforever 发表于 2025-07-30 23:01 写的有点矫情,但是挺真实啊,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啊,老母亲掏心掏肺,未必真的是控制狂 或者想怎么样,只是把孩子看得太重,如果不是太care, 那些操心孩子的时间刷视频 看小说 逛街,难道不香吗? 无非是担心自己付出的不够,就怕操心少了 孩子跑偏了 自己是不是不负责任怎么样的。即使是同样的母亲和一样的养育方式,也可能养出不同的孩子,邻居有全程高度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一个孩子非常感恩,另外一个极度抵触叛逆。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复杂,孩子交的朋友不同,喜欢的娱乐活动不同,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因素不同,结果都可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母亲,一样的养娃方式。
上周翻到14年前的产房日记,第一句就写着“她是我全部的心跳”。现在再看,觉得好笑—全部的心跳?那我呢?
35岁到42岁,近七年,我把“母亲"当成唯一岗位,KPI是情绪稳定、成绩稳定、体重稳定。
结果她一句“你别管我",就能让我通宵刷育儿博主,天刚蒙蒙亮,顶着肿眼泡做早餐,还自我PUA:是不是油放少了? 我为她写过长信,被她拿来垫外卖盒; 我给她买过五本青春期心理学,她拿其中一本垫高iPad; 我甚至偷偷学过她的口头禅,想靠“绝绝子”拉近距离,她回我:“妈,你可真假“
原来我在她眼里,不是妈,只是一个随时待命的服务员
直到上周,她又把门摔得山响。 我端着切好的橙子站在门口,突然累到蹲下去。 那一刻,耳边响起自己的心跳—咚、咚、咚—原来它还在,只是好久没被我听见。
我忽然想明白: 她是我女儿,又不是我人生的股东。 我把“全部”给了她,连自己都没留,难怪她嫌重。
于是,我做了三件小事: 1,把晚餐从三菜一汤改成一锅麻辣烫,爱吃不吃; 2, 她熬夜写作业,我关灯睡觉,不再陪熬; 3,朋友圈封面从她的背影换成我自己在海边大笑的照片。
第二天,她放学回家,居然主动问:“妈,你昨天居然没查我作业?" 我边敷面膜边说:“写不完老师骂的又不是我。"
她愣了两秒,然后笑出声,第一次把书包往沙发一丢,进厨房拿了个碗。 原来松弛感是会传染的。
现在,我依然爱她,但不再拿她当全部。
我报了久违的瑜伽班,老师说我骨盘前倾,争取下半年调整回正常体态。
我把“母亲”降级成角色,而不是身份; 把“女儿”还给她,把“我“找回来。 亲爱的同岁妈妈们,别再把孩子的叛逆当成天塌。
他们只是顺路搭乘我们人生的乘客,不是司机。 你可以担心,但不必押上全部灵魂。 与其在门外求她开门,不如自己出门吹风。
最近总结一句话,大家共勉:
【孩子而已,别太上头】
上头容易缺氧,缺氧容易发疯。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而树底下乘凉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孩子, 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原来我在她眼里,不是妈,只是一个随时待命的服务员
一般这样的妈养出来的都是白眼狼
同感,有点像自我感动的文艺女中年……
孩子本来就不是妈妈生活的全部,孩子也本来就不可能是木偶人,啥都按妈妈规划的发展(不管是学习还是个性)。要是我teen的时代,我妈和我同住但非要给我写长信,给我买N本青春期心理学的书非让我看,我觉得我也要疯。
我猜她要是高中物理数学,我也没能力管。
我就只给我闺女做一个。
瑜伽班救不了她。
我觉得role model这些要求太多了,尤其是你希望孩子超过你的情况下。我妈就只读了个高中。
选好学校就行。
想起那位自杀的张一得的父亲,搞得儿子都失去自我了。
我其实挺感同身受的
典型的感情绑架套路,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积攒绑架的资本
付出是心甘情愿付出的,我也不会因为我做的事情来道德绑架我女儿。说到底是我自己的选择,她没有要求我。
re 真做不到
所以说还是看缘分。。有的孩子跟父母缘分就是深一点